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令对方赞同的心理操纵术
抓住对方的心理,把话说到点子上
要想让对方接受你的劝说,首先要了解对方的心理,再通过对方感觉不到的小小的压力渐渐地使他消除戒备心理,这是很奏效的。
与人交谈时,话题的展开如果能迎合对方的心理,就能以更加牢固的纽带来连接双方心理上的“齿轮”,增进彼此的情感交流。我们往往都认为,只要说得有理对方就一定能接受,但是,要使对方真正理解并能彻底接受,就应该将沟通渠道建立在这种理论对话下的心理上。
小吴大学毕业以后决心自谋职业。一次,他在一家报纸的广告里看到某公司征聘一位具有特殊才能和经验的专业人员。小吴没有盲目地去应聘,而是花费很多精力,广泛收集该公司经理的有关信息,详细了解这位经理的奋斗史。那天见面之后,小吴这样开口:
“我很愿意到贵公司工作,我觉得能在您手下做事,是最大的光荣。因为您是一位依靠奋斗取得事业成功的人物。我知道您28年前创办公司时,只有一张桌子、一位职员和一部电话机,经过您的艰苦奋斗,才有了今天的事业。您这种精神令我钦佩,我正是奔着这种精神才前来接受您的挑选的。”
所有事业有成的人,差不多都乐于回忆当年奋斗的经历,这位经理也不例外。小吴一下子就抓住了经理的心,这番话引起了经理的共鸣。因此,经理乘兴谈论起他自己的成功经历。小吴始终在旁洗耳恭听,以点头来表示钦佩。最后,经理向小吴很简单地问了一些情况,终于拍板:“你就是我们所需要的人。”
要想把话说到点子上,就必须抓住对方的心理。如果不知对方心理所想所需,是无法说到点子上的。就像一个神枪手,如果蒙上他的眼睛,再让他去找一个目标,那么,他只能凭感觉去打,这是难以击中目标的。所以,与人说话时,必须要洞察、迎合对方的心理,才能说到点子上。
利用人们的逆反心理来说话
“请不要阅读第七章第七节的内容。”这是一个作家写在其著作扉页上的一句饶有趣味的话。后来,这个作家做了一个调查,不由得笑了,因为他发现绝大部分的读者都是从第七章第七节开始读他的著作的,而这就是他写那句话的真正目的。
当别人告诉你“不准看”时,你就偏偏要看,这就是一种“逆反心理”。这种欲望被禁止的程度愈强烈,它所产生的抗拒心理也就愈大。所以如果能善于利用这种心理倾向,不仅可以将顽固的反对者软化,使其固执的态度发生180度的大转变;而且可以打破对手原有的意念,让他按你的意思去办。
某建筑公司的李工程师,有一次说服了一个刚愎自用的人。一个工头,他常常坚持反对一切改进的计划。李工程师想换装一个新式的指数表,但他想到那个工头必定要反对,于是李工程师去找他,腋下挟着一个新式的指数表,手里拿着一些要征求他的意见的文件。当大家讨论着关于这些文件中的事情的时候,李工程师把那指数表从左腋下移动了好几次,工头终于先开口了:“你拿着什么东西?”李工程师漠然地说:“哦!这个吗?这不过是一个指数表。”工头说:“让我看一看。”李工程师说:“哦!你不要看了。”并假装要走的样子,并说,“这是给别的部门用的,你们部门用不到这东西。”但是,工头又说:“我很想看一看。”当他审视的时候,李工程师就随便但又非常详尽地把这东西的效用讲给他听。他终于喊起来:“我们部门用不到这东西吗?它正是我想要的东西呢!”李工程师故意这样做,果然很巧妙地把工头说动了。
逆反心理并不是只有在那种顽固的人身上才有,其实每个人身上都长着一根“反骨”。
某报曾连载过一篇以父子关系为主题的记事文章《我家的教育法》,叙述了某社会名人的孩子在学校挨了顿骂后便非常怨恨他的老师,甚至想“给他一点颜色瞧瞧”,他父亲听了也附和道:“既然如此,不妨就给他点颜色看,”但接着又说,“纵使你达到报复的目的,但你却因此而触犯了法律,还是得三思才是。”听父亲这样一说,儿子便打消了报复的念头。
如果有一个人站在高楼顶上欲跳楼自杀,而旁人也在拼命说些“不要跳”或“不要做傻事”之类的话,更是助长了他跳楼的意念;相反,若你说:“如果你真想跳的话,那就跳吧!反正你死了之后问题也是没有解决。”
他必定会感到很泄气,没料到旁人竟不予阻止,反而鼓励他跳下,这完全背离了他原先的期待,这种对于劝阻的期待,一旦为他人所背离,反会失去原有的意念。
据说明朝时,四川的杨升庵才学出众,中过状元。因嘲讽过皇帝,所以皇帝要把他发配到很远的地方去。朝中的那些奸臣更是趁机公报私仇,向皇帝说,把杨升庵发配海外,或是玉门关外。
杨升庵想:发配还是离家乡近一些好。于是就对皇帝说:“皇上要把我发配,我也没话说。不过,我有一个要求。”
“什么要求?”
“宁去国外三千里,不去云南碧鸡关。”
“为什么?”
“皇上不知,碧鸡关呀,蚊子有四两,跳蚤有半斤!切莫把我发配到碧鸡关呀!”
“唔……”
皇帝不再说话,心想:哼!你怕到碧鸡关,我偏要叫你去碧鸡关!杨升庵刚出皇宫,皇上马上下旨:杨升庵发配云南!
