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秘史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7章 皇帝绝密档案(6)

被雷劈死的皇帝

嘉庆二十五年(1820)七月,61岁的嘉庆帝到热河狩猎,途中因为中暑,身体略感不适。二十四日到达避暑山庄后,嘉庆帝特意住在烟波致爽殿。但至次日早晨,嘉庆帝已经不能起身了,御医用尽各种办法抢救,但还是没能阻挡死神的降临。当天晚上,嘉庆帝就驾崩了。

嘉庆帝向来身安体健,在来热河的路上还一度下轿,策马奔驰,到达热河的当天又去了一趟城隍庙和永佑寺上香,却于第二天猝死。随行大臣顿失分寸,为免有人乘机乱政,首要之举就是封锁消息。史载,嘉庆帝死后,避暑山庄大门紧闭,限制人员出入。七月二十七日,留京的王公大臣才被秘密告知噩耗,而全国正式通报嘉庆帝的死讯则是在八月初二。拖延了如此长的时间,民间一时流言四起,不断有从热河来的人爆料,说嘉庆帝不是死于暑热,而是死于雷击。

当时的流言大致有三种:一说嘉庆帝在热河狩猎时,身体偶染病患,但并无大碍,照常处理政事。一日,热河上空乌云密布,电闪雷鸣,嘉庆帝便留在寝宫休息,忽然一道明亮的闪电击向嘉庆帝所在的致爽殿,将正在卧床休息的嘉庆帝电死。二说嘉庆帝到达热河后,直奔木兰围场,但追踪围猎多日,只猎得一些寻常野兔。嘉庆帝觉得十分扫兴,传令打道回府。回来的路上,遇上大变天,雷电交加,嘉庆帝高坐在马上,不小心被一个闪电击中,落马而亡。这两种说法虽各有侧重,但有一个相同点就是嘉庆帝是被雷劈死的,且死相极其难看,面目全非。然而,虽说夏天会有雷电击中人导致死亡的现象,但到底是少数。那除了雷击外,还有什么能导致嘉庆帝突然暴亡呢?

现代学者通过考证一些资料,推测这一罪魁祸首很可能是心肌梗死或者脑中风一类的急病。史料记载,嘉庆帝“天体丰腴”,平日又爱喝酒吃肉,所以很可能患有“三高”。再加上屡遭变故,嘉庆帝长期处在一种压抑、烦躁、忧愁的情绪中,病情不断加重。热河一行,嘉庆帝已然中暑,还策马快奔,以致血压、心肺难以承受,突然病变。而至于当日的雷电,应该只是一个巧合。

嘉庆帝在位25年,他一生虽然勤勉,但无奈天资平庸,又行事保守,面对恶疾缠身的吏治,没有进行有效整顿,最终劳而无获,曾经盛极一时的清王朝在他的手中开始走上衰亡之路。

节俭成癖的皇帝

——道光帝旻宁

嘉庆帝在位的25年,国内烽烟四起、民变迭生,他疲于应付,终至心力交瘁、一命呜呼,可算是够悲剧的了。但大清帝国的悲剧,才只是一个开始。到了他的儿子,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俭朴皇帝和从勤政上看算得上是个合格皇帝的道光帝旻宁,无论其本人的品格如何堪称模范,也无论他如何煞费苦心地经营和维护老祖宗留下的基业,都不可能改变大清帝国落后挨打的局面和迅速走向衰亡的命运了。

从英勇智亲王到俭朴皇帝

史书对道光帝评价不高,认为他能力平庸,缺乏治国良策,看不清形势,也没有勇气和魄力。这些说法或许都没错,但道光帝也并非一无是处:他在继位前被封为智亲王,“智”字并非凭空而来的;而在中国的历代帝王中,也几乎没有他那样生活俭朴、不好享受、不讲排场的。

道光帝原名绵宁,当上皇帝之后才改名旻宁。他是嘉庆帝的二皇子,从小就在诸皇子中以善于骑射著称,还会打枪,而且枪法很好。前面说过的嘉庆十八年(1813)天理教起义军攻入紫禁城一事,就是他率众抵抗,守住了皇城。据说当时他听闻事变,派内监到内宫库中取出在皇城中禁用的鸟铳,然后带领宫廷侍卫到养心殿前阻击天理教徒。他亲自开枪打死了两名率先攻上城墙的天理教徒,顶住了他们的攻势,这才赢得了时间。接着他又派人向父皇报信,并调兵遣将与天理教徒展开激战,最终镇压了这次起义。

