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风暴:斯大林格勒的围与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章 风暴涌起

这位新任的司令官所能支配的,仅仅是他崇高的威望、出类拔萃的才能和一个司令部班子,而不是新锐的师。

——汉斯-阿道夫·雅各布森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决定性战役》

苏军指挥官

由于特殊的历史和政治背景,苏军高级将领们的成长经历都惊人地类似:出生于19世纪末期俄罗斯帝国的某个贫农或工人家庭,在白桦林或闹市的工坊中度过童年岁月。未及成年便加入军队,作为士兵或下层军官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在革命的浪潮中加入红军队伍,内战中担任中下级军官,和平时期接受各类指挥官培训并躲过了历次大清洗的浪潮,最后在卫国战争中脱颖而出。

红军总参谋长亚历山大·米哈伊洛维奇·华西列夫斯基

亚历山大·米哈伊洛维奇·华西列夫斯基(Aleksandr Mikhaylovich Vasilevsky)1895年9月30日出生在俄罗斯的一个宗教家庭里。华西列夫斯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表现优异,21岁即被提升为步兵营长。1919年4月加入红军,1931年秋被调入苏联红军军训部,开始司令部机关工作。1935年被选派到总参谋部军事学院深造,接受了系统化正规高级军事教育。毕业后,以上校军衔被任命为总参谋部战役训练处处长。1941年6月22日战争爆发,迅速恶化的战局并没有给他太多的时间来适应新职位,在莫斯科战役中这名才华横溢的参谋开始在斯大林面前崭露头角,作为对其工作的肯定,1942年4月华西列夫斯基被晋升为上将,两个月后被任命为苏军总参谋长。

最高统帅部代表华西列夫斯基将军

随着德军不断向顿河曲部推进,负责斯大林格勒防御的斯大林格勒方面军正面不断被扩宽,至1942年8月初已达800公里,大本营随即决定将原有的斯大林格勒方面军一分为二(新成立的东南方面军司令是叶廖缅科,赫鲁晓夫任政治委员,扎哈罗夫任参谋长,该方面军不久又改称为斯大林格勒方面军)。为了协调两个方面军的行动,斯大林派华西列夫斯基上将作为最高统帅部代表前往斯大林格勒前线。

在苏军指挥层中,最高统帅部代表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监督最高统帅部命令的执行,维持着各方面军、集团军同大本营之间的联系,协调各集团军之间的行动。对于方面军司令员来说,最高统帅部代表即是大本营派来的监督者、联络者,也是协助者。虽然华西列夫斯基长期在参谋岗位上任职,指挥部队作战的经验没有那些战地指挥官丰富,但是他具有清晰而冷静的头脑、极强的组织协调能力,能够有效地整合手头的力量积极组织防御,同时也能够利用自己最高统帅部代表的身份向斯大林争取必要的增援,在挫败德军解围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当然了,苏军总参谋部也由于缺少了这样一位干将而手忙脚乱了好一阵。

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司令员安德烈·伊万诺维奇·叶廖缅科

安德烈·伊万诺维奇·叶廖缅科(АндрейИванович Еременк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是一名列兵,后加入红军。国内战争结束后,他先后在高级骑兵学校、指挥人员进修班等进修,当然,还有列宁格勒骑兵高级指挥员训练班,叶廖缅科在这里结识了后来身居高位的朱可夫、罗科索夫斯基、巴格拉米扬等同学。在卫国战争初期,叶廖缅科以其高昂的斗志深得斯大林信任,1941年8月,在基辅战役前夕,时任布良斯克方面军司令员的叶廖缅科曾向最高统帅表示“在最近几天内将有绝对把握”粉碎古德里安的进攻,这种坚定的态度也博得了斯大林的高度评价——“这正是在复杂情况下我们所需要的人”。但是基辅战役和布良斯克战役都以失败告终,这不能不让斯大林有所警醒。战争初期的惨败也给了叶廖缅科沉痛深刻的教训,在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他再次被起用为东南方面军司令员(在东南方面军一分为二后,任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司令员),接手斯大林格勒的城防工作。客观来讲,他在斯大林格勒的表现可以说是无可挑剔的,时任最高统帅部代表的华西列夫斯基曾高度评价叶廖缅科:“他在组织部队抗击敌人时表现得坚定果敢。从设在察里津河岸上的坑道中的指挥所里,他巧妙地机动坦克和炮兵部队、航空兵和预备队。这些我曾多次报告给大本营。”

