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操纵术 大全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六章 操纵他人行为的心理操纵术

“乐道人之善”,悦纳他人的第一步

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不知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一名新来的同事也没招你惹你,但你就是看他不顺眼,一旦他有什么过错,你就会毫不留情地指责他;而你的朋友最近因为儿子的事情烦恼不堪,找你请你爸爸帮忙让他儿子进某所重点中学,鉴于多年的友谊,你很快就答应了,并在很短的时间就帮他办成了……类似的事例很多。为什么你对同事和朋友有截然相反的态度呢?

社会是由各种各样的人组成的,这些人会有不同的思想性格、兴趣爱好与生活习惯。有的人热情开朗,有的人沉静稳重,有的人性子急躁,有的人心胸狭窄……面对这么多不同性格的人,我们应该怎样使他们乐于按照你的意愿行事呢?

要想改变他人的行为,首先应该悦纳他人。悦纳他人,就要满怀热忱地和他们相处,容忍并且诚心地尊重别人与自己不同的性格、兴趣和生活方式,还要主动地了解他们的性格特征,熟悉他们的生活习惯,在这个基础上创造和谐融洽的人际环境。

有人同事关系紧张常常是因为不喜欢同事的个性而产生一些恩怨纠纷,在工作上不能很好地合作,甚至互相为难。反之,对于跟自己合得来的人,则不惜牺牲原则,给予种种方便。如果采取的是这种方法,当然会招致不良的后果。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抛弃个人的成见,即使对某位同事有不好的看法,不喜欢与他(她)私下相处,也应该在工作上保持合作,绝不故意为难。最好还要在工作上多关心他(她),帮助他(她)解决困难,同心协力做好工作。另外,对私下交情好的同事和朋友,也不能放弃原则,姑息迁就他们的缺点与错误。这既是对朋友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倘若我们能够这样做,日久天长,就必定可以得到别人的信任,并确立自己的威信,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使他人乐于听从自己的意见。

悦纳他人还应该做到“乐道人之善”。“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待同事、朋友,要多看他们的长处,多学他们的优点,不能看自己是“一朵花”,看别人就是“满身疤”。我们经常会见到这样一种人:他对自己所做的工作一点一滴都记在心头、挂在嘴上,挑别人的毛病也绝无遗漏,说起来如数家珍,而对自己的毛病、别人的长处,则一概缄口不语。这种人往往为人们所不齿,被称为“不团结因子”。乐道人之善,一方面要注意不能因为自己比别人做的工作多一点或能力强一点,就沾沾自喜,瞧不起别人;另一方面还要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长处,对他人的工作成绩多加褒扬。这样,不仅显示出了自己虚怀若谷的风度,有益于团结,而且对自己的成长与进步也会大有好处。当然,对别人应该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如果不顾事实或夸大事实,效果就可能适得其反。

互惠,让他知道这样做对自己也有利

一位心理学教授做过这样一个小小的实验。

他在一群素不相识的人中随机抽样,给挑选出来的人寄去了圣诞卡片。虽然他也估计会有一些回音,但却没有想到大部分收到卡片的人,都给他回了一张。而实际上他们都不认识他啊!

给他回赠卡片的人,根本就没有想到过打听一下这个陌生的教授到底是谁,他们收到卡片,自动就回赠了一张。也许他们想,可能自己忘了这个教授是谁了,或者这个教授有什么原因才给自己寄卡片。不管怎样,自己不能欠人家的情,给人家回寄一张,总是没有错的。

这个实验虽小,却证明了互惠在心理学中的作用。它是人类社会永恒的法则,是各种交易和交往得以存在的基础,我们应该尽量以相同的方式回报他人为我们所做的一切。

如果一个人帮了我们一次忙,我们也应该帮他一次;如果一个人送了我们一件生日礼物,我们也应该记住他的生日,届时也给他买一件礼品;如果一对夫妇邀请我们参加了一个聚会,我们也一定要记得邀请他们到我们的一个聚会上来。

由于互惠的影响,我们感到自己有义务在将来回报我们收到的恩惠、礼物、邀请等。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就如坐跷跷板一样,不能永远固定某一端高、另一端低,就是要高低交替。一个永远不肯吃亏、不肯让步、不与别人互惠的人,即使真正赢了,讨到了不少好处,从长远来看,他也一定是输家,因为没有人愿意和他交往下去了。

中国古代讲究礼尚往来,也是互惠的表现。这似乎成了人类行为不成文的规则。

一个人向朋友请教一件事,两人聚会吃饭,那么账单就理所当然应由请教人的这个人付,因为他是有求于人的一方。如果他不懂这个道理,反而让对方付,就很不得体。

在不是很熟悉的朋友之间,你求别人办事,如果没有及时地回报,下一次又求人家,就显得不太自然。因为人家会怀疑你是否有回报的意识,是否感激他对你的付出。及时地回报,可以表明自己是知恩图报的人,有利于相互之间继续交往。

