第5章 道者诗性生存——回归本真才是快乐(4)
生活中,我们总是把自己看得太重,总是喜欢将荣辱加之于自身,过分在意别人的眼光,所以一直活在别人的眼中,活在别人的世界里。物质水平的不断提高更加导致我们的攀比之心升起,出现很多嗜好及烦恼,所以活得很累,活得很不自在。
老子说:“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意思是,得宠与受辱一样,都是对身心安宁的打扰,重视大患等于对自身的珍重。为什么说得宠跟受辱一样打扰安宁呢?因为根据其对人惊扰的程度来说,得宠更为恶劣,得到的时候为之惊喜难安,失去时就更加会惊慌恐惧,所以得宠与受辱是一样惊扰身心的。
老子所说的荣辱,指的是人们对待外界和外物的态度。当你把外界看淡了,就不会受其所扰了。可是,生活中为什么总有那么多人对这些所谓的外物那样执着和重视呢?为什么总有那么多人让自己受到宠辱的惊扰呢?其实主要还是源于心态。
很多人面对赞誉或诋毁、支持或对抗都怀有一颗非此即彼的心,总要争一个谁是谁非,结果,为了无关紧要的争执而失了宁静心。
某一个下雨天,有位学生匆匆地来找集纳教授。原来,这位学生在实验室做实验时,因为学术上的问题,遭到另一名学生的攻击和讽刺,这令他十分气愤。可他不知道如何出这口气,究竟是该直接找那个学生理论,还是应该找其他的教授来评理?于是,他匆忙来找集纳教授,希望能帮他出个主意。
看着学生满腔怒火地讲完事情的经过,集纳教授不动声色,反而语重心长地说:“我们很多时候都不能完全理解他人的言行。其实,我认为批评和侮辱,跟泥巴是一样的东西。你看,今早过马路时,我的衣服上不小心溅上了泥巴。如果我当时立即去擦拭,那么衣服上沾到污渍的面积会更大,而且整件衣服都会被搞得一团糟。所以,我没有去理会它。来到学校后,我把大衣挂到一边,继续做我该做的事,等泥巴晾干了再去处理它。现在应该已经干掉了,你瞧,只要我轻轻弹几下,难处理的泥巴自己就消失了。”
说着,教授用手指轻轻弹了弹衣服上的泥渍,果然,泥巴真的处理干净了。
学生看后恍然大悟,明白了教授告诉他的方法。他惭愧却欣喜地谢过教授,轻轻松松地回到了课堂上。
学生恍然明白的正是宠辱不惊的深刻道理。教授没有训导他,没有斥责他,也没有支持他,而是用一个泥点的小道理敲醒了他,让他懂得了面对争端和纷扰最需要的是什么,让他学会了面对反对和不解时,什么才是最有力的武器——宠辱不惊的心。
那么,什么是宠辱不惊呢?老子说:“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也是说得宠为上,受辱为下;得到宠辱感到惊恐,失去宠辱也感到惊恐,这就是说,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恐不安。一个宠辱若惊的人,他的心必然是不能平静的,因为他要时时揣测别人的心意,这样的人是不会快乐的。只有懂得了为自己而活,做到宠辱不惊,那么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
东汉时期,有位隐士叫申屠蟠,年少时因为家境贫寒,受人雇用做了漆工,每天辛苦劳累不说,还经常受到旁人的冷眼。可是,坚强的申屠蟠并没有因为受到侮辱和歧视而放弃自己的追求。于是他坚持在工作之余刻苦读书,学习了各个方面的知识。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才华得到了在州府做征召工作的同乡蔡某的赏识。后来,蔡某上书,极力推荐申屠蟠。上书中,蔡某说申屠蟠聪明且有志向,虽深陷困境,却依然发愤苦读,即使受尽欺凌与侮辱,仍能坚定自我,保持本性,不为外事所扰,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就这样,朝廷任命申屠蟠为陈留郡的主簿。这时候,那些曾经唯恐躲之不及的申屠蟠亲友们都纷纷前来道贺,谄媚地恭维他。可是申屠蟠说了一番话,让众人都惊呆了:“为朝廷效命本是每一个臣民的责任和义务,但是我自认为德识才学实在浅薄,担不起这样的大任,所以,我决定拒绝赴任。”
本来想依仗他的那些亲友,为他的决定感到费解,也纷纷劝说他改变主意。可是申屠蟠依然坚持自己的态度,避开了众人的规劝和打扰,最后干脆隐居了起来。