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司令员叶廖缅科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第6集团军行将覆灭的最后时刻,斯大林下令将包围圈上的6个集团军交给了顿河方面军司令员罗科索夫斯基指挥。原斯大林格勒方面军改称南方面军,转向罗斯托夫推进,这就等于是剥夺了叶廖缅科胜利的荣誉,即使有老同学朱可夫为他说情也没用。得知这个“噩耗”后,叶廖缅科竟然伤心地哭了出来(有关情况将在后文详述)。斯大林称叶廖缅科为“守将”,事实证明他的这一认识是十分准确的,南方面军没能夺取罗斯托夫,反而让克莱斯特的A集团军群从这个狭窄的走廊全身而退,更为讽刺的是,顶替他的马利诺夫斯基几乎是立刻就在这个方向上取得了突破。

叶廖缅科脾气暴躁,热衷于对部下进行“拳脚教育”,其下属不止一次向斯大林举报他粗暴无礼的恶行,不过,至少在斯大林格勒方面军政治委员尼基塔·赫鲁晓夫看来,这种恶行无疑就是斯大林授意的——“扎哈罗夫(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参谋长)和叶廖缅科都遵循斯大林的‘指示’,爱用拳头揍别人的鼻子”。叶廖缅科战后笔耕不辍,著有《骑兵第1集团军作战札记》、《在西方向上》、《驳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的伪造者》、《斯大林格勒》、《战争初期》、《惩罚的年代(1943-1945)》、《莫忘这场战争》等书。

近卫第2集团军司令员罗季翁·雅科夫列维奇·马利诺夫斯基

1898年11月23日,罗季翁·雅科夫列维奇·马利诺夫斯基(Родион ЯковлевичМалиновский)出生于黑海沿岸城市敖德萨,犹太人和私生子的身份让他注定要比同龄人经历更多的磨难。母亲改嫁后,13岁的马利诺夫斯基被放逐到社会上自生自灭。在经历了两年佃农和跑腿店员的艰辛生活后,年仅15岁的他在逃难途中被强征入军队,在接受军事训练后被派往前线同德军作战。1915年,因坚守岗位并击退来袭德军,马利诺夫斯基获颁四级圣乔治十字勋章,不久之后中弹负重伤,在医院躺了几个月才康复。1916年,马利诺夫斯基作为苏罗斯参战远征军的一员被派往法国,在布里昂港(Brion)附近参加了激烈的战斗,左臂负伤后几乎落下伤残。十月革命爆发后,法国不得已遣返俄军回国,少数优秀的俄国军人被挽留在“法国外籍兵团”助战,马利诺夫斯基因此在法国迎来了战争的结束。战后,马利诺夫斯基从海参崴返回俄国,穿过高尔察克控制的西伯利亚,加入了红军队伍。1926年,他加入苏联共产党,次年进入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1936年西班牙内战爆发,马利诺夫斯基再次以志愿军身份到西班牙为西班牙政府助战,两年后回国,获颁列宁勋章和红旗勋章。

近卫第2集团军司令员马利诺夫斯基

尽管在苏德战争初期就以优异的军事才能和不菲的战绩获得迅速提升,但是由于一战时期与法国政府的“密切关系”、内战时期穿越白军控制区的经历以及第二次哈尔科夫战役中罗斯托夫失守等“污点”,这位将才一度被斯大林冷落。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马利诺夫斯基率领仓促成军的第66集团军开赴斯大林格勒东北部,在他有力的指挥下,该集团军成功阻止了德军对斯大林格勒北部的合围。在此基础上,马利诺夫斯基进一步派兵深入城内支援友军。“天王星”行动后,第66集团军也自然地成为了包围圈的一部分。“冬季风暴”行动无疑是马利诺夫斯基军旅生涯的重要转折点,在这次战役中,他带领精锐的近卫第2集团军挽救了危局。作为嘉奖,斯大林立即将其晋升为上将,并给了他应得的荣誉——一级苏沃洛夫勋章,不久这位冉冉升起的新星就接替了失意的叶廖缅科,接任南方面军(原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司令员,并且在接下来发生在乌克兰的一连串战役中都取得了不俗的战果。1945年起马利诺夫斯基出任外贝加尔方面军司令员,战后任国防部第一副部长兼陆军总司令,1957—1967年任国防部长,著有《警惕地保卫和平》、《胜利的伟大意义》和《俄国士兵》。

