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建设
理论争鸣
当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空军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各国侦察航空兵比重有所降低,轰炸航空兵和歼击航空兵比重大幅增加。1939年与1918年相比较,英国空军炸弹齐投量增加了8.9倍,德国空军增加了21.3倍,法国空军增加了10.5倍,意大利空军则增加了7.7倍。
当时,西方盛行杜黑的制空权理论。根据他的观点,空军主力应该是重型轰炸航空兵。他建议建立一支强大的空军,这支空军应该能够夺得制空权;能够对敌人的工业和政治中心施以毁灭性的突击,摧毁敌人实施抵抗和进行武装斗争的能力。他认为对机场、供应基地和航空工厂进行密集的袭击,是争夺制空权的主要的和有决定性作用的方法。
对此观点,苏联方面在公开场合驳斥这是一种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基础上的理论,是很荒谬的。他们认为这个观点缺乏科学根据,对陆军和海军日益增长的进攻能力估计过低,又将空军的作用明显夸大;认为杜黑承认空袭兵器正在迅速发展,确认防空兵器毫无变化,毫无发展;过分夸大了轰炸航空兵的作用,却毫无根据地贬低歼击航空兵在争夺制空权的作用。
苏军自身理论一再强调,各军兵种都要参加制空权的争夺,但起主要作用的应该是空军。在1941年红军野战条令草案中指出:“空军最主要的任务是,支援地面部队取得胜利和争夺制空权。”并认为“……在协同地面部队作战时,要以猛烈的突击压制敌防御火力并压制敌炮兵火力,阻止其部队集结和预备队开进,掩护我坦克兵和步兵进攻……航空兵团的使用效果取决于:突击的突然性;对重要目标强行密集突击;不论昼夜和恶劣天气连续实施突击……”
在这些理论的创建过程中,苏联空军战术理论家、红军空军参谋长亚历山大·尼古拉耶维奇·拉普钦斯基(Aлeкcaндp HиколaeвинчЛaпчeнcкий)做出了独到的贡献。
拉普钦斯基于1882年出生,1935年成为旅级指挥官,1938年死于大清洗。他分别毕业于阿列克谢军事学校、彼得堡大学、慕尼黑大学和基辅飞行观察员学校。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在沙俄军队服役,1918年加入红军,在国内战争中历任集团军航空支队长、共和国空军参谋长等职位。后从事空军军史和空军战役战术研究。曾任空军条令委员会主席、伏龙芝军事学院空军战术教研室主任兼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教授。他所提出的空军作战理论原则,为苏德战争中苏军歼击航空兵、轰炸航空兵战术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主要著作有:《航空兵战术》(1926-1931年)、《空军技术与战术》(1930年)、《空军战术与防空问题》(1931年)、《战斗和战役中的空军》(1932年),还有三部集科研专著:《空战》(1934年)、《轰炸航空兵》(1937年)、《空军集团军》(1939年)等。
在1931年的著作《空军战术与防空问题》中,他谈到:“远程航空兵在战争初期遂行侦察、宣传勤务和轰炸任务。轰炸航空兵的主要任务是破坏敌军向集中区域的运送……空中行动三个波次是突击深远后方,使敌国斗志涣散;突击铁路,迟滞敌人的集中及在总体上迟滞军事行动的发展;突击敌军队,使自己的军队占据优势。”
随着轰炸理论的不断完善,航空专家Б·М·卡尔塔绍夫和М·Н·尼克利斯基在20世纪30年代初开始研究轰炸理论的一个新分支——连续轰炸与编队轰炸效率理论,这一理论为摧毁目标提供了最佳手段。之后,А·И·阿尔布佐夫继续他们的研究工作。根据他编制的弹道表就可以算出完成规定轰炸所必须采用的作战手段。之后的1939年,Д·А·文策尔编制的俯冲轰炸和水平轰炸弹道表出版。从1940年起,又采用了М·А·绍伊赫特编制的弹道表。这些弹道表在日后的卫国战争中被苏军轰炸航空兵和远程航空兵广泛使用。
