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顺应自然之道,快快乐乐生活(1)
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社会竞争日益激烈,这些使得人们已经忘记什么叫“快乐”。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势是快乐吗?享有红极一时的名气是快乐吗?还是说家财万贯、日进斗金是快乐?这些都不是真正的快乐,物质上的满足并不一定能带来精神上的快乐,有时反而会使精神上的快乐变少。那么,怎么样才能真正地快乐呢?
其生若浮,其死若休
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
——《庄子·内篇·大宗师》
译文
死和生均非人为之力所能安排,犹如黑夜和白天交替那样永恒地变化,完全出于自然。
庄子认为一个人的生老病死都是受自然界规律支配的,生是依循自然界的运动而生,死是自然界事物转化的结果;生就像是浮游在天地之间,死就像是休息在宇宙的怀抱里。生也好,死也罢,不过是极其平常的自然现象,没什么大惊小怪的,也没什么值得害怕的。
庄子在《庄子·内篇·大宗师》中讲述了两个故事来阐明自己对生死的看法和态度。子祀、子舆、子犁、子来四个人聚在一起说:“孰能以无为首,以生为脊,以死为尻,孰知死生存亡之一体者,吾与之友矣。”意思是谁能够把无当作头,把生当作脊柱,把死当作尻尾,谁能够通晓生死存亡浑为一体的道理,我就可以跟他交朋友。说完后,四人相视而笑,什么都没说就心照不宣,之后成为好友。
不久之后,子舆生了病,变成屈曲不伸的样子:腰弯背驼,五脏穴口朝上,下巴隐藏在肚脐之下,肩部高过头顶,弯曲的颈椎形如赘瘤朝天隆起。虽然子舆病得如此厉害,但他却十分释然,好像没有生病似的,还蹒跚地走去井边对着井水看自己的样貌。子祀前去探望他,问道:“你讨厌这屈曲不伸的样子吗?”子舆哈哈大笑说:“我不讨厌这副样子,甚至可以这样说,如果造物者把我的左臂变成了公鸡,我就用它来报晓;如果造物者把我的右臂变成了弹弓,我就用它来打斑鸠并把它烤熟了吃;如果造物者把我的臀部变化成为车轮,把我的精神变化成骏马,我就来乘坐。”子舆认为自己已经解脱了古人所说的倒悬之苦,生命的获得是因为适时,生命的丧失是因为顺应,子舆能安于适时而处之顺应,所以悲哀和欢乐就不能侵入他的心房,他也不会因为现在的变化而厌恶自己的样子。
不久之后,子来也生了病,子犁前去探望时他已经快要死去,他的妻子儿女围在床前哭泣,子犁让他的妻子儿女走开,说:“不要惊扰他由生而死的变化!”子犁又跟子来说:“造物者又要把你变成什么,是把你变化成老鼠的肝脏还是把你变化成虫蚁的臂膀?”子来回答说:“子女都只能听从父母的吩咐调遣。自然的变化不啻人的父母,它使我靠近死亡而我却不听从,那么我就太蛮横了。自然用生存来劳苦我,用衰老来闲适我,用死亡来安息我,我都能把生存看作是好事,那死亡一样是好的事情了。”于是子来安详熟睡似的离开了人世。
庄子还讲了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三人的故事。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三人在一起谈话说:“谁能登上高天巡游雾里,循环升登于无穷的太空,忘掉自己的存在,而永远没有终结和穷尽?”说完之后三人相视而笑,相互结成好友。不久子桑户去世,孔子派弟子子贡前去帮助料理丧事。子贡赶到子桑户家里,子桑户还没有下葬,孟子反和子琴张一个编曲,一个弹琴,嘴中还唱到:“子桑户啊!你已经返归本真,可是我们还在为活着的人而托载形骸呀!”子贡不解地问:“对着死人的尸体唱歌,这合乎礼仪吗?”没想到孟子反和子琴张不屑地说:“你这样的人怎么会懂得‘礼’的真实含义!”子贡回去把见到的情况描述给孔子,并对孟子反和子琴张的行为表示疑惑,请求孔子给他解答。孔子说:“我们都是生活在具体的世俗环境中的人,而他们则是摆脱了礼仪约束而逍遥于人世之外的人,我们和他们是两个世界的人,人世之内和人世之外彼此本来就不相干涉,我却让你前去吊唁,我实在是浅薄呀!”