杨升庵利用“对着干”的心理,粉碎了奸臣的打算,达到了自己要去云南的目的。
可见,无论男性女性,长者幼儿,他们内心多多少少都带有一些逆反心理,只要我们善于抓住那一根“反骨”,轻轻一扭,就连“皇帝”也会按照你的意思去办。这的确不失为一种省心省力又奏效的说服方法。
用富有热情和感染力的语言影响对方
你的目标如果是说服,请记住动之以情比晓之以理效果更大。因为,演讲者以充满感情和富有感染力的热情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时,听众很少会产生相反的意念。
要激起情感,自己必须先热情如火。不管一个人能够编造出多么精妙的词句,不管他能搜集多少例证,不管他的声音多美妙,手势多优雅,倘若不能真诚讲述,这些都只是耀眼的装饰罢了。
要使听众印象深刻,先得自己有深刻印象。你的精神由于你的双眼而闪亮发光,由于你的声音而辐射四方,并由于你的态度而自我焕发,它便会与听众产生沟通。
每次演讲时,特别是在自认为目的是要说服听众时,你的一举一动总是决定着听众的态度。你如果缺乏热情,他们也会冷淡。“当听众们昏昏欲睡时,”亨利·华德·毕丘这么写道,“只有一件事可做,给招待员一根尖棒,让他去狠刺演讲者。”
一次,在哥伦比亚大学,卡耐基是三位被请上台去颁发“寇蒂斯奖章”的裁判之一。有六位毕业生,全都经过精心准备,全都急于好好表现自己。他们绞尽脑汁只为获得奖章,而少有或根本没有说服的欲望。
他们选择题目的唯一标准,是这些题目容易在演讲中发挥。没有人对他们的演讲感兴趣,他们一连串的演讲仅是一种艺术表演而已。
唯一的例外是一位来自非洲的王子。他选的题目是“非洲对现代文明的贡献”。他所吐露的每个字里都包含着强烈的情感。他的演讲是出于信念和热情的活生生的东西,而不仅仅是表演。他演讲时如同他是祖国的代表,是他那片大陆的代表——充满智慧、品格高尚、满腔善意。他带给人们一种信息,就是他的人民的希望;他也同时带来一项请求,即渴望听众的了解。
虽然在演讲技巧方面他可能不比竞争者中的另外几位表现更佳,裁判们还是把奖章颁给了他。
这位非洲王子在这里以自己的方式学到了一课:仅运用理智是不能在演讲中把自己的个性投射于别人身上的,必须展现出你对于自己所讲的内容有多么深挚的信念。
避免争论,绕过矛盾
卡耐基说:“我们绝不可能对任何人——无论其智力的高低——用口头的争斗改变他的思想。”
一个过于争强好胜的人面临着两种选择:要么是暂时的、表演式的、口头的胜利;要么是他人对你的长期好感。很少有两者兼得的情况。而我们有些人总是喜欢与人舌战不休,与人拍桌打椅,争得面红耳赤,嗓音嘶哑,而最后的结果只有一个:徒劳无益。因为即使他争赢了,但这种表面的胜利实无大益;而且会损伤对方的自尊,影响对方的情绪。若是争输了,当然自己也不会觉得光彩。所以,最好的策略就是避免与人争论。
卡耐基在人际关系上也有过失误,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的某一天晚上,他在伦敦参加一场宴会。宴席中,坐在他右边的一位先生讲了一段幽默故事,并引用了一句名言。那位健谈的先生说,他所引用的那句话出自《圣经》。
“他错了,”卡耐基回忆说,“我很肯定地知道出处。为了表现优越感,我很多事,很讨厌地纠正他。”他立刻反唇相讥:“什么?出自莎士比亚?不可能!绝对不可能!那句话出自《圣经》。”
我的老朋友法兰克·格孟坐在我左边。他研究莎士比亚的著作已有多年,于是我俩都同意向他请教。格孟听了,在桌下踢了我一下,然后说:“戴尔,你错了,这位先生是对的。这句话出自《圣经》。”
那晚回家的路上,我对格孟说:“法兰克,你明明知道那句话出自莎士比亚。”“是的,当然,”他回答,“哈姆雷特第五幕第二场。可是亲爱的戴尔,我们是宴会上的客人。为什么要证明他错了?那样会使他喜欢你吗?为什么不给他面子?他并没问你的意见啊。他不需要你的意见。为什么要跟他抬杠?永远避免跟人家正面冲突。”
“永远避免跟人家正面冲突。”卡耐基谨记了这个教训。
小时候,卡耐基是个积重难返的杠子头,他和哥哥曾为天底下任何事物而抬杠。进入大学,他又选修逻辑学和辩论术,也经常参加辩论比赛。他曾一度想写一本这方面的书,他听过、看过、参加过,也批评过数千次的争论。这一切的结果,使他得到一个结论:天底下只有一种能在争论中获胜的方式,就是避免争论,要像躲避响尾蛇那样避免争论。
十之八九,争论的结果会使双方比以前更相信自己的正确性。你赢不了争论。要是输了,当然你就输了;如果赢了,还是输了。为什么?因为“一个人即使口服,但心里并不服”。