在这次史称“癸酉之变”的紫禁城危机中,绵宁的英勇和镇定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也给嘉庆帝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正是因此被晋封为智亲王的,甚至他用来杀敌的那支枪,也被赐名“威烈”,成了一支名枪。

继位之后,已经成为道光帝的旻宁非常节俭,在宫廷花费上精打细算,规定每年支出不得多于二十万两银子,对什么都斤斤计较,甚至达到锱铢必较的程度。就拿穿衣服来说,他“衣非三浣不易”,每月的上旬、中旬、下旬分别也叫上浣、中浣、下浣,三浣就是一个月,可见,他一个月才换一套衣服,说明衣服不多。连他最尊贵的礼服——龙袍都是用旧衣料做成的。他还规定除了皇太后、皇后和他本人,别人不到年节不许吃肉,他自己也只是每餐四个菜,以素食为主。此外,不到重大节庆不准嫔妃们用化妆品,更不要提地位更低的宫女了。据载,一次道光帝为皇后贺寿宴请文武百官,伙食标准是每人一碗打卤面,而且还是他特批御膳房宰杀了两头猪,才有肉给面配上肉卤。

“上有所好,下必效焉”,道光帝这么俭朴,臣下当然也要效仿。臣子们为了讨好皇帝得到他的欢心,自然也纷纷投其所好。道光帝的衣服经常打着补丁,一时之间满朝文武大臣都穿打补丁的衣服。当然,这只是表面功夫——据说,当时京城里成衣铺卖的旧衣服比新衣服还要贵,官员们纷纷抢购,这就完全违背了道光帝提倡节俭的本意。

打掌和食鸡子

《清朝野史大观》中载有数则关于道光帝俭朴的故事,其中一个非常有趣。道光帝穿的裤子膝盖处如果破了,就命人裁一块圆绸子补在上面,叫作“打掌”。这件事,大臣们当然也要效仿。这天道光帝召见大臣曹振鳙,看见他的膝盖也补了一块绸子,就问:“你的裤子也要打掌吗?”曹振鳙见表现的机会来了,忙说:“换新的太贵了,所以补一补接着穿。”道光帝听了很高兴,接着又问:“你补一条裤子要多少钱?”曹振鳙一愣,没想到皇帝会问这种事,考虑了半天才说:“要三钱银子。”“唉!”道光帝听了感叹起来,“你们外面雇工真便宜啊,我到内府去补一条裤子要五两银子呢!”他想了想又问:“你家吃的鸡蛋多少钱一个?”曹振鳙这次学乖了,他马上说:“我从小得了一种病,生来就没吃过鸡蛋,所以不知道鸡蛋多少钱一只。”好一个天真的皇帝!好一个见风使舵的大臣!

节俭也误国

道光帝的节俭与其说是一种美德,不如说是吝啬。皇帝不是小户人家的户主,他的一言一行都关乎社稷民生、国家命运,道光帝提倡节俭反对奢靡浪费施之于宫廷尚可,加在官员头上就没那么有效了——他们阳奉阴违,当然不会有谁真心向这个天真的皇帝学习,只把它当作邀宠的道具罢了。何况,“节俭” 到以少花钱为要务的道光帝可不光是吃饭穿衣服这些小事舍不得花钱,就连军国大计他都显得非常“抠门”。

据史料记载,道光初年新疆发生张格尔叛乱,清军前往平叛取得了胜利。班师回朝后,道光帝宴请以长龄为首的有功将领,席间菜不过数道,他自己又光说话不吃,害得众将军们干瞪眼,“享受”了一回宫廷御宴,却什么都没吃到。这还是小事,道光帝觉得新疆不派兵驻守不行,派兵多了花销太大又不认可,最终只好从其他地方克扣下军饷,才保证了驻新疆清军的饷银。

诸如此类一听花钱就头痛的事情还有不少,都显示出道光帝作为一国之君过分荒谬的吝啬——他连关系国家安全的军费都舍不得,更不要说治理灾害、兴建水利这些国计民生的事情了——如同土财主般总想一毛不拔,又怎么能治理好国家呢?