近卫第2集团军参谋长谢尔盖·谢苗诺维奇·比留佐夫

谢尔盖·谢苗诺维奇·比留佐夫(СергейСеменович Бирюзов)1904年生于梁赞州斯科平市,7岁的时候成了孤儿,13岁时就开始独立劳动生活,当过农业工人和伐木工人。1922年志愿参加苏军,负责列宁办公室的警卫,先后在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军事学校(1926)和伏龙芝军事学院(1937)学习。1937年,比留佐夫被任命为哈尔科夫军区步兵师参谋长,1939年任步兵第132师师长。卫国战争初期,比留佐夫率领步兵第132师在西南方面军和布良斯克方面军的编成下作战,并指挥该师成功突围。1942年5月比留佐夫任布良斯克方面军第48集团军参谋长,同年12月被任命为近卫第2集团军参谋长。1943年4月,比留佐夫升任南方面军(10月起为乌克兰第4方面军)参谋长,辅佐乌克兰战线的另一支柱——托尔布欣。

近卫第2集团军参谋长比留佐夫

1944年10月,比留佐夫在贝尔格莱德战役胜利结束后升任第37集团军司令员。战后他飞黄腾达,历任滨海军区司令、中部军队集群总司令、国土防空军第一副总司令、国防部副部长兼国土防空军总司令、国防部副部长兼战略火箭军总司令和国防部第一副部长兼武装力量总参谋长等要职,在组建和发展国土防空军与战略火箭军方面做出了大量贡献,1964年10月19日死于空难。比留佐夫是一个要求严格、有时甚至过于严厉的人,他不能容忍任何反对意见,也不喜欢坐在屋子里,而是将更多时间花在部队中。无论如何,他在选拔和组织所领导的参谋人员方面成绩斐然,在参谋工作中总能作出表率。

第51集团军司令员伊万诺维奇·特鲁法诺夫少将

伊万诺维奇·特鲁法诺夫(НиколайИванович Труфанов)出生于1900年5月15日,1939年至1941年任第4步兵师参谋长,随后曾短暂代理第23步兵军军长,战争爆发时任第28机械化军参谋长,1941年7月25日至1942年4月任第47军参谋长,同年5月30日晋升为少将。1942年7月特鲁法诺夫接手第51集团军并晋升为中将,在苏军短暂夺回哈尔科夫期间曾担任该城城防部队司令员,战争中后期的大部分时间里他都在指挥第69集团军。在战后的5年多时间里,特鲁法诺夫曾先后担任萨克森和梅克伦堡州军管区的指挥官,而后被调往远东军区任职达6年之久,1955年8月8日晋升为上将。1957—1960年在中国担任首席军事顾问,回国后退役,1982年2月去世。

第51集团军司令员特鲁法诺夫

机械化第4军军长沃利斯基

第4机械化军军长瓦西里·沃利斯基坦克兵少将

瓦西里·沃利斯基(Василий ТимофеевичВольский),1897年3月10日出生于俄罗斯图拉省(Tula),1939—1941年任苏联机械化和摩托化学院院长,后任机械化第4军军长。沃利斯基并不看好“天王星”行动,就在反攻即将开始之际,他突然寄信给斯大林,信中写道,鉴于进攻开始前敌我兵力兵器的对比情况,拟议中的斯大林格勒进攻战役不仅不会成功,而且,他认为,必将带来不堪设想的严重后果,因此,作为一个忠实的党员,并代表参加这次进攻的其他负责干部,他请求国防委员会立即仔细审查这一战役决定是否现实,请求推迟或者完全取消这次战役。这封信首先影响到了时任最高统帅部代表的华西列夫斯基,11月18日,进攻开始的前一天,他被召到国防委员会在克里姆林宫的办公室,斯大林几乎立即就接见了他,话题当然离不开沃利斯基的这封信。华西列夫斯基在倍感惊讶的同时,表示“不论取消已准备就绪的这次战役,还是变更发动战役的时间,我认为都是没有任何根据的” 华西列夫斯基.华西列夫斯基元帅战争回忆录.徐锦栋等译.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3.211