你不能辩论得胜。你不能,因为如果你辩论失败,那你当然失败了;如果你获胜了,你还是失败的。为什么?假定你胜过对方,将他的理由击得漏洞百出,并证明他是神经错乱,那又怎样?你觉得很好,但他怎样?你使他觉得脆弱无援,你伤了他的自尊,他要反对你的胜利。
波恩互助人寿保险公司为他们的推销员定了一个规则:“不要辩论!”真正的推销术,不是辩论,也不要类似于辩论。人类的思想不是通过辩论就可以改变的。
可能有人会说,真理只有一个,如果牺牲自己的正确主张而去同意对方的主张,那不是牺牲真理而去服从谬误了吗?其实不然,我们当然要拥护真理,我们当然不可以牺牲真理去服从那些不合理的主张。然而,在某种场所,虽然表面上你是牺牲真理而去迁就对方,实际上真理并不会因此而动摇。
事实上,避免争论可以节省你的大量时间和精力,使你投入到完善你的观点和实践你的观点的工作中去。完全没有必要浪费太多的精力去干那种没有结果也毫无意义的事情。少去了面红耳赤的争论,只会使双方相互尊重,从而增进友谊,有利于思想交流和意见的交换。
通常,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避免与人争论:
1.欢迎不同的意见
当你与别人的意见始终不能统一的时候,这时就要求舍弃其中之一。人的脑力是有限的,有些方面不可能完全想到,因而别人的意见是从另外一个人的角度提出的,总有些可取之处,或者比自己的更好。这时你就应该冷静地思考,或两者互补,或择其善者。如果采取了别人的意见,就应该衷心感谢对方,因为有可能此意见使你避开了一个重大的错误,甚至奠定了你一生成功的基础。
2.不要相信直觉
每个人都不愿意听到与自己不同的声音。每当别人提出与你不同的意见时,你的第一个反应是要自卫,为自己的意见进行辩护并竭力地去寻找根据。这完全没有必要,这时你要平心静气地、公平、谨慎地对待两种观点(包括你自己的),并时刻提防你的直觉(自卫意识)对你做出正确抉择的影响。值得一提的是,有的人脾气不大好,听不得反对意见,一听见就会暴躁起来。这时就应控制你的脾气,让别人陈述自己的观点,不然,就未免气量太小了。
3.耐心把话听完
每次对方提出一个不同的观点,不能只听一点就开始发作。要让别人有说话的机会。这样一是尊重对方,二是让自己更多地了解对方的观点,好判断此观点是否可取,努力建立了解的桥梁,使双方都完全知道对方的意思,不要弄巧成拙;否则的话,只会增加彼此沟通的障碍和困难,加深双方的误解。
4.仔细考虑反对者的意见
在听完对方的话后,首先想的就是去找你同意的意见,看是否有相同之处。如果对方提出的观点是正确的,应放弃自己的观点,而考虑采取他们的意见。一味地坚持己见,只会使自己处于尴尬境地。因为照此下去,你只会做错。而到那时,给你提意见的人会对你说:“早已给你说了,还那么固执,知道谁是对的了吧!”这时,自己怎么下台?所以为避免出现这种情况,最好是给对方一点时间,把问题考虑清楚,而不要诉诸争论。建议当天稍后或第二天再交换意见。这使双方都有时间,把所有事实都考虑进去,以找出最好的方案。
这时就应进行一下反思:“反对者的意见,是完全对的,还是有部分是对的?他们的立场或理由是不是有道理?我的反应到底是有益于解决问题还是仅仅会减轻一些挫折感?我的反应会使我的反对者远离我还是亲近我?我的反应会不会提高别人对我的评价?我将会胜利还是失败?如果我胜利了,我将要付出什么样的代价?如果我不说话,不同的意见就会消失了吗?这个难题会不会是我的一次机会?”
5.真诚对待他人
如果对方的观点是正确的,就应该积极地采纳,并主动指出自己观点的不足和错误的地方。这样做了,有助于解除反对者的武装,减少他们的防卫,同时也缓和了气氛。同时要明白,对方既然表达了不同的意见,表明他对这件事情与你一样的关心。因而不要把他们当做防卫的对象,不能因为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就把他们当做“敌人”;反而应该感谢他们的关心和帮助。这样,本来也许是反对你的人也会变成你的朋友。
所以,你要说服对方,就请遵循说服的第一个原则:唯一能从争辩中获得好处的办法是避免争辩。
顺言逆意归谬法,让强势的他也点头
实践已使许多人懂得,当我们面对强势、恶势的人,或者固执己见的人时,直接反驳其错误会有诸多的不便,而最有效、最巧妙的方法当属归谬说服方式了。
所谓归谬说服,与直接反驳对方的错误观点大相径庭,而是先假设对方的观点言之有理,然后据此引申出一个连对方也不得不承认其荒谬的结论,从而心甘情愿地放弃原有的错误观点和主张,无条件地接受说服者输出的思想信息。