特别使命集团军
1932年3月23日,在部队建设上,苏联革命军事委员会通过《关于工农红军空军组织原则》,阐述了关于空军组织建设和关于未来苏联遭受侵犯时空军的战斗使用方面新的战略与战术观点,强调必须建立强大的重型轰炸兵团。1933年,在重型轰炸航空兵旅的基础上建立了5个独立的重型轰炸航空兵军,每个航空兵军有2-4个航空兵旅,每个航空兵军有飞机120-150架,每个轰炸航空兵旅有飞机40-50架。苏军的第一个重型轰炸航空兵军建立于1933年8月18日,而到了1935年已拥有400架特勃-3轰炸机。
1936年的《工农红军空军独立作战暂行条例》指出,为了实施空中战役,不仅要动用前线航空兵,而且还可动用统帅部预备队所属的空军集团军。而争夺制空权首先是应该粉碎敌航空兵的突击力量。认为袭击深远纵深的敌航空兵,消灭大的空军基地、训练中心,摧毁和消灭航空工业目标,则应使用远程航空兵。
1937年,伏罗希洛夫在纪念红军建军20周年献词中讲道:“众所周知,在未来的战争中,空军将起到重要的多方面的作用,它在作战上具有很大的独立性。它不仅要协同其他兵种进行战斗活动,而且还要执行独立的战略任务。”
为此,在1936年2月-1938年6月,红军组建了3个特别使命集团军(АРМИЯ ОСОБОГОНАЭНАЧЕИЯ,简称АОН),每个集团军装备飞机340-360架(重型轰炸机特勃-3与德勃-3型150-170架、斯勃高速轰炸机40架、伊-3或伊-5歼击机40架、P-6远程侦察机约40架等),下辖2个轰炸航空兵旅、数个歼击航空兵大队和1个战略空中侦察团,集团军司令分别是维克托·斯捷帕诺维奇·霍利祖诺夫(Виктор Степанович Хользунов)、伊万·约希夫维奇·普罗斯库罗夫(Иван ИосифовичПроскуров)和谢尔盖·帕洛科夫维奇·杰尼索夫(Сергей Прокофьевич Денисов),他们三人都获得过“苏联英雄”称号,其中杰尼索夫获得过两次。苏联空军的特别使命集团军成了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重型轰炸机部队。按照空军定义,特别使命集团军是能独立完成大型战役战略任务的部队。
普罗斯库罗夫
霍利祖诺夫于(1905年1月31日-1939年7月28日)1918年加入红军,1928-1936年先后毕业于茹科夫斯基高级航空培训班、利佩茨克高等战术飞行学校等,参加过西班牙内战,并因此获得“苏联英雄”称号(1937年6月27日)和列宁勋章及红旗勋章。之后成为特别使命第1集团军师级指挥官,1938年10月7日成为苏联国防人民委员会军事委员会成员。1939年7月28日在飞行训练中失事牺牲,之后在1939年10月16日被追授金星奖章,并被安葬在莫斯科新处女公墓。
普罗斯库罗夫出生于1907年2月18日,1931年4月加入红军,之后在1935年参加了布加勒斯特国际航空竞赛,荣获爬升比赛第一名。此后参加了西班牙内战并因此获得“苏联英雄”称号、列宁勋章以及红旗勋章。1938年初成为旅级指挥官,同年7月成为特别使命第2集团军师级指挥官,1938年10月7日成为苏联国防人民委员会军事委员会成员。1939年4月14日改任副国防人民委员及空军情报部主任,1940年6月晋升为空军中将。1940年7月-1941年4月主管远程航空兵,战前任第7集团军空军司令,边境交战后于1941年10月28日被贝利亚命令以叛国罪枪决,1954年5月15日获得平反。
杰尼索夫是两次“苏联英雄”称号的获得者(1937年7月4日和1940年3月21日)。1909年12月12日出生,1971年6月6日逝世。参加过西班牙内战、诺门坎(哈拉沁河)战役和苏芬战争,卫国战争前夕任外高加索军区空军司令。卫国战争中任空军第16集团军第283歼击航空兵师师长,1947年因病退役。
