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电影中看历史(2)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伊斯兰的雄主,耶路撒冷的战与和

被十字军屡屡击败的鲁姆苏丹国,在四个近东十字军国家建立后,仍然在安纳托利亚地区存续着。无论是之后历次十字军东征的兵锋,还是十二世纪东罗马帝国的复兴,都拿这个对基督教诸国而言如鲠在喉的塞尔柱突厥国家没什么办法。

作为半游牧民族的国家,一城一地的得失根本不重要。你可以无数次击退甚至击溃他,但只要你打不了歼灭战,以“人”与“马”为根本的塞尔柱突厥人永远可以卷土重来。突厥骑兵熟悉地理,灵活机动,进可骚扰奇袭,退可坚壁清野,再加上深厚的战略纵深,在对基督教国家无尽的游击战争中,鲁姆苏丹国未必一定会赢,但却一定不会输。

结果,鲁姆苏丹国也的确长立于不败之地。直到十三世纪中叶被游牧民族蒙古人击败,成为蒙古帝国的附庸,以至于十三世纪末十四世纪初彻底瓦解。

然则,要赶走入侵的欧洲人,光是“一定不会输”还是不够的。穆斯林们需要能够正常发挥出伊斯兰世界诸国实力的有能领袖。而十二世纪的确也涌现出了不少反抗十字军的英雄或枭雄人物,比如赞吉,比如努尔丁,比如萨拉丁……

历史上,伊马德丁·赞吉(Imad ad-Din Zengi)的父亲原来是塞尔柱帝国苏丹马立克·沙一世(Malik-Shah I)的一名突厥人奴隶,后来他成长为苏丹的左右手、阿勒颇(Aleppo)的总督。到了1092年马立克·沙一世逝去、帝国分裂时,介入内战的他被扣上谋反的帽子,砍了脑袋。

年幼丧父的赞吉,在摩苏尔总督克尔布嘎的照顾下长大,作为摩苏尔的将领在抵抗十字军的战争中屡建军功。1127年,被封为摩苏尔(Mosul)总督的他,以摩苏尔、阿勒颇、哈兰(Harran)三座城市为基础,建立了赞吉王朝(Zengid dynasty)。1144年,他率军攻陷埃德萨伯国的都城埃德萨。这座城市控制着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大体包括现今的伊拉克)和地中海之间的主要道路,自落入布洛涅的博杜安手中起,便一直是近东十字军国家的屏障。

埃德萨一失,耶路撒冷危矣!此时主持国政的是与自己儿子博杜安三世共治耶路撒冷王国的梅利桑德女王,她只得向欧洲求援。

鲁姆苏丹国1190年的疆域

保存至今的大马士革旧城门

影片中萨拉丁的形象

为了响应耶路撒冷王国的请求与教廷的号召,明朗谷修道院院长圣伯尔纳铎(Bernard of Clairvaux)到西欧各国进行了游说,痛陈利害之下,说动法兰克人的国王路易七世(Louis VII of France)和罗马人的国王康拉德三世(Conrad III of Germany)发动第二次十字军东征。第二次十字军的部队主要由法兰西人和德意志人组成,到了近东后又与耶路撒冷王国,以及圣殿骑士团(Poor Fellow-Soldiers of Christ and of the Temple of Solomon)、医院骑士团(Order of Hospitallers)所提供的部队合流。1148年7月,联军不试图收复埃德萨,而先试图攻击大马士革。可内忧外患之下,联军草草围攻5天便撤走,这次东征可谓完完全全徒劳无功。

第二次十字军东征的“始作俑者”赞吉,却早在1146年的秋天便横死于近侍阉人的刀下。他的两个儿子瓜分了他的遗产,分别以摩苏尔和阿勒颇为据点向东西两个方向发展。其中向西发展,直面十字军国家的是赞吉的次子努尔丁(Nur ad-Din, atabeg of Aleppo)。

努尔丁比他父亲更有才能,也更愿意捍卫伊斯兰教事业,对垒基督徒。他逐渐完全攻占了埃德萨伯国,以及安条克公国大部分的东部领土。1154年,他兵不血刃地夺取了大马士革,从而消除了赞吉王朝疆土与耶路撒冷之间的最后障碍。随着安条克国主普瓦捷的雷蒙德(Raymond of Poitiers)在与努尔丁的战斗中阵亡,埃德萨伯爵乔瑟林二世(Joscelin II,Count of Edessa)、安条克国主博希蒙德三世(Bohemond III of Antioch)、的黎波里伯爵雷蒙德三世(Raymond III,Count of Tripoli)先后被努尔丁俘虏,近东十字军国家陷入了岌岌可危的境地。

