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的真相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9章 金融科普与辟谬(6)

为什么不能瓜分外储?假设通用撤资的时候要兑换美元,央行怎么办?中国人民银行是不能印美元的。退一步讲,即便平均分掉外储,国民如果储蓄,央行还会再印刷同等量的人民币购回这些外汇。如果消费,外汇不能在中国消费,出国?人均三千多美元可能只够来回机票钱,如果再购买些外汇,央行拿什么给大家?

为什么要购买美元资产?我想问你,不买美元资产买什么?

买黄金?本报无数次论述过,黄金的存量太小了,远远满足不了中国四万亿美元储备。去年,一个经济规模很小的国家塞浦路斯传出抛售黄金还债就导致黄金暴跌,假如中国央行购买黄金的消息一旦传出,黄金价格飞天绝非神话;一旦中国爆发金融问题,要抛售黄金,黄金价格必然跌回十年前甚至更低。

任何国家的外汇储备都讲安全性、流动性,最后才是效益性。安全是第一目标,符合这些条件的只有美元和美国国债了。曾有专家建议必要时抛售美国国债,迫使美国妥协。但是,美国国债中外国政府持有的仅仅占四分之一,更多的是美国国内的公众和机构持有,如果突然抛售美债,的确可以达到干扰金融市场的目的,当然,中国出现亏损是可以预期的。如果逐步减持,美国国债真的不乏购买者。即便大家都不买,美联储是世界上唯一可以印美元的,美联储购买美国国债又不是没干过,量化宽松不就是吗!

叫嚣“还钱”的你持有美国国债吗?没有,人家为什么还你钱?人家市场是公开的,你如果真持有美债,随时卖就得了。

外汇储备另一功效是防止爆发国际金融危机。无论亚洲金融危机,还是2008年金融危机,中国都平稳度过,跟中国拥有大量美元储备相关。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政府动用美元帮香港成功度过了危机。

还有关于持有“两房”债券的批评很多,说什么“两房”(房地美、房利美)退市后中国持有的数千亿“两房”债券打水漂了,中国购买的是“两房”的债券,而不是“两房”的股票,“两房”退市后被国有化,美国财政部由隐性担保到直接担保,债券的安全性比退市前更好,由于美国房市逐步企稳回升,这些债券更无忧。

尽管投资美国国债和美元是安全的,但是,收益还是相对较低的。若不出意外的话,现在外汇储备已经超过4万亿美元。要分散风险,那也得有地方分散啊!总不能用外汇购买津巴布韦国债吧。投资美元是被动的不得己的唯一正确明智选择。

当外储不断增加时,并非好事,首先,人民银行要发行人民币购买外汇,增加通胀压力。要解决外贸逆差需要调整外贸政策,特别要打击虚假贸易和骗取出口退税的行为,更需要检讨出口补贴政策。当然,人民币国际化和实现可自由兑换是根本出路。

明白了这些,你还好意思让人还钱吗?!

(作者注:此文发表在央视要求美国还钱的著名财经主持人被控制之前十几天,无意落井下石。)

为什么不能分外储

(2009年2月14日)

最早提出“将国企股票平均分给每个老百姓”的是独立经济学家谢国忠;此后,北京大学教授张维迎在此基础上作了“发挥”,主张:“国有上市公司拿出40%股份,外汇储备拿出1万亿,两项加起来一共是13万亿人民币。每人发1万元。”

随后,关于分股和分外储引发了社会广泛热议,不过,央行主管的中国《金融时报》对分股票的建议予以肯定;对于分外储之说,很多经济学家和金融人士表示反对,专业人士更是称,张维迎对外汇储备的性质根本都没搞清楚,但支持分外储的网友不在少数。

关于分股分外储是否合理,《华夏时报》专访了谢国忠、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和央行研究生部副主席王自力。谢国忠对本报记者进一步解释了分股票的技术操作。不过,他一向反对分外汇储备,这与左小蕾一致。谢国忠还建议,由财政部发债来补助中低收入者,重点是失业农民工。

分股不存在操作性问题

2月13日,谢国忠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改革开放30年,国家强大了,但是,人民却没有相应富裕,出现了国富民不强的不合理现象。国有企业本来就是全民的,把全民的东西还给全民,是合理的,也是应该的。

