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绪论(2)
二是整合协调社会中各个利益群体之间的关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阶级和阶层发生了重大变化,原来按照经济关系与政治态度划分阶级的标准被收入标准和职业标准所替代。在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驱动下,出现了利益群体之间的差别。加上分配不公,不同利益群体逐步形成对改革开放的不同态度和不同要求。要协调他们之间的关系,缩小他们之间的差别,统一他们之间的思想和步调,就必须通过包容性中的整合功能,去寻找和强化他们之间的共同点,填补因收入分配不公平而形成的隔阂。为此,国家在以下三个层面上采取了措施:其一是在思想教育方面鼓励和号召先富起来的人和地区帮助后富起来的人和地区。并且表彰和树立了一批先进典型,借以促成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其二是加大税收调整力度,使收入高低与纳税多少成正比。并且支持和保护通过勤劳致富而取得的合法收入,打击和限制通过违法、违规等不正当经营牟取暴利的暴发户。其三是加大扶贫力度,逐渐缩小地区性贫富差距。我国幅员辽阔,东西部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产生的区域性贫富差距很大,既便是同一地区,因自然环境因素形成的社会发展不平衡而造成的贫富不均也是很明显的。
从20世纪80年代初国家开始实施的扶贫计划,已经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到目前贫困人口已从1978年的1.5亿减少到2000万左右。而且国家把开发重点向中西部转移,我们相信,区域性贫富差距随着中西部的进一步开发,将会逐步缩小。与此同时,国家正努力健全现代社会保障体制,以公平、效益的保障原则去调整人与人之间的贫富差距。
三是整合协调产业结构。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但是,以种植业为主的传统农业,生产手段陈旧、生产方式落后、品种单一、技术含量低,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改造传统农业,逐步建立现代大农业。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通过以家庭为主的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亿万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业连续多年获得了好的收成。与此同时,国家又大力扶持乡镇企业、养殖业、林特产业和家庭副业,加大对农业的科技投入,使中国的农业产业结构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变。农民不再是仅仅与原始、半原始的种植业相联系的小生产者,他们完全可以在乡镇企业中与现代化大机器生产相联系,进入城市打工后学习现代化生产和生活方式,从而逐渐培养现代化意识。
社会现代化是建立在现代工业基础之上的。解放初期,中国的现代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只占10%,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建立起自己完整、独立的工业体系。但是,随着世界新技术革命带来的产业结构的巨大变革,我国原有的薄弱而传统的工业体系,早已无法成为现代化的基础,传统工业化的道路也不能继续走下去。昔日一度被认为是高度工业化象征的诸如纺织、钢铁、机器制造等传统工业,必然被电子技术产业、信息产业、生物工程以及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工业所替代。为此,中国实施了工业化与发展高新技术并举的战略方针,提出了新型工业化道路,也就是在逐步改造和淘汰传统工业的同时,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在企业改革中,国家依靠市场引导企业转产、转轨、转型,并遵循优胜劣汰的市场法则,鼓励兼并,规范破产,以此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不仅如此,为了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中国还在近年来积极倡导建立科技产业,并在科技体制改革中逐步实施。在对农业和工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国家还着力发展了第三产业,初步建立起了一整套现代社会服务体系,为中国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现代知识型社会转型,创造了进一步的条件。
四是整合协调职业结构。职业结构是衡量一个社会现代化程度高低的重要指标。在职业结构中,如果从事现代科技、现代产业以及现代社会组织管理和社会服务的职业比例呈上升趋势,而传统职业比例(像种植业、养殖业、手工业)在不断下降,说明该社会的现代化程度在不断提高。改革开放以来,虽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里包容了大量的传统职业,但是,整合功能依据社会进步的原则,使职业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其一是随着农村乡镇企业的崛起和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入城市,产生了农民工群体,他们直接参与到城市化建设中,并且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力量。其二是适应城市现代化的要求,产生了一批以前没有的社会服务职业,他们活跃在交通运输、旅游服务、文化娱乐、家庭服务以及社区服务等诸多领域中。其三是在高新技术、行政管理、司法管理等领域产生了一大批新的职业。以上这些新职业的出现和不断发展,使中国社会的职业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种新变化,充分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在上述关系和社会结构的整合协调中,当代中国社会的包容性发挥了重要作用。倘若没有包容性的存在,倘若不把实现和扩大包容性作为途径,就无法引导各种异质性文化因素,以及各种甚至对立的关系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也就无法依据发展进步的原则、和谐统一的原则以及公平效益、优胜劣汰的原则进行卓有成效的社会管理。
三、社会管理创新以提升社会服务水平为管理路径
在一体多元的社会结构里进行社会管理,除了把构建和谐社会作为目标、把扩大包容性作为实现途径以外,还必须科学营造一个不断创新社会管理的基本路径。在这个路径上化解矛盾、消弭冲突、引导潮流、规范行为,这个路径就是社会服务。胡锦涛同志指出,“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涉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切实贯彻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要坚持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开创新形势下社会管理新局面。”这就是说,管理其实就是服务,必须改变社会管理的传统观念,切实认真地提升社会服务水平,把社会服务作为社会管理的路径。在创新社会管理中要坚持这样的原则,必须从管理意识上更新观念,开拓服务领域。