优孟是楚国的艺人,身高八尺,喜欢辩论,常常用诙谐的语言婉转地进行劝谏。
楚庄王有一匹心爱的马,给它穿上锦绣做的衣服,让它住在华丽的房子里,用挂着帷帐的床给它做卧席,用蜜渍的枣干喂养它。结果马得肥胖病死了,于是庄王让臣子们给马治丧,要求用棺椁殡殓,按照安葬大夫的礼仪安葬它。群臣纷纷劝阻,认为不能这样做。庄王急了,下令说:“有谁敢因葬马的事谏诤的,立即处死。”
优孟听到这件事,走进宫门,仰天大哭。庄王吃了一惊,问他为何而哭。优孟说:“这马是大王所心爱的,堂堂的楚国,只按照大夫的礼仪安葬它,太寒碜了,请用安葬国君的礼仪安葬它吧。”庄王问:“怎么葬法?”优孟回答说:“我建议用雕花的玉石和花纹精美的樟木分别做内、外层棺材,发动士兵给它挖掘墓穴,让年老体弱的人背土筑坟,请齐国、赵国的代表在前面陪祭,请韩国、魏国的代表在后头守卫,要盖一所庙宇用牛羊猪祭供它,还要拨个万户的大县长年管祭祀之事。我想各国听到这件事,就都知道大王轻视人而重视马了。”庄王说:“我的过错竟然到了这个地步吗?现在该怎么办呢?”优孟说:“让我替大王用对待六畜的办法来安葬它。堆个土灶做外椁,用口铜锅当棺材,调配好姜枣,再加点木兰,用稻米作祭品,用火光做衣服,把它安葬在人们的肚肠里吧!”庄王当即就派人把死马交给太官,以免天下人张扬这件事。
在说服他人的过程中,抓住对方观点中隐蔽的荒谬点,加以推衍,或由此及彼,或由小到大,或由隐到显,最后得出一个荒谬可笑的结论,从而攻破对方错误的论点。这种说服方法用在对待某些恶人时,会达到一种辛辣讽刺的效果,使其知难而退,从而达到软性说服的目的。
说服可以说是无处不在的,面对朋友、家人、同事,甚至陌生人时,说服都有可能发生。而当我们面对强势或恶势的时候,说服尤为困难,在这两者面前,说服最适宜采用引申归谬的方法。
用商量的口吻向对方提建议,柔中取胜
任何人都是有自尊、讲面子的,所以,在说服他人的过程中,多用与他商量的口气给他提建议,少下命令,这样不但能避免伤害别人的自尊,而且会使他们觉得你平易近人,进而乐于接受你的建议,与你友好地合作。
张先生在工商界是赫赫有名的,他很懂得这个道理。据说他从不用命令式的口吻去说服别人,他要别人遵照他的意思去工作时,总是用商量的口气去说。譬如有人会说:“我叫你这么做,你就这么做。”他从不这么说,而是用商量的口气说:“你看这样做好不好呢?”假如他要秘书写一封信,他把大意和要点讲了之后,再问一下秘书:“你看这样写是不是妥当?”等秘书写好请他过目,他看后觉得还有要修改的地方,又会说:“如果这样写,你看是不是更好一些?”他虽然处于发号施令的地位,可是却懂得别人是不爱听命令的,所以不用命令的口气。
张先生的这种做法,使得每个人都愿意和他相处,并乐于按他的意愿做事。所以,当我们要说服某个人时,最好也多用建议的口吻。
肖恩是一所职业学校的老师,他有一个学生因故迟到了,肖恩以非常严厉的口吻问道:“你怎么能浪费大家的时间?不知道大家都在等你吗?”
当学生回答时,他又吼道:“你回去吧,既然不想听我的课,以后也不用来了。”
这位学生是错了,不应该不先打个招呼,耽误了其他同学上课。但从那天起,不只这位学生对肖恩的举止感到不满,全班的学生都与他过不去。
他原本完全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处理这件事,假如他友善地问:“你有什么事情要处理吗?问题解决了吗?”并说,“如果你这样有事情不事先通知,大家的课程也都耽误了。”这位学生一定很乐意接受,而且其他的同学也不会那么生气了。
所以,要说服他人最好别用命令的口吻,不然,不但达不到你想要的说服效果,还可能使事情越弄越糟。多使用建议的口吻,通过这种方法,人们便会很愿意改正他们的错误,而且维持了对方的自尊,使他们认为自己很重要,并配合你的工作,而不是反抗你。
正话反说,指桑骂槐
所谓指桑骂槐,还有一个漂亮的别名叫“春秋笔法”,即明明对某人某事不满,但并不直接进行攻击,而是采用迂回的方式表露自己的意愿。
有个人在朋友家做客,天天喝酒,住了很久还没有启程之意,主人实在感到讨厌,但又不好当面驱逐。
一次两人面对面坐着喝酒,主人讲了这么一个故事:“在偏僻的路上,常有老虎出来伤人。有个商人贩卖瓷器,忽然遇见一只猛虎,张着血盆大口,扑了过来。说时迟,那时快,商人慌忙拿起一个瓷瓶投了过去,老虎不离开,又拿一瓶投了过去,老虎依然不动。一担瓷瓶快投完了,只留下最后一瓶,于是他手指老虎高声骂道:‘畜生畜生!你走也只有这一瓶,你不走也只有这一瓶!’”