在隐居的日子里,他坚持学习,充实自己,却没有再次出仕的打算。一个远道而来探望他的朋友问起他拒绝赴任的原因时,申屠蟠说:“我早已看出了天下的乱象和朝廷的昏暗腐朽,所以才潜心治学,以避免引火烧身。而那些人只看到了为官者的风光,却不知身处官场的危险,他们只懂得争取宠幸,却忘了其背后的伤害。”
友人听后心里不禁暗暗佩服他的淡泊和宠辱不惊。
果然不出申屠蟠所料,几年之后,朝廷风波不断,很多官员受到连累,接连遭遇不测,而申屠蟠这个曾经拒绝权贵的人,却依然能够逍遥地隐居在小镇之中,过着自在的生活。
这样一个曾经因贫穷遭人嘲笑,后又因放弃为官让人不解的人,获得的却是真正的自我和洒脱,因为他没有为世事的功名和利禄所惑。而他之所以去学习,去勤奋,实际上争取的只是内心的丰盈和充实,不关乎外在的追逐与虚荣。所以,他才能自始至终都活得自在逍遥。
老子讲宠辱若惊,事实上,是在告诫我们要宠辱不惊,为什么要做到宠辱不惊呢?为了达到内心的一种平静,追求道的真理。宠和辱都是外在的,无论是得宠还是受辱,都只是别人对你的态度而已,对你自身而言并没有什么伤害或者实质性的改变。人很多时候应该为自己活着,最大的满足并不在外在,而是内心,内心的满足,内心的平静,才是最重要的。
宠辱不惊,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智慧。人生在世,生活中难免会有起有落,有荣有辱,有毁有誉,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是人生际遇,不足为奇。古人说:“君子坦荡荡。”只要活得坦然,活得无愧于心,活得豁达大度,那么什么事是过不去的呢?如果自己境遇好,那么也不要看不起别人;自己如果遭遇不好,受人侮辱,那么也不要自暴自弃,或者激愤不已,而应该懂得“贺者在门,吊者在闾”的道理。
范仲淹说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也是一种宠辱不惊的状态。想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想要让自己的内心真正得到平静,那么就不能把外在事物看得过重,而应该放平自己的心,心安才能快乐,宠辱不惊才能成就大事业。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在老子看来,重视大的祸患就要像重视自己的身体一样。只有懂得爱惜自己身体的人,才能爱护天下,才能成就一番事业。世事变幻无常,无论是官位、财富、权势都是如此,躯体也是一样,都是上天赋予我们的,何必为了一时的得失,一时的荣辱而耿耿于怀,难以安宁呢?放下心中的不平静,使心得到安宁,使快乐得以长存,使你的事业得以长青。宠辱不惊,让你笑傲人生百态!
8.俗人昭昭,我独昏昏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是会因为外界各种各样的事而影响自己的本心,比如,你想干一件什么事情,总是会有很多人给你意见,有些人支持,有些人反对,总之,会让你失去评判的标准,到最后自己都不知道这件事是不是应该做。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就是这个社会熙熙攘攘的状态,为了利益不择手段,做出常人不可理解的事情来,而我们经常也卷入其中,难以自拔。事实上,名利钱财等都是身外之物,就算自己走了,这些也是带不走的,那么,我们何必为了这些东西绞尽脑汁,从而做出有违本心的事情呢?
老子说:“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意思是,众人都有闲情逸致,唯独我感情失落。难道我原本生就愚笨人的心肠了,真正的混混沌沌啊!一般人那样明明白白,唯独我迷迷糊糊;一般人会察明察暗,唯独我闷头闷脑。恬静啊如大海之退潮,飘逸啊似苍空之无涯。众人都有自以为是的一套学说,唯独我冥顽不灵好像孤陋寡闻;唯独我跟人家不同,看重的是吸收“天下母”的素养。
老子认为,回归本真、回归自我才是人得以快乐生活的最好选择。一个人活在世上,只要让自己和家人过得开心、幸福就足够了,为什么非要去追求那些不切实际的东西呢?
