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信息
书名:先秦穿越生存手册
作者:柳馥
出版社:中国长安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04
ISBN:9787510708961
本书由重庆指文化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进行制作与发行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
这是一场与过去的对话,在这场隔着两千多年时光的对话中,您是否也能感受到先人和我们血脉相连呢?
商晚期带卜辞的龟腹甲,为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藏
先秦的文字有很多书写方法,比如甲骨文、金文、大篆等等。到了战国时代,各诸侯国又在此基础上发展衍变出了各种具有本国特色的文字,如赵字、楚字、秦字等等,它们的写法也各不相同。
简牍的制作过程
撰写工具
错金鄂君启铜节,1957年于安徽省寿县城东丘家花园出土
先秦时代没有纸张,而帛和绢尽管也可以作为书写载体,但它们一点都不便宜,所以公文、书信大多记录在简牍上。先民们用刻刀或笔把字录在竹简、木简上,再用绳捆扎。若是不小心写错字怎么办?很简单,麻溜地用小刀刮掉吧。如果信件内容不方便透露,他们还会在绳结处回检木,上封盖有钤印的封泥,以防泄密。
刀币
金版
空足布
尖足布
圆孔圆钱
蚁鼻钱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自行铸造货币并相互流通,所以这一时期货币最大的特点是铸币种类繁多,币制混乱。从材质上讲,主要有两种货币,铜钱和金子。而将金子铸成货币的,只有一个国家,那就是楚国,楚国发行了金版和金饼两种金币。至于铜币,各国都铸造,大体分为布币、刀币、圆钱和蚁鼻钱(鬼脸钱)四大类。
吴越战争的主要战场
越王勾践剑剑身上铸有“越王鸠浅自作用剑”(“鸠浅”即“勾践”)字样的铭文,而吴王夫差矛矛身上的铭文则为“吴王夫差自作用鈼”(鈼,音zuó,矛的一种)。很多专家学者根据铭文推断,这两把兵器属于勾践和夫差两位君王。不过奇怪的是,这两柄兵器并没有在江浙一带被发现,而是出自湖北的楚国墓地。纵观历史,吴国被越国所灭,而越国又被楚国灭了,所以推断这两件兵器成了楚国人的战利品也说得过去。楚国乃是一大强国,在它八百多年的历史里,共兼并了六十多个国家,创造了春秋战国时期吞并国家最多的纪录,先秦乱世由此可见一斑。
越王勾践剑(左)和吴王夫差矛(右),湖北省博物馆藏
两千多年前的吴越,地广人稀,绝对是一片仙气实足的净土。在这片净土上,您不仅能呼吸到最纯净的空气,品尝到最绿色的食物,还能领略到最原始的自然风情。吴越地区水泽密布,河里还生活着大量现今几近绝迹的白鳍豚和江豚呢。
猎杀犀牛
白鳍豚
江豚
巫祝形象
贵族形象
战国楚墓漆瑟彩绘,河南信阳长台关楚墓出土
战国武士复原
先秦人的生活离不开卜卦,出门前卜个卦看看凶吉算是平常事。不仅楚地风俗如此,三晋、齐鲁等地也如此,甚至在推崇法家文化的秦国,当地人的日常生活也离不开凶吉数术。在那个匠人难做、将军难当、谍人惊险、奴隶命苦、贵族操心的年代,倒是当个神棍最悠闲自在。