客人一听,拔腿就走了。
主人明说老虎暗指客人,这种暗示性的警告达到了逐客的效果,避免了主客的正面交锋。
对于某些人的愚蠢行为,通常应该直言不讳,立马制止,然而,在某种特殊情况下对某些特殊人物,直接进行口舌交锋,往往达不到你要的效果。此时,指桑骂槐的说服手法就派上用场了。
当一个上司要责备属下时,也可以使用这种技巧。譬如,虽然你明明是要责备乙的不是,但你并不正面指责,而以指桑骂槐的方式来责备甲,因为此时你若是责备乙,乙的心里必感到难受,对日后的改进不见得就会有效,何况你们二人之间尚有一段距离。
但是为何又要责备甲呢?因平时你与甲之间已不存在隔阂,即使甲也犯了同样的过错而受到上司的指责,也不会感到十分在意。但是,因为当时乙也在场,他听后心里会想“原来这样的过错我也犯过”,于是乎你的目的便已达到。
而此时的乙也绝不会认为“反正这是别人的错,不关己事”,反而会因为“原来上司是在说我,但他并不责骂我,反而责骂他人来顾全我的脸面”而感激不尽。
可见,指桑骂槐的好处,在于不直接针对具体对象,然而通过故事的情境性,又能转换出受众对强调之物的感受性——所谓说的是那里的闲话,指的其实是这里的事情。当你对他人的做法感到厌恶,但又不好当面说明;或对某些特殊的大人物,不能直接指出他的错误时,尤为适用。
不过,我们要特别注意,指桑骂槐术不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只是在某些特殊的、偶然的场合。如果滥用此术去攻击同事和朋友,只能导致众叛亲离的恶劣后果。
必要时刻,向对方适当提出挑战
对有些事情,当我们靠批评惩罚,或者表扬的手段解决不了的时候,我们可以考虑这样一种策略——给他人提出一种挑战,然后让他们自我面对。这也许比我们手拿鞭子紧随其后的效果要好得多。因为他们更清楚自己眼下的处境,更明白自己应该怎么去做。
史考伯曾说过:“要使工作能圆满完成,就必须激起竞争,提出挑战,激起超越他人的欲望。”史考伯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有一次,查尔斯·史考伯到下面一家工厂去,工厂经理来反映他的员工一直无法完成他们分内的工作。
他说:“我向那些人说尽好话,我又发誓又诅咒,我也曾威胁要开除他们,但一点用也没有,还是无法达到预定的生产效率。”
当时日班已经结束,夜班正要开始。史考伯要了一根粉笔,然后,他问最靠近他的一名工人:“你们这班今天制造了几部暖气机?”“6部。”史考伯不说一句话,在地板上用粉笔写下一个大大的阿拉伯数字6,然后走开。
夜班工人进来时,他们看到了那个“6”字,就问这是什么意思。
“大老板今天到这儿来了,”那位日班工人说,“他问我们制造了几部暖气机,我们说6部。他就把它写在地板上。”
第二天早上,史考伯又来到工厂。夜班工人已把“6”擦掉,写上一个大大的“7”。
日班工人早上来上班时,看到了那个很大的“7”字。原来夜班工人认为他们比日班工人强,是吗?好吧,他们要向夜班工人还以颜色。他们努力地加紧工作,那晚他们下班时,留下一个颇具威胁性的“10”字。情况显然逐渐好转。
不久,这家产量一直落后的工厂,终于比其他工厂生产得更多。
足见,史考伯将“向对方适当提出挑战”的策略运用得如此恰到好处。其实,这招在政治领域同样适用。如果没有人向他提出挑战,西奥多·罗斯福可能就不会成为美国总统。当时,这位义勇骑兵队的一员刚从古巴回来,就被推举出来竞选纽约州州长。结果,反对党发现他不是该州的合法居民,罗斯福吓坏了,想退出。但这时,托马斯·科力尔·普列特提出挑战。他突然转身面对罗斯福,大声喊道:“圣璜山的这位英雄,难道只是一名懦夫?”罗斯福在这一激将之下继续奋斗下去,其余的事情就已成历史了。一个挑战不只改变了他的一生,而且也影响了一个国家的命运。
挑战的巨大力量,这个道理史密斯也知道。
当史密斯担任纽约州州长时,就遇到过这样一个问题。“猩猩监狱”是一个臭名昭著的监狱,没有狱长,许多黑幕及丑恶的谣言在狱中汹涌传出。史密斯需要一位强有力的铁一般强硬的人去治理这个监狱,他召来了劳斯。
“去照顾‘猩猩’如何?”当劳斯在他面前的时候,他愉快地说,“他们那里需要一个有经验的人。”
劳斯窘了,他知道“猩猩监狱”的危险,那是一个不讨好的差使。受政治变化的影响,狱长一再更换,有一位任职只有3个星期,他在考虑他的终身事业。那值得他冒险吗?
史密斯看出了他的犹豫,往后一倚,微笑着说:“青年人,我不怪你害怕,那不是一个太平的地方,那里确实需要一个大人物去治理。”
正是史密斯提出了这样一个挑战,劳斯喜欢尝试需要一个大人物的工作的意念,所以他去了,并成为在那儿任职最久的、最著名的狱长。他所著的《在“猩猩”的两年里》售出了几十万册。他曾应邀在电台讲话,他在猩猩生活的故事被拍成了数十部电影。他给罪犯“人道化”的做法造成了许多监狱改革的奇事。
那是任何成功者都喜爱的一种竞技,一种表现自己的机会;那是证明自身价值、争强斗胜的机会。正如卡耐基所说的那样:“光用薪水是留不住好员工的。还要靠工作本身的竞争……”每个成功的人都喜爱竞争和自我表现的机会,以证明他自己的价值。
所以,如果你要使有精神、有勇气的人接受你的想法,就请记住这个说服的重要原则——提出挑战。
巧妙提问,让对方只能答“是”
在说服他人赞同自己的过程中,巧妙提问也是实现目的的一种重要手段。卡耐基就曾经举了一个有趣的例子。
假设有两人在一间屋子里。你站在或坐在房间的里端,而他在房间的外端。你希望他从房间的外端走到房间的里端。
不妨来做这个游戏。在游戏中,你问他问题。每次你问他一个问题,如果他答“是”,他就向房间的里迈进一步。如果每次你问问题,而他回答“不是”,他就向外退一步。
如果你想让他从房间的外端走到房间的里端,你最好的策略是不断地问他一系列他只能回答“是”的问题。你必须避免提出可能导致他回答“不是”的问题。
通过使用“只能回答‘是’”的问题,你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做到这一点。一些封闭性问题,人们对它们的回答99.9%是肯定的。你让某人越多地对你说“是”,这个人就越可能习惯性地顺从你的要求。
比如,回想一位你经常同意其意见的朋友,你往往已经习惯于做肯定的表示。因此当这个人想劝说你做某事时,即使他还没有完全讲完他的请求,你往往已经决定这么去做。
你肯定也认识你通常不同意其意见的人。此人的特点是经常听到你说“不”。当这个人开始要求你做某事时,你就会同多数人一样,在他还没有讲完他的请求之前,你就已经在琢磨用什么理由来说“不”,以便拒绝他的请求。
这些相近的倾向说明,让你想说服的人形成对你说“是”的习惯是多么的重要。反过来也是如此。如果一个人已经习惯性地对你说“不”,不同意你的看法,你想成功地说服他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提出“只能回答‘是’”的问题有个好办法,就是问你知道那个人会做肯定回答的事情。如果你愿意的话,你可以在问话里加上以下词语,如:
“是这样吧?”
