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连接,让人与人之间更近
1.2.1 连接是人的基本需求,也是商业社会的基本要素
社会性是现代人的基本属性之一。完全依靠个人的“自给自足”“桃花源记”的生活,基本不会在现代社会中出现。
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构成了人的社会性。任何社会活动都是人与人连接的结果。
一方面,人与人最基础的连接是亲缘连接(基于血缘关系的连接)。例如,父母与子女、丈夫与妻子之间的连接,以小家庭为中心,向大家庭扩展,进而辐射到宗族的连接。
另一方面,人与人连接的原始状态具有很强的地缘性(基于地域关系的连接)。农耕社会时,人们以土地为生,故人与人的连接以本村、本乡为中心,向更大的地域范围扩展。
然而,在“交通基本靠走,通信基本靠吼”的时代,亲缘性和地缘性连接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但是,互联网的产生,使人与人的连接跨越了强关系,越来越多的网络状的弱关系连接交互更加频繁。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一文中,将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5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互联网短短的几十年,可以改变交通,可以改变通信,可以改变娱乐,但是底层的人性基本需求——社交需求,不管互联网推动社会怎样变迁,都不会改变。
人与人之间需要连接,互联网仅仅是提高了连接效率,扩展了连接的方式,不仅仅是人性的需求不会改变,商业的本质一样不会改变。
不管是人找商品,还是商品找人——互联网所改变的是人与商品的连接方式,互联网的能力也就回归了本质,解决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1.2.2 正在瞬变的沟通方式,正在倍增的沟通效率
连接的便利性是网络社交区别于现实社交的重要表现。
便利的连接让各种信息的利用频率大为增加,人们基于此做出决定的速度也越来越快。在单位时间内从事的活动量增加了很多。工作、生活,甚至娱乐的丰富性都因此而增强。而且这中间还可以节省出较多的时间,并减少其他资源的一些浪费。人们在单位时间内可以获得更多的价值。
我们能够观察到互联网企业的发展痕迹,也能焦虑地看到互联网企业改变一个个产业——互联网企业在迭代中的技术进步,不知不觉地改变了信息触达,改变了用户习惯,直到改变了产业结构,甚至是逼迫一个产业龟缩在一个狭窄的角落。
过去拜访一个朋友可能需要花去半天的时间,但实质性沟通的有效内容可能现在通过微信在5分钟之内就可以完成。过去没有传真,没有e-mail,很多办公文件都需要人直接去送或者邮寄,时间成本较高。传真出现之后,便利了很多。至少之前70%的文档通过打印、机器扫描就可以传递过去了。e-mail普及之后,办公文件可一键直达,又比打印成纸张、拨号传真省去不少时间。
太多这样的案例——数码相机打击了柯达公司,智能手机打击了诺基亚,微信替代了大部分短信功能。
而这一切,传统企业却束手无策——互联网本身就是一个先进的生产力,一切高效的、高体验的事物总是会代替低效率、低体验的事物。
当传统企业也使用互联网这个先进的生产力之后又会如何呢?
1.2.3 社交平台推动人与人的连接,促进了价值链和商业模式的重构
社交网络是人类社交属性的网络延伸,其本质在于关系的建立和促进。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上的人与人的连接,看似虚拟,实则是现实世界中人与人连接的真实映照。互联网社交的普及必然会导致现实中人与人连接关系的改变。
当互联网促进人与人之间连接的范围扩大、自由度提升,社交网站或社交软件就成为了人与人连接的平台,它打破物理空间制造的壁垒,大大提高了人们接触更多的人、更适合的人的可能性。
·有了世纪佳缘网,人们在手机上就可快速“海选”众多“追求者”。
·有了Linkedin,白领们基于工作单位与岗位的实名社交网络便建立起来。
·有了人人网,学生们便轻松享受到基于学校的实名社交资源。
·有了微信和QQ,大家就可以随意组群,使用语音和文字甚至视频进行快速的交流。
一个更为开放的连接场域,让在现实生活中的各类人都有了相对平等的展示平台,人们自我展示、自我彰显的成本大大降低。通过在社交网络发表言论、拍照上传、表达观点,甚至是发红包等“自我展露”的行为,人们可以稳固真实社会关系,找到归属圈,建立信任,提高人与人连接的质量。
其中商业模式和价值链的重构应运而生——当大量的人与人的连接聚合在一个超级社交平台,随时随地进行交流、分享和互动的时候,千万级的各类信息被流转——于是对产品的评价转化为对商品的购买,游戏的互动转化为游戏的流量,朋友圈的分享转化为广告。
当大家在享受免费社交的同时,社交平台也重构了信息流转的方式,成为一个互动的平台、信息分享的平台,甚至是媒体的平台。
在席卷了用户之后,开始搜刮了广告业、侵占了音乐业、爆发了手机游戏业,互联网企业凭借用户对信息的需求、对社交的需求、对产品的需求,从连接中重构了信息价值链,重构了商业模式,重构了商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