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从巨人走向巨人
★
在北欧神话中,最初产生于太古宇宙冰川中的活物是巨人。这些代表着丑和恶的巨人自创世之初就与代表了美和善的诸神为敌。当始源巨人伊弥尔被诸神所杀后,他自己身上流出的血成为洪水,淹死了他的一切子孙,只剩下勃尔格尔密尔夫妻一对,逃到北方的尤腾海姆(Jotunheim),他们成了此后一切巨人的祖先。这些巨人的名字各有意义,例如尤腾(Jotun)意为“大食者”,因为巨人们的食量都大得可怕。他们喝的本领也不差,故又名Thurses,这个词的意思是“渴”……
背景
尤腾海姆位于极北的寒冷之地,巨人们经常向南侵犯,在一场惊天动地的善恶大战后,第一个尤腾海姆(Jotunheim)被众神毁灭了,巨人们也随之消亡。然而,有关那个时代的一些碎片却保留了下来……尤腾海姆(Jotunheim)消失了么?巨人们远去了么?几千年后人们惊恐的发现一个新的尤腾海姆(Jotunheim)出现了,他的名子叫普鲁士。自公元1933年始,一群自称法西斯的野兽从这里出发逐步掌控了整个欧罗巴,甚至在1941年还想一举跨过乌拉尔山,由于一系列的成就是如此的“辉煌”,有人开始怀疑尤腾海姆(Jotunheim)的碎片可能真的落入了法西斯手中,而巨人的出现似乎更加证实了人们的这种猜测——与传说中相同“他们的食量大得可怕,喝的本领也不差……”
第二个尤腾海姆(Jotunheim)要做的,与第一个尤腾海姆(Jotunheim)毫无二致——击败诸神,将整个世界据为己有。然而要实现这一切,法西斯就需要足够多的巨人供它驱使,不过这些巨人的重生过程却是曲折的。
1943年4月22日,地中海邦角上空巨人与喷火的生死之战。
1940年10月12日,由于先前那场空中战役的惨败,入侵不列颠的“海狮”计划被正式无限期推迟,让位给另一个优先级别更高的计划—“巴巴罗萨”。尽管此后阿道夫·希特勒反复向他的将领们灌输,“要想解决西方问题(英国),必须首先彻底解决东方问题(苏联)”,不过“海狮”计划实际上却并未完全取消,至少它在一定限度内还在维持着低速运转。
1940年6月,德国占领了整个西欧,从此,北起挪威、南起西班牙的全部大西洋已被德国控制。英伦三岛陷入了困境。此前,英军在敦刻尔克大撤退中损失了大量的武器装备,只剩下500门火炮和200辆坦克。空军也受到很大削弱,仅余下1300多架作战飞机。至于海军也因德国海、空军的封锁,失去了与法国舰队合作的条件。大英帝国从封锁者的地位,一变成为被封锁者,形势岌岌可危,希特勒为了对付苏联和避免两线作战,需要拉拢英国,诱其妥协投降,当德国向英国提出的“和平建议”,再三再四地遭到英国的拒绝后,希特勒终于做出了对英实施“海狮计划”的作战决定。原先企图在航空兵的支援下强渡英吉利海峡,后因船只准备、后勤供应和天候等方面存在着许多难以克服的困难,最后决定单纯以空中进攻迫使英国投降。整个不列颠之战其实就是战争史中大规模的空袭与反空袭作战。希特勒曾扬言:以空军这把钥匙就足以打开英国防御之大门,然而残酷的现实却并非如此……
不列颠空战中德国空军的惨重损失令希特勒意识到只凭空中作战不可能实现对英国的征服。
英国方面在将击落的德机残骸公开展示,以鼓舞士气。
II/ZG26的指挥官在做战前动员,照片中的许多人后来在不列颠空战中被俘或阵亡。
不列颠空战中一架Me 110后座机枪手抓拍到击中一架喷火的瞬间。
一直到1941年6月22日以前,“元首”信誓旦旦的认为,苏联会在一场短促有力的大规模突袭中全面崩溃,即便情况稍有不遂,战事至多也不会拖过1年或是18个月,那么在这之后,“英国战役”便是重新需要考虑的头等大事了。而在最初的“海狮”中,是计划先由德国空军摧毁已在法国战役中遭到极大削弱的英国皇家空军(RAF),然后满载伞兵的Ju 52/3m与滑翔机就将飞越英吉利海峡占领几个至关重要的桥头堡,以保障后继的大部队登陆。在这个过程中,将有德国空军的Ju 87负责为火力单薄的伞兵提供“重炮”火力支援,摧毁英国军队在地面上的任何可能抵抗。然而,作为前奏的不列颠空战业已表明,通过消灭英国皇家空军(RAF)作为入侵英伦的终南捷径,其现实性是很值得怀疑的,至于在皇家海军的虎口下依靠力量单薄的德国海军将足够的兵力与技术装备投送到海峡对岸,这样的设想更无异于天方夜谭,显然原先的“海狮”计划必须要作大幅度的修改。
反观德军内部,由于空降突击这种新颖的作战方式作为任何大规模会战的“开胃菜”已经被广为接受,所以在原“海狮计划”中以伞兵打头阵的基本思路并没有被总参谋部抛弃,再者德国空军虽遇挫折,但终究是一支堪与RAF平分秋色的可靠战力(至少在短时间内保证几块陆登场上空的局部制空权还是绰绰有余的),这两点加起来就为重新制定“海狮”计划提供了可能。经过缜密研究,德军参谋本部得出的结论是,在入侵英国的行动中,伞兵部队作为第一波登陆力量将是毫无争议的,但前提是必须要有重型装备随行,也就是说与敌地面重型装备性能相若的技术装备要与伞兵一同空降,如此方能保证伞兵们能支持到下波登陆兵力的到达——当然一个大前提是要将皇家空军赶离南英格兰,至少也要保有登陆场的制空权。