杰尼索夫
特别使命集团军的爱尔-6侦察机
各特种使命集团军情况如下:
特别使命第1集团军:1936年1月8日以在欧洲的重型轰炸机部队为基础组建。下辖航空兵第27旅(下辖远程航空兵第21、53团,每团5个航空兵大队)、航空兵第13旅(下辖快速轰炸航空兵41团和远程航空兵第6团,每团5个航空兵大队)。历任司令为军级指挥官В·В·赫里平、师级指挥官B·C·霍利祖诺夫和旅级指挥官Е·М·别列茨基(卫国战争期间于1943年晋升为空军中将)。
1939年1月装备飞机265架(37架特勃-3、59架德勃-3大型轰炸机、110架斯勃高速轰炸机、59架伊-16歼击机)。
1939年10月20日编制有5141人和装备飞机876架。下辖航空兵第27旅(驻地莫尼诺,下辖远程航空兵第21、53团——每团5个航空兵大队以及航空兵第9基地)、航空兵第13旅(驻地加里宁,下辖快速轰炸航空兵41团,每团5个航空兵大队以及航空兵第24基地)、远程航空兵第6团(驻地伊万诺沃,5个航空兵大队以及空军第12基地)。
1940年11月5日与其他两个特别使命集团军共同组建统帅部远程轰炸航空兵。
特别使命第2集团军:1937年3月15日在远东特别军区空军基础上组建,下辖航空兵第64旅(下辖远程航空兵第7团和第42团,每团5个航空兵大队)、航空兵第30旅(下辖快速轰炸航空兵第51团和第45团,每团5个航空兵大队)。历任司令为军级指挥官Ф·А·伊加乌涅斯、师级指挥官И·И·普罗斯库罗夫、旅级指挥官С·П·杰尼索夫、军级指挥官П·С·什卢欣。1939年1月装备飞机228架(18架特勃-3与53架德勃-3大型轰炸机、116架斯勃高速轰炸机、29架伊-16歼击机、12架P-6侦察机)。
1939年10月20日编制4933人。下辖航空兵第64旅(驻地沃罗涅日,下辖远程航空兵第7团和第42团——每团5个航空兵大队以及空军第112基地)、航空兵第30旅(驻地库尔斯克,下辖快速轰炸航空兵第51团,共5个航空兵大队以及空军第137基地)、快速轰炸航空兵第45团(驻地奥列尔,辖5个航空兵大队以及空军第141基地)。
1940年11月5日与其他两个特别使命集团军共同组建统帅部远程轰炸航空兵。
特别使命第3集团军:1938年以北高加索军区空军组建,下辖航空兵第3旅(下辖重型轰炸航空兵第1团和远程航空兵第12团,分别辖4个和5个航空兵大队)、航空兵第7旅(下辖远程航空兵第11团和第8团,每团5个航空兵大队),司令为Т·И·布托林。1939年1月装备飞机216架(109架特勃-3与15架德勃-3大型轰炸机、60架伊-16歼击机、32架P-6侦察机)。
1939年10月20日编制5504人。下辖航空兵第3旅(驻地罗斯托夫-顿河,下辖重型轰炸航空兵第1团——辖4个航空兵大队以及空军第12基地)、远程航空兵第12团(驻地新切尔卡斯克,辖5个航空兵大队以及航空兵第7基地)、航空兵第7旅(驻地扎波罗热,辖远程航空兵第11和第8团,每团5个航空兵大队以及空军第16基地)。
1940年11月5日与其他两个特别使命集团军共同组建统帅部远程轰炸航空兵。
条令的颁布
在新的部队组建的同时,苏军对于远程航空兵在未来争夺制空权作战中的应用展开了全面的分析和研究。在当时如《空军通报》、《军事思想》、《战争与革命》等著作与期刊上面,苏军空军的指挥官和航空理论家А·Н·拉普钦斯基、П·П·伊奥诺夫、В·В·赫里平和Б·Л·捷普林斯基都提出了一些论点和根据,探讨了抗击敌方航空兵最有效的方式和方法。
而这一些理论观点,在平时的演练中也反复得到了检验。
1928年,红军空军在演习中首次出动3个航空兵旅和1个航空兵大队演练了支援地面作战和掩护铁路免受敌方空中打击。1929年的博布鲁伊斯克大演习中,轰炸航空兵参与了对防御之敌的突击、轰炸敌方铁路、交通枢纽和破坏敌方战役运输的作战。
此后的20世纪30年代,苏联飞行员驾驶安特-25、安特-37、CKБ-30等飞机多次完成了直达北美的不着陆飞行,充分显示了当时苏联空军远程轰炸航空兵的战役战略能力:能够在不加油、没有地标、复杂的天气环境以及夜间等不利条件下实施大纵深攻击。