庄子在《大宗师》中谈及的子祀、子舆、子犁、子来、子桑户、孟子反和子琴张七个人都是摆脱了礼仪约束而逍遥于人世之外的人。在他们看来,人的生命就像是赘瘤一样多余,而死亡就是毒痈化脓后的溃破,他们这样的人是不会顾及死生优劣的存在的。世人皆太在乎生命,过分地屈从于世俗的礼仪,故意把自己的外在表现炫耀于众人面前,最终让自己劳累不堪。我们应该学习庄子对待生死的态度,依循自然界的运动而生,追随自然界事物转化的结果而死,将生死置之度外,这样就能在有生之年过得逍遥快乐,即使面对死亡也不会悲观。
从前,一个渔村的一胖一瘦两个渔民出海打鱼,但是他们的船只在海上遇到风暴,最终两人流落到一个荒岛上。
瘦渔民一上岸就为自己将要开始一段新的生活而欢呼;胖渔民则一上岸就愁眉苦脸,担心荒岛上没有充饥之物和落脚之处。
两个渔民在荒岛上找到一个山洞,瘦渔民为今天晚上有栖身之地而庆幸,准备好好睡一觉;胖渔民却担心洞里有野兽。瘦渔民整个晚上都睡得十分香甜,胖渔民却辗转难眠,不知道明天怎么度过。
第二天,他们在海边发现一袋被冲到沙滩上的粮食,瘦渔民高兴得手舞足蹈,而胖渔民却担心怎么把生米煮成熟饭,煮出来的饭会不会难以下咽。为了节省粮食,他们每天只吃一顿饭来给身体补充能量。每吃完一顿饭,瘦渔民总是很满足地说:“又过了一天。”而胖渔民总是叹气:“唉,假如粮食吃完了该怎么办呢?”
粮食一天天减少,终于吃完了。瘦渔民和胖渔民只好去采摘野果来充饥,瘦渔民说:“运气真好,竟然还有水果吃。”胖渔民哭丧着脸说:“从来没有这么倒霉过,这是不让我活了,竟然要吃这样的野果。”最后野果也吃完了,他们再也找不到其他可以吃的东西了,他们只好躺在山洞里休息。瘦渔民说:“想不到我竟然什么也不要做还可以睡觉。”胖渔民绝望地说:“看来我马上就要死了。”到生命的最后一刻,瘦渔民说:“终于可以抛开一切烦恼,投奔天国了。”胖渔民说:“我不想下地狱,我还想活着。”
最终,两个渔民都死在了荒岛的山洞里,瘦渔民脸上挂着微笑,胖渔民脸上充满悲伤。
事实上,在流落到荒岛上的那一刻,瘦渔民和胖渔民都知道自己再也回不去了,只能在荒岛上度过人生的最后一段时光。不同的是,瘦渔民能看淡生死,充分享受到了人生最后的乐趣。虽然最后也免不了死亡的结局,但他死的时候都是快乐的,因为他没留下什么遗憾;而胖渔民明知道自己免不了一死,却不放过自己,明知道得不到的东西仍然想得到,明知道不可能的事情还是处处计较,这样为难自己的结果就是让自己时时刻刻处于忧虑惶恐之中,到死都是不快乐的,最后离开时也无法瞑目。
俗话说“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这和庄子“顺其自然”的思想是一致的。人们在明知大势已去时,不要钻牛角尖,要想得开,因为一切消极悲观都是无济于事的,只会徒增生时的烦恼。既然还活着,就好好珍惜剩下的时光,笑着面对生活,这样等到最后离开这个世界时才不会留下遗憾。
杰克是一个非常可爱的男孩,他生活在华盛顿附近的一个小镇上,他也是一个天生的足球运动好手。可惜的是他在刚入中学时,就患上了一种腿病,后来,腿病迅速恶化为癌症。医生告诉他必须动手术切除病腿,否则癌症会迅速扩散到他的全身,于是他的一条腿便被切掉了。出院后,他拄着拐杖返回学校,乐观地告诉他的同学:“我将会安上一条木头做的腿,到时候,我就能用图钉将袜子钉在腿上,这是你们谁都做不到的。”
虽然杰克已经无法再回到球场上和大家一起踢足球,但是等到足球赛季开始的时候,他找到教练问自己是否可以当球队的管理员。球队练球的几个星期中,杰克每天都带着教练训练攻守的沙盘模型准时到球场。杰克乐观的态度和坚持不懈的毅力感染了全体队员,大家练球的积极性非常高。有一天下午杰克没来参加训练,教练和球员都非常担心,后来才知道他又进医院做检查了,而检查结果是杰克的病情已恶化为肺癌。杰克的父母希望他能在人生的最后时期快快乐乐地过日子,所以决定向他隐瞒病情。