反对谢国忠观点的人士提出的另外一个问题是,分股票存在技术问题。

但是,谢国忠认为并不存在技术问题:“可以学撒切尔夫人当年所做的,把国有企业的股票分给老百姓。比如一家国企,股票平均分给13亿老百姓后,以后每年分红,中国每个普通老百姓都会受益。分股票很简单,13亿人都有身份证号码,银行给你分过去就行了。”

谢国忠进一步表示,分股票很简单,可以通过工、农、中、建四大行来分,农村地区也可以通过农村信用社分,就像对农民进行粮食补贴那样,其实是件很简单的事情。

如果农民不懂股票交易怎么办?谢国忠说,给农民分钱他一定懂,也可以委托交易啊。每年国有企业的分红直接打进城乡居民的银行账户上。

谢国忠反对将分给农民或城市居民的股票由机构集中管理,而是建议直接发到中国居民手中,或者放在居民的账户上。

“谢国忠是个不错的经济学家,我对分股票没有研究。”左小蕾笑着说。但是,她也提出了自己的疑虑,当年,俄罗斯也对国民分过股票,结果这些股票迅速地落到了少数人手中。在中国,贫富差距还是很大的,如果出现俄罗斯那样的情况,看似公平地分配了国有资产,事实上会形成更大的不公平,财富会积聚在少数人手中。

财政“不差钱”,百姓该分红

张维迎和谢国忠分股和分外储的理由主要是,财政有钱,百姓无财力消费,分股和分外储可以拉动内需。张维迎说:“中国有一个问题是,太多的财富集中在国家、政府手中,而不是集中在老百姓手中,正好可以利用目前这个危机推进改革。”

谢国忠对本报记者表示,政府税收每年暴增,很有钱,但是老百姓有很多顾虑,医疗、教育和养老得不到保障,发股票可以得到分红。

不过,分股票的观点和分外储是两码事。谢国忠和左小蕾一样,都撰文论述过外汇储备的性质,不赞成分外储。

金融界人士的基本共识是,国有企业的股权是国有资产,理论上可分;而国家的外汇储备并不是这个国家的国有资产,理论和现实上均不存在瓜分问题。

《金融时报》文章力挺谢国忠,赞成分国有股的思路。主要观点是:谢国忠的观点是希望通过国企股票的“每年分红”,让中国“每个普通老百姓”都受益。在这里,“每个普通老百姓”强调的是人人有份的均等分配原则,“每年分红”强调的是收益的持续均衡和分配方式不需中间环节。至于“将国企股票均分”,在谢国忠看来,不过是实现这一主张或目标的最佳途径和载体,所分股票也不过类似于一张享受“分红”收益的长期凭证。“但谢国忠的这一建议却为我们寻找其他类似刺激内需的方式开拓了思路,甚至引入了一个新的值得思考的领域——股票。”

不过,反对的声音也颇多,主要观点认为,这不仅与“多数国企已经建立了清晰的产权制度和现代企业治理结构”的股份制改革成果相悖,而且效果估计也不大。

不过,央行官方媒体对谢国忠提出分股票的思路予以了肯定。

外储可以用不能分

前央行副行长吴晓灵说过,外汇并不是央行的资产,如果动用,行,你得拿钱来买。

左小蕾介绍了外汇储备的性质。左小蕾和谢国忠均对本报记者表示,他们不是反对哪位具体的经济学家,他们都有关于外汇储备基本情况的文章发表。左小蕾更是说,很早就有人提出过分外储的问题,“我不存在赞成或不赞成的问题,问题是外储的本质是什么”。

她对本报记者说,她最近专门对外汇储备的定义有过解释,供读者参考:外汇储备是央行的“对外资产”,而不是财政部的资产。不是政府的钱,当然不能想分就分,假如分了,等于是央行分了,商业银行或者企业需要换汇,央行拿什么兑换?这无异于央行直接印票子发给百姓,而不是财政发票子给百姓。这样,央行将出现巨大的亏损,这个窟窿谁来补?

左小蕾不厌其烦地继续解释说,在央行的资产负债表上,外汇储备是央行的负债。这是因为,外汇储备是央行通过发行人民币,从企业和个人手上按照当时的汇率“买”回来的。任何时候企业和个人愿意用当时的汇率换回外汇,央行随时要把外汇兑换出去。另一方面,在央行的资产负债表上,外汇储备的表现形态是“资产”。任何时候动用这些外汇,在国际市场上应该具有与银行发出的人民币等量的购买力。显然,外汇储备对内是央行的负债,对外是央行的资产,不能像4万亿那样作为财政收入,通过政府支出直接投入中国经济运行中。

左小蕾进一步说,央行的外汇储备再换成人民币进入经济运行,意味着二次兑换。结果就是人民币大幅贬值和严重通货膨胀。

王自力对分外储直接进行了批驳。他对本报记者说:对有人语出惊人地提出将中国庞大的外汇储备分给老百姓,不敢恭维。这不仅因为外汇储备在国内不能流通,而且分给老百姓也不便于政府集中控制管理。

货币政策

高存准率依然可以宽货币,为何不宜大幅降准?