可是,领地的快速膨胀带来了比以往更多的敌人。1164年,努尔丁派遣亲信库尔德人舍尔库(Shirkuh)率大军前往埃及,介入内乱不已的法蒂玛王朝。引导舍尔库进入埃及的法蒂玛王朝前宰相沙瓦尔(Shawar)重登相位后,却忽然翻脸不认人,背弃与努尔丁、舍尔库的一切约定,并对耶路撒冷王国以及圣殿、医院两骑士团许以重利,请来大军对抗舍尔库的军队。

由此,努尔丁无法更进一步——谋取耶路撒冷了。一边要与塞尔柱突厥人作战,一边要收拾叙利亚大地震过后的残破山河,老病无力的他最终让出了历史舞台的主角位置,把攻陷耶路撒冷的荣耀留给了后来人。

而经过与法蒂玛王朝的交往,十字军国家的注意力从驱逐舍尔库军以换取酬劳转移到了直接占有富裕的埃及上。1168年10月,十字军入侵埃及,大肆劫掠屠杀。埃及人对欧洲人撕毁条约、背信弃义的做法十分不满,当十字军被舍尔库的大军逼退后,沙瓦尔彻底失势了。舍尔库捕杀了沙瓦尔,成为埃及的实际控制者,却在一个月后也去世了。他的侄子萨拉丁(Saladin)继承了他的势力。

萨拉丁出生在提克里特(Tikrit)一个库尔德人家庭。他有两大雄心壮志:一是变什叶派的埃及为逊尼派的埃及,一是推进对十字军国家的圣战。

第一个雄心壮志相对容易:1171年,萨拉丁推翻了开罗的法蒂玛王朝哈里发,要求臣民效忠巴格达的阿拔斯王朝哈里发。当然了,一个国家从什叶派为主到逊尼派为主的转变,不可能仅仅通过废除什叶派哈里发,改换国教宗派,这么简单地来达成。但是,在萨拉丁所建立的阿尤布王朝(Ayyubid dynasty)于埃及的统治日渐稳固之后,时间是站在逊尼派一边的,最终埃及成为了一个逊尼派为主的地区。

第二个雄心壮志就不那么容易了。

1174年,萨拉丁的主公努尔丁、萨拉丁的对头耶路撒冷国王阿马尔里克一世(Amalric I of Jerusalem)相继死去。脱去桎梏的他,开始全力打造能够完全包围近东十字军诸国的统一穆斯林国家。

巴勒斯坦地区向来是重要的贸易中转站,而耶路撒冷这个三教圣城更一直是一个同时吸引着基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朝圣者的大宝盆。可想而知,除了法蒂玛王朝第六代哈里发哈基姆(Al-Hakim bi-Amr Allah)那样的疯狂暴君之外,不会有什么思维正常的耶路撒冷统治者愿意去迫害异教徒。因为宗教宽容气氛的改变,势必影响贸易景气以及朝圣者的多寡,事实上,这就是跟自己的钱袋子过不去。耶路撒冷王国的统治者当然也明白这个道理。更何况,近东十字军国家中的欧洲人从来都只占少数。

我们通常所说的“第几次”十字军东征,指的是以东方为目标的大规模十字军出兵。而实际上,小规模的十字军是源源不断抵达的。然而,除了少数人愿意为了土地定居下来之外,绝大多数人在满足了自己的朝圣抑或发财愿望后,都会返回欧洲。这种情况直接导致了十字军国家的欧洲人得像塞尔柱突厥人一样,以少数人口来统治民族、宗教成分复杂的国家。既有欧洲来的公教基督徒、拜占庭人正教基督徒、亚美尼亚人基督徒(亚美尼亚使徒教会是独立于罗马公教和东方正教之外的基督教教派);还有叙利亚本地的旧东部派基督徒;阿拉伯人和突厥人等居民中则既包括主流的逊尼派与什叶派穆斯林,也包括德鲁兹派这样的独立教派、以及苏菲主义者;再加上犹太人。以中世纪的政治架构,十字军领主们根本不可能进行多有效的统治。以至于许多人觉得生活并没有什么不同,农奴依旧是农奴,商人依旧是商人。中下层民众,不论何种宗教信仰,都一样受压迫。阿拉伯人君主?突厥人总督?法兰克人国王?不过是换了个主子而已。各个社群保有的那一些自治权,也并非是出于欧洲人的善意,而是出于近东地区的社会现实。想稳固统治,十字军还需要正视更多的社会现实。

