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作战第二(1)
打仗不是打兵马,是打钱粮
原文
作战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华杉详解
《作战篇》,曹操注:“欲战,必先算其费,务因粮于敌也。”要打仗,先算算要花多少钱,想想能不能从敌人那里搞到粮食。
张预注:“计算已定,然后完车马,利器械,运粮草,约费用,以做战备,故次计。”他这里是讲《孙子兵法》的逻辑顺序,先是庙算、“五事七计”,看有没有胜算。胜算在握,决定打了,接着算,算什么呢?费用预算,算要花多少钱。
孙子开始算了,要多少兵马,多少钱。
“驰车千驷”,驰车,是轻车、战车。“驷”,一辆车四匹马拉,跑得快。孙子的时代,马蹬还没有发明,人骑马上厮杀还不稳当,所以没有骑兵,都是战车。《司马法》说,一车,车上配备甲士三人,跟着步卒七十二人,跟后来的坦克战术差不多,步兵跟在战车后面。
所以一辆战车是七十五人,我们读史常读到“千乘之国”,就是有一千辆战车,七万五千人的部队,这就是他的军事实力。
“革车千乘”。革车,是辎重车,装粮食、战具、炊具、衣服等物资的。《司马法》说,一辆革车配十个炊事员,五个保管员,五个管养马的,五个管砍柴打水的,共二十五人。所以一千辆革车是两万五千人。这加起来就是“带甲十万”,一千辆四匹马拉的战车,配备七万五千人,一千辆辎重车,配备二万五千人,加起来就是十万人的军队。
这么大的部队,还要“千里馈粮”,你得给他运粮呀!古代打仗,运粮是个大事,若远征匈奴,出发时十车粮食,运到前线部队只能给他两车。为啥?因为有四车被运粮部队在去的路上吃掉了,还要留四车给他们在回来的路上吃,因为还有好几个月返程呢。若粮不够,他们在路上饿死了。我说这个比例还是比较高的。李筌注解说,千里之外运粮,得二十人奉一人,费二十人的口粮才能运一个士兵吃的上去!
还有迎来送往的使者宾客,车甲器械的修缮,胶漆之材,都是钱!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日费千金,十万之师才能运转。
所以《孙子兵法》第一篇讲实力对比,风险评估,胜算几何,第二篇就讲费用预算,资源保障,这和我们经营的道理,真是一模一样。
汉武大帝,一世英名,毁于军费
原文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
华杉详解
贾林注:“战虽胜人,久则无利。兵贵全胜,钝兵错锐,士伤马疲,则屈。”
战争是为了获利,如果打的时间太长,消耗太大,就得不偿失了。
“久暴师则国用不足”,长期征战,国家就拖垮了。所谓“汉武大帝”,就是深刻教训。
在咱们的历史教材和电影电视里,汉武帝的形象,是相当的高大上。而事实上,像他那么穷兵黩武,多大国家也得被他拖垮,他不仅把政府搞破产,而且把全国人民都逼破产了。
所以孙子的伟大,就在于不是因为他是兵家,就拼命忽悠主公打仗,好让他建功立业。恰恰相反,他拼命劝你别打。因为他是真正的智者,而且是真正的仁者,是负责任的人!
人性的弱点,就是好大喜功,不光统治者好大喜功,小老百姓做了炮灰填了万人坑,被搞得家破人亡,他还是崇拜迷恋那好大喜功的统治者。
汉武帝之世,被称为“盛世”。他继承的,是文景之治,是“治世”。中国历史上的好日子,就是治世和盛世。人们都津津乐道盛世,却不知道治世才是人间天堂,盛世你可能就会家破人亡,做了盛世赞歌中的炮灰。
治世是什么呢?就是休养生息,税收极低,达到三十税一差不多。贸易关税、过路费、过桥费全部没有。民营企业投资自由,别说负面清单管理,根本没有负面清单。煮海造盐,开矿炼铁,甚至开铜矿铸钱,全部自由。就和现在的自由经济国家一样,发钞票的银行也可以是民营。
文景之治,和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就是这样的治世。简单说治世就是自由和自治社会。小政府,不干预民间文化经济和生活。法无禁止皆可为。而那法禁止的东西极少,比刘邦的“约法三章”多不了几条。
这样休养生息,民间活力空前释放,社会财富迅猛增加。
文景治世下来,到汉武帝即位的时候,国库的钱财粮食堆得装不下,史书上说拴钱的绳子都烂了,钱还没地方花。他就开始找地方花了。
“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现在愤青们说起这句话,还饱含热泪和激情。可不知道,这句话的背后,是从政府到民间的全国破产。
汉武帝年年穷兵黩武,开疆拓土,国库很快空了。他就开始搞国营企业,所谓盐铁论。盐家家要吃吧,由央企垄断,民间不许经营。农业社会,家家都要镰刀锄头吧,央企垄断开矿炼铁,民间不许经营。
中国由央企垄断国计民生,形成第二税务局的制度,发端于春秋时齐国的管子,固化于汉武帝,一直到今天,吃盐还是央企垄断。
央企的钱很快也不够汉武帝花了,他开始随意加税。加税也加到头了,他开始对社会财富存量收税,要求全国中产以上人家向政府申报财产,课以财产税。
大家当然不愿意申报,或者少报。汉武帝就下令全国人民相互举报,有虚报的,邻居或朋友向政府举报,举报者可得到被举报者财产的一半!
