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度成就人生:曾国藩家书中的成功密码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7章 气度是一种由内而外的修养(6)

多读书不但是一个人成就事业的基础,也是一个人内在精神生活的支撑。一个人的非凡气度一定是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没有满腹才华,装是装不出来的。我们可以承认一个人能否成功可能由情商和人脉左右,但更要明白人生的质量和生活的品位却需要读书来提升。区别成功人士和普通人士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前者喜欢读书,因为他们散发出的气场是不一样的。

心底无私天地宽

然则既自名为读书人,则《大学》之纲领皆己立身切要之事明矣。其条目有八,自我观之,其致功之处,则仅二者而已,曰格物,曰诚意。格物,致知之事也。诚意,力行之事也。物者何?即所谓本末之物也。身、心、意、知、家、国、天下,皆物也。天地万物,皆物也。日用常行之事,皆物也。格者,即格物而穷其理也。如事亲定省,物也。究其所以当定省之理,即格物也。事兄随行,物也。究其所以当随行之理,即格物也。吾心,物也。究其存心之理,又博究其省察涵养以存心之理,即格物也。吾身,物也。究其敬身之理,又博究其立齐坐尸以敬身之理,即格物也。每日所看之书,句句皆物也。切己体察,穷究其理,即格物也。此致知之事也。所谓诚意者,即其所知而力行之,是不欺也,知一句便行一句,此力行之事也。此二者并进,下学在此,上达亦在此。

——《曾国藩家书之致诸弟·名师益友虚心请教篇》

保持心中的平静顺和

平常心与烦恼心的区别何在?前者全在一个“淡”字上,后者全在一个“乱”字上。在人的一生中,处处都有风波险阻,遭遇功名利禄。面对这个复杂的社会,谦让才是处世的妙方。做到恭谦让人,争斗就会停止,愤恨才会平息,结怨才会化解,天下再大的祸患都会冰消雪融于“让”字之中。平常的人如果能够把握住,则可以免除灾祸而得幸福。这样就有了淡泊之心,而是非之心就不存在了。

在仕途发展的前半段,一介书生的曾国藩可以说是平步青云的,他于道光十八年(1838)中进士,两年后授翰林院检讨,过七年即超擢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又过两年升授礼部右侍郎,并于此后四年之中遍兼兵、工、刑、吏各部侍郎。十年七迁,连跃十级,这在当时是很少见的。对于出身“寒门”的曾国藩来说,真可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以一介书生,组建湘军,平定太平天国而成就了武功大略,官封一等勇毅侯,被世人誉为“中兴第一名臣”。曾氏家族也成为清朝二百年来汉人第一家。人们认为他一定喜爱大风大浪,但实际上曾国藩在养生处世中的哲学与众不同,特别深刻。曾国藩在同治六年(1867)正月22日写给九弟曾国荃的信中说:安身立命应该从波平浪静方面考虑,保持心中平静顺和,千万不要从翻天覆地、动荡不安处考虑,虽然人人都不甘心庸庸无为,但注意平静为第一原则。生活阅历千变万化,总是应该慢慢向平实处用功。“向平实处用功”和“波平浪静”是曾国藩处世哲学的两点重要原则。

他曾在给曾国荃的一封信中说道:九弟收复两省,功绩之大是根本不会磨灭的,你的地位也是很稳固的。不怕成功了站不住脚跟,只是担心做事不能达到成功的目的;不怕英名不突出,只怕不能平安舒适。从此以后要从波平浪静处安身,不要总想做什么翻天覆地的大事业。我也并不甘心做平庸粗俗的人,近来我的阅历变化特别大,一味在平安实在的方面下功夫。并不是我萎靡不振,而是因为地位太高,名声太大,不这样做就会有灾祸临头的危险。

