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气度是一种由内而外的修养(5)
无论做什么事情均应从浅处、实处入手。为官更应当一切从实际出发,那些汲汲名利、专好虚名的人,肯定不是好官。越是叫得响的人,其用心越是值得怀疑。反而那些老老实实办实事的人,才是真正的栋梁。所以,对为官者来说,少一分张扬,就等于多办了一件实事。
无论你身居高位还是家财万贯,或者才华横溢身份特殊,都不要忘记“礼”的本质,要把自己摆在与别人平等的位置上,要让自己言行一致,要懂得谦虚,要诚心诚意。
生活中常常会遇到类似的情况,许多人在工作、学习、生活中取得了一点点成绩,就开始掉以轻心,得意忘形。可是,他们没有看到,社会的环境每时每刻都在变化,人们的心态也在不断地跟着转变。今天你还是一枝独秀,明天可能就变成千朵成群。
俗话说“枪打出头鸟”,尤其在职场中,如若锋芒毕露,得意忘形,不仅会灼伤自己,也会伤害到你的同事,更有可能造成上司对你的提防。原本只想被重用,只想在职场中大展宏图,到最后却只剩下无奈的叹息。一旦你出现不好的状况,他们便会对你的所作所为做出强烈的反应,轻则说你意气用事、不够火候,重则落井下石,让你承担所有的恶果。
人们常说,风水轮流转,没有谁能够一辈子一直春风得意,也没有谁会一生都失意惘然。所以,在得意之时,请学会收敛自己的光芒。如果肆无忌惮,飞扬跋扈,那只能在别人风生水起而你陷入失意时伤害自己。到那时,不要怨恨别人将你灼伤,不要悲叹人情的冷漠与世态的炎凉,想想自己当初是怎样对待别人的。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自己酿的苦果最终还是要自己吞食。
人生是自己的,不要让别人影响你
内疾外证,果愈几分,凡郁怒最易伤人,余有错处,弟尽可一一直说。人之忌我者,惟愿弟做错事。惟愿弟之不恭。人之忌弟者,惟愿兄做错事,惟愿兄之不友。弟看破此等物情,则知世路之艰险,而心愈抑畏,气反和平矣。
——《曾国藩家书之致九弟·凡郁怒最易伤人篇》
沉着,自己主宰自己的意志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这句话谁都会说,但真正做到的人却很少,而那些能做到的人,大都已是成功人士。面对流言、谗言、谏言、良言、恶语……淡然处之,气定神闲,看透其背后的实质,也就修炼出了“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的大气胸怀。
曾国藩认为,古往今来,失败者之所以失败,很大程度上要归于气度不够开阔,心胸不够宽广,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受别人影响太大。在上面这封信中,曾国藩给弟弟分析了世道的艰险,绝不能因听信小人之言而伤了兄弟间的和气。人生是自己的,要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不要让别人的三言两语阻碍自己。
在另一封给弟弟的信中,曾国藩还认真地剖析了自己,他说:“我一天比一天老了,却还是经常管不住自己的怀疑,我一直不懈地抑制自己的情绪,不动肝火。近年来,当我愤怒、激动时,国荃贤弟总是劝我,即使你愤怒、激动时,也能及时收敛情绪,从这一点上看,你以后的前途不可限量呀,后福也是无限的。担当国家大事的人必须有大气度,忧虑、怒气、怯懦之气积在心中,便会有负担,不利于成大事。以后你我兄弟走运时,要彼此劝诫,保留倔强的品质,除去愤怒激动的情绪,也就可以了。”
在别人故意刁难或恶意中伤时,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多几分成熟大气,少几分意气用事。这让曾国藩在处理与其他人的关系时游刃有余。
同治三年,曾国藩一手提拔起来的沈葆桢却在关键时刻拆他的台,故意与他争粮饷。在别人看来,此时曾国藩怎能不动气,然而他还是从大局出发,忍让一步,息事宁人。
后来,曾国藩又想起此事时,感叹道:那些一定要别人顺从自己,总是设法铲除异己的行为,是权臣的表现。能够在别人抵触时忍让和顾全大局,才是用心良苦的圣贤应有的表现呀。我就当借用别人的抵触,来磨砺我的品德修养,来成就自己的气度,这样做也许更好吧。
