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自序
这本书与所有的书最大的不同,也是书中最特别之处在于:标明了每篇文章的发表日期,每篇均在《华夏时报》、《财经时报》或其他媒体发表过(除特别注明专为本书原创外,本书中未注明出处的文章皆出自《华夏时报》)。这些文章甚至可以通过搜索引擎搜索到。知道我要出书,一位南方的总编对我说,记者的东西都是速朽的,我说我的东西经得起时间检验。组织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发现有意义的文章太多了,以至于最犯难的不是怕字数不够,而是如何在众多文章中进行取舍。有很多文章限于篇幅和本书风格,未予选入,还有很多文章被其他畅销书选入,我也没选入。一篇被央行副行长潘功胜先生选入他的著作《大行蝶变》中,我也未选入。
也许,读者们现在看我的文章觉得平淡无奇十分能理解,然而,放在几年前,就非常难得了——那时候我基本是万夫所指。有人早读了我的文章也听了我的建议的话,估计赚很多了。现在如果读者能懂我,我依然高兴;能系统地懂我,我就十分感动了!
我的预测和建议往往比政策推出早三五天,有的早一个月,甚至早一到五年,我很庆幸:我的很多建议基本都被采纳了。被采纳的都是为普通中小企业和百姓的建言,还有货币政策方面。为此,我比较开心。
在中国,被误解、曲解最多的就是金融了。首先是对金融学的误解,这也包括对货币政策的误解,自然也包括对银行的误解,对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与发展的误解。鉴于很多人对金融的了解不够深入,对金融家的误解也在所难免了。普罗大众不仅仅对传统金融误解、曲解甚多,对新兴的互联网金融也产生很多误解。广大民众对理财知识的认识相当荒谬,以至于错失很多投资机会,甚至产生严重损失。
金融是个舶来品,引进中国时间并不长,一般来说,早期,学习金融专业的必须要系统地学习金融学;而学习经济学的不一定要学习金融学。金融学是相当复杂、涉及知识面相当广的一门严谨学科。而在中国,金融被广泛误解,甚至有很多名头很响亮的经济学家都在金融问题上出现过错误言论。
对金融的误解和货币政策的攻击是社会各界最广泛的共识。比如,所谓的公知们对购买美元、货币政策进行过抨击,甚至主张把外汇平均分给国民;所谓的“左派”也对储备外汇购买国债进行过更激烈的抨击,将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引进外资斥责为贱卖国有资产;所谓的社会精英比如央视著名财经主持人曾当面调侃美国前驻华大使骆家辉坐经济舱是因为美国欠中国钱;上至领导下至老百姓纷纷跳出来指责银行躺着赚钱,说银行是垄断暴利,中国没有真正的金融家,都是无能之辈等。
真的如此吗?事实恰恰相反。在不同时期,笔者对上述错误甚至颠倒黑白的言论进行过批驳。为了系统地反映笔者观点,应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总编辑李怀科先生之邀,笔者把这些零碎的文章系统整理出来以飨读者,也想对错误理财观点的人有所帮助。
不懂货币政策或者不懂预测,进行投资也存在很大的风险。很多人包括报社同事问我,为什么在2007年到2012年每次货币政策调整都能提前三到五天发表文章预测,也有其他大的出版社多次让笔者把这些写出来。经济预测有很多不确定性,掌握金融基本原理和深刻理解了,预测就不难了,如果偶尔预测对一两次那是靠运气,如果连续五年每次精准预测到,除了运气外,那就必须要懂货币政策,懂央行甚至懂决策者的想法了。
不懂金融而进行投资必然亏损。早年间,关于货币政策的阴谋论在中国盛极一时,这样的书籍充斥着书店和网络,以至于在2013年出现了购买黄金热。中国大妈们在“黄金教主”“击败华尔街大鳄”的号召下,纷纷购买现货黄金,至今尚未解套;之后,部分大妈也炒作过比特币,比特币也于高峰时腰斩。鉴于此,笔者不得不把中国大妈归为理财的反向指标之一,号召大家“中国大妈来了你就撤退”。中国大妈投资屡败屡战的重要原因是,大妈钱多,但是,不懂起码的金融常识。
造成我写这本书的最直接原因是,很多人虽然看过我的文章,但是,他们并未按我的建议投资理财,比如,我的一个在南方工作的表妹在微信上对我说,她有三套房子,还有股票,她看过我2014年年初预测2014年房价会跌的文章,也同样看过年初预测股市不好的文章,还有2013年建议人民币贬值的文章,但是,她觉得不够系统,不够连贯,要是一起看了,肯定会在2013年年底卖掉一套房子和股票,买点美元和进行银行理财。2014年7月她在深圳位置很好的房子降价20%依然没卖出去,股票惨不忍睹。有同样遭遇的还有我一位大学教授朋友,书中有他的案例。在网络上经常有朋友留言要我解答各类金融问题,为了集中解答朋友们的问题,将十年来的文章整理归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有所启发,如果在此基础上能帮你理财发财是最好不过的事儿了。至少,看我的文章不会导致你的投资损失。
我的文章也偶尔改变过一些人的命运,比如,2007年4月,我采访了时任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司长、现任中国银联总裁的许罗德,发表了题为《央行许罗德首度回应五大质疑》的报道,从另一角度解决银行排队难的问题。文章发表不到一个月,央行把每天取款5000元的限额提高到2万元至今。一名财经记者张丽锦立刻给我打来电话,问我如何写出这么专业的文章,我建议她去金融机构工作一段时间,她立刻辞职去三家银行应聘,当时有一家国有商业银行、一家外资银行和一家农商行都愿意接受她,只有农商行愿意安排她去做业务。她又咨询我的意见,我建议她去农商行,之后她在那家银行干电子银行业务。三年后,她想出来创业,我觉得可以,然后,她就成立了公关公司,现在一些著名的IT公司和银行等都是她的客户。前不久她对我说,我的一篇文章改变了她的一生,要不现在她还是个默默无闻的记者。
另一篇文章是写一个客户经理的,北京银行一名叫付月英的客户经理,工作十分出色,但马上要退休了,我采写了《史上最牛客户经理看〈新闻联播〉拉客户——北京银行“蓝领”付月英的成功之路》。这篇文章被工行机关报头版转发,还有银行组织学习,并给我们报社和我本人打来电话,说有一个错别字。三个月后,付月英不仅没退休,反而提升为副行长,不到一年升为行长,原行长被平调异地。还有些例子就不一一列举了。
本书的阅读建议:对于金融专业人士,你们可以从头看到尾,按先后顺序阅读;对于一般读者,可以从后朝前读,以便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