(2014年6月5日)

如同鼓噪取缔余额宝的人当时根本不知道余额宝是个啥一样,呼吁大幅降准的人估计还没真正明白存款准备金的本质。一批投行、券商的首席经济学家拿“中国存款准备金率世界罕见”施压人民银行全面降准也是一知半解。中国存款准备金率与其他国家在本质上不同。降准不在迫不得已情况下,切勿乱用。其实,在高存款准备金率状态下,央行已经实施了宽松的货币政策,比如一周向市场投放1200亿元人民币;向国家开发银行再贷款3000亿元等。

存准对冲外汇占款

央行较高的存款准备金率冻结商业银行存款大约21万亿人民币,而中国外汇储备约4万亿美元,在24万亿人民币之上。

存款准备金(以中国人民银行解释为准,下同),是商业银行为应付客户提取存款而设置的准备金。它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自存准备,即库存现金;另一部分是法定准备,即根据银行法,商业银行将其存款按中央银行规定的比率转存中央银行部分。

法定存款准备金:按照银行法的规定,商业银行必须将其吸收的存款按照一定比率存入中央银行的存款。法定存款准备金是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总额的最主要的构成部分,这项准备金一般是不准动用的。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超过法定存款准备金以外的部分,是超额准备金。

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

由于中国的本币人民币并未实现可自由兑换,外贸顺差、对中国直接投资等过程中外币进入中国,央行必须收购,央行通过负债购买这些外汇,央行举债就是靠发行基础货币,也就是俗称印钞,购买的外汇是央行负债性资产。

这样就形成了外汇占款。所谓外汇占款,就是指受资国中央银行收购外汇资产而相应投放的本国货币。由于人民币是非自由兑换货币,外资引入后需兑换成人民币才能进入流通使用,国家为了外资换汇要投入大量的资金,需要国家用本国货币购买外汇,因此增加了“货币供给”,从而形成了外汇占款。

假设没有高存款准备金率对冲,将这21万亿人民币全部释放,仅按目前货币乘数计,就会创造80万亿元以上的货币。这些货币进入流通会造成多高的物价,怕是没人想得到,房价60万元一平方米,真的可以马上实现。这是理论上的,实际情况不会那么糟糕。

用存款准备金对冲外汇占款是中国特色的货币工具,其他国家很少这么玩,其他国家由央行发行本币收购外汇量跟中国也不是一个等量级的。因此,准备金率的高低取决于外汇占款变化情况,而不是国内经济状况,更不是谁拍脑袋或施压而定的。

大幅降准为何没用?

假设不考虑外汇占款,央行把存款准备金全额还给银行,银行就能全部放出去?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即便央行不冻结商业银行一分存款准备金,商业银行还得乖乖地自我冻结25%存款准备金(或以其他形式存款),这比大型银行20%的存款准备金率还要高5个百分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第三十九条规定,商业银行贷款,应当遵守下列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规定:第二款:贷款余额与存款余额的比例不得超过百分之七十五。

笔者已经多次撰文提到这一重要的法律规定,未见求降准的“专家”重视。在公布的一季度上市公司季报中,银行中只有农业银行贷存比最低为60%,四大行中另三家一家超过70%,另两家接近70%。股份制商业银行均接近了贷存比75%的法律红线。

大规模降准会有什么后果?最有可能的后果是,商业银行还是把钱存到央行。美联储高级经济学家王健在其《还原真实的美联储》一文中有描述,大致内容是金融危机爆发后,美联储主动给商业银行借钱,而商业银行又把钱存入美联储。

中国法律规定了银行贷存比不得超过75%的红线,银行能做的是把资金用于同业拆借,因为,银监会将从严治理银行把表内业务搬到表外。鉴于资金十分充裕,可以预见同业拆借利率一定会远低于一年期定期存款,甚至比现在央行给商业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利率1.62%还低,甚至会低于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0.75%,加之存入央行最安全,何乐而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