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克塞河南岸的形势
“天王星”行动的主要目标是攻占卡拉奇,合围第6集团军,因此参战的3个方面军都在突破防线后将主力调转直扑顿河桥,这就不可避免地削弱了其他方向的攻势。德军从最初的混乱中恢复过来以后,也着力在奇尔河和科捷利尼科沃地区组织防御,这两块地区构成了接下来的解围行动的基础。尽管第48装甲军自身实力已经极度衰弱,但是该军尚存的奥伯伦战斗群依然有力地遏制着苏军不算太强烈的进攻。新上任的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参谋长温克上校尽其所能地搜罗这一地区甚至是途经这一地区的人员装备来御敌。随着第336步兵师和第11装甲师相继赶到,奇尔河防线暂时稳定下来。德军仍掌握着距离斯大林格勒包围圈最近的出发地,生死攸关的罗斯托夫也得到了有效的掩护。与此同时,奇尔河上的桥头堡牵制了包括坦克第5集团军和突击第5集团军在内的14个步兵师、5个骑兵师、2个机械化步兵师、8个坦克旅、3个机械化旅和1个坦克团,极大地缩减了第4装甲集团军当面的阻力。
12月2日第4装甲集团军与第51集团军在库莫亚斯基阿克塞河对峙
库莫亚斯基阿克塞河中上游地区图
在斯大林格勒以南,德军防御虽然空虚,但由于斯大林格勒方面军主力忙于巩固包围圈,该地段情况暂时还比较稳定。第51集团军穿过卡尔梅克草原继续前进,其任务是在科捷利尼科沃地域建立一个坚固可靠的包围圈对外正面,以保护正在努力歼灭第6集团军的顿河和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再向南,格拉西缅科(Gerasimenko)将军的第28集团军保护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的左翼,与此同时力争将第16摩托化步兵师从埃利斯塔(Elista)赶出去。不过该军在埃亚什库(Iashkul)受挫后一蹶不振。
随着歼灭第6集团军的战斗进入拖延阶段,第51集团军的处境也开始恶化,天王星攻势成功后,最高统帅部和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命令特鲁法诺夫率部向南穿越阿克塞河,并在科捷利尼科沃地区建立对外防线,除此之外没有更加详细的指示。结果,一头扎进辽阔的大草原后各部队无法进行精确定位,甚至在接收到很多指示之后依旧如此。该地区除了阿克塞河以外缺乏天然屏障,即使是阿克塞河本身也不适合用来依托防御,这条河太长了,苏军无法沿整条河流建立坚固的防线,如果硬要沿河据守,就只能让阿克塞镇以东到巴塔哈迈拉湖(Batyr-Khmala)之间的地段不设防,以便节约兵力。
150公里宽的正面让特鲁法诺夫感到力不从心,虽然目前他的实力足以对付埃利斯塔至顿河之间的轴心国部队,包括科尔内留·迪加尔纳(Corneliu Dragalina)将军的罗马尼亚第6军、佛罗雷亚·米特斯库(Florea Mitranescu)将军的第7军、罗马尼亚第5骑兵师和第8骑兵师 ,当然还有自身难保的第4装甲集团军指挥部。但随着最高统帅部和斯大林格勒方面军不断抽离坦克部队,这个集团军的实力已经大幅下降。11月底,沃利斯基将军的第4机械化军被配属给第57集团军。