出院后,杰克又回到了球场上,他每天都满脸笑容,为其他队员加油鼓劲。由于队员们受到了杰克乐观情绪的感染,他所在的球队在整个赛季中保持了全胜的纪录。为了庆祝胜利,球队举行了庆功宴,并准备送一个全体球员签名的足球给杰克,但是杰克因为身体太虚弱没能来参加。
几周后,杰克又回到了学校,他的脸色更加苍白了。但他仍满脸笑容地和朋友们打招呼,坐下看球赛。比赛结束后,他来到教练办公室,球队的队员也全在那里,教练轻声问他:“怎么没有来参加聚会?”杰克笑着说:“哦,教练,你不知道我正在节食吗?”一位队员拿出签满球员名字的胜利足球送给他,杰克含着眼泪,轻声道谢。之后,杰克和教练、队员们讨论了下个赛季的计划,最后大家互相道别。杰克走到门口的时候回过头来,以坚定的目光看着教练,微笑着说:“再见,教练!”
“你的意思是说,我们明天见,对不对?”教练紧张地问。杰克的眼睛亮了起来:“别替我担心,我没事!”
然而,一周后,杰克微笑着离开了人世。
其实,杰克早就知道了自己的病情,也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但他并不惧怕死亡,反而用乐观的心态来面对死亡,并用自己的勇气和欢笑来感染周围的人。他的生命虽然短暂,但却没有留下遗憾。
放弃逆行,顺水推舟将事半功倍
吾始乎故,长乎性,成乎命。与齐俱入,与汩偕出,从水之道而不为私焉。此吾所以蹈之也。
——《庄子·外篇·达生》
译文
我本于习惯,安于本性,有所成是顺其自然。与漩涡一起没入,和涌流一起浮出,顺着水势而不由自己。这就是我游泳的方法。
人活在世上,免不了要与人打交道。有人做事能顺势而行,自然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有人做事却把握不住事物的规律,总是逆势而行,其结果肯定是事倍功半。这就像船在水中行进,顺水行舟则其势悠悠,自然而功成。人若顺应自然界的规律,并能随着这个规律随机应变,做事情就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庄子在《养生主》一文中讲述了“庖丁解牛”的故事。庖丁给梁惠王宰牛,宰牛时他手触肩顶、足踩膝抵,各种动作自然流畅,进刀解牛时“哗啦啦”的声音、牛骨肉分离时发出的“砉砉”的响声,像极了《桑林》《经首》的节拍韵律。梁惠王非常欣赏庖丁的技艺,问他是如何练就的,庖丁说自己爱好的是“道”,已经超出了技术的范围。
庖丁说自己刚开始宰牛时,见到的都是整头的牛;几年之后,他就不曾看到整头的牛了;及至现在,他宰牛时不需要用眼睛看,只凭心领神会即可。虽然不用眼睛看,但心神还在运行,只要按照牛的生理结构,把刀劈进筋骨相连的大缝隙,再在骨节的空隙处引刀而入就能将牛宰杀好,连牛经络相连、筋骨交错的地方都不会碰到。庖丁的刀已经用了19年了,宰过几千头牛,但刀刃依然像刚开刃的时候一样完好无缺,而一般的厨师一个月就要换一把刀。这是因为一般的厨师是用刀砍,而庖丁却知道牛的骨节间有缝隙,用没有厚度的刀刃切入有缝隙的骨节,刀刃的活动空间完全足够,所以庖丁的刀用了19年依然锋利。虽然掌握了宰牛的规律,但庖丁每当遇到筋骨盘结的地方,还会惶惧警惕,小心翼翼地用刀;虽然动刀很轻,但整头牛就像泥土被倾倒在地上一样哗啦一声立刻解体了。这时候庖丁才会感到心满意足,悠然自得,然后将刀擦干净收起来。
