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工事与围攻的技艺
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之前,进攻城市的手段并不高明。修昔底德对普拉蒂亚围攻战的记载是对围攻战的第一次详细描述。而亚历山大对围攻战术发展也有着巨大的推动。在所有门类的战争艺术之中,围攻是最接近科学的,其中不少技艺事实上也主要是在和平时代中使用的。如果不能通过饥饿迫使守军投降,那么围攻的手段便只剩下攀登城墙或打破城墙。而后一种手段的实施,又有必要尽可能不暴露在对方火力之下。与之相对,守军也必须摧毁对方攀登或打破城墙的手段,并尽可能给对方造成最大的损失,以使他们放弃围攻。
攻城梯是最早的攻城工具,它们首次出现是在七英雄远征底比斯的战争中。其中一位国王,也就是发明攻城梯的坎帕纽斯(Campaneus),据说就是从一架他自己制造的攻城梯上跌落而亡。在攻城梯之后出现的便是前文已经提及的龟甲阵。密集的士兵将盾牌互相紧扣在一起举过头顶,另一支部队站在盾牌之上,借此攀登城墙或组成第二层龟甲阵以供后续部队继续攀登。不过这些原始办法很快即被一些更为常规的手段代替了。围攻者们开始建立防御阵地,既用来阻止包围圈内发动的突围,也用来抵御包围圈外的部队解围。他们开始建造抵御对方火力的掩体,发动的进攻也更加高效有序。
围攻时,首先要围绕着城镇或者要塞修建一道闭合的设防城墙来将驻防军包围在内,之后在这道城墙外侧合适的距离上修建另一道城墙,以阻挡外来的解围部队干扰围攻。
在内侧的围攻线前方,围攻者会垒起土丘,并由此进攻城镇的城墙。在建造土丘的过程中,进攻者也会使用掩体或者木棚(有时这些掩体也会被称为“龟甲”)来保护自己的人员。最常见的木棚会拥有一个由厚重横梁支撑的顶盖,其上覆盖有湿泥、瓦片、新鲜兽皮或其他防火材料,底部则装有车轮。有时围攻者会呈角度地建造两排木棚,并在距离城墙一段距离的位置使二者交汇起来。这些木棚前部面对着敌军的一面由生皮和绳股制成的帘子加以保护。
土丘四周的框架由泥土、石头、树木、藤条等材料堆砌而成,其中的空隙则用泥土、石头或者任何可以最快收集起来且能够负担攻城塔重量的材料填满。土丘本身为斜坡状,自城墙由远及近高度逐渐增加,但在接近城壕时会尽量建成一个平面。在建造过程中,围攻者也会在土丘上或土丘两侧建起攻城塔,并从上面发射标枪和矢石以阻止守军干扰建造工作。当土丘建造完成后,进攻者就会将城壕填死,攻城锤或其他攻城武器随后便被推到城下来打破城墙。围攻者的攻城武器能被安放在土丘上,具有高度优势,而被围者的抛射武器通常却只能放在城墙后的平地上,难以准确射击。不过守军有时也会在城内建起相同大小的土丘来发扬自己的火力。即使考虑到整支军队,甚至周边地【91】区所有人口都被迫加入工程,这些巨大土丘的建造速度也还要算是十分惊人。凯撒围攻阿瓦利肯(Avaricum)时曾在24天内建起了一个80英尺高、330英尺宽的土丘,其两端还建起了攻城塔。锡拉(Sylla)在围攻马萨达(Masada)时据说曾建造了一个286英尺高的土丘,它上面更是还建起了155英尺高的攻城塔!这些数字很有可能并不准确。即使我们以巴比伦的高大城墙作为参考,这些数字也毫无疑问是过分夸大的。不过无论如何,这些土丘的尺寸都一定是非常巨大的。
除土丘以外,有时围攻者也会单独建造攻城塔,因为其建造速度更快。它们的尺寸也同样惊人,据说其高度有时能达到20层,即使普通的攻城塔也有10层高。建造工程中的木工也必定技艺超群。攻城塔每一层中都配有士兵,四周也开有可以向城墙上的守军投掷矢石的射击孔。这些攻城塔被安装在数个宽阔结实的轮子上,需要数百人来移动它们。据狄奥多拉斯的记载,德米特里厄斯在围攻罗德岛时曾让雅典人埃皮马科斯(Epimachus)建造了一个150英尺高、75英尺见方的攻城塔,其底部装有8个6英尺宽的轮子,同时轮子和攻城塔主体都拥有铁甲保护。为推动这个攻城塔,总共多达3400人轮班工作,轮子内侧也安装了手柄,以供人员在内侧推动。