该军先是被派去消灭斯大林格勒包围圈,然后投入到下奇尔斯卡亚以东的顿河东岸。现在第51集团军只剩下2个骑兵师、5个步兵师、2个坦克旅和1个筑垒地域,所有这些部队在过去10天内均经历了连续行军和战斗,战斗力已经十分有限。随着补给线越拉越长,后勤压力也与日俱增,各单位的推进速度已经非常缓慢。11月27日夺取科捷利尼科沃的尝试又一次失败后,第51集团军向北撤回了雅布洛奇尼亚—阿克塞河一线,特鲁法诺夫发现自己现在实际上已处于防御状态,他下令继续尝试向科捷利尼科沃推进,但是务必要小心行事。
米克修战斗群指挥官汉斯·米克修上校(Hans Mikosch 1898.1.7-1993.1.18)
霍特的压力同样十分沉重,由后勤人员组成的、装备着从维修站拼凑而来的坦克装甲车辆的潘维茨战斗群和米克修(Mikosch)战斗群等几支小战斗群以及罗马尼亚骑兵师是该地区唯一还具有战斗力的轴心国部队。随着阿克塞河北岸战线的不断南移,他与保卢斯的距离越来越远,重要据点一个接一个地丢失。梅什科瓦河一线只坚守了几天,11月27日罗马尼亚第8骑兵师又弃守叶绍洛夫斯基阿克塞河防线,两天后齐勒科夫(Tschilekoff)、克鲁格亚佐夫(Krugljakoff)和舍斯塔科夫(Schestakoff)这三个至关重要的交通枢纽也丢失了。随着库莫亚斯基阿克塞河下游落入苏军之手,科捷利尼科沃也朝不保夕。
在第6装甲师完成集结之前,第4装甲集团军和罗马尼亚第4集团军已经利用手头的残兵败将取得了一些局部胜利。11月25日他们在科尔尼上校指挥的罗马尼亚骑兵的配合下,在沙尔努特(Sarnutovsky )一带挫败了骑兵第61师,而后在达尔加诺夫(Dorganof)和沙尔努特地域重新建立防线并坚守至12月4日。
苏军最高统帅部预见到了解救第6集团军的行动可能会在科捷利尼科沃方向展开,但是由于第6集团军的顽强抵抗,叶廖缅科难以从包围圈上抽调兵力对特鲁法诺夫进行增援。截至12月1日,第51集团军仍然占据着长达140公里的战线,平均下来每个师级作战单位要据守23公里长的防线。它们能够应付5个残缺不全的罗马尼亚师,却无力招架齐装满员的德军部队,而这正是特鲁法诺夫可能将要面对的——装甲兵将军弗雷德里希·基希纳指挥的第57装甲军和来自法国的第6装甲师已经抵达科捷利尼科沃,此外斯大林格勒方面军所有的空中力量都被用于打击包围圈南部的德军,12月9日之后又被用于支援雷奇科沃斯基(Rychkovskii)地域的突击第5集团军,所以无论是空中还是地面,第51集团军都不太可能占到便宜。
为了加强这一地段,12月4日,塔纳希申少将的坦克第13军向南行进100公里后在阿克塞及其以南8公里的佩列格鲁兹内(Peregruznoe)集结。该军只有第17和第62机械化旅及其原有的两个坦克团(坦克第44和第163团)赶到了目的地,机械化第61旅以及独立坦克第166、第35团则留在拉科诺(Rakotino)继续战斗。同日调拨的其他增援部队包括独立坦克第234团、喷火坦克第235旅和反坦克第20旅,这些兵力直至12月9日才抵达第51集团军。最高统帅部原本打算于12月初将沃利斯基的机械化第4军从第57集团军调到第51集团军,后来又决定将其调入突击第5集团军,不过并未付诸实施。沃利斯基的军一直待在第57集团军的编成内,直到12月12日才被调到第51集团军。