这一下子,潘多拉的魔盒打开了,官吏乘机勒索,没虚报的也被诬成了虚报。所有中产以上人家,全部破产。
到汉武帝晚年,国家快玩不下去了。空前巨大的政治压力,让他给全国人民写了检讨:
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伤害百姓,靡费天下者,悉罢之。
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份帝王罪己诏:《轮台罪己诏》。
“拙速”,就是准备要慢、动手要快
原文
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
华杉详解
打仗拖得时间长了,后方和外交都会出问题。如果兵疲气挫,力尽财竭,列国诸侯就会乘你的危机而起兵进攻。到那时,再有智谋的人,也束手无策,所以用兵只听说过老老实实的速决,没见过弄巧的持久。
典型历史教训是隋炀帝杨广,他的性格和汉武帝差不多,能力也很强,也是绝顶聪明,文武双全。能者多劳,他就取个年号叫“大业”,要做一番大事业。
开挖大运河是他泽被子孙的大事业。如果只做这一件,他就名垂青史了。但人生苦短,他要集中力量把大事都干完,于是迁都洛阳,营建东都,又亲征吐谷浑,三伐高句丽,搞得民穷财尽,天下愁苦。为他造船工期之紧,弄得工匠脚一直泡水里都生蛆了。
于是杨玄感、李密等英雄乘弊而起,天下大乱,杨广就丢了脑袋。
孙子这篇兵法是写给吴王阖闾的。不过阖闾后来也成了这一条的反面案例,就是吴楚桑叶战争。
桑叶战争名字是我取的。就是吴楚接壤地,两个小姑娘争一棵树上的桑叶,吵了一架,或许还动了手。结果双方家长都比较火爆,就抄家伙打杀起来。死了人,双方边防官就动了军队,最后发展成两国大战。
大战的结果,是吴军攻陷了楚国首都郢都,楚昭王逃亡了。这是春秋战史上第一次有诸侯国国都被攻陷。
吴王兴奋啊,就待在郢都作威作福。时间长了,越国看他军队待在楚国,国内空虚,就“乘其弊而起”,发兵攻吴。楚昭王又从秦国搬来救兵。阖闾和秦军作战不利,他的弟弟夫概起了异心,也“乘其弊而起”,偷偷溜回国自立为王了。
阖闾赶忙回国平叛。好歹应付过去了,夫概率本部投降了楚国。
所以阖闾打了个空前的大胜仗,不能见好就收,反而差点覆灭,大伤元气,什么利益没捞到。这没有利益,当初为什么要开仗呢?人们做事总是会忘了目的,就是这样。
“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巧的东西长久不了,就那一下。就像时尚服装就能穿一季,最时尚的只能穿一次,标准衬衣能穿十年。
“拙速”,曾国藩把它体会为“不疾而速”。从战略来说,从人生道路来说,老老实实做事,踏踏实实积累,每天进步一点点,二十年你就超过所有人。功夫都在平时,都在基本面。
从打仗来说,拙速,就是准备要慢,动手要快。这就是林彪著名的“四快一慢”战术。
“四快”是指:
1.向敌军前进要快。进攻时要善于出其不意,长途奔袭,以抓住敌军。
2.攻击准备要快。抓住敌军后,看地形、选突破口、调动兵力、布置火力、构筑工事、战斗动员等各项准备都要快。
3.扩张战果要快。突破“一点”后,坚决扩张战果,使敌军无法恢复防御。
4.追击要快。敌军溃退后,要猛追到底,使敌军无法逃跑和重新组织抵抗。
“一慢”是指发起总攻击要慢。要在查清敌情、地形,选好突破口,布置好兵力、火力,做好准备后再发起进攻。
林彪的“四快一慢”,就是孙子兵贵拙速的最好注解了。
利害关系:先考虑避害,再考虑趋利
原文
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能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华杉详解
贾林注:“兵久无功,诸侯生心。”
杜佑注:“兵者凶器,久者生变。若智伯围赵,逾年不归,卒为襄子所擒,身死国分。”