无论世事如何纷乱,都要主宰自己的意志,保持一颗平静的心。就像身体的健康,取决于身体对于食物的反应;心理的健康,取决于情绪对于外在刺激的正确反应。每天所经历的事情,所听到的流言蜚语、良言恶语,有些有益身心健康,有些则必须及时排除,这样才能永远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去面对人生。
用行动证明自己
人生在世,难免会遇到各种的流言蜚语,嘲讽打击。那些恶意中伤你的人,最想看到的就是你落荒而逃或者气急败坏、歇斯底里的样子。如果你对这些打击毫不为意,他们反而如一拳打在了棉花上,无所适从。
在工作遭受排挤和打压是不幸的,可这也恰恰说明了对手的心虚与怯懦,正因为他们怕你,才千方百计地用语言伤害你。从另一方面想,它不正是你展现自己能力和胸怀的机会吗?没有人可以一手遮天,努力工作,踏实做事,你的成绩迟早会被他人看到的,你的胸怀和气度终将赢得他人的敬仰。
泰戈尔说:“不是槌的打击,乃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人生路上可能会遇到各种打击。遇到打击时,处理的最好办法是不要回避,因为那是懦弱无能的表现;也不要歇斯底里,那样只会使打击你的人得逞。坦然面对,用行动证明自己,才是最好的选择。
作为某大型网络公司有才能、有实力的人物李明,一直把同事赵旭看作竞争对手,总是想方设法排挤他。在一次升职竞争中,赵旭本来有晋升的机会,但作为副主管的李明故意把赵旭借调到子公司半年。这让深知赵旭才干的小陈很是生气,说李明太阴险,但碍于没有证据,也只能干生气。
可赵旭却说:“还会有机会的,不要着急,也不用为我担心,没什么大不了的。以静制动,静观其变,这样才能抓住更好的机会。”赵旭在子公司仍旧兢兢业业,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而没有因为受到排挤便消沉,更没有抱怨自己的怀才不遇。
在一次总裁视察子公司时,发现了赵旭的卓越才干和高尚品质,于是任命他为公司总部的网络应用开发经理。赵旭用自己的实力得到领导的赏识,成为公司最年轻的应用开发经理。
阴云不可能总是遮盖天空,阳光总会从意想不到的地方照射进来,照亮世界。赵旭虽然受到了李明的打压,可他不回避、不消极、不放弃,而是坦然面对,更加出色地做好自己的工作,终于被老板赏识。
用成绩成就自己
说到用成绩成就自己,就想起一个朋友的成功故事。
这位朋友曾在一家广告公司工作,但她无论怎么做,总是受某位老同事的排挤,使她很难有展现才能的机会,最后无奈之下,她决定离开这家公司。之后,从做自由接案人到成立自己的小公司,几年下来,如今她已拥有一家颇具规模的公司,收入也是当初拿人薪水的几十倍。
而原来那家公司经营不善倒闭了,当初排挤她的人也失业了。这个朋友告诉我,她要感激当初大力压制她的人,正是那个人给了她一个机会,让她更好地发现了自己的能力,让她有动力到别处去寻找梦想。
那些每天争来争去、从来不会静心思考人生的人很难赢得最后的胜利;能够自我调整、改变、开拓创新、心态平和的人更能适应环境而生存下来。只要心中有梦想,这个地方实现不了自己的梦想,那么就换个地方。只要懂得到别处找梦想,你将拥有更广阔的天空。而那些爱说闲话的人,让他们说去吧。我们追逐成功,就应不惧他人的议论。
人都希望自己幸福,都有自己执着的追求,都想活得好,成为有成就的人,那么就一定要丢弃你用来饲喂心灵与情绪的那些腐败食物,丢掉那些自我怜悯。不要自怜地对自己说:“为什么这种事情总是发生在我的身上?”更不要在听到或是看到别人成功或者幸运时,就愤愤不平:“我不认为他比我行,他只是走了狗屎运而已!”
不要因为他人的三言两语而失去了自我。那些经不起批评的人,人家说一句就要难过十几天,听人家几句批评就要翻脸的人,事实上是极端没信心的表现。
那种容易随人家的奉承起舞的人,随人家的批评而一蹶不振的人,注定要跟快乐说拜拜。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是非,不能控制情绪的人,终究成不了大事。因为他们不大气,没有容人之量,那又如何能海纳百川?
