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总部基地热的冷思考
眼下,国内热火朝天的“总部基地”建设热潮,唤起了人们对“基地”的关注。冷眼旁观,风风火火的“总部基地”投资建设热潮的背后,是不是有很多值得我们思索与探究的地方呢?
一、总部经济,不见经济,哪来总部
在细说总部基地之前,我们先了解企业总部、总部经济等相关概念内容。企业总部是规模化企业的第一级组织,或者说是企业组织的核心层,犹如人的“大脑”,支配着整个企业组织的结构和功能,承担着整个企业的战略规划与决策职能,起着统领全局的关键作用。
一些企业的总部由于战略运营和产业集群的需要,会向某一区域、某一城市进行集聚,从而形成众多企业的总部聚集在一起的总部基地。
城市总部基地的建设发展必须以企业需求为根本出发点,通过提供适宜的软硬件环境提高对企业总部的吸引力,硬环境是在城市中适宜的地方规划建设总部基地、总部园区及其配套设施,而软环境则包括吸引企业总部的优惠政策及完善的服务。
某区域由于拥有特有的优势资源吸引企业总部集群布局,形成总部集聚效应,并通过“总部制造基地”功能链条辐射带动生产制造基地所在区域的发展,由此实现不同区域分工协作、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经济形态,这就是总部经济。
发展总部经济可以为区域发展带来多种经济效应,如税收效应、产业乘数效应、消费效应、就业效应、社会资本效应。企业按照总部经济的模式进行空间布局,把总部设在发达的中心城市,将生产加工基地布局在欠发达地区,由此使企业能够以较低的成本取得中心城市的战略资源和欠发达地区的基础资源,实现两个不同区域优势资源在同一个企业的集中配置。
因此,总部经济是一种能够实现企业、总部所在区域、生产加工基地所在区域“三方共赢”的经济形态。区域推进总部经济必须具备五个基本条件,以总部云集的香港特别行政区为例加以说明。
香港作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确有骄傲的资本,截至2007年,超过3800家跨国公司在港设立地区总部或办事处,在整个亚太地区位居榜首,亚太地区“总部经济中心”的称誉实至名归。
一是雄厚的教育科研基础与人力资源。
发展总部经济需要国际化人才和开放式的知识创新氛围,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本和教育资源,满足公司总部知识密集型营运活动的特定需要。香港历来重视教育投入和智力引进,大量的高素质金融、外贸、商务人才的涌现是香港成为跨国公司亚太地区总部和地区办事处首选之地的重要原因。
二是良好的区位优势和交通运输网络。
香港港是世界著名的天然良港、远东的航运中心,港口管理先进,港口费率在世界上堪称最低。与此同时,香港建有良好的交通基础设施,与中国内地及东南亚国家往来便捷,这有利于区内公司总部与公司内其他分部、子公司、制造基地之间的机动联络,从而使公司主要决策者与相关人员之间保持密切联系,随时掌握公司运营脉搏,及时洞察问题、解决问题。
三是便捷的信息集散与异地沟通渠道。
香港自身就是经济信息、商业信息的集散地,且特别重视信息化建设,拥有便捷的信息网络,从而大大节约了公司总部与制造加工基地分离导致的空间成本。而且香港宽容多元的社会环境可以降低企业空间成本,英语、汉语、粤语多种语言、方言和中西方文化习惯的相通交融,有助于信息沟通传播和思想交流碰撞。
四是良好的社会法制环境和文化氛围。
香港不断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与服务能力,增加政府的透明度,香港法律法规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为投资商创造良好的商业环境、法律环境。香港的社会服务体系、市场秩序、通关秩序、诚信体系、社会治安状况、城市文明程度等处于相当高的水平。同时香港宽松的多元文化、多元梦想的城市性格也是发展总部经济的必备条件。
五是完善的现代服务体系和中介机构。
到过香港的人对香港的服务业深有感触,现今,香港服务业占比已超过80%。高度发达的现代服务业、连贯性的鼓励竞争制度、完整的服务业发展战略,是提高城市经济效益与经济实力的必然选择,也是发展总部经济的重要条件。
综上所述,一个区域建设总部基地,形成总部经济,必须具备良好的经济基础、社会体制和人文环境。区域的经济基础通常决定并影响着社会体制和人文环境。
亚太中心香港也好,全球经济中心纽约、伦敦也罢,还是中国南北的两大中心上海、北京,这些城市无疑均具备了良好的社会经济基础,搞总部经济水到渠成。
而中国很多三线以外的城市,也在热热闹闹地建总部园区,这些总部园区是不是在玩“噱头”呢?