其实,曾国藩的平静养生方法是被逼出来的。曾国藩多年到处征战,军事政务繁忙,从35岁起就遍身生了一种蛇皮癣,搞得他坐卧不安,痛苦万分,以至于精神萎靡不振,困顿到了极点。还不到50岁,却衰弱到如此程度,他自认为这都是因为天赋的资质不厚,并且又百般忧愁摧残动摇,加上历年来抑郁寡欢,为不平之事愤懑而致。后来,曾国藩的好友冯树堂来访,与他讨论修养心志、身体的方法,向他推荐说:除了静心安坐再也没有更好的方法。能静坐,那么天下能干的事情,都可以干好。心志和意气感情总是拆不开的。心志稍有浮躁,那么感情就会浮躁;意气涣散,那么心志也就涣散了。思想意志专注于某一方面,意气感情自必为之转移。如此,曾国藩才一直坚持下来了。

曾国藩生长在湖南乡间,湖南的民风以强悍著称。曾国藩又是一个读书人,知道历史上许多人物的成功靠的就是坚忍不拔和实干精神。他常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他从少年起,就“困知勉行,立志自拔于流俗”,立志学业,到了进京中进士以后,与唐镜海、倭艮峰等大儒交往,他的思想更进了一步。此时他要穷理达德,做圣贤的功夫。他以己立立人,己达达人,以匡事救世为事业。

为使志向得以实现,曾国藩以存诚自养。中国圣贤内圣外王之道,即《大学》中格、致、诚、正、修、齐、治、平八个步骤,可最基本的则在于诚意、正心。曾国藩以此自励,并以此勉励僚属子弟。因此,他虽然一生中遭遇到许多挫折和打击,而他内心一直保持平静和顺,用一颗平常心来对待烦恼。

这种修养身心对成就事业有利,曾国藩肯定要对弟弟们再三叮嘱的,甚至经常不辞辛劳地在信中大段大段写下来。前面节选的就是曾国藩写给弟弟的家书中关于修身养性的部分,以《大学》中的“八条目”为标准,自我观察反省,以达到成功的目的,并对“格物”“诚意”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对于什么是“物”,曾国藩认为,只要身心能体会感知的都是物,格物就是要学会认识事物,看透事物。诚意就是要保持一颗真诚的心,对事物要保持一个敬畏之心,保持谦诚的态度。知道多少就做多少,不可虚伪浮夸,做自己做不到的事。能做到这两方面并进,则内可修身,外可推动事业的成功。

所以,一个人如果能够在干扰下尽可能地保持平静,就能使行动的能力大大增强。曾国藩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担当起文武功业大任的。

心怀天下,造福他人,成就自己

“心底无私天地宽。”很多人总是迫切地追求私欲、私利。私欲多了,就会目光短浅;私欲少了,就会有胸怀天下、造福人类的宽大胸襟。心怀天下、志在四海,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流芳百世。

春秋时期,大夫晏婴聪颖机智,学问渊博,能言善辩,自信是经邦治国的“社稷之臣”。他身为齐相,运筹帷幄,干练明达,理国治事,有条不紊。这样一个位高功大的人,在生活中却厉行节俭,过着非常朴素艰苦的生活。他的开明和才智、节俭以及自我奉献精神,赢得了历代人民的尊重。他生逢社会礼崩乐坏之际,要洁身自好是非常不容易的,特别是对于晏婴这样手握大权、身居高位的人来说,更为不易。但晏婴对自己的信念毫不动摇,坚持严格自律。他当了宰相,仍住在祖先传下的老房子里。这房子低矮潮湿,又临近喧嚣的市场,连齐王都认为与他的“级别”太不相符,极力要给他一片高爽之地,修造高门大屋,晏婴却坚持拒绝。作为齐国摄政的大臣,他乘的是老马旧车,一顿正餐也不过是一荤一素而已,其衣、食、住、行都勤俭自律。若遇有人讲他寒酸时,他便声明自己的生活比一般人强多了。一直到死前,他还谆谆告诫家人不要学社会上的坏风气。晏婴这种在声色犬马的混浊世界中洁身自好、厉行节俭的品德,连写《史记》的司马迁也感动了,他在为晏婴立传之时,由衷地感叹:“假令晏婴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由此可见,修养身心达到一种大公无私、豁达的境界,就能看淡世间一切虚名,经得住物欲的诱惑,在事业上达到巅峰之后,再从个人的德行方面达到另一个巅峰。