除了吝啬,道光帝在用人方面眼光也不高。他喜欢表现得勤俭节约的大臣,却不知道重视官员的能力和水平。他一生重用两大宰辅,其一是信奉“多磕头、少说话”的曹振鳙,另一个是“性巧佞,以欺罔蒙蔽为务”的穆彰阿。这两个人都是曲意逢迎、巧言令色之辈,整天报喜不报忧,把道光帝悬在半空;他们本身又没什么治国的才能,当然做不出什么成绩,穆彰阿虽有爱才之名,提拔过曾国藩,却也再没什么别的建树,在鸦片战争中又力主罢免主战派林则徐和邓廷桢,误国误民。

道光帝治国无能、用人不当,即使是一个大好的国家落在他手中也不会有什么健康发展,何况是此时每况愈下、外敌环伺的大清朝呢?

鸦片战争的悲剧

发生在道光朝的,可谓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事件,就要数鸦片战争了。鸦片是英国对清政府展开贸易战的武器,也是他们用以麻痹和毒害中国人的毒药。大量鸦片的进口使清朝白银大量外流,损害了大清朝的利益,尤其是白银外流这一事实,令道光帝大为恼火,甚至深恶痛绝。所以,他才在道光十九年(1839)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到广东去禁烟。

不过,道光帝的禁烟意志并不坚决,立场也不坚定。道光二十年(1840)英国以林则徐在虎门销烟为借口出兵中国发动鸦片战争,道光帝先是以为英军不堪一击,待实际交战,清军惨败,他又慌了手脚,完全没有了当年在紫禁城抵抗天理教众的勇气。他面对英军的坚船利炮张皇失措,恐怕还心疼着如同流水一般花出去的军费,所以转而听信琦善、奕山等人的主张,把林则徐等人撤职查办,向英军求和,终于在道光二十二年(1842)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割地赔款,开设通商口岸,予英国最惠国待遇,把中国推向了半殖民地的深渊。

抛开俭与奢、能干与平庸这些品性资质不提,道光帝与他的父祖们在本质上没什么不同,他们从小受的是帝王教育、儒家教育,从未接触或者根本不想接触近代文明,夜郎自大而又坐井观天,以为大清是“天朝上国”,祖宗的基业可以万代不移。他们抱残守缺而又自我感觉良好,当真正面对这个世界的残酷和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时,他们惊慌失措,无力应变。盲目自大的乾隆帝是幸运的——他没有面对这一天;悲剧的嘉庆帝至少也还不是太倒霉——他只看到国内的动乱;平庸无能的道光帝尝到了内忧外患的滋味——他适逢其会!前人欠下的债,要他来偿还!

道光帝的确不够坚定,他没能主战到底——以当时清朝的国力,即使不能战胜,也不会一败涂地。然而,现实就是现实,大清早不是那个威服四海的大帝国了——它已经从全盛期跌落,它经济衰弱、政治腐朽、官吏腐败、武备松懈、内乱不息,实在是大不如往昔,更难以抵挡工业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以来突飞猛进的英国了。所以,即使道光帝足够坚定,不惜倾举国之力与英军对抗,取得了一时的胜利,也还是抑制不住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更阻挡不了他们的脚步!

道光帝39岁登基,69岁逝世,当了30年皇帝。在这30年里,大清帝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国门被打开,闭关锁国政策彻底被打破,中国不再是一片世外桃源!但无论是大清国皇帝还是他的子民都没有做好准备,他们为之震惊却又束手无策,整个帝国如同一头待宰的羔羊暴露在猛虎恶狼面前,人民陷入了更加深重的灾难之中!

贻虎为患的“四无皇帝”

——咸丰帝奕

咸丰帝20岁登基,在位11年,政治上一事无成,被后人讥讽为无远见、无胆识、无才能、无作为的“四无皇帝”。他天生愚钝,在众人的帮衬下巧夺帝位,但终难改其阿斗本色。咸丰帝即位以来,于内不能镇压太平天国起义,于外不能抵挡八国联军的火炮,整日只知沉溺在酒色和丝竹之声中,把国家大事丢给一个女人去处理。他宠爱懿贵妃叶赫那拉氏,终于贻虎为患,让这个女人得以干政,统治了大清国大半个世纪之久,酿成灾难性的后果。

巧夺帝位

咸丰帝是清朝最后一位通过秘密立储制继位的皇帝。论理,人们不该对他的继承合法性有所怀疑,但在民间还是有大量的流言传了出来。原因无他,即咸丰帝太过平庸无能,而他的弟弟奕则文武双全,聪明果敢。咸丰帝虽是嫡长子,但清朝选立皇储从不囿于伦理纲常,为江山万年之计考虑,向来是立贤不立长。那道光帝为什么反其道而行之,舍弃优秀的奕不用而选平庸的奕 呢?