虽然庄子是想借庖丁解牛说明养生的道理,但这个故事也说明顺应事物的规律,做什么事都能游刃有余、事半功倍的道理。历史上许多著名的开国功臣都非常懂得顺水推舟的道理,他们在功成时选择隐退。即使不是出于本意,是不得已为之,却依然是明智之举。大多数开国功臣在当初追随领导者打天下时都建立过奇功伟业,但当领导者坐上皇帝宝座时,皇帝就会担心这些人功高盖主,怕以后有人起谋逆之心。但若无缘无故开了杀戒,又会寒了世人的心,只好设法让这些人交出权力,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就是典型的例子。遇到这种情况,这些功臣就该自觉识趣地找个理由让出权力,顺应皇帝的意思,这样才能保得自己和家人平安健康;而有些人却不懂得顺水推舟,反而逆皇帝的意思而行,居功自傲,最后使自己身陷囹圄,落得人头落地的悲惨结局。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在皇帝身边办事一定要格外小心,有时说错一句话就可能使自己身首异处。但有时皇帝的旨意并不是正确的,臣子又不能不加以劝谏,这时该如何劝谏才能既不顶撞皇帝,又能让皇帝知道自己有错误呢?秦二世元年,陈胜吴广发动起义,反对秦的残暴统治,胡亥为此寝食不安。一天,在上朝时胡亥突然对大臣们说了一条防止起义军攻城的“妙计”:将京城的城墙用油漆一遍。大臣们听了胡亥的这条“妙计”,面面相觑,一言不发。这时,大臣优旃站出来笑着对胡亥说:“这真是一个好办法,油漆城墙虽然要花费一些费用,增加一些百姓的负担,但油漆城墙后,城墙就会变得非常光滑,贼寇们就爬不上来了。这条御敌的良策即使主上不说,臣也是要请求这样做的。”其他大臣听完优旃的话都掩口而笑,因为优旃顺着胡亥的话,却指出了漆城的两处不妥:一是增加百姓的负担,二是光滑的城墙并不能御敌。胡亥听了之后满脸通红,再也不提油漆城墙之事了。
如果优旃没有顺着胡亥的意思来劝谏,而是直陈利弊,直接指出胡亥这样做的错误之处,那样胡亥作为一国之君会觉得自己非常没有面子,说不定会恼羞成怒,惩罚优旃,进而酿成一出悲剧。
在行军打仗之时,顺水推舟也可作为一种战术,帮助军队不费吹灰之力取得胜利。唐朝的开国元勋李靖就曾用过这种方法。唐高祖李渊在620年命令赵郡王李孝恭率兵征讨萧铣,李靖为行军副总管。唐军与萧军对峙一年,未能将萧铣拿下。第二年,李靖将自己深思熟虑的“图铣十策”献给李孝恭,李孝恭奏明李渊,李渊看后大喜,拜李靖为行军总管,主持讨铣唐军的军政大权。同年九月,李靖与李孝恭率2000艘战船东下,接连攻破荆门、宜都等地,击败萧铣部将文士宏,盖彦举率部投降。李靖率军乘胜追击,又攻破了江陵的外城和水城,缴获了大批船只。
大家都以为李靖会继续乘胜追击,直捣萧铣的老巢,不料李靖却令部将将缴获的船只全部散入江中,任其自由漂流。其部将不解,问李靖为何不利用这些船只,反而要将其丢弃给下游的敌人。李靖哈哈一笑,道:“萧铣虽然被我们围困在江陵城内,但其下游还有大批主力部队,如果我们久攻不下江陵,那他下游的部队就会赶来增援,到时我们就会内外受敌,进退都难,留着这些船只又有什么用处?现在将这些船只抛弃,其下游的部队见了肯定会以为江陵已经被攻破,不敢轻易进军,这样对我们不是更有利吗?”
果然,萧铣下游的援军见到上游漂下来的大批船只,以为江陵已经被攻破,吓得不敢进军。而萧铣在江陵城内左等右等等不到援军到来,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只好开城门投降。就这样,李靖最终不费一兵一卒征讨了萧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