于是,十字军领主们开始学习阿拉伯语、希腊语,以及其他东方语言,同当地各个教派各个人种的基督徒通婚,习惯这里的饮食、这里的衣着、这里的生活方式。正如沙特尔的福舍所言:“就我们而言,我们曾是西方人,现在却被塑造成了东方人。曾经的罗马人或法兰克人在这片土地上被塑造成了加利利人或巴勒斯坦人。曾经的兰斯人或沙特尔人现在变成了提尔或安条克市民。我们已经忘了我们出生的地方;这些地方不是已经不再为我们大多数人所知,就是不再被提及……”十字军领主中所谓的“主和派”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天国王朝》男主角铁匠贝里昂所属的伊贝林家族便是个中典型。

伊贝林家是耶路撒冷王国的重要贵族家系。虽说他们自称出身于法国北部的沙特尔(Chartres),但据后世学者考证,他们源自意大利北部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因此,贝里昂不只从没有到过法兰西,甚至可能同法兰西根本就没有什么关联。当然,他也不是私生子,而是伊贝林的老贝里昂(Barisan of Ibelin)的第三子。1170年,长兄于格(Hugh of Ibelin)去世,次兄米拉贝尔(Mirabel)领主博杜安(Baldwin of Ibelin)同时继承了拉姆拉(Ramla)与伊贝林(Ibelin)两处领地,并将其中的伊贝林让给了弟弟贝里昂。

近东十字军国家建立已逾70年,博杜安、贝里昂兄弟这样出生在东方的十字军后代主张维持现状,避免同伊斯兰教徒开战,保证自己的既得利益。1174年,他们联合东方化的十字军领主们以及医院骑士团,共同支持主和派领袖的黎波里伯爵雷蒙德三世(即影片中的泰比利阿斯, Tiberias)担任刚即位的少年国王博杜安四世(Baldwin IV of Jerusalem)的摄政。吕西尼昂家族(Lusignan)等从西方新来的十字军贵族以及圣殿骑士团则表示反对,形成了同“主和派”(或称“小马派”)对立的另一方,即所谓“主战派”(或称“宫廷派”)。

影片中贝里昂的形象

博杜安四世患有麻风病,而且没有子嗣。在抗生素可以量产的1940年代之前,这种病是恐怖的绝症。作为耶路撒冷王国的统治者,他当然不会像平民中的麻风病人那样被遗弃甚至烧死,但任谁都知道国王活不了太长时间。为了王国的安泰,摄政雷蒙德三世在1176年退位还政时,促成了博杜安四世的姐姐西比 拉(Sibylla,Queen of Jerusalem)同意大利贵族蒙费拉的纪尧姆(William of Montferrat,Count of Jaffa and Ascalon)结婚。纪尧姆是法王路易七世及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Frederick I,Holy Roman Emperor)的表亲,西比拉与他的婚姻被认为能够帮助王国在危机时获得欧洲王室的援助。谁知来到耶路撒冷后的第二年,纪尧姆便病故了,留下了一个遗腹子。

西比拉和博杜安四世是同母姐弟,她又有了一个儿子,在继承顺位上最有优势。可她的异母妹妹伊莎贝拉(Isabella I of Jerusalem)也 是 个有力的竞争者。他们的父亲阿马尔里克一世的后妻——拜占庭皇族玛丽亚·科穆宁(Maria Komnene)成为寡妇后,在1177年嫁给了伊贝林的贝里昂。伊贝林家族因此全力支持玛丽亚·科穆宁所生的公主伊莎贝拉去争夺王位继承权。