“对吧?”
“你会同意吧?”
一位推销员问一位可能的买主:“你想买这件设备的关键是其费用,是吧?”价格无疑是关键的。因此,这样的问题肯定会带来“是”的回答。或许就这样开始了让可能的买主对推销员养成做肯定回答的习惯。
换句话说,这位推销员可以问一位可能的顾客:“设备的价格对你来说很重要吧?”这也是一个封闭型“只能回答‘是’”的问题。对这样一个问题,几乎人人都会回答“是”。
当一位雇员想提醒同伴开始进行一个项目时,这位雇员可能提出这样“只能回答‘是’”的问题,“我们需要尽快完成这个项目,是吧?”这里,一个明确的声明“我们需要尽快完成这个项目”跟着一个“只能回答‘是’”的问题“是吧?”它要求得到一个“是”的回答。
这种“只能回答‘是’”的问题已被反复证明是非常有用的。
容忍对方的反感,让他不再反感
你以前可能会常常见到这样的情况:直到昨天关系还一直很好的两个同学,今天早上见面后却如同陌路,原因是“迈克背地里向杰克说我的坏话”。如果你想说服他应该与你重归于好,他当然不会理你,而且会把脸扭过去,把背朝向你,以示“报复”。他会认为“我一直把你当成我的好朋友,你却……”“平时我对你那么好,你却……”而感到委屈和痛苦。因此,会对你产生反感,妨碍你的说服顺利进行。尤其是在小学生中,这种情况尤甚。在成年人的世界里,有时不会把对对方的反感这么直接地表示出来,但是因为他心存反感,往往会使你的说服以失败而告终。如果他心存反感,你即使求他做点儿小事,他也会说“我太忙”、“我感觉不能胜任”等来拒绝你的请求。
如果你想要说服的对方在内心深处对你存在着反感时,会如何表现出来呢?成人与小孩不同,所以表现形式也比较复杂。首先,由于说服者与被说服者之间的关系不同,反感的表现形式也不同。例如下属对上司感到反感时,因为不便明确表现出来,只好压抑在心底,最后会以变了形的其他方式表示出来。
还有,社会地位低者对社会地位高者进行说服时,对方只是随意地附和,并不向说服者吐露真心,或者使用极端客气的语言。这一般都是心中怀有反感的表现,这种反感会妨碍你的说服。当上司劝说下属应打起精神努力工作时,部下只是口头上响亮地回答他“是”,但是实际上并没什么改进,这一般都表示内心对上司有反感。当对方在谈话中根本不提你的名字时,有时也表示对你有反感。
相反,当上司对下属有反感时,即当社会地位高的人对社会地位低的人有反感时,大部分情况下不会将反感压抑在心底,而是直接表现出来。例如,谈到主题时,故意岔开话题;谈话当中突然离席,让对方久候;假装正在思考问题,将视线转移到别处;更有甚者,根本不听你的谈话,一个人看起报来。当对方采取忽视你的人格的态度时,可以认为说服工作很难进行了。此外,在不可用社会的优劣关系来衡量的家庭关系中,有时,孩子对于父母的劝告会强词夺理,采取完全拒绝的态度,也是孩子对父母怀有反感的表现。
那么,在想说服对方时,原本处于平等地位、没有任何瓜葛的双方,为什么会出现反感与被反感的现象呢?首先可以说,当你辜负了对方对你的期望时,他会对你产生反感。就像前面提到的小学生的例子那样。例如,对方一直认为你是他最值得信赖的朋友,而且你也知道对方对你很信任,但是在某种情况下,你辜负了他对你的信任,他便会对你有反感。
对以上所说的下属与上司的关系而言,当下级辜负了上级或上级辜负了下级的期望时,即当出现了“我受到了对方的藐视”这种情况时,对方心理上就会产生反感。时间久了,反感的情绪逐渐压抑在心底,就会在内心深处形成反感意识。
人们往往想忘掉那些不愉快的感情,如反感等情绪。这样,被压抑的观念就会自然地留存在心中,支配人的行动。但是,对方对说服者的这种无意识的反感,在说服者对他进行说服时,就会不自觉地表现出来。
而且反感往往是“个人感情”起主要作用的。例如,“他很傲慢”这种反感如果在你的心中已形成了印象,就容易让你认为“既然他如此对我,我说他傲慢,别人也不会指责我”,使你觉得自己很有道理。这样的“感情逻辑”,如从说服者的立场给予冷静的观察,往往会发现它是毫无理论根据的。但是,又不能因为没有理论根据,就指责他的反感是没有道理的。
但是,因为反感缺乏理论性根据,所以如果能进行很好的说服,那么,对方不仅会消除对你的反感,而且对你会进一步产生好感,从而有利于说服的进行。
1991年11月3日夜,美国新一届总统大选揭晓。当选总统克林顿在竞选总部楼前对他的支持者们的聚会上即兴演说,先是言辞恳切地感谢昨天还在互相唇枪舌剑、猛烈攻击的主要政敌——现任总统布什,感谢布什从一名战士到一位总统间为美国做出的出色贡献,并呼吁布什和另一位对手佩罗及其支持者与他团结合作,在他未来的4年重造美国,全面振兴美国的大变革中继续忠诚地服务于祖国。
