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口才艺术中运用八分哲学:话忌说满,八分更有感染力(2)
3.否定和责难对自己有没有实际的意义
有时我们想干扰对方,完全是出于心里不舒服,说出一些莫衷一是、模棱两可的言论。我们也是明事理的人,只是对别人的看法保留自己的意见罢了。这本来就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是出于我们内心的想法。可是这样做的后果会使我们错失许多难得的机遇、许多难得的朋友。所以,在我们否定他人之前,应该想想:这样做对自己有没有实际的意义?对自己的利益是否毫无益处?在做出这样的权衡之后,我们再考虑是不是非要否定和为难别人。
4.我们是不是可以更谦卑一些
其实,我们在否定别人的时候,自己也被否定了。为什么不让自己谦卑一些呢?与其和别人进行无休止的争论,不如十分快乐、大方地肯定对方的观点,学会点头称“是”。我们可以尝试着从对方的角度出发,想一想他们的观点或者言论,在哪些地方是合理的、正确的,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借鉴。自己如果能够认真地倾听对方,表示认可,不仅能够使我们结交到更多的朋友,还能够使我们启悟智思、谦听受益,何乐而不为呢?
前面我们已经说过,很多时候“答案并非唯一的”,任何一个问题换一个角度去思考,可能就有不同的答案。所以我们不要总是去否定别人的观点,而应该学会赞同、欣赏他人。这样便能使我们在谈话中如鱼得水。
言多必失,把好嘴上这道门
在古希腊有一句很有名的谚语:“学会控制自己的嘴巴是人类最重要的美德。”我们知道,嘴巴在人体器官中,属于比较难调教的一种。每个人都有一张嘴巴,它主要负责人生中的两件大事:吃东西,说话。有的人因为贪吃撑破了肚皮;还有的人因为“贪说”使自己摊上了官司,其实这些都是嘴巴的弱点所在。
根据佛教的经典著作记载,释迦牟尼曾在莲花池上,面对诸位得道弟子,拈花微笑。大家都不明白他的意思,只能面面相觑。唯有迦叶尊者会心一笑,领悟了佛祖的意思,于是就有了禅宗的起源。另外,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孔子路过后稷的庙宇,里面有3座镀金的塑像,于是就在它们的背上镌刻下这样几句名言:“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无多言,无多事。多言多败,多事多害。”不管是释迦牟尼拈花时的微笑,还是孔子“无多言,无多事”的箴言,都是为了让我们明白一个道理,就是做人应该保持寡言少语的态度。对待他人不骄不躁,就算看起来笨拙一些,也比那些自作聪明、喜形于色的人好。
在很多时候,我们想说十句话,其实八句就能使对方明白其中的意思,剩下的两句,大多跟主题不再有过多的关系,只不过是满足我们的“口欲”罢了。这样“多余”的话听多了,反而会使对方感觉烦腻。可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喜欢说这些“多余”的话。不管是有水平的人,还是没有水平的人,见过世面的人,还是没见过世面的人,都喜欢这样——发生了一件事情,都喜欢发表一下自己的“独特”见解:如有一部电影刚上映,我们总免不了发表一些评论;如有人虚心向我们请教,我们总是当仁不让地发表自己的高谈阔论;如有一些事情牵扯到我们的利益,我们更是要喋喋不休,说个没完没了……总之,只要被我们逮住一个说话的机会,(就算没有,也会给自己争取到一些说话的机会),便开始滔滔不绝,眉飞色舞地高谈阔论起来。
事实上,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过于放纵自己的口舌之欲只会给自己制造不必要的麻烦。从古到今,许多圣贤都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们通常喜欢缄默守声,即使有人向他们征求一些意见,或者在特定的时候不得不发表自己的看法,他们也懂说话不过的原则,生怕自己的口舌之快,会惹出一些祸端来。
关于“沉默是金”有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笑话:
古时候,有一位穷酸秀才行走于闹市之中,突然看见地上有一块分量不小的金子。于是他急步走上前去,用脚踩住,视左右无人,才蹲下假装穿鞋,随即将金子拾起来藏入袖子中。秀才自始至终都沉默无语,所以他顺利地得到了金子,而没有人与他争抢。