他说的这个智伯,是春秋时晋国四大家族,智、韩、赵、魏的智氏。四大家族,智氏最强,智伯做了晋国执政。先后找韩、魏两家索要土地,两家都给他用了“卑而骄之”之计,痛痛快快给了。因为不给,打不过他。给了,好让他再去惹别人。
智伯志得意满,又找赵襄子要。这回要的,是赵家最好的地,关键是赵家祖先宗庙所在,无论如何不能给。于是就开仗了。
智伯裹挟韩、魏两家一起伐赵,许诺灭了赵氏,分土地给他们。这仗打了三年,赵家支持不住了。派使者找韩、魏两家,说智伯怎么回事你们都知道,哪会分土地给你们,不过是各个击破罢了。不如我们三家联手灭了智氏,分了他家土地。
韩、魏两家早等着这一天,就差一个人来捅破窗户纸。于是阵前倒戈,突袭杀了智伯。不仅分了智伯土地,而且之后灭了国君,三家分晋,把整个晋国瓜分了,在后来的战国七雄里,韩、赵、魏就占了三国。
智伯也是文武全才的人,而且作为晋国执政,他的政治、经济实力都远超另外三家。攻打赵氏,如果能等待时机,周密准备,一鼓而下,三家可能就真被他一鼓而下了,晋国可能就成了智国,没有后来三家分晋的韩、魏、赵了。但夜长梦多,兵久弊生,反为三家所害。赵襄子对智伯是刻骨仇恨,把他的人头骨上了漆做酒器,每天端着喝酒才解恨。这就是智伯的下场。
“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李筌注:“利害相依所生,先知其害,然后知其利也。”
不完全了解用兵有害方面的人,就不能完全了解用兵的有利方面。
李嘉诚说,做任何事情先考虑失败。
经营和打仗一样,是九死一生的事情。其实比打仗的胜算还低十倍。因为打仗就是两方打,不是你胜就是我胜,经营是你不知道跟谁在打。任何事情都可能发生,我们不要一脸无辜:“怎么会这样?”不能“成功了都是自己伟大,失败了那是环境变化”。环境本来没义务等我,先能避害,然后才可趋利。因为利今天没有,明天还可以再图。而害却可能让我输掉老本,彻底出局。所以避害比趋利重要得多。
为什么我们的趋利意识总是百倍于避害意识呢?主要是因为侥幸心理,赌一把。有人说,大不了重新来过!不是每个人都有史玉柱的命,出局了就没法重来了,因为那牌局里的人都不白给,你手里没牌了,拿什么入局?
把战争成本降低,就能提高胜算
原文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于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
华杉详解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
“役不再籍”,就是一次征兵就解决问题,不要仗打了一半,人打没了,又回国征兵。
“粮不三载”,这要求更高了。“不三载”,就是两载。去的时候带一次粮食,回来的时候再送一次粮食给军队路上吃。中间吃什么呢?“因粮于敌”,吃敌人的,能克敌拔城,得了他的储积,就不用国内运粮了。楚汉相争,刘邦就是先占了秦朝留下来的中央粮库——敖仓。楚军饿得嗷嗷叫,他始终不愁吃不愁穿。
一次把事情做对,一定搞定,不返工,就是最高效率。看来做任何事的道理都一样。
国之贫于师则远输,远输则百姓贫。
杜牧注解说,粮食是重物。要运粮食,就要人去运,牛拉车,则农夫耕牛都离开了农田,没人耕地,百姓不得不贫。
管子说:“粟行三百里,则国无一年之积。粟行四百里,则国无二年之积。粟行五百里,则众有饥色。”运粮行程三百里,则一年的存粮没了;行程四百里,则两年的存粮没了;五百里,则全国人民都要饿肚子。所以诸葛亮北伐,他得攒三年粮食才能伐一回,魏国也把他这粮食账算得一清二楚,知道他下回什么时候来。每次他来,坚壁高垒,不跟他打,时间一到,他粮食吃完了,自己就回去了。所以诸葛亮哪有什么计,别人把他计得一清二楚。最后一次在五丈原,他送女人衣服羞辱司马懿,司马懿也不出战,活活把诸葛亮耗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