首先,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社会管理思想。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人的解放和自由而且全面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目标。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全国各族人民实现自己利益、创造美好生活的共同事业,是亿万人民广泛参与的创造性事业。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坚持以人为本的主体地位,就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就要按照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要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首位,切实解决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保障人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集中起来,就是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所以,以人为本的思想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全部价值体现,社会管理毫无疑问的也必须把以人为本确定为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其次,必须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在传统落后的社会管理理念里,政府和从事社会管理的人员往往只是把管理理解为“管制”、“约束”、“审批”,在这样的社会管理体制中形成的政府职能已经远远不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的要求,甚至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近年来,在转变政府职能的改革中虽然减少了许多政府不该管的审批权力,也不断朝着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方向努力,但是随着社会群体利益的冲突和社会矛盾的凸显,尤其是行政干预式管理惯性的继续存在,使得创新社会管理理念和形式的任务,越来越突出、越来越迫切。为此,2011年春节过后不久,党中央就把全国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集中在中共中央党校,就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举行专题研讨班,其中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转变社会管理的陈旧观念,真正把社会管理寓于社会服务之中,建设服务型政府,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当前,政府在社会管理中仍然起着主导作用,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依然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政府职能越位。管了许多不该政府管的事,抓了许多不该政府抓的权。许多政府还停留在热衷于上项目、扩大土地财政和继续塑造形象工程上。二是政府职能的缺位。在社会建设方面尤其如此,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就业以及老百姓诉求的满足等这些比较具体但却非常重要的领域里,经常看不到政府的影子。三是社会管理手段单一。只知道运用行政命令和政府干预的方式进行管理,不懂得在扩大社会服务领域和进行人性化服务中实现社会管理。结果,不是激起群众上访就是导致局部社会冲突事件发生。所有这些,都迫切需要从观念和方式上转变政府社会管理职能,这就要求我们各级政府必须树立起牢固的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彻底把社会管理融入到真心实意地为人民群众服务中去,在为人民办实事、解急难中达到引导和管理的目的。
最后,必须扩大社会服务领域,提高社会服务水平。在世界现代化发展进程中,人们公认的客观事实是,一个现代化的社会必是社会服务覆盖面广泛,社会服务社会化、专业化水平高的社会。我国在30多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虽然提升了社会服务水平,取得了比较显著的进步,但是社会服务无论在产业结构中、在职业结构中还是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份额都比较小,远不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更不能满足广大社会成员日益增长的需要。许多社会不平等现象、不安定因素、不和谐声音便由此引发。所以,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必须非常重视扩大社会服务领域,使现代社会提供的社会福利、社会平等、进步和社会便捷惠及更多的民众。特别是政府主管的公共社会服务必须扩大领域、创新形式、加大公共产品投入。比如兴建学校、医院、养老院、托儿所、保障性住房、铁路、公路;比如实行新的农村合作医疗改革和建立农民养老保险、对进城农民工免费进行职业技术培训;比如城中村改造和不断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等。其实,现代社会服务是一个非常广泛的领域,它包括的范围随社会进步而不断扩展,我们必须适应这种扩展变化的形势,在整个产业结构中加大社会服务型产业的比例,在职业结构里不断扩大从事社会服务职业的比重。同时,还必须树立牢固的管理就是服务的意识,自觉提高社会服务的主动性,使更多的人真正享受人性化的、有尊严的社会服务。当一个社会人人都能够处在周到服务的环境中,那么社会矛盾和冲突、社会不安定的因素也就必然随之减少,而社会管理的初衷也就肯定能够实现。
四、社会管理创新必须面向基层,以新的社会群体
为重点
社会结构的一体多元特征不是一成不变的,其中的多元不仅随着时代前进在不断丰富发展,而且多元的领域也随着社会改革的深入在不断扩展。从这一变化趋势出发,我们在创新社会管理时,必须面向基层,关注社会结构中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着的新变化,把新生的社会结构因素作为社会管理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