回到家中,秀才的心里还在窃喜:“如果刚才过于声张,那么这块金子可能就与自己擦肩而过了。”于是他用毛笔在中堂写了四个大字:沉默拾金。邻居看到后,觉得“沉默拾金”十分怪异,就问秀才:“为什么要在中堂写这样几个字呢?”秀才便将“拾金”的过程一五一十地说了出来,并且为此洋洋得意。
几天之后,秀才“拾金”的消息就传遍四乡八里,前来认领的“失主”也是络绎不绝。有的人哀求归还,有的人耍横强索,还有的人要求分成共享……秀才为此感到十分烦恼,也非常后悔自己没能在“拾金”之后管好自己的嘴巴。几天之后,几位来自衙门的差役,将秀才捡到的金子给没收了,这才使得事情平息下来。
好好的一笔横财就这样得而复失了,秀才当然觉得十分郁闷,他望着中堂上“沉默拾金”几个大字,思索了片刻,然后再次拿起毛笔,将那四个字改成了“沉默是金”。
我们常说:“言多必失,沉默是金。”为什么言多必失呢?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第一,如果我们言语过多,那么所用的时间与精力就会侧重于“说”上,这样留给自己思考的时间与精力也就相对较少,所以语言的失误率势必有所增加;第二,从客观上来说,我们每一个人都存在语言失误的情况,如果按照概率来换算的话,“言”的基数越大,我们说话的失误率也就越大。当然,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可能一直保持沉默,该说话的时候还是要说,只不过需要掌握一个“度”。凡事八句话能够说清楚的,绝不说出十句话。有时候“少说话”也不见得是一件坏事,因为这样会给别人留下足够广阔的想象空间。如果可能的话,不如做一个好听众、好观众,这样无疑会赢得别人的好感与尊重。
有一个财主家喜得贵子,全家人都高兴极了。满月的时候,财主把孩子抱出来给客人看,自然是想讨一点好兆头,于是叫客人对孩子品评一番,说得好的将赠予价值不菲的珠宝。这时客人们开始争先恐后地夸赞财主家的孩子。一位客人说:“这孩子将来要发财的。”于是他得到财主赠予的一只手镯;另一位客人说:“这孩子将来怕是要当大官的!”于是又得到财主的两锭元宝;接着一位客人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他的话说完,并没有得到财主的赏赐,反而激起众人的大怒,得到大家的一顿痛打。
其实,无论说这个孩子发财还是说他做官,无非都是客套话,具体能不能实现,谁都没有把握;而最后一个客人说的却是实话,因为人总是要死的。但为什么最后一个客人说了实话却落得个被暴打的下场呢?那就是他说话欠考虑了。我们在日常交谈中,每说一句话之前,都应该先仔细考虑一下我们要说的话是否合适,千万不要口无遮拦,想到什么就说什么,给其他人造成不快。
1.说话应该分清场合
与人交谈,最基本的原则就是分清场合,即使是最亲密的朋友之间,说话也不能口无遮拦,不考虑听者的感受。比如,在公共场所与别人聊天或者闲谈的时候,最好不要对他人的个人状况随意地发出评论。再比如,有的人头发上可能存在一些头皮屑或者口气比较难闻,或者在衣着方面有所漏洞,我们就应该尽量忍耐着不去想它,等到没人的时候再告诉对方。如果我们直接告诉他,特别是在人比较多的场合,很容易让对方处于尴尬的境地。
2.说话也要因人而异
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说话也要因人而异。因为对于不同的人来说,或许都有不同的忌讳,比如,女性一般不喜欢别人问自己的年龄,而男人一般不喜欢别人问自己的收入问题。所以在社交过程中,我们应该尽量避免。
3.懂得适时地表达自己的态度
一味地沉默是一种消极的人生态度,所以,我们要选择在恰当的时候沉默。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很多时候,到了“该出口时就出口”的地方,沉默就不再是金。所以我们的沉默也要恰到好处,到了该说话的时候,就要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说出一些道理来。
4.说话应该“收放自如”
一个人说话不能信马由缰,而应该收放自如。当我们说的话言而有实,受人喜欢的时候,我们可以滔滔不绝;当我们言而无实,感觉到别人已经厌烦的时候,那就不如闭嘴了。一个人的能言善辩,应该建立在“以理服人、以言悦人”的基础上;那些巧言令色者不分场合地点的“脱口秀”专家,是不会招人待见的!