“冬季风暴”行动的发起时间最初定为12月3日,但是参战部队未能按时完成集结。第6装甲师是最早赶到的,其集结区位于科捷利尼科沃以西,顿河以南。佐伦科夫上校的第114装甲掷弹兵团和部分轻型火炮单位于11月28日到达,这些部队已经于前天在塔特辛斯卡亚地区卸车,然后经由位于齐姆良斯卡亚(Tsymlyanskaya)的顿河大桥前往科捷列尼科沃。12月2日,第6装甲师已经展开的部队防守着钦刚(Zygan)—波赫勒宾(Pokhlebin)—马约尔斯基地域,准备迎接苏军的进攻,为在后方集结的第11装甲团及第114装甲掷弹兵团第2营(SPW营)随后发起的反击创造条件。截至12月3日,第1、2、5、8装甲连和第2装甲营营部都已经在科捷利尼科沃西南30公里处的雷蒙特纳亚(Remontnaja)完成卸载,第6、7装甲连和第1装甲营营部也于当天下午在佳松(Gaschun)卸车,第41装甲歼击营下车地点则是更靠西一些的莫洛索夫卡。
11月30日23时,第41装甲歼击营1连的京特·赫夫肯(Gunter Hoffken)少尉结束了长达16天的旅程,却没想到刚下车就受到了“公路秃鹰”——苏军轻型轰炸机的袭扰。队列在轻微霜冻但是已完全干透的道路上行军,穿过了位于齐姆良斯卡亚的顿河大桥,在一个托特组织的营地度过了在东线的第一夜。12月1日清晨,第41装甲歼击营继续沿罗斯托夫—斯大林格勒—雷蒙特纳亚铁路线前进,通过泥泞的公路时颇费了一番周折,特别麻烦的是两轮弹药拖车,它被挂在自行运输车上,做任何转向动作都很困难,尤其是转弯和后退,简直就不可能完成。经过一天的行军,先头部队已经来到科捷利尼科沃东侧,在营副官的指示下,他们很快就找到了6公里外位于塞姆特齐尼亚的宿营地。后续单位也在逐渐降临的夜色和四处飞溅的泥浆中陆续赶到了马约尔斯基(Majorowskij)。然后去听1连连长杜尔班(Durban)中尉和第114装甲掷弹兵团参谋所作的简报。12月2日天亮后,第41装甲歼击营接管位于小村东南部的防区,开始准备工作,设置哨兵,前送必要的技术装备并尽量弥补泥泞所带来的车辆损失。拜糟糕的道路所赐,司机们都忙得不可开交。
第23装甲师面临的情况要复杂一些。由于高加索地区突然升温,地面解冻后大部分坦克和轮式车辆被迫重新装载于列车上运输,此时主力仍在北上的途中。该师的集结地位于铁路线以东的萨尔河两岸,在罗马尼亚第6军的后方。打头的第126装甲掷弹兵团1营(SPW营)于12月1日首先抵达雷蒙特纳亚,在此稍作休整之后,根据需要部分在科捷利尼科沃布防,部分留在阿特曼斯卡亚—舍巴林的罗马尼亚第6军后方充当预备队。第201装甲团2营在萨利斯克领到22辆长管Ⅳ号坦克,随后在新营长蒂尔曼上尉的指挥下,在雷蒙特纳亚以南的乌尔卡诺沃斯基(Ulkanowski)占据了阵地;第128装甲歼击营的部分单位也已抵达预定地域并开始构建防线。第126装甲炮兵团2营营长森格尔(Sanger)少校和第201装甲团3营营长伊利希(Illig)少校指挥的两个战斗群掩护着集结地域,同时维持着萨尔河渡口的畅通。
劳斯并不清楚特鲁法诺夫的困境,因此对于苏军未能保持攻势深表疑惑,不过他已经无暇为对手操心了,用他的话来说,曼施泰因元帅和霍特上将策划的解围行动“实质上是将被削弱的部队送到了狮子口中”。此外劳斯还拒绝了基希纳提出的沿阿克塞河南岸设置防线的提议,他深知眼下自己的师兵力还十分薄弱,如果以现有的部队沿河岸左右展开,不仅空虚的左翼没有保障,在右翼上,尚未完成战备的第23装甲师也未必能帮上忙,而罗马尼亚部队更是极不可靠的战友。可以这样说,只要苏军愿意,随时都可以对尚未展开的第6装甲师左右包抄,因此该师的侧翼必须依靠自己防守。