斯大林的反应耐人寻味,他当面接通了沃利斯基的电话,并与他进行了简短的、“并不是很严厉的”谈话,后者于是收回了自己的信件。放下电话后,斯大林一方面宽慰华西列夫斯基不要重视这封信,一方面又要求他将写信的人留在军队里,因为“他刚刚还提出过坚决完成交给这个军的任务的保证”。至于他是否继续担任军长的问题,则视其表现而定,对于这个军在今后几天的表现,斯大林要求华西列夫斯基提交专门报告。

对于斯大林处理这一问题的方式,安东尼·比弗评论道:“一个不容排除的可能性是,这是斯大林的一个阴谋,这样一旦‘天王星’行动计划失败,他就可以顺理成章地处置朱可夫和华西列夫斯基了。”而艾伯特·西顿甚至暗示这封信可能并非出自沃利斯基之手。诚然,这些推测都不无道理,却也不可避免地带有某种偏见。事实上,诚如斯大林的老战友、后来担任驻独立滨海集团军大本营代表的伏罗希洛夫所言:“过去斯大林不是这样的,大概战争教会了他许多东西。看来他已经懂得,他也可能犯错误,他的决定也并不总是最好的,别人的知识和经验也是有益的。年岁对斯大林也有影响,战前他年轻些,也更自信些……”华西列夫斯基.华西列夫斯基元帅战争回忆录.徐锦栋等译.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3.486这可能促使斯大林以更加宽容的态度对待不同的声音,当然,他也十分了解沃利斯基的上级,以粗暴对待下属而闻名的方面军司令员叶廖缅科。事实上,当机械化第4军面对第29摩托化步兵师的反击而迟疑不决时,叶廖缅科也确实是这样做的。

虽然沃利斯基的这次直言进谏给总参谋部带来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麻烦,华西列夫斯基却也并没有难为他:“我向最高统帅部报告了战役的顺利进展,也汇报了沃利斯基的机械化第4军的卓越行动。这个军在战役的头一天就表现出了非凡的英雄气概和大无畏的勇敢精神,击溃了敌人的抵抗,向前推进了20公里。”加之该军在上库姆斯基的出色表现,沃利斯基的晋升之路还算顺利,1944年晋升为中将,同年8月接替罗特米斯特洛夫担任近卫坦克第5集团军司令员,同年10月26日晋升为坦克兵上将。1945年3月,沃利斯基因肺结核入院治疗,次年2月22日病逝于莫斯科。

坦克第13军(机械化第13军)军长特罗菲姆·伊万诺维奇·塔纳希申坦克兵少将

特罗菲姆·伊万诺维奇·塔纳希申(Трофим Иванович Танасчишин)出生于1903年1月31日,1941年3月至1941年8月任坦克第60团团长,1941年8月至1941年12月30日任摩托化第36团团长,1941年12月任坦克第36旅旅长并晋升为坦克兵少将,同年7月15日出任坦克第13军军长,1943年1月9日任近卫机械化第4军军长,同年8月30日晋升为坦克兵中将,1944年3月31日阵亡。

坦克第13军军长塔纳希申少将

骑兵第4军军长沙普金中将

骑兵第4军军长提莫菲尔·提莫芬维奇·沙普金中将

提莫菲尔·提莫芬维奇·沙普金(ТимофейТимофеевич Шапкин)出生于1885年2月21日,三年内战时期曾指挥骑兵第82团、骑兵第20旅、骑兵第14师和第2师。苏联时期曾任山地骑兵第7、第3和第20师师长,1941年1月17日出任骑兵第4军军长,1943年3月22日病逝。

步兵第91师师长尼古拉·瓦西列维奇·加里宁少将

尼古拉·瓦西列维奇·加里宁(Nikolay Vasilevich Kalinin)出生于1897年,战前曾任第59骑兵团团长,1939年8月14日出任骑兵第16师代理师长,1940年任步兵第131师师长,战争爆发后曾短暂指挥步兵第31军,1942年任骑兵第6军副军长,随后因病入院。病愈后,加里宁于1942年7月22日接手步兵第91师,1943年7月4日负伤,1944年6月20日至战争结束指挥步兵第159师,1970年3月逝世。