总而言之,我们说话只是为了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思想,而不是为了胡乱发泄自己的情绪,逞口舌之快。一个成熟的人为什么不会被嘴巴连累?因为他们懂得思考,懂得适时地闭嘴。
说话要顾及对方的面子,不可口无遮拦
在我们身边,总有一些人快人快语,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永远百无禁忌、口无遮拦。如果是在一个熟悉的环境里,大家彼此都比较了解,知道这是你说话的风格,可能会觉得你是一个直率可爱的人;可是如果在一个相对陌生的环境里,在不熟悉你的人群中,仍然快人快语、口无遮拦,就会令人生厌,甚至给自己造成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我们每个人都不能保证自己心里所想的、嘴里所说的百分百正确,而且每个听话者的接受能力也存在各种差异。假如我们说话不讲究方式方法,总是口无遮拦,不分青红皂白地乱说一通,那往往会带来许多不良后果——轻则使人下不来台,重则可能造成彼此间的隔阂,遭人怨恨。
邓肯是19世纪美国最著名的舞蹈家和最富传奇色彩的女性之一,她对待朋友十分热情,同时在个性上又十分叛逆,这让她成了反对传统舞蹈和传统婚姻的前卫人物。在她很小的时候,性格更是纯真可爱,说起话来常常是直言不讳。
在一年圣诞节的前夕,邓肯所在的学校举行了一场盛大的庆祝舞会。老师在教室里一边分发糖果、蛋糕,一边逗趣地说着:“小朋友们快来瞧一瞧,圣诞爷爷给你们每个人都带来了什么精美的礼物?”
这时小邓肯从自己的座位上站了起来,十分严肃地说:“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圣诞爷爷,都是老师和家长骗小孩子的。”老师听到小邓肯的这些话,虽然心里很生气,但还是克制住满腔怒火,微笑着说:“只有相信圣诞爷爷的乖孩子,才能得到这些精美的糖果哦。”
谁知道小邓肯并不识趣,她撅着小嘴说:“我才不稀罕这些糖果呢!”老师一听,终于忍不住勃然大怒。那堂课上,同学们都得到了属于自己的糖果,只有小邓肯被老师罚站,并且什么也没有得到。
小邓肯年幼无知,童言无忌,或许还可以原谅,但在成年人的生活中,一些看似坦率的实话,有时实在没有必要全部实说。因为我们在说话的时候,不能只图自己的一时痛快,还应该顾及别人的感受,给别人留一点“面子”,时刻注重自己的说话方式,学会换位思考,多为别人着想。
假如你和几个人聚在一起谈论的是对方喜欢的话题,那么对方自然会对你的话产生兴趣,并且对你本人产生好感。没有一个人不喜欢和自己意见统一的人交谈,而且人们通常会把赞同自己意见的人当成朋友,从而愿意主动与你站在同一阵线。就算你对某人的观点不认可,也不要急于否定,而是应该先找出一些可以表示赞同的部分,给对方一个合适的台阶下,也为以后的对话创造好条件。
张茜今年38岁,和丈夫同为一家国企的员工。虽然两个人的收入都不算高,日子过得清贫,不过夫妻之间很恩爱,生活也算美满幸福。张茜有一个性格很外向的朋友叫小丽,她是张茜高中时的同学。每到春节的时候,张茜、小丽,还有许多年前的老同学,都会互相走动拜年。又到了一年春节聚会的时候了,一群老同学聚在一起东家长西家短地拉起家常,聊得挺开心的。可是不知道什么时候,一位同学突然冒了一句:“我们单位今年年终奖发了1万元,你们怎么样?”于是话题就开始变味了,谁家新换了大房子,谁的老公当上了总经理……席间,大大咧咧的小丽问了张茜一句:“你老公还是那么老实,只搞技术也没什么发展啊。”张茜尴尬地笑着,在同学们异样的目光中假装一副无所谓的样子,事实上她的心里别提有多难受了。其实她也知道小丽可能是无心地问了那么一句,可是她就是觉得难受。
一个人在说话的时候,千万不要口无遮拦,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而应该多考虑自己说出来的话,会给对方造成什么样的影响。一个人不论能力的强弱、地位的高低,都希望自己的努力能够得到他人和社会的承认;一个人不论身处什么样的位置,也不论处于哪种情况之下,都希望能够得到别人的尊重以及赞扬——这是每个人都拥有的心理需求。我们注意一下那些成熟而充满智慧的人,他们说话通常都会顾及到别人的面子,即使有时候认为别人做得不够完美,也不会直截了当地说出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