而且如果不及时回报,会给你带来一些麻烦。你一直欠着这个情,如果对方突然有一件事反过来求你,而你又觉得不太好办的话,就很难拒绝了。俗话说:“受人一饭,听人使唤。”可以说,为了保持一定的自由,你最好不要欠人情债。

当然,在关系很亲密的朋友之间,就不一定要马上回报,那样可能反而显得生疏。但也不等于不回报,只是时间可能拖得长一些,或有了机会再回报。

朋友间维护友谊遵循着互惠定律,爱情之间也是如此。爱情也是讲求互惠互利的,双方需要保持一个利益的平衡。如果平衡被严重打破,就可能导致关系破裂。

正如上面所述,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就像坐跷跷板一样,要高低交替。一个永远不肯吃亏、不肯让步的人,即使真正得到好处,也是暂时的,他迟早要被别人讨厌和疏远。

从思路开始,让别人追随你的思想

很多时候,无论是演讲、宣传,还是竞选、谈判,我们总希望别人能跟着自己的思路走。可是,每个人都有独立的思维,想要改变他人的想法,让对方按照你的思路来思考问题,是何等的不容易!

不过,要解决这个难题,靠强制性命令来实现是不太可能的,而是需要一些有效的心理技巧来一步步地影响他们。下面有几种方法值得参考。

1.“6+1”法则

在沟通心理学上有一个重要的“6+1”法则,用来说明这样一种现象:一个人在被连续问到6个做肯定回答的问题之后,那么第7个问题他也会习惯性地做肯定回答;而如果前面6个问题都做否定回答,第7个问题也会习惯性地做否定回答,这是人脑的思维习惯。利用这个法则,你如果需要引导对方的思路,希望对方顺从你的想法,你可以预先设计好6个非常简单、容易让对方点头说“是”的问题,先问这6个问题作为铺垫,最后再问一个最重要和关键的问题,这样对方往往会自然地点头说“是”。

2.问封闭式问题

封闭式问题是与开放式问题相对的一类问题,这类问题的答案往往是“是”或“不是”,“有”或“没有”,等等,答案只是有限的几个选择。封闭式问题与开放式问题有不一样的作用,封闭式问题可以用来得到你预先设想的答案,例如,你问对方“你有没有结婚?”对方的回答可能是“有”或“没有”,这两个答案都是你事先可以预见的,你可以事先就想好如果他回答“有”,你如何继续提问;如果他回答的是“没有”,你又该怎么继续提问。预先设计好的一系列的封闭式问题,可以非常有效地引导对方的思路。

3.提示引导

提示引导是一种语言模式,用来影响对方的潜意识,使对方不知不觉地转移思路。这种语言模式的基本思路是:先用语言描述对方的身心状态,然后用语言引导对方的思考或是生理状态。例如,你可以说“当你开始听我介绍这个房子的时候,你就会觉得住在这个房间里会很舒服”、“当你考虑买这辆车的时候,你就会想到带着你的太太和孩子开这辆车兜风是多么开心的事情”,等等,这些都是提示引导的语言模式,其中“当……你就会……”是标准的句式,“当”后面是描述对方的身心状态,“你就会”后面是你引导对方进入的状态或思路。

4.目的架构

目的架构式谈话就是在一开始就与对方明确这次谈话双方共同的目的,这会很快地将对方的思路引向真正有价值、有利于解决问题的地方。例如,两辆车发生追尾事故,车子都有了破损,两辆车的司机都很气愤,往往一下车就吵架。如果其中一位能使用目的架构,问对方:“这位先生,你觉得我们现在最重要的是解决问题呢,还是要吵架呢?”这个问题指出了两名司机重要的不是要吵架,而是要解决问题,然后继续各自的行程。那么双方的争吵可能会立即终止,因为目的架构将对方的思路完全从争吵的状态引到了解决问题上面来。

知道了这些技巧,我们就没必要再纸上谈兵了。你不妨在今后的实际生活中应用一下这些巧妙的方法,让对方顺从你的思路,从而达到你的目的。

改变他,先迎合他的自尊心

心理学家认为,尊重是每一个人的心理需要。不管先天条件如何,财富的多少,地位的高低,任何人都需要得到别人的尊重。因而,要想使他人乐于改变,最重要的就是迎合他人的自尊心。