而远在异地的布什则打电话祝贺克林顿成功地完了一场“强有力的竞选”,还调侃地告诫克林顿:“白宫是个累人的地方。”并保证他本人和白宫各级人士将全力以赴地与克林顿的班子合作,顺利完成交接工作。
竞选的成功与失败,对于他们来说欢乐与悲哀都是不言而喻的。但在事实面前,他们毕竟保持了高度的理智,表现了适度的宽容和超然的风度。
事实上,不能容忍的人是愚昧的,他们只晓得向来如此,现在也应该如此,所以他拼命反抗和破坏一切新的环境、新的事物、新的思想和新的人物。对于新的事物、新的环境,我们要努力研究,以求达到能够了解的目的;若是好的、对的,我们便应该吸取、学习。这是最正当最科学的方法,也正是容忍的方法。
为什么人们会对懂得宽容的人产生好感呢?让我们来看看其中的道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宽容就是通过信赖、信任、赞扬、鼓励等方法,促使双方之间的关系变得更为融洽。其实,每个人都希望和他人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每个人的潜意识里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宽容。正因为他人的宽容满足了自己此种需求,所以才会对对方产生好感,从而愿意与对方合作。
既然我们都明白宽容能带来这么多好处,那么为何我们自己却无法以宽容之心待人?这其中的问题又在哪里?为什么我们在期望别人了解自己的同时,自己却吝于了解别人呢?这是值得我们好好思考和注意的问题。
直接明了,一语中的
说话是一门艺术,尤其是领导干部找人谈话,既能看出谈话者的水平,又能感觉得到谈话者的风格与个性。中国伟人邓小平同志作为一位杰出的领导人,其语言特点是一针见血,往往几句话就能切中要点,能够高效地解决问题。他曾经和数不清的人谈过话,不少听过邓小平谈话的人虽然都有不同的感受,但有一条是共同的,那就是:他的谈话直接明了,一语中的,没有大话、空话。这种风格被称为“小平特色”。
先看看小平本人是如何来诠释这种特色的。
作为原红三军团宣传部长的刘志坚,被派往慰问张国焘领导的四方面军,并被留在了那里,后来还被安排当上了四方面军的宣传部长。在那里,刘志坚度过了一段很不愉快的日子。他数次提出要回原部队都没获得批准。当红军过草地到达陕北后,他正式向组织上提出了自己的要求。
在黄土高原上一间很普通的窑洞里,身穿灰色军服的红四方面军宣传部长刘志坚,找到了时任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的邓小平。
邓小平和他握手后就问:“你有什么事情吗?”
“邓副主任,我想找你谈话。”
“谈吧。”
“邓副主任,我想回原来的部队去,那里的同志我都熟悉,工作起来顺手。”
邓小平看看刘志坚,说:“你就不要回去了,我们还要派人到四方面军的部队去。”
由于种种原因,中央红军和张国焘主持的红四方面军的干部之间有一些隔阂,现在会师到了陕北,要解决这些隔阂和矛盾,调动干部是重要的方法之一。
小平同志用不容置疑的口吻说:“你就留在那里,这道理不用我多讲。”
道理刘志坚的确明白。刘志坚还想说些什么,但看看邓副主任的目光,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
这时,邓小平说:“没有别的事了吧,那就这样吧。”
刘志坚琢磨琢磨小平同志的话,思想上也就想通了。于是,他还是回到了原四方面军,肩负起了组织交给的任务。
正由于小平同志谈话往往是言简意赅、一语中的、要领清晰,因此,事隔几十年后,刘志坚同志还记忆深刻。因此我们在劝说别人时,也应该像伟人邓小平同志这样,说语不在多而在于切中要害。
在某些商业场合,千钧一发之时,更应该果断出击,一语道出你的目的。只要抓住机会,直截了当,成功往往不像想的那么艰难。
如果你能把握说话的契机,完全没有必要再拐弯抹角,直接明了、开章明义往往会使对方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接受你的想法,从而顺利地完成你的说服工作。
所以,当劝说自己忠诚的下属时,面对执迷不悟、麻木不仁者时,或在千钧一发的商业场合,直接明了、一语中的的说服方式再适合不过了。
让对方觉得那是他的主意
你是否对自己的想法比别人给你提供的想法更有信心?如果是的,那你为何要将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呢?因为如果你的意见确实正确,事实终会证明这一点;如果你的意见不对,你非得强加于人,别人要么不大愿意接受;要么接受后对自己产生不利的后果,那你的意见不成了一种罪过吗?所以我们何不采取一种更好的策略:只向他人提供自己的看法,而由他最后得出结论!