不过参谋部的谋略是一回事,落到具体的战术技术细节上则又是一回事了。在此前相关经验近乎一片空白的情况下,重装备的空运方式显然是一个尤为值得斟酌的问题。众所周知,在使用伞降方式时,无论是伞兵还是伞降技术装备在从空中缓缓飘落到地面的过程中需要很长时间,处于被动挨打状态,容易造成伤亡。即便平安着陆,也会因为降落地点分散难以快速集结形成战斗力。再加上伞兵还必须卸除降落伞、寻找分开投放的武器装备,其花费的时间相当长,容易贻误战机,使得本来实力就堪优的伞兵战斗力大打折扣。特别是1936年9月,一批德国军官以观察员的身份参加了苏联红军在明斯克(Minsk)附近举行的一次空降作战演习。苏军在演习中利用TB-3重型轰炸机运载了1500名伞兵进行空降,还在其炸弹仓挂载大量卡车和轻型装甲车一同进行伞降。整个空降演习给德国军官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其中正包括了日后德军空降部队司令库特·斯徒登特(Kurt Student)将军。尽管当时德军自己的伞兵部队还处于摸索阶段,但斯徒登特(Kurt Student)将军敏锐地注意到,苏军的伞降重型装备与其说是用于作战,不如说是用于“作秀”,在伞降的18辆装甲车/卡车中竟有11辆倾覆或损坏,另有1辆直至观摩结束也没被伞兵找到,也就是说接近72%的重装备在空投后就直接打了水漂儿成了一堆毫无用处的废铁,更何况这还是处于没有敌人火力干扰的“理想状态”,再加上此种方式重型装备的重量级别也要受到很大限制,如此一来即便侥幸在落地后尚能使用,但能否有效与敌方同类装备进行抗衡还是个未知数……显然,以伞降方式空投重型装备的实战价值着实令人怀疑。然而,如果使用滑翔机运载重型装备则情况就完全不同了(之所以选择是滑翔机而不是动力飞机,主要是出于成本的考虑,因为在突击性质的空降作战中,作为战斗部队直接输送载具的运输机在很大程度上将是一次性的)。首先,滑翔机着陆的散布范围要比伞降提高几个数量级;其次,重装备使用滑翔机进行机降而不是伞降,不但技术装备的完好率将大大提高,而且同机搭乘的伞兵几乎不经准备就能立即操纵这些装备投入战斗;最后,滑翔机没有发动机产生的噪音,如果在夜间发动攻击,可以在敌人全然不知的情况下悄悄地抵达目标地区,从而达到近乎完美的奇袭效果。
实施突击降落的DFS230。
然而,以德国空军现有的技术装备来说,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存在一个很大的欠缺——不要说是滑翔机,就是合适的运输机也严重缺乏,现有的型号不是太小(Ju 52/3m)就是太少(Ju 90),而且造价昂贵又普遍缺乏野战突击降落能力。
罗马尼亚军队使用的DFS 230
克里特岛战役德国伞兵的惨重损失充分说明德国在此领域存在诸多不足。
德军突击滑翔机的中流砥柱—DFS 230。这是一种十分成功的滑翔机,从突袭埃本·埃马耳要塞、到强占科林斯湾大桥,再到血战克里特岛乃至营救墨索里尼的“橡树行动”,这种坚固耐用性能优良的无动力飞机一直是这一连串历史事件中的熟面孔。然而,DFS 230的唯一缺点并不是由其自身造成的,但过小的机体尺寸终究使其搭载能力有限。事实上,直至出现Me 321为止,载能有限是德国滑翔机的通病,即便Go 242这样的中型机也仅能将德国伞兵部队所能得到的支援武器口径上限提高到75mm而已,PzKW III/IV那样的重装备对斯徒登特(Kurt Student)将军来讲从来就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奢求。
停留在地面上、满载空降兵DFS 230B-1型突击滑翔机,注意其机背部安装的一挺MG 15型机枪。
DFS 230B-1型突击滑翔机机舱内部。
除了正副两名驾驶员以外, DFS 230还能装载8名全副武装的空降兵。其最大起飞重量为21吨,自身重量为900公斤。用于货运时需要将机身内的座椅拆除,最大物资运载重量为1吨。机身后方左侧开有一扇较大的舱门,可以让空降兵迅速跳下滑翔机。为了减轻重量, DFS 230的双轮式起落架在起飞后即被抛弃,着陆时完全依靠机腹坚固的金属滑橇。起初,所有试飞均由容克斯Ju 52/3 M型运输机担任牵引机。后来,逐步试验了多种型号的牵引机,如He 46、He 72、Hs 126双翼机,甚至Ju 87B“斯图卡”俯冲轰炸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