二、总部基地,一方水土,一方基地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特定的环境条件培育特定的事物。每个地区、每个城市自有其资源禀赋和社会环境,有的地区适合做工业,有的地区适合做农业,有的地区适合做现代服务业,还有一些地区可能适合多元化、多业态的整合经营。
区域建设总部基地、总部园区,同样应该基于区域的资源条件和物质文化基础。在确定做什么样的总部基地之前,首先要了解企业总部的分类及特点。
企业总部从地理区划的角度可以划分为全球总部、地区总部、国家总部和区域总部。例如微软全球总部在美国本土的华盛顿雷德蒙德,公司亚太和大中华区的总部设在上海,在北京中关村还设立了微软亚洲研究院(地区研发总部)。从产业链价值分工的角度可以分为:营运总部、研发总部、制造总部和销售总部。
通常来说,地区或国家的营运总部往往包含着销售总部,但特别强化营销职能的公司会在不同区域设立营销中心专司销售业务,各个区域城市的公司代办处、营业所,其实就含有区域销售总部的性质。
以联想集团为例,伴随全球业务的拓展,联想办公地也变得国际化,目前集团总部设在北京,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罗利(Raleigh)、新加坡和北京中关村设立了运营中心(地区运营总部),集团研发中心除分布在中国几个重要城市外,在日本东京和美国罗利分设地区研发中心(地区研发总部),在北京、上海、广东惠阳、福建厦门设有生产基地(区域制造总部)。
此外,企业总部还可以划分为生产主导型企业总部、服务主导型企业总部,等等。
就像上文所分析的,每个区域适合哪类企业总部是有界定的。有分析称,目前在香港设立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中,几乎清一色从事商贸、金融、中介咨询等服务业,几乎很少有公司把技术研发总部设在香港,香港在科技研发领域及工程技术人才方面仍存在劣势。
在中国内地,北京、上海两个城市是聚集公司总部最多的两个城市,北京独具优势,央企总部绝大多数固守京城;作为当今中国经济中心的上海曾有着十里洋场的历史,自然受到外资企业总部的青睐。
北京、上海两城市的金融发展水平远远高于其他城市,但是二者在金融功能上存在明显差异,北京擅长资金筹集(如图1-5所示),上海的优势则在资金运用。
图1-5 金融机构总部的聚集区北京金融街
天津是北方的经济重镇,但北京、天津彼此接壤,无论是政策、资金、人才,还是信息、科技、文化,天津都不具有优势。近些年,天津依托老工业基地的底子,高端制造业取得了长足进展,并聚集了一大批国内外顶尖研发制造企业/项目,包括空客A320总装线、中航直升机、大推力运载火箭、乙烯炼化一体化、子午线轮胎,等等。与此同时,中兴通讯天津基地、搜狐视频总部、腾讯数据中心、惠普数据中心、阿里巴巴天津运营中心等一批电子通讯产业、新兴产业的龙头企业的生产运营基地相继落户天津,让天津成了新兴产业制造总部和研发总部的聚集地,但运营总部的数量与规模同近邻北京相比,差距依然明显。
同一个城市的不同区县在推进总部经济过程中,也面临定位、规划的问题。
城市中心区对照总部经济的五个基本条件,适合进驻营运总部和销售总部;而非中心区的城市功能区虽然适应面较宽,但综合各方面条件,研发总部仍为首选;对于区位相对偏远的总部型园区,还是更加适合制造总部。
天津本土的一家地产公司前些年率先投资建设总部园区,其项目紧邻具有较好产业基础的天津空港经济区,初期产业规划以配合空港经济区的航空产业,承载产业配套为主,并重点引进科技企业总部,推出的物业形态主要为独栋或联排办公别墅,园区建筑规划也呈现生态办公的特点。
但是,四五年过去了,该总部园区起色不大,进驻企业与当初规划相去甚远,且企业也非实质上的总部。
在天津的另一个近郊,一家南方上市公司背景的地产企业投资建设总部型园区,所在区域的产业基础与商业环境很不理想,综合配套十分欠缺,从市区赴园区沿途会闻到田地里阵阵的“稻花香”……四年过去,该总部园区的案名两次易名,营销策划公司换了一拨又一拨,但收效甚微。
这两个总部园区,如果说前面的项目在产业定位、招商推进和产业运营上存在问题,那后面的项目根本不适合总部型企业,何谈总部园区!
发展总部经济要以市场为机制,以企业为载体,以不同区域资源禀赋差异为条件,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反对政绩工程式和噱头营销式的“总部经济”。各个城市、各个园区应当顺应自己的一方“水土”,培育自己的一方总部基地。
应该说,发达城市的总部基地定位模糊些,问题可能还不大,它有足够的容量与能量来消化。而欠发达地区的总部基地,必须有清晰的产业定位,要懂得发挥区域的比较优势,确立符合社会化分工、具有“唯我”特色的总部基地规划,有的放矢地开展建设、招商和运营。有些园区和产业地产商尚未知悉总部经济的内涵,便把总部经济当作概念与项目卖点,殊不知,把自己也带入了概念的黑洞。
针对国内各地一窝蜂大搞总部经济的现象,国内最早提出总部经济概念的学者、北京社科院研究员赵弘指出:在新一轮产业转移的大背景下,二三线城市要找准自身定位,不要耻于做制造基地而不顾自身条件盲目跟风发展总部经济,这样无异于拔苗助长,甚至会失去产业大转移带来的良好机遇。在当前产业转移的大背景下,不具备发展总部经济条件的城市应该运用好自身劳动力、土地价格较低的比较优势,积极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从生产、制造环节入手,从做好发达地区“总部”的“基地”入手,做大做强本地经济。当经济实力发展到一定水平,成长为区域性、全国性的总部基地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总部经济满天飞,总部基地满地跑”,这股席卷中国的“总部热”也该降降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