慎独:自强之道,寻乐之方

吾友吴竹如格物功夫颇深,一事一物,皆求其理。倭艮峰先生则诚意工夫极严,每日有日课册。一日之中,一念之差,一事之失,一言一默,皆笔之于书。书皆楷字,三月则订一本。自乙未年起,今三十本矣。尽其慎独之严,虽妄念偶动,必即时克治,而著之于书。故所读之书,句句皆切身之要药。兹将艮峰先生日课,抄三页付归,与诸弟看。

——《曾国藩家书之致诸弟·名师益友虚心请教篇》

慎独,修炼非凡之气度

在曾国藩看来,慎独“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他认为,只要做到“慎独”,就能保证内省不疚。面对鬼神可以泰然处之,也可以使自己快乐、满足、欣慰、平静。难怪孟子说,反问自己是真诚的,就是最大的快乐;难怪荀子说,没有比真诚更好的养心方法了。

曾国藩律己极严。从他不乏谦词的反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克己的苛刻。他是一个善于从古代先哲那里汲取智慧的人。在古代,“慎独”是流行的内圣修养方法。《礼记·中庸》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意思是说,内圣的道德原则是一时一刻也不能离开的,要时刻检点自己的行为,警惕是否有什么不妥的言行自己却没有看到,害怕别人对自己有什么意见而自己却没有听到。因此,一个有道德的人在独自一人、无人监督时,总是小心谨慎,唯恐做出任何不道德的事。坚持慎独,在“隐”和“圣”上下功夫,即有人在场和无人在场都是一个样,不允许有任何邪恶性的念头萌发,才能防微杜渐,使自己的道德品质高尚。

很多人都认为,曾国藩有较强的独处能力。他自己也说:“吾独心为最大乐趣。”曾国藩自少年就有吸烟和晚起的毛病,开始时毛病很顽固,很难改掉。曾国藩视之如大敌,决心彻底克服才肯罢休。他以后能率湘军与太平军作战十余年,与他能改掉长年的陋习是同一种内圣的精神作用。曾国藩在军队里,每天必写日记,读书数页,下围棋一局,终生如此。

修炼慎独十二法

为达“内圣”心法最佳境界,曾国藩在慎独方面着实下了苦功,为自己规定了“修法十二课”:

其一,持身敬肃。衣冠外貌保持整齐,心思神情端正严肃,时时刻刻都要警惕、检查自己的念头、举止中有无背离义理之处。平日闲居无事的时候宁静安泰,保养德性,一旦投于事务之中则专心致志,不存杂念,精神状态清澈明朗,就如同旭日东升,光彩照人。

其二,静坐养性。每天不限什么时候,要拿出一定时间用来静坐养性,反省体悟自己天性中隐现的仁义之心。正襟危坐,凝然镇定,如同宝鼎一般沉稳。

其三,早早起床。天色初亮就赶紧起身,睡醒了就不要再恋床。

其四,读书专一。一本书没有读完时,不要再看其他书籍。东翻西阅随意读书,对自己的道德学问毫无益处。

其五,阅读史书。丙申年购置了一套《二十三史》,家父对他训诫说:“你为买书去向人借钱,我不惜一切替你赔补还账,你若是能够仔仔细细地读一遍,才算是不辜负我的一番苦心啊!”自此之后,曾国藩每天都仔细读上十页。

其六,说话谨慎。对此要时刻注意,这是修身内圣最重要的功夫。

其七,保养真气。真气存蓄于丹田之中,彻里彻外光明正大,所作所为毫无羞于对人说之处。

其八,爱护身体。十二月接到家父的手书说:“节制操劳,节制欲求,节制饮食。”时刻以此作为健体祛病的准则。

其九,每天都应获知新学问。每天读书时将自己的心得记录下来,如果刻意从书中凿空,求取深意,那就是偏私他人。

其十,每月不可荒疏旧技能。每月写作几篇诗文,以此检验自己积存义理有多少,保养真气强弱,但不要完全沉溺其中,因为这最容易使人玩物丧志、隐没本性。

其十一,写字。饭后写半时辰的字。所有文字方面的交际应酬,都可以作为练习写字的机会。凡事不可留待第二天去做,事情越积越多,就越难清理。

其十二,夜晚不出屋门。它使人耽搁正事、精神疲惫,务必戒除。

就连左宗棠也认为他与曾国藩不和的实质,并非个人意气之争,而是有关军国大计方面的不同意见。在曾国藩去世后,他高度评价其“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己在这方面不如曾国藩;而相互指出缺点错误,却又显出更为深厚的情谊。