1934年,在著名的白俄罗斯军区演习时,320架特勃-3轰炸机参与了其中。而在1935年9月的基辅军区演习中,远程航空兵的轰炸机还担当了运输机的作用,有1200人携带150挺机枪和18门火炮进行空降,另外2500人与配备的坦克和火炮一起被空运到指定地区。特勃-3轰炸机共运载了1975名空降兵、1辆T-37坦克、6辆卡车和10门火炮;经过改装的该型飞机一次可以运送30-35名全副武装的伞兵。
1936年9月,红军组织了规模巨大的航空兵演习。参加演习的有特别使命集团军AOH和军区空军飞机共700架,演习中红军得出如下结论:如果敌军航空兵活动半径大、机动能力强,抗击这样的敌航空兵,应同时在几个方面军范围内由统帅部统一指挥。此后的1937年8月空军联合大演习,演练了反击敌航空兵对陆军和后方目标的密集袭击,确定了消灭机场和空中敌机的方法,检验了空军各级指挥员及其司令部组织指挥作战的能力。而之后1938年2-3月的冬季空军联合大演习,也反复验证了这些问题。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战前苏军空军在理论上阐述了争夺制空权的正确概念,也明确了远程航空兵在其中的作用,确定了关于在战略、战役和战术范围内的组织和实施原则。然而,对于组织和实施消灭敌航空兵的空中战役、反击敌航空兵突然的密集突击等问题,都没有进行细致的研究。许多观点只是限于理论讨论,未经过日常演习的实践检验。而且,对于提高航空兵部队的战斗准备,以及分散驻扎的问题,虽然在理论上提出了正确的要求,但未能有力地贯彻实施。
随后,根据之前的理论交流和演习的检验,苏军在1940年颁布了《轰炸航空兵战斗条令》,条令指出:“远程轰炸航空兵的主要任务是,深入敌人深远后方摧毁敌人的军事经济实力,消灭海军重兵力,切断和破坏铁路、海上和公路的大规模运输。必须切断敌军在主要突击方向上的战役运输,削弱敌军兵力,阻止其进攻……远程轰炸航空兵的活动服从战争全局的需要,同地面部队不发生战术和战役联系。”
在条令中,对于选择袭击工业目标有着很详细的规定:“企业的最要害和最敏感部分(主导车间、能源、主要传送装置),以便中断整个企业的生产或急剧降低其生产能力,为了彻底摧毁工业目标,使其不能恢复生产,必须使用强大的兵力反复进行突击。为了破坏其生产,以小机群进行昼夜不间断袭击。对敌工业目标,尤其是对使用或生产易燃物资的企业(火药制造厂、炼油厂、木材加工厂等)进行袭击时,一定要使用燃烧弹……”
而随着苏军远程轰炸航空兵的发展,它在执行独立战役战略任务时的使用样式和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并得到进一步促进。在1936年出版的《工农红军空军独立作战暂行条例》中就指出,要组织实施各种独立的空中战役,目的是破坏敌人的军事工业中心和行政中心;切断铁路、海上、江河和公路运输;粉碎海域、港口和海军基地内的海军;消灭航空兵集团和完成其他的战役战略任务。上述战役既可由远程轰炸航空兵单独进行,也可协同方面军空军和海军航空兵(在濒海方向)共同实施。
然而,苏军在远程航空兵的建设上还是满足于一些指标和数量上的领先。
1939年,苏军空军共有3个集团军38个航空兵旅和115个航空兵团。由于对于重型轰炸航空兵的作用估计过高,苏军轰炸航空兵比重达到51%,重型与中型轰炸机航空兵旅占了航空兵兵团总数的一半以上。在整个30年代,虽然苏联的重型轰炸机曾打破了几项载重世界纪录,但这些记录仅仅表明苏联的重型轰炸机载弹量很大。但是,轰炸机的任务不仅仅是运载炸弹,更重要的是将炸弹迅速投到目标处,可惜当时苏联的重型轰炸机飞得太慢且航程不够。再就是如何确保空军生存的问题,这一点尚未得到足够详细的研究。
1934年莫斯科阅兵式上的特勃-3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