人生是自己的,当然要掌握在自己手里,前途是自己的,当然要靠自己来走。
多读书,为事业打好基础
余生平之失,在志大而才疏,有实心而乏实力,坐是百无一成。李云麟之长短,亦颇与我相似,如将赴湖北,可先至余家一叙再往。润公近颇综核名实,恐亦未必投洽无间也。
——《曾国藩家书之致九弟·为政切不可疏懒篇》
书如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腹有诗书气自华”,说的是一个人书读多了,气质自然会变得高雅,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在这个以实力说话的时代,必须多读书来充实自己,提高自己。
曾国藩认为,尽管人的气质是天生的,是不容易被改变的,但只要多读书学习,还是可以改变的。读书可以提高人的涵养,让人说话做事气度非凡。
在所有研究曾国藩的人中,有一个共识——曾国藩不聪明,读书也不是很好,但他却一直坚持努力读书,最后还考取了功名,成就了一番大业。所以说,丰富的学识来源于持之以恒的学习。时间长了,知识越积越多,慢慢地这些知识就化作提高个人能力的动力,提高人的气质的内在支撑,让人由内而外散发出一种与众不同的非凡气质。个人能力的提高,个人魅力的增长,能更好地帮助一个人取得成功。
蒋介石一生崇拜曾国藩,不论是对他的博学多才还是他行军作战的本事,都备为推崇。
那些不了解曾国藩的人认为,他一定是自幼天资聪明,才取得了后来的丰功伟绩。其实,曾家祖上世代务农,也就是说他出身贫寒。看完下面这个小故事或许我们能从中学到点什么。
少年时的曾国藩喜欢夜读,常常读着读着就到深夜。一个冬天的夜晚,他挑灯背诵一篇经典古文,而那夜正好有一个小偷到他家行窃。小偷看到曾国藩在读书,决定等他睡熟后行窃。可是等到半夜,那个小偷还是没有找到下手的机会,因为那一篇文章曾国藩怎么也背不下来,而梁上的小偷却被冻得浑身打战,他实在忍不住了,就跳下来气冲冲地对曾国藩说:“我从来没有见过比你更笨的人,我来背一遍你背的这篇文章。”说着,十分流利地背了一遍,然后愤愤地走了。在小偷走后,曾国藩没有气馁,仍旧坚持背过那篇文章才睡觉。
从上面不难看出曾国藩的天资之一般,但谁又能想到一代名臣少年时竟笨到如此地步?笨得连小偷都看不下去了,笨到小偷听几遍都背下了而他还没有背下来。但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的话,又不得不佩服曾国藩那种勤奋好学的态度。读书贵有恒,正因为他做到了书山有路勤为径,所以才有了以后的辉煌成就。
天资聪颖也要不断学习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先辈们正是靠着书籍构建成的阶梯,学做人,学做事,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进步,攀登上一个又一个科学的高峰。读书学习能够助推事业成功。一个时刻注意读书,不断进取的人,能不断提高自己、超越自己,为自己的“成功号”方舟“加油”,让自己更快地向目标挺进,直到顺利抵达成功的彼岸。
歌德说:“人不只是生来就拥有一切,而是靠他从学习中所得到的一切来造就自己。”一般来说,人的成功分为事业的成功与人生的成功,而这两者都离不开读书,离不开知识的学习。所以说知识改变命运,知识能够改善人的心态,重塑人的性格,进而成就人生。
世界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说“天才是99%的汗水加1%的聪明”,曾国藩用亲身实践做出了榜样。不要给自己找借口:人家学习好是因为聪明,脑筋好,我学习不好是脑袋太笨了,没有那个天分;人家工作成绩突出是因为脑子转得快,能说会道,我没有那个能力。果真是这样吗?我们不能否认,聪明的人理解能力强,接受知识快,能够在短时间里掌握新知识,但如果仅仅这样的话是不够的,因为知识是不断更新的,人应保持一颗时刻学习的心。如果自大,自负,不知进取,自己的先天优势也会轻易失去。比如“伤仲永”的故事,就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方仲永是个天才,却因其父的无知炫耀,没有让其继续读书,最终“泯然众人矣”。如果你资质极高,再加上勤奋,那样的效果当然是极好的。但如果你资质不高,那就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并一直坚持下去,终将取得成功。
回到前面故事中的那个小偷身上,不知他是否知道他当年奚落的曾国藩,最后取得了那么大的成绩,为国家做出了那样多的贡献。想想小偷的天资远比曾国藩要高得多,可他选择了去做梁上君子,既然都能冒着生命危险去偷盗,那为何不把天分用到苦读上去,那样岂不是容易得多?
读书永远不过时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经济水平的快速提高,人们越来越相信“读书无用论”,越来越不重视读书,不注意提高自身文化素质。这肯定是不对的。如果说回到二三十年前或许不读书真的能让许多赶上机遇的人成就一番事业,但在这个知识经济时代里这是绝对行不通的。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特点。在改革开放之初一夜暴富的人只是赶上了那个市场空间巨大、商品严重短缺的时机,只能是特例,不能认为其具有普遍性。在今天这个知识经济时代,谁能保证当年大学没毕业的乔布斯、比尔·盖茨能取得现在的成就呢?但凡成功人士,没有一点真才实学是不行的:百度的CEO(首席执行官)李彦宏曾是“北大”的骄子,GE(通用电器)前传奇CEO韦尔奇拥有博士学位……
李嘉诚取得了巨大成功,而李嘉诚说他现在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没有好好读书,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虽然李嘉诚谦虚地说没能好好读书,但并不是说他没有读书。他几乎每天都会抽出时间来读书。给自己充电。他将家产的三分之一捐给社会,其中大部分捐给教育,以避免更多年轻人因为无法读书而耽误前程。
或许你无法取得像上面提到的成功人士那样的高学历,但一定要读书。培根在《论读书》中写道:“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学习改变人的智商和情商。
林语堂的《读书的艺术》中有这样一段颇为俏皮又充满哲理的话:一个人若不好好读书,他一年四季都有不读书的正当理由: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最好眠,等到秋来冬又至,不如等到来年。书到用时方恨少,不要再为自己找理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