正因为曾国藩一生兢兢业业,在自己的道德修养上一刻不敢放松,他的人品才得到了世人的一致好评。

从本篇节选的信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曾国藩对他的好朋友吴竹如能做到每一事每一物上都严格要求自己、“讲求其理”,表示非常敬佩;对于倭艮峰能做到坚持每日做功课、严格要求自己也非常佩服。倭艮峰为了做到慎独,每天都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省,如果一天之中有什么过错或有什么不该有的念头,都会认真记录下来,认真改过,并将其作为以后行事的提醒。从1825年开始到1842年,他已经记了30本。这种持之以恒的精神也值得好好学习。最后,曾国藩还为弟弟抄了三页倭艮峰的日课,希望弟弟们能好好学习、借鉴。

慎独者,人恒敬之

慎独,就是一个人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凭着高度自觉,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行动,而不做任何有违道德信念、做人原则之事。如果能做到这一些,那么这个人的身心修养和气度就达到了极高的境界,将受到人们发自心底的尊敬和爱戴。

东汉时期,羊续到南阳郡做太守。南阳土地平坦,气候温暖,水源充足,农业生产和工商经济比较发达。由于生活安定富裕,这里的社会风气比较奢侈浮华。郡、县等各级机构中请客送礼、讲排场、比吃喝之风颇盛。羊续十分不满这种不良的社会风气,决定要改风易俗。但是,他知道要纠正一郡之风,先得从郡县开始;要从郡县开始,必须从做郡守的开始。于是,他下决心先从自己做起,扭转南阳请客送礼等不良风气。

一天,郡里的郡丞提着一条又大又鲜的鲤鱼来看望羊续。他向羊续解释说,这条鱼并不是花钱买来的,也不是向别人要来的,而是自己在休息的时候从白河里打捞上来的。接着他又向羊续介绍南阳的风土人情,极力夸赞白河鲤鱼味美可口。他又表白说,这条鱼绝非送礼,而是出于同僚之情,让新到南阳的人尝尝鲜,增加对南阳的感情。羊续再三表示其深情厚谊,自己心领了,但是鱼还是不能收。那郡丞无论如何不肯再把鱼拿回去。他说,要是太守不肯收,就是不愿意同他共事了。羊续感到盛情难却,只好把鱼收下。郡丞放下鱼,暗自高兴地告辞走了。郡丞走了以后,羊续提起那条鱼想了一会儿,就让家里人用一条麻绳把鱼拴好,挂在自己的房檐下边。

过了几天,郡丞又满面春风地来拜望羊续,手里提着一条比上次更大的鲤鱼。羊续一看很不高兴。他对郡丞说:“你在南阳郡是除了太守以外地位最高的长官了,你怎么好带头送礼给我呢?”郡丞听了,轻轻地摇了摇头,还没来得及说什么,羊续已经让人从房檐取下上次那条鱼,并对郡丞说:“你看,上次的鱼还在这里,要不你就一块拿回去吧?”郡丞一看,上次那条鱼已经风干变硬了,一下子脸红了,转身离开了太守的家。从此,南阳府上下再也没有人敢给羊太守送礼了。

南阳的百姓听到这件事以后非常高兴,纷纷赞扬新来的太守清廉。有人还给羊续起了一个“悬鱼太守”的雅号。

当然,一个人要做到慎独实属不易。而能够做到慎独之人,也已经超越了一般人的境界。这种人,在个人修养上已经达到了淡泊的境界,并能以做到“慎独”为乐,因为他们坚持“慎独”也就不那么难。在生活中,大气度的人不会为名利所诱惑而失了分寸,失了做人的德性;在事业上,也一定能做到公而忘私,站在一个统帅的高度,自强不息,为所有人做出表率;在做事时,有张有弛,谨慎细致,能够看透其中的关键所在,遇到事情时也就能做出最及时的处理,游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