菱角
彩绘方柱形四足漆俎,湖北九连墩2号墓出土
战国错银匕
战国早期的鱼鼎匕,辽宁省博物馆藏
战国中期的铜杯
战国中期的龙形卷云纹铜壶,湖北襄阳出土
战国铜象尊,湖北黄冈出土
铜方鉴缶,湖北九连墩出土
由于时代久远,许多先秦时期的珍馐我们已无法品尝到,但也有一些食物仍旧是现今餐桌上的美味,比如菱角。菱角又称“水栗”,皮脆肉美,营养丰富,蒸煮后剥壳食用,亦可熬粥食,是我国南方地区的常见食物。
先秦时期盛行分食制,在饮食上,贵族们相当讲究,烹具、餐具琳琅满目,五花八门。鼎、鬲(lì)、甗(yǎn)相当于现在的锅;尊、卣(yǒu)、盉(hé)、缶、壶等属盛酒器,壶亦可盛水;角、觚(gū)、觯(zhì)等属饮酒器;簋(guǐ)、敦(duì)、豆等相当于现在的碗,敦盛黍、稷、稻、粱,豆盛肉酱。
先秦时期的文娱活动丰富多彩。据一些学者考证,仅《诗经》中记载的乐器就多达二十九件,包含了弹拨乐器、打击乐器和吹奏乐器。想来,两千多年前的中国“交响乐”必定是震撼极了。
战国编钟
竽
虎座鸟架鼓
浮雕十弦琴
乐师、舞者(最右)形象,见于战国楚墓漆瑟彩绘,河南信阳长台关楚墓出土
先秦人的生活还挺多姿多彩的,尤其是贵族。先秦贵族的私生活不只是白天畋(tián)猎、晚上夜宴观舞这么无聊。那时流行的娱乐项目还有很多,比如赛马、走犬、角抵、蹴鞠、斗鸡、投壶、六博等等,都是些有助于放松身心、亲近自然的慢生活方式哦。
蹴鞠
角抵
六博
战国冬装乘马图,见于湖南长沙楚墓出土的车马卮部分彩绘
曾侯乙墓出土的矛状铜车軎(wèi)
甘肃马家塬战国墓马车复原,照片由网友King-Ky拍摄
先秦时期是个出行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的年代,土豪除外。土豪出门有的是宝马车,只是这车肯定不会是有四个排气管的“宝马”,而是由四匹宝马拉的轩车,也就是驷马轩车。至于这些车有多豪华,看甘肃马家塬墓葬群随葬车辆就知道了,根据资料显示,这些车辆以金、银、铜、锡、料珠、肉红石髓等装饰,价值千金!
透雕蟠螭纹铜方镜,湖北襄阳出土
漆几一组
矩纹彩漆竹扇,湖北荆州马山1号墓出土
先秦时期,人们标准的迎客坐姿是正坐,即跪地而坐,臀部放于脚踝,上身挺直,双手规矩地放于膝上。正坐也就是跪坐。跪坐,这可比跪还累人,尤其对长者而言,实在是件辛苦的体力活。于是人们又发明了一种专供跪坐时凭倚的家具——凭几。凭几通常设于座席一侧,供人们伏肘凭倚用。
矩纹彩漆竹扇乃是我国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彩漆竹扇。古人出行时常用这种扇子遮蔽面部,以避免阳光直射或风沙袭扰。为方便观察前方,扇面还特地留有两个长方形的孔洞。另外,它还有一个好玩的功能,假使持扇者遇到熟人不想打招呼,还可“以此自障面,则得其便”,因此这种竹扇又称“便面”或“屏面”。
人物群像图,见于湖南长沙楚墓出土的彩绘漆卮。图中人物腰肢纤细,可见“楚王好细腰”不假。
先秦时期,人们睡觉都是靠打地铺,倒不是没有床,只是那个时候的床和唐代的胡床一样,主要作用是坐,而不是睡觉。打好地铺以后,盖上寝衣,就可以入睡了。注意啦,寝衣可不是衣服,而是先秦人对被子的称呼。
对凤对龙纹绣浅黄绢面衾复原
折叠床,战国包山2号楚墓出土
铜熏杯,湖北襄阳出土
香囊