在攻防战中,进攻一方最大的优势就在于能够自由地集中兵力于敌方防线一点,在局部形成优势以获得突破。因此劳斯并没有将手中的有限兵力投入到绵亘防线中,而是利用本地区现有的村落组成一个防御网,这张网覆盖着一块以科捷利尼科沃为中心的方圆10—12公里的地域。这张网的各个据点上都驻扎着步炮混合战斗群,各群之间可以互相支援,第6装甲师侦察营在这些据点之间巡逻。这样,不论苏军从哪个方向逼近科捷利尼科沃,只要钻进了这张由各据点火力编织成的防御网,就会遭受交叉火力打击而止步不前。而在后方待命的装甲部队将阻止苏军突破防区与顿河之间的缺口或从科捷利尼科沃以东进行大规模迂回。以此思想为指导,第6装甲师在阿克塞河南岸地域的部署如下:
第23装甲师的坦克正在装车北上
第114装甲掷弹兵团(欠第2营即SPW营)由防空连(装备88毫米和20毫米高炮)加强,在第76炮兵团一部的协同下,在钦刚—波赫勒宾—马约尔斯基一线担任警戒任务;
马约尔斯基:第114装甲掷弹兵团第2连以及第114装甲掷弹兵团第1连一部,88毫米高炮排1个,第114装甲掷弹兵团第9连1排(自行重步兵炮排);
第23装甲师北上前往斯大林格勒示意图
师部:第114装甲掷弹兵团团部及第114装甲掷弹兵团第1营营部;
波赫勒宾:第114装甲掷弹兵团第3连和第9连1个轻步兵炮排,第41装甲歼击营2连的1个摩托化反坦克炮排,配有前进炮兵观察组;
钦刚:第114装甲掷弹兵团余部。
这样非常规的部署甚至让性格相对温和的基希纳中将也极为不满,此事还惊动了霍特上将。不过,在激烈地为自己的方案辩护后,劳斯还是获准将其付诸实行。
12月初,下奇尔斯卡亚地区的苏军表现得异常活跃。12月2日,拥兵70000人,拥有180辆坦克和8个炮兵团的坦克第5集团军在得到2个骑兵师的加强后,在第21集团军步兵的伴随下发起进攻。这次攻势在霍利德集团军级支队的竭力抵抗下受挫,华西列夫斯基对此深感忧虑:“在西南方面军的左翼,尽管坦克第5集团军做了种种努力,仍未拔掉敌人在顿河左岸下奇尔河附近的屯兵场,也未能消灭奇尔河东岸的屯兵场。这种情况继续使我们感到不安……”尽管接下来半个月的战斗将继续证明这支部队的进攻不仅低效而且代价高昂,但是之后的战事进程,特别是“小土星”作战展开后的局势变化,将最终证明保持对奇尔河一线的压力是多么地意义重大。
科捷利尼科沃地区则相对平静,骑兵第4军在12月27日的战斗结束之后就停止了推进,这在德军看来真是咄咄怪事。骑兵第81师和坦克第85旅有坦克60余辆,兵员5000人以上,还可以得到这一地段上步兵第302师的支援。而科捷利尼科沃以北的德军,直至12月3日也仅有第114装甲掷弹兵团1营和装甲炮兵团大部而已。第6装甲师可能在大口径火炮方面拥有微弱优势,在步兵数量上却处于明显劣势,更不要说装甲部队了。劳斯的观点可以说非常具有代表性:“在十天的时间里,苏军就这么漠然地注视着我们在这个小村的实力与日俱增,而不是在他们还拥有数量优势的时候继续进攻。我永远没能解开这个谜题……如果苏军更加富有进取心的话,就可以迫使第4装甲集团军将集结地设在后方50公里处的萨尔河(Sal)南岸。这将从根本上减少解围成功的可能性。”