塞翁是战国时期的一个老头。塞翁这个老头心态一直很好,无论外界怎么样,他总是能够乐呵呵的,但有时候,他也会让大家觉得不可理解,塞翁却觉得“俗人昭昭,我独昏昏”,自己乐在其中。
塞翁养了很多马匹,当时的马还是很值钱的。有一天,塞翁发现自己的马竟然走失了一匹,便向邻居们打听有没有见过自己的马。可是,大家都说没见着,塞翁听了之后也没什么反应,回到家照常过日子。可是邻居们可就不这么想了,因为一匹马还是能卖不少钱的。大家都觉得塞翁必然会非常难过,于是纷纷都去他家里安慰他。邻居进了塞翁家之后发现塞翁一点没有不快乐的样子,都觉得不可理解。塞翁看到大伙来了,还一脸惊诧的样子,得知大家来意后说道:“没事的,乡亲们,我就是丢了一匹马而已,没准还会带给我什么福呢。”大家一听这话,更是觉得不可思议,都觉得这个老头精神不正常了,马丢了还说能带来福,怎么可能呢?
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大家也把这件事情淡忘了。可是,有一天,那匹丢失的马突然又回来了,而且还带来了一匹匈奴的骏马。邻居们听说这事,都觉得不可思议,纷纷向塞翁道贺。但是塞翁这个时候却又说:“白白得了一匹马,说不定不是一件什么好事,没准还会给我惹出什么麻烦。”大家一听这话,又觉得这个老头不可思议了,明明自己家白白得了一匹宝马,还说不是好事,这不是莫名其妙吗?
塞翁有个儿子,非常喜欢骑马。他发现自己家的马竟然带回来一匹宝马,顿时开心不已,见这匹宝马嘶鸣嘹亮,自有一番神威,更是激动得不行。于是每天他都以骑这匹马为乐,总是在乡亲们面前炫耀。一天,他骑马的时候不小心从马背上摔了下来,还摔断了腿。于是邻居们纷纷前来探望,安慰塞翁。可是没等开口,塞翁却说:“没什么,就是摔断了一条腿,没有性命之忧,没准是福气呢。”大家听完,觉得塞翁这个老头太不正常了,自己儿子摔断了腿,却还说是福。
又过了不久,匈奴大兵来犯,青年人都应征入伍。那时候去打仗可不是说着玩的,去了可能就一辈子回不来了。但是塞翁的儿子却因为摔断了腿,不能去当兵。后来消息传来,说该村子入伍的青年都战死了,塞翁的儿子就这样逃过了一劫。
故事中的塞翁可谓是“俗人昭昭,我独昏昏”的典型。在有些时候,总是做出一些匪夷所思的事情,但是不无道理,可能大家当时不明白,但事后又觉得这么做才是对的。就像美国作家房龙《宽容》一书里面的寓言,在寓言中,一个先驱者为了寻找幸福的新世界而受到大家的敌视,最终惨遭不幸,但是最后证明他是对的。
如果你觉得这件事情是对的,是值得做的,那么请坚持下去,给自己一点“俗人昭昭,我独昏昏”的勇气和魄力。就像鲁迅一样,在大家都不理解的时候呐喊一声,给世人一记警钟。追求道的人,必然是独异于人的,因为他的思想会随他对道的理解变得越来越宽宏,自然,他的思想和行为处事会开始“独异于人”。
老子主张的“独异于人,而贵食母”的处世态度,虽然和众人不同,却不是标新立异,惊世骇俗,而是因为自己“贵食母”,“母”代表“道”。“贵食母”意即守“道”,而还我本来面目,永远回归到生母的怀抱——道的境界中去,并不是让你成为一个另类,与大家格格不入。
老子是想让我们做一个真正的自己,独特的自己。世人皆为利往来,那么我们就抛下利和欲,做一个为自己考虑的人。众人追求功名利禄,可能会呈现丰盈之状,但是收获不了内心的饥渴和需求,境界提不上去。而追求道的人,会像老子一样,永远不会丰盈,因为道是永无止境的,是永远不会达到顶端的。
心中有道,那么看这个世界便是一个有道的世界,活在这个世界上便是潇洒的,是自在的。如若心中无道,一直追求物质,追求名利,追求权位,那么身心必将疲惫不堪,自取烦恼。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在追求道的过程中,不要怕别人不理解,不要怕别人嘲笑,道无形无象,却实实在在存在于这个世界之中。一旦我们掌握了它,并循道而行,那么必然可以在生活、工作、家庭中得到大丰收,反之,我们必然不会大圆满,总会缺少一点东西。修“道”的过程中,可能会被大家误解,出现一种独异于人的行为,但是不要怕,走过去就是一片晴天,风雨之后终归是彩虹,就算真的我独昏昏,又有什么关系呢?人是为自己活的,不是为别人的眼睛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