没有人喜欢被迫购买或遵照命令行事。如果你想赢得他人的合作,就要征询他的愿望、需要及想法,让他觉得是出于自愿。
费城的亚道夫·塞兹先生,突然发现他必须给一群沮丧、散漫的汽车推销员灌输热忱。他召开了一次销售会议,要求这些推销员,把他们希望从他身上得到的个性都告诉他。在他们说出来的同时,他把他们的想法写在黑板上。然后,他说:“我会把你们要求我的这些个性,全部给你们。现在,我要你们告诉我,我有什么权利从你们那儿得到东西。”回答来得既快又迅速:忠实、诚实、进取、乐观、团结,每天热情地工作8小时。有一个人甚至自愿每天工作14个小时。会议之后,销售量上升得十分可观。
塞兹先生说:“只要我遵守我的条约,他们也就决定遵守他们的。向他们探询他们的希望和愿望,就等于给他们的手臂打了他们最需要的一针。”
同样,美国陆军上校爱德华·荷斯的例子,用在此处,也是很好的证明。
陆军上校爱德华·荷斯,曾在威尔逊总统时期,在许多重要事件上发挥相当的影响力。威尔逊十分倚重荷斯的见解,其重要性有时比其他阁员更有过之而无不及。
荷斯是用什么方法去影响威尔逊总统呢?他后来曾透露过这个秘密,那是经由亚瑟·史密斯在《星期六邮报》上发表出来的:
“‘我比较了解总统的脾气个性之后,就比较知道该如何改变他的想法。’荷斯说道:‘要想改变威尔逊总统的观念,最好是在无意间把一个观念深植在他脑海里。当然,这不但要先引起他的兴趣,而且要不违背他的利益。我也是在无意间发现这个方法。因为有一次我在白宫同他讨论一个政策,他本来相当反对我的看法,但几天之后,在一个晚宴上,他却向别人提出我的意见,只是那时已变成他的看法。’”
荷斯是个聪明人,不在乎由谁来表达那个意见。荷斯要的是结果,所以,他便让威尔逊觉得那是他自己的看法,甚至连众人也觉得如此。
让我们再次记住:我们所碰到的许多人,都具有像威尔逊一样的人性。所以,让我们也采用荷斯上校的做法吧!
一次,卡耐基正计划前往加拿大的纽布伦克省去钓鱼划船,便写信给观光局索取资料。一时间,大量信件和印刷品向他寄来,不知该如何选择。后来,加拿大有个聪明的营地主人寄来一封信,内附许多姓名和电话号码,都是曾经去过他们营地的纽约人。并希望卡耐基打电话询问这些人,便可详细明了他们营地所提供的服务。
卡耐基在名单上发现了一个朋友的名字,便打电话给那位朋友,询问种种事宜。最后,又打了个电话通知营地主人他到达的日期。
卡耐基说:“有许多人想尽办法向我推销他们的服务,但有一个却让我推销了我自己。那个营地主人赢了。”
确实如此,没有人喜欢他是被强迫购买或遵照命令行事。我们宁愿出于自愿购买东西,或是按照我们自己的想法来做事。我们很高兴有人来探询我们的愿望、我们的需要,以及我们的想法。
众所周知,西奥多·罗斯福在担任纽约州长的时候,他一方面和政治领袖们保持良好的关系,另一方面又强迫他们进行一些他们十分不高兴的改革。很多人都不解,他究竟是怎么做到的呢?看完下面的内容,相信你会找到答案的。
当某一个重要职位空缺时,他就邀请所有的政治领袖推荐接任人选。“起初,”罗斯福说,“他们也许会提议一个很差劲的党棍,就是那种需要‘照顾’的人。我就告诉他们,任命这样一个人不是好政策,大家也不会赞成。”
“然后他们又把另一个党棍的名字提供给我,这一次是个老公务员,他只求一切平安,少有建树。我告诉他们,这个人无法达到大众的期望。接着我又请求他们,看看他们是否能找到一个显然很适合这一职位的人选。他们第三次建议的人选,差不多可以,但还不太好。接着,我谢谢他们,请求他们再试一次,而他们第四次所推举的人就可以接受了,于是他们就提名一个我自己也会挑选的最佳人选。我对他们的协助表示感激,接着就任命那个人,还把这项任命归功于他们。”
记住,罗斯福尽可能地向其他人请教,他让那些政治领袖们觉得,他们选出了适当的人选,完全是他们自己的主意。无独有偶,发生在皮尔医师身上的一个例子也正好说明了这一点。
皮尔医师在纽约布鲁克林区的一家大医院工作,医院需要新添一套X光设备,许多厂商听到这一消息,纷纷前来介绍自己的产品,负责X光部门的皮尔医师因而不胜其扰。
但是,有一家制造厂商则采用了一种很高明的技巧。他们写来一封信,内容如下:
我们的工厂最近完成了一套新型的X光设备。这批机器的第一部分刚刚运到我们的办公室来。它们并非十全十美,你知道,我们想改进它们。因此,如果你能抽空来看看它们并提出你的宝贵意见,使它们能改进得对你们这一行业有更多的帮助,那我们将深为感激。我知道你十分忙碌,我会在你指定的任何时候,派我的车子去接你。
“接到信真使我感到惊讶。”皮尔医师说道,“以前从没有厂商询问过他人的意见,所以这封信让我感到了自己的重要性。那一星期,我每晚都忙得很,但还是取消了一个约会,腾出时间去看了看那套设备,最后我发现,我愈研究就愈喜欢那套机器了。没有人向我兜售,而是我自己向医院建议买下那整套设备。”
被尊为圣人的老子曾说过: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
所以,如果你要说服别人,你应该遵守说服的又一大原则:让别人觉得那是他们的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