实际情况并没有那么严重,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眼下没有多少现成的预备队,这恰恰是继续扩展包围圈对外正面所急需的。从兵力已经相当吃紧的包围圈内侧抽调部队阻力也不小,11月底,第21和第65集团军的几个步兵师已经调往奇尔河,第51集团军留在斯大林格勒的几个步兵师也调了出去。机械化第4军已经赶到叶绍洛夫斯基阿克塞河以北、顿河东岸。叶廖缅科还下令将坦克第13军和几个独立的坦克团、炮兵团划归第51集团军。在这些部队到位之前,第51集团军只能以小规模佯动和突袭干扰德军的进攻准备工作。
苏军已经开始着手应对可能到来的进攻,骑兵第4军和步兵第302师在它们的每段防线上建立了4个反坦克据点,其他单位在每段防线上建了2个。各部队建立移动火炮弹药储备点,反坦克武器逐级下发,每个排领到1支反坦克步枪,每个小队分发了3—5枚反坦克手雷。指挥官们开始针对官兵中间普遍存在的“坦克恐慌”现象在各级单位展开实战演练。经验丰富的基层军官被派往各个据点,狙击手被分配到前线各单位。特鲁法诺夫显然已经清楚地认识到与德军装甲部队的惨烈战斗将在所难免。
部署在阿克塞河南岸的第128装甲炮兵团2营的105毫米榴弹炮
第128装甲炮兵团的105毫米火炮正在开火
11月30日夜间,第51集团军自西向东的部署如下:骑兵第4军分布在上库莫亚斯基、萨夫罗诺夫(Safronov)、下雅布洛奇尼和上雅布洛奇尼地区;步兵第302师据守着铁路线两侧17千米宽的正面,在维利坎(Velikan)河谷、格里姆亚奇、克鲁托(Krutoi)和克鲁塔亚(Krutaia)河谷一带修筑阵地;再向东是沿叶绍洛夫斯基阿克塞河上游推进的步兵第126和第91师,步兵第126师正面宽20千米,在涅贝科夫(Nebykowskij)—141—172高地之间修筑阵地,步兵第91师正面宽13千米,防御着从156.4高地到162.9高地和150.7高地之间的地区,在其后方加强有坦克第254旅;骑兵第61师则在罗马尼亚第7军当面布防,正面宽10千米;第51集团军防线最东端是第76筑垒地域,据守巴拉诺夫(Balanov)—科赫比瓦(Kochubeeva)—普洛多姆尼克(Plodopitomnik)—巴塔哈迈拉湖一线,宽约30千米。
与此同时,从前线撤下来的部队也在紧急休整之中,坦克第21团在11月底才撤出战斗,上级为他们的维修工作规定了最严格的期限,眼下坦克手们正在为抢修坦克而不懈努力着。虽然苏军坦克里可供老鼠去咬的电线并没有德军坦克多,不过在寒风刺骨的草原上维修坦克依然是件麻烦事。坦克手们在地下挖了好几个斜面车道,上面盖上防水布,加上防寒设备,再安上炉子,在里面拆修、更换坦克的发动机,更换变速器和修理主炮。
第6装甲侦察营营长弗雷德里希·昆廷少校,1943年2月2日获得骑士十字勋章
第6装甲侦察营与摩托车和装甲运输车
