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在本书写作之前和写作过程中,笔者走访了各地不少园区,接触了很多业内人士,越是走访调研,越是感觉应该尽快写成此书,为产业园区和日趋火爆的产业地产的建设经营提供些许助益与启示。
产业园区作为产业聚集的载体,既是区域经济发展、产业调整升级的空间承载形式,又是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衡量标志,它肩负着聚集创新资源、培育新兴产业、推动城市化建设等重要使命。产业园区的形式多种多样,高新区、开发区、科技园、文化园、农业园、特色产业园,以及近年来各地陆续涌现的科技新城、产业新城等。
得产业者,得天下。毋庸置疑,美国当下的全球“大佬”地位与新兴产业园区的蓬勃发展不无关系,正是从硅谷、128公路等高科技产业园走出的惠普、英特尔公司(下文简称英特尔)、甲骨文股份有限公司(下文简称甲骨文)、雅虎、朗讯科技公司(下文简称朗讯)、思科系统公司(下文简称思科)、苹果公司(下文简称苹果)、谷歌等一批产业巨擘,奠定和捍卫了美国全球第一经济体的地位,让美国梦变得如此现实和光鲜。
美国《洛杉矶时报》在一篇题为《硅谷梦》的报道中曾评价道:“在文艺复兴之后所发生的全部事件中,对世界影响最大的莫过于硅谷的技术。”评价颇为大胆,可面对美国人的如此“自夸”,又有谁能够轻易否认呢?时代造就了硅谷,硅谷开创了另一个新时代。同样,日本筑波科技城、英国剑桥科学园、法国索菲亚科技园、台湾新竹科技园对所在城市及其国家和地区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居功至伟。
回头来看中国的产业园。
被称为“中国硅谷”的中关村科技园,历经二十余载发展,发明专利2万余件,海内外上市公司逾220家,培育出联想集团(下文简称“联想”)、百度、新浪、北京科兴生物制品有限公司、中星微电子有限公司等一大批顶尖企业,成为全国高科技产业园区的领头羊,其业绩足以令很多城市望其项背。
在全国国家级开发区、工业园区投资环境评价中连续14年位居第一的天津开发区,2013年工业总产值达8053亿元,几乎接近天津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3。
近年来,以北京798为代表的文化产业聚集区方兴未艾,掀起了国内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建设热潮。这既盘活了老厂房、老社区,又带动了文化产业的振兴繁荣,为城区转型发展探索出一条可行之路……
受国家对房地产行业宏观调控政策和房地产市场连续低迷的影响,产业地产逐渐成为社会的关注热点和投资新宠,从联想、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下文简称中兴)、海尔集团(下文简称海尔)到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下文简称万科)、万通投资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下文简称万通)、绿地集团(下文简称绿地),产业巨擘和地产大佬纷纷抢滩登陆产业地产版图。
产业园区不仅是现代新兴产业的发展载体,还是中国城镇化建设的承载载体。不管你是否意识到,“产业园·城市·国家”已非一篇小题大做的文章,而是一部恢宏巨著!
目前,国内的产业园区及产业地产项目数以千计,且数量、规模呈蓬勃发展之势。但整体而言,各地区、各行业的产业园区的规划建设与招商管理等相关环节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建设品质与运营水准参差不齐,重复建设与恶性竞争愈演愈烈,空城、死城现象屡见不鲜。
对此,我们可以用“五多五少”对业界现状加以形容,即:
(1)地产开发多,产业运营少;
(2)重复建设多,个性定位少;
(3)炒作概念多,营运内容少;
(4)扶植政策多,有效落地少;
(5)专一人才多,跨界人才少。
可见,当今产业园区存在缺少成熟模式、专精人才、实操经验,更缺少求本务实的研究探索精神等严重问题,因此,产业园区与产业地产的建设经营需要摒弃浮躁与急功近利。
着眼于现实,写这本《产业园区/产业地产规划、招商、运营实战》,意在投砾引珠。通过“认知”、“规划”、“招商”和“运营”四个环环相扣的主题篇章,力求以战略的高度、实战的角度和多元的维度,运用深入浅出的理论、丰富翔实的案例,系统解读产业园区与产业地产的建设精要和营运技巧,引导帮助产业园区与产业地产的规划者、经营实践者以更宽广的视野、更灵活的思路、更复合的能力,投身于产业园区和产业地产的操盘建设与运营管理,打造更多对业界发展具有引领示范效应的精品产业大盘,助力中国社会经济发展。
笔者自身即是一名一线的实践者、操盘者,由于日常工作十分繁忙,写作本书只能忙里偷闲、见缝插针。平心而论,书中很多方面还有待进一步调研、思考、实践和扩充,此书权当1.0版本的产业园区营运参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