道光二十六年(1846),道光帝65岁了,他必须要考虑立储了。这时候他的9个皇子死了3个,过继给亲王1个,3个年龄还小,只剩下2个人选,他们就是16岁的奕 和15岁的奕。这两个皇子,一个是他宠爱的皇后所生,一个聪明能干、文武全才,选哪个呢?这可让道光帝左右为难。

事实上,道光帝在立储之事上一度是倾向奕的。奕从小聪颖,读书习武均是一点就透,而奕 则迟钝了很多,且一直体弱多病。奕的生母是皇贵妃博尔济吉特氏,地位虽不及奕 的生母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但孝全成皇后于道光二十年(1840)突然暴毙后,一直是博尔济吉特氏代行皇后之责,统摄六宫,其地位等同于皇后。此外,道光帝还将当时刚满10岁的奕 交由博尔济吉特氏代为抚养,足见道光帝对她的信任。

如此得天独厚的条件,看来太子之位非奕莫属。但奕 毕竟是嫡长子,行事又没有什么大的差池,在朝堂上自有一班老臣鼎力支持,而其外祖家钮祜禄氏的势力也不容小觑。道光帝顾忌于此,便安排了一文一武两次考试来测试两位皇子。道光帝如此安排,原意本是想让奕借此机会出彩,好堵住那些拥立奕 之人的悠悠众口,但没想到奕 却意外地表现出色,让他改变了主意。

武考试是道光帝带着众皇子到南苑狩猎,借此机会考查皇子们的骑射能力。对有尚武传统的满清王朝而言,一个具备高超骑射能力的君主才能领袖群伦,赢得八旗子弟的心。而善于此道的奕果然不负众望,在众皇子之中战绩最为丰硕。反观奕 不但一无所获,还一副心事重重的模样。道光帝不解,便问他怎么了,奕 赶紧跪倒回话说:“现在正是万物生发的春季,鸟兽都在孕育之中,儿臣不忍心在这个时候伤害它们,更不希望用这种方式来和弟弟竞争。”

奕 的这个回答让道光帝不由得眼睛一亮。治理国家,武功固然重要,但最根本的还是要宽厚爱民,仁怀天下。奕 的这招藏拙于“仁”一下子改变了道光帝对他的看法。

文考试是道光帝考查他们对政事的见解。奕 的老师杜受田便以人之常情揣测道光帝的喜好,要奕 在对答时尽量少谈政事,多关心道光帝的身子,“皇上若自言病重,将不久于人世,阿哥唯伏地流涕,以示子臣仁孝之心,便大事可成”。果然,那天当奕滔滔不绝大论国家治政之道,赢得道光帝的连连称道时,奕 却用一场感人肺腑的痛哭赢得了道光帝身后的皇位。

道光三十年(1850),奕 通过正大光明匾后的传位诏书和皇帝朱谕的双重印证,合法地坐上了皇帝的御座,即咸丰帝。奕成了这场皇位之争的输家,只得俯首称臣。但他到底也是道光帝最心爱的皇子,为了补偿他,道光帝特意在装传位诏书的匣子里加了一道谕旨,上书“皇六子奕封为亲王”,这就造成了清代绝无仅有的一匣两谕现象,由此可见奕在道光帝心中的地位。

乱了半个天下

道光帝死了不到一年——道光三十年年底(按:照公历计算是1851年年初),洪秀全于广西金田村起义,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短短几年间,这支农民军克永安、战长沙、攻武昌、拔安庆、定都江宁(今南京),搅动了南方十几个省,建立起声势浩大的农民政权,转眼间就使大清帝国丧失了半壁江山。道光帝却双手一撒,把这个烂摊子留给了他选定的皇位继承人——咸丰帝奕 。

继位时的咸丰帝才20岁,他知道依靠升平日久、颓废不堪重用的八旗官兵不足以对付太平天国,于是开始起用曾国藩、左宗棠等人,放手让他们募乡勇、办团练,组建起湘军镇压太平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不过,咸丰帝虽然任用汉人,却不肯重用他们。终咸丰一朝,曾国藩不过官至两江总督,始终未能升任更重要的职务,而围绕在咸丰帝权力核心周围的依然是满洲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