就在第6装甲师紧张地投入卸载工作的同时,第6装甲侦察营的20辆Sdkfz 233八轮装甲车在弗雷德里希· 昆廷(Friedrich Quentin)少校的指挥下对这片陌生的土地展开了侦察活动。尽管阿克塞河两岸已经集结了大军,但是除了偶尔被狗叫声打破外,村落乡野依旧十分安静,只有遥远的东方偶尔会隆隆作响。等到晨雾消散后,第1装甲歼击连连长杜尔班中尉带着部下到马约尔斯基东北勘察地形。他们发现起伏和缓的丘陵虽然海拔只有100米左右,却足以遮挡向北和向东的视野。在山脉和76.6高地前可以辨别出那些或深或浅的东北—西南走向的河谷。四名德国军官手脚并用地向上攀爬,直到能够将这一带尤其是北面的情况尽收眼底为止,赫夫肯后来这样回忆道:“在这个距离上,可以辨别出村落的轮廓。村落之间是长满了及膝高的枯草和及腰高的灌木丛的、薄雪覆盖的土地,四周交错分布着丘陵与洼地。地势从我们站的地方缓缓地向一个从波赫勒宾村东部向西南延伸的洼地下沉。从那里,可以看见一条小路通向马约尔斯基村的东北角。向东边则什么也看不见。在8点钟返回后,杜尔班中尉相信他的连就会布置在该地,面向北部署的可能性非常大,就傍晚从第114装甲掷弹兵团团部了解到的当前战况来说也是如此,随后自行火炮的乘员们也听了相关简报并商讨对策。”
走下列车的官兵们高兴地发现,相较于莫斯科城下的酷寒,顿河上的冬天要温和许多,虽然还无法和同纬度海洋性气候的巴黎、维也纳和温哥华相提并论,但是12月的草原上仅有数厘米厚的积雪,这对于装甲部队和摩托化部队来说不是什么问题。不过,薄雪昼间在太阳的照耀下很快融化,夜晚结成薄薄的一层冰,车辆在倾斜的地形上行驶时,这层薄冰会带来不少麻烦,即便用上专门为冬季作战而准备的雪地链条也只能说是聊胜于无。很多时候,德军只能通过对地面进行爆破或者在地上铺上草席才能够排除困难。在其他战区,用以改良道路通行状况的成捆木柴早就成为德军的“标准配备”了,但是在物资匮乏的卡尔梅克大草原上,德军士兵连一个树枝也找不到。俄罗斯冬季的严寒原本能让大大小小的河流天堑变通途,而顿河流域的暖冬让这个为数不多的便利也化为了泡影。如果没有辅助措施,师内的车辆是无论如何也不敢驶过危险的冰面的,而像跨越阿克塞河这样的行动,就必须要配属给第57装甲军的两个舟桥分队来出面解决了。
骑兵在卡尔梅克草原上如鱼得水,直到20世纪50年代苏军仍保留有骑兵部队
顿河流域有两条阿克塞河,分别是叶绍洛夫斯基阿克塞河(Jessaulpwskij-Akssaj)和库莫亚斯基阿克塞河(Kurmojarskij-Akssaj),两者几乎是平行着自西向东注入顿河。两条河的流域正处于卡尔梅克草原的东部边界,当地居民多为草原上的游牧民族,稀疏的村落之间是10—20千米宽的草原,春天将会变成一望无际的花海,冬季则是一片被枯草所覆盖的荒地,而树木只有在顿河河谷才能见到。广袤的平原上零星散布着集体农场,贫瘠的土地上几乎没有什么农作物能够很好地生长,所以该地区以畜牧业为主。几座低矮的高地分布在顿河的几条支流之间,天气好的时候,能见度可达十公里。
对于装甲部队来说,这里可以算得上是一个理想的战场,美中不足的是,该地分布着大量河谷,深度在10米到20米之间,具体位置每年都会变动,毫无规律可循,即便是在大比例尺地图上也难以标定。因此,范围在10公里以上的迂回行动都会因河谷的阻碍而告吹,这对进攻一方非常不利。一些不速之客也享受着这种地形带来的便利,在接下来的几天中,侦察分队和炮兵前进观察员在距顿河15公里处观察到了骑着草原矮种马的苏军侦察兵,后者常出现在波赫勒宾村和马约尔斯基以北的丘陵地区,借助阿克塞河峡谷的掩护进行活动,一见到德军就立即消隐无踪。这通常是大规模进攻的前兆,这次也不例外。
科捷利尼科沃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