虽然卫生条件十分有限,但生活在先秦时代的人们还是挺注意个人卫生的。除正常的洗浴外,他们也喜欢在熏杯中焚香以营造愉悦氛围并使衣物、身体染香。此外,那个时代的人们还喜欢佩戴容臭,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香囊。和唐代的鎏金香囊不同,先秦时期的香囊可是丝织品哦。
春秋贵妇服饰复原
战国士大夫服饰复原
战国平民服饰复原
*引自《中国历代服饰集萃》,刘永华著,清华大学出版社。
先秦时期,人们的审美和现代人有几分接近:一是喜欢白皙的肤色,二是喜欢高个儿,三是追求自然美。据考古资料显示,贵妇们大多体态匀称,着曲裾深衣,梳高髻,髻饰木笄;士大夫们也着曲裾深衣,头戴冠,身上少不了佩玉;平民盘髻,髻上裹“偏渚”(系结发束的布带),着深衣,腰束布带,脚穿革履。
断发文身的吴越人,浙江博物馆藏
芮桓公夫人所佩戴的梯形牌饰,山西韩城梁带村周代芮国墓地出土
假发,湖北省博物馆藏
琉璃珠
神人操龙玉佩
先秦时期的潮搭是什么样的呢?首先,假发可谓潮人必备。在先秦时期,靓妹子、帅汉子绝不会是秃子,人们管假发叫“髢(dí)”或“鬄(tì)”,除了爱美的女士会佩戴假发外,一些发量偏少的男士也会佩戴。此外,琉璃珠也是颇受喜爱的一种饰物,人们用它们来装饰自己的头发。在当时的百越地区还流行着一种另类的当地风俗—男子断发文身,女子雕题黑齿。“断发文身”意味着汉子们都是短发,上身刺满花纹,“雕题黑齿”则意味着妹子们的额上有纹饰,还满口的黑牙。想想姑苏台上黑齿的“西施”和断发文身的夫差,一面用越言你侬我侬,一面欣赏着天边的明月……我只想说“这画面太美,我不敢看”。
婚礼又作“昏礼”,婚礼在黄昏举行。新人着缁衣或者玄端,这两种礼服的主体衣色都是黑色,婚礼过程并不奏乐。有趣的是,活雁可算婚礼过程中的第三位主角,婚礼的六项仪式除“纳征”外,其余环节皆需持雁为礼,象征着先民们对“忠贞”的看重。婚礼过程中,还要以盘、匜(yí)、缶、勺等盥洗之器洗手洁面,行“沃盥”之礼。沃盥有一定仪规,在进行礼仪活动时,庭洗均设于台阶东南部,宾主按一定礼节在此洗手,然后才能行礼。长者先用勺从缶中挹(yì)水盛入匜中,再用匜中的清水自上而下为贵族浇手,少者则捧盘承接用过的弃水。
战国中期的凤鸟双连杯,湖北荆门出土
彩绘漆盘和漆匜
雁
战国曾侯乙漆棺
战国玉璧,湖北江陵楚墓出土
玉覆面,湖北荆州秦家山楚墓出土
先秦时期费时、费力的不是婚礼,而是丧礼,尤其是父亲大人的丧礼。婚礼和丧礼相冲时,只要还没举行仪式,就都得为丧礼让道,等服完丧后才能完婚。而服丧时间则根据远近亲疏分位五等,分别是斩衰(cuī)、齐(zī)衰、大功、小功、缌(sī)麻。服丧时间最长的是斩衰,即儿子或者未出嫁的女儿替父亲所服之丧,丧期三年。在这守孝的三年里,服丧者需一直穿着丧服,这种丧服用三升或者三升半的麻制成,不缝边。服丧期间,孝子、孝女不可吃肉饮酒,更别提结婚了。倘若一个人运气不好,一连服丧,搞不好三十了还没娶妻呢。
两千多年的人事变迁使得很多名胜古迹消失不见,如同尘埃,只有少数历史遗迹被完整地保存了下来。相传章华寺有一片梅林,为楚灵王所植,已有两千五百多年历史了。如今仅有一棵存世,且每年寒冬依旧凌霜而绽。
章华台楚梅,照片由赵楚辉拍摄
齐国都城临淄复原
稷下学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