所有这些攻城塔的前进速度无疑都会非常缓慢,普鲁塔克说需要一个月时间才能让一座大攻城塔前进250步,而狄奥多拉斯却说这些攻城塔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移动1000步。其移动方式多少可以从我们现在移动房屋的工程中看出一二。攻城塔中也设有蓄水池,用来扑灭守军可能点起的火焰。一般攻城塔下层还会装有攻城锤,抛射武器会被安置在中层,而士兵则占据上部的几层。当攻城塔被推动时,士兵们便持续不断地向城墙上的守军发射弓箭、标枪和其他矢石,以防他们干扰围攻行动。到足够接近城墙时,安装在铰链上的吊桥便会被放到城墙上,而围攻者就从吊桥上发动进攻。很多情况下,攻城塔也会被建造在固定的底座上,而且也经常采用砖块砌成。
攻城锤最初只是由士兵徒手使用的铁棍或者铁头木梁。普林尼认为特洛伊木马其实就是一个攻城锤。修昔底德清楚地记载了攻城锤曾出现在伯罗奔尼撒战争的萨摩斯(Samos)围攻战中。在那之后出现了将攻城锤吊装在框架上的形式,操纵方式也变成用绳索拉动,这就使其冲击力倍增。后来这些攻城锤也被装上了轮子,并沿着铺好的轨道行动。最后所述的这种攻城锤长度平均在50英尺左右。据说德米特里厄斯曾建造过两个长达120英尺的攻城锤。攻城锤两端经常会被加上配重,以使它们的冲击力更大。大型攻城锤需要大量人力来操纵,重量也往往能达到数百吨之巨。狄奥多拉斯曾提及,运输一个巨型攻城锤曾动用过100对驮马,而包括换班人员在内,总共使用了1500人来操纵这个攻城锤。
围攻者可以通过挖掘地道来破坏城墙,被围者则会用挖掘地道来破坏围攻者的土丘和攻城塔。由于当时并没有炸药,双方必须在目标下方挖掘足够大的空间才能破坏掉整个建筑。在挖掘时,地道的顶部由木梁加以支撑,完工后其内部会被填进引火物并点起火焰。火灾烧毁木梁后,土地、城墙或者地基都会跟着受损,最终导致上面的建筑倒塌。
地道和反地道【92】的使用非常广泛,地下交战时有发生。通过聆听金属工具在附近地下发出的声响来判断地道位置的办法也有所实践,攻守双方都曾表现出巨大的创造力和科学技巧。
希腊人会使用移动雉堞来保护那些在城墙下守卫工事或进攻城墙破口的士兵,它们既有手持的,也有安装在轮子上推动的。另外,希腊人也会使用移动护廊或前文所述的木棚。
亚历山大手下的工程师迪阿迭斯(Diades)发明了一种安装在高大垂直支架上的巨钩或者称为“巨爪”,它可以钩住并拉倒对方城墙上的石块。此人还发明了一种“起吊器”,由一根竖直的桅杆、一根安装在桅杆上的横桅以及挂在横桅末端可以容纳士兵的篮筐或箱子组成。篮筐的升降由固定在横桅另一端的绳索操纵。这种装置可以将一小队士兵直接起吊到对方城墙的高度,借此爬上城墙攻击守军。
作为防御一方,被围者则会采取各种手段来阻止对方士兵进入城内。他们使用长柄的叉子推倒攻城梯;他们会烧热油脂、沥青或者沙石泼洒到攻城者身上;他们甚至会将一切能发出异味的材料全都扔到对方的攻城器械上。防御者破坏土丘的速度和围攻者建造土丘的速度一样快。在敌军选作攻击点尝试打破城墙的区域背后,防御者又会建造第二道城墙、掩体或者半圆形城墙,当攻击者真的打破外墙之后立刻便会面对一道新墙。城墙上会建起箭塔,以压制围攻者建造的攻城塔。守城者会不间断地用巨弩射出火矢,用抛石机投掷火盆,以求点燃进攻者的工事。在预计会遭到攻城锤攻击的部分,城墙也会被加上护垫。这些护垫可以用床垫、绳子或者任何软质材料制造。城墙上的士兵会使用吊钩钩住并拆毁攻城锤,也会投掷重物来砸坏攻城锤或吊装攻城锤的绳索。
守军会不断地出城突击,尝试烧毁攻城武器,扰乱围攻者的行动。很明显,古代人在围攻战中对资源利用的想象力与现代人同样出色。即使他们的抛射武器威力不及我们的炮兵,也还是要算非常有效。
希腊人很少会在战场上设立防御工事。除了用来环绕军营以外,希腊人从不在平原上建造工事,而通常只用它们来防御隘口。确实,希腊人不会像后来几个世纪中的罗马人那样出色地强化营地防御工事,但特洛伊城下的希腊人还是曾为营地设防,而这也从灾难中拯救了他们一次。后来希腊人也有过建造临时堑壕的例子,但其作用是否与我们今日所理解的堑壕相同,就不得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