博杜安四世虽然是个命不长久的病人,却颇有才能。他微妙地调停、平衡两派势力,努力保持王国的稳定。在继承人这个问题上,他更倾向于西比拉,但由于西比拉爱上的法兰西骑士——吕西尼昂的居伊(Guy of Lusignan)不是自己满意的人选,他一直没有敲定二人的婚事。1180年春,雷蒙德三世和安条克国主博希蒙德三世联袂带兵往耶路撒冷来逼婚,想要强迫西比拉同意嫁给贝里昂的哥哥拉姆拉和米拉贝尔男爵博杜安。被逼急了的博杜安四世只好赶紧让西比拉和居伊结婚。吕西尼昂家族好歹是英格兰的金雀花王朝在法兰西的重要封臣、名门望族,在争取欧洲援助上也是能够起作用的。同时,为了削弱伊贝林家族和玛丽亚·科穆宁对伊莎贝拉的影响,国王将年仅8岁的伊莎贝拉许给了是年14岁的多伦的汉弗莱四世(Humphrey IV of Toron)。他的继父沙蒂隆的雷纳德(Raynald of Châtillon)是强大的主战派。

在1183年的时候,高等法院(High Court of Justice)通过了在王国内征收地产税和所得税的决定,这在中世纪基督教世界中是史无前例的。耶路撒冷王国的高等法院更像一个由贵族们广泛组成的小规模议会,但在大贵族和主教们的把持之下,中小贵族并不能自由发表意见。除了担负贵族阶层的司法职能,举凡涉及贵族利益的决策——立法、征税、铸币、拨款、扩军、开战,以至推选国王或摄政,都要在这里议决。这次,各派别的贵族能够达成一致,固然主要是由于严峻的军事压力,其次博杜安四世的勉力推动似乎也起到了效果。这两项税收帮助维持了未来几年庞大的军费开支。

影片中列席于高等法院的雷蒙德三世

影片中博杜安四世的形象

博杜安四世的病情在不断恶化,自知随时可能死去的他让居伊担任了摄政。这个决定很快便让他失望了。缺乏经验、为人轻率的居伊,在处理和穆斯林的冲突时表现不佳。而当时,处理和穆斯林的冲突是关系到耶路撒冷王国生死存亡的头等大事。国王决定重新让雷蒙德三世担任摄政,居伊公开表示不服从。国王传唤他到高等法院受讯问,居伊逃回自己的领地阿什凯隆。国王怒而没收他的领地雅法和阿什凯隆,并采取一连串行动杜绝他掌握国政的可能——立即由雷蒙德三世主持仪式,将西比拉5岁的儿子加冕为(与博杜安四世共同在位的)国王博杜安五世(Baldwin V of Jerusalem);万一博杜安五世未成年便去世,雷蒙德三世需要继续担任摄政,直到教宗和欧洲主要君主判断出西比拉和伊莎贝拉两位公主谁更适合即位。

1185年3月16日,天不假年的博杜安四世去世。雷蒙德三世继续担任(单独在位的)博杜安五世的摄政。同时,由于孩子病弱,雷蒙德三世害怕万一发生什么意外,自己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便决定将博杜安五世的监护权移交给这孩子的舅公,亲缘更近且对王位毫无野心的埃德萨伯爵乔瑟林三世(Joscelin III,Count of Edessa)。果不其然,次年8月,博杜安五世在阿卡(Acre)夭亡了。

国王的遗体由他的祖父,前不久刚从欧洲赶来帮忙的蒙费拉侯爵纪尧姆五世(William V,Marquess of Montferrat),同监护人乔瑟林三世一起护送回耶路撒冷。与此同时,雷蒙德三世则赶去了贝里昂和玛丽亚·科穆宁的居住地——纳布卢斯(Nablus),召集支持者,企图拥立伊莎贝拉和汉弗莱四世即位。然而,汉弗莱四世一则服从了继父雷纳德的意志,一则害怕引发内战,便严词拒绝,带着妻子去了耶路撒冷。

高等法院最终决定把王位有条件地交给西比拉,条件是西比拉和居伊离婚;西比拉则有条件地接受了王位,条件是以自己的意愿选择丈夫(亦即共治国王)。紧接着,经过西比拉和居伊离婚—西比拉加冕—两人再度结婚—居伊加冕这一连串戏法儿般的政治闹剧,耶路撒冷王国确立了新的共治王权。博杜安四世的遗命无人理会,雷蒙德三世有苦说不出,谁让他自己都不遵守呢……

大势底定,雷蒙德三世的支持者们普遍选择乖乖地向新国王宣誓效忠。也有人拒绝,比如贝里昂的哥哥博杜安,他放弃了自己的领地,去了安条克;又比如雷蒙德三世自己,回到了领地的黎波里闭门不出。但没人想挑起内战,因为谁都明白,在阿尤布王朝包围之中的近东十字军国家,已经禁不起任何内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