步兵第91师师长加里宁少将

步兵第302师师长叶菲姆·费多谢耶维奇·马卡尔丘克上校

叶菲姆·费多谢耶维奇·马卡尔丘克早在内战时期就参加了苏联红军,是一名优秀的指挥员。在8月份发生在斯大林格勒接近地的战斗中,第51集团军补给线上的济莫夫尼基(Zimovniki)受到德军威胁,为了掩护步兵第302师和第91师后撤至科捷利尼科沃一线,马卡尔丘克临危受命,率领一支分队固守该城达6天之久。据称,他的部队缴获的武器装备编成了1个炮兵营和2个迫击炮营,还实现了摩托化,随后在阻击第16摩托化步兵师的战斗中还俘虏过该师师长的副官。8月下旬,马卡尔丘克上校的分队深入德军战线10—15公里,四处制造混乱,最后德军不得不出动罗马尼亚第4师来对付他。马卡尔丘克由于表现出色,在“天王星”行动结束后即被授予红旗勋章,并接替患病的祖博科夫将军担任步兵第302师师长。

步兵第1378团团长、“苏联英雄”荣誉称号获得者米哈伊尔·S·季阿萨米泽上校

米哈伊尔·S·季阿萨米泽(МихаилСтепанович Диасамидзе),1912年出生于格鲁吉亚,1929年加入红军,1933年从巴库军事步兵学校毕业,1939年加入苏联共产党。1942年12月,因为坚守上库姆斯基以南的阵地长达6天,季阿萨米泽被授予“苏联英雄”称号,战争结束后继续在军队服役。1952年季阿萨米泽从伏龙芝军事学院毕业,担任库尔斯克地区的军事委员;1962年退役后居住在库尔斯克,1992年6月3日去世,库尔斯克市的一条街道以他的名字命名。

步兵第1378团团长季阿萨米泽上校

竖立于伏尔加格勒的季阿萨米泽纪念碑

季阿萨米泽在库尔斯克市的高尔基大街故居上的铭牌

独立坦克第55团团长、“苏联英雄”荣誉称号获得者哈兹·阿斯拉诺夫中校

哈兹·阿斯拉诺夫(Hazi Aslanov),1910年出生于阿塞拜疆,1931年从列宁格勒骑兵学校毕业后在第3比萨拉比亚骑兵师第15骑兵团任排长,而后又在第12坦克装甲车师(Tank-Automotive Division)完成了装甲兵进修课程,1933年6月开始指挥第2步兵师独立坦克连的一个排并晋升为中尉。阿斯拉诺夫在苏芬战争中随机械化第4军参加了突破曼纳海姆防线的战斗。卫国战争初期,他先后在基辅、罗姆尼、波哥杜可夫和哈尔科夫等地作战。这些战斗结束后,作为为数不多的幸存坦克兵指挥官之一,阿斯拉诺夫被送到后方,率独立坦克第55旅在“斯大林”攻势中进入刻赤半岛,后在曼施泰因发动的猛烈反击中大部被歼,少量幸存者撤入了塔曼半岛。同年7月,坦克旅第55旅作为坦克第28军的一部分在斯大林格勒重建,随后在卡拉奇附近再次投入战斗。激战中坦克第28军很快便名存实亡,残余部分被并入新组建的机械化第4军,在坦克第55旅残部的基础上组建了独立坦克第55团,阿斯拉诺夫任团长。在“天王星”行动中,独立坦克第55团和季阿萨米泽上校的1378团互相配合,数小时内便击毁4辆坦克、5门迫击炮、10门轻/重型加农炮、10门反坦克炮、18个地堡,击毙数百名罗军,俘虏700名罗马尼亚官兵。

12月,为了阻击曼施泰因的解围部队,阿斯拉诺夫的团前往上库姆斯基,在至少6天的时间里该村反复易手。阿斯拉诺夫的座车于12月19日被击毁,军中一度传言说他在率部突围的过程中已经阵亡,不过事实上阿斯拉诺夫加入了海军陆战队,在机枪连中继续参加战斗,并随该部于12月19日夜间成功突围。叶廖缅科回忆道:“各部队战斗都异常英勇,尤其是1378团和独立坦克第55团。”作为对其英勇作战的肯定,苏维埃主席团在12月22日作出决定,授予阿斯拉诺夫“苏联英雄”的称号,随后任命其为近卫坦克第35旅旅长。乌克兰战役结束后阿斯拉诺夫晋升为少将。1944年,阿斯拉诺夫因在白俄罗斯战役中的杰出表现而获得二级苏沃洛夫勋章,近卫坦克第35旅也获得“希奥利埃”(Siauliai)旅的荣誉称号。1945年1月24日,阿斯拉诺夫在拉脱维亚的普列库莱(Priekule)进行侦察时负重伤,5个半小时后不治身亡,年仅3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