美国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证明了尊重对人产生的巨大影响。

为了调查研究各种工作条件对生产效率的影响,美国西方电器公司霍桑工厂一个大车间的六名女工被选为实验的被试。实验持续了一年多,这些女工的工作是装配电话机。

第一个时期,让她们在一个一般的车间里工作两星期,测出她们的正常生产效率。

第二个时期,把她们安排到一个特殊的测量室工作五星期,这里除了可以测量每个女工的生产情况外,其他条件都与一般车间相同,即工作条件没有变化。

接着进入第三个时期,改变了女工们工资的计算方法。以前女工的薪水依赖于整个车间工人的生产量,现在只依赖于她们六个人的生产量。

第四个时期,在工作中安排女工上午、下午各一次5分钟的工间休息。

第五个时期,把工间休息延长为10分钟。

第六个时期,建立了六个5分钟休息时间制度。

第七个时期,公司为女工提供一顿简单的午餐。

在随后的三个时期每天让女工提前半小时下班。

第十一个时期,建立了每周工作五天的制度。

最后一个时期,原来的一切工作条件全恢复了,重新回到第一个时期。

心理学家是想通过这一实验来寻找一种提高工人们生产效率的生产方式。的确,工作效率会受到工作条件的影响,然而,出乎意料的是,不管条件怎么改变,如增加或减少工间休息,延长或缩短工作日,每一个实验时期的生产效率都比前一个时期要高,女工们的工作越来越努力,效率越来越高,根本就没关注过生产条件的变化。

想必你一定在好奇,这是为什么呢?

之所以会这样,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女工们感到自己是特殊人物,受到了尊重,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因而感到愉快,便遵照老板想要她们做的那样去做。正是因为受到了重视和尊重,所以,她们工作越来越努力,每一次的改变都刺激着她们去提高生产效率。

尊重的需要是人的一种高级需要。人与人有差异,人与人在财富、地位、学识、能力、肤色、性别等许多方面各有不同,但在人格上是平等的。维护自己的自尊是人类心中最强烈的愿望,因此,满足尊重的需要对人来说十分重要。很多时候,人们为了获得尊重,会通过追求流行、讲究时髦、用高档商品、买名牌服装等手段来体现自己的价值。

拿破仑当年创建了法国荣誉军团勋章,为士兵发放了15000枚十字勋章,给18位将军授予了“法国元帅”的称号,并将自己的军队称为“宏伟之师”。人们批评他在给身经百战的军人颁发“玩具”,拿破仑答道:“人类就是被这种玩具统治着的。”

拿破仑使用了授予他人头衔和权威的技巧,即是尊重他人,迎合他人的自尊心,这种方法在你身上也能发挥作用。

从对方立场考虑问题,让他自然改变

有人说:“当你处理自己的事,有谨慎的反应,暂且停下一会儿,把你对别人的一点关怀,作一个小小的比较,你将会明了人与人的关系。”换句话说,若要使他人乐于按照你的意愿去行事,就应该从他人的立场出发考虑问题。

美国著名人际关系大师戴尔·卡耐基描述了这样一段他自己的经历。

“我常常在家附近的一座公园内散步,作为消遣。因此我渐渐对花木起了爱护之心,每当有火烧树林的消息传来,我的心里便会感到十分难过。

“树林起火大多是孩子们在林间生火做饭造成的。有时火烧得相当大,非得借助消防队才可扑灭。虽然这座公园内立着一块警告牌,上面明确写着纵火者所将受到的处罚……但是因地处偏僻,警察又疏于管理,以至于公园内火灾频繁。

“记得有一次,我匆匆地跑去告诉警察,公园内有火星在扩散,请他立即通知消防队前来扑灭。可是他却摆出一副漠不关心的态度——他说那不是他负责的管区,不关他的事。

“自从那次后,我便常常骑着马,由自己来担任维护公共财产的职责。最初,我一看到孩子们在树下生火野餐时,就会立即跑过去,用严厉的口吻恐吓他们:在树下生火将会被拘捕禁闭,要他们马上将火熄灭。其实,我不该这样做的,因为我这样做只是宣泄了内心里的情感,而却丝毫没有考虑孩子们的感受。他们虽然照着我的话做了,但心里却很不是滋味,所以,我一离开,他们又把火点了起来。

“几年后,我开始觉察到该向别人多学学怎样以他人的观点去批判、观看一件事物,于是我不再去命令别人。在公园里再遇到玩火的孩子,我就对他们说:‘嗨!小伙子们,你们玩得还高兴吗?你们要拿什么做野餐呢?我小的时候,也和你们一样,喜欢在野外生火做饭,现在回想起来还是挺有意思的。但是你们可别忘了,在公园内生火是很危险的,我知道你们不会惹麻烦,因为你们都是好孩子,而其他的孩子们,看到你们在生火,必然也会跟着玩起火来,回家的时候如果不把火熄灭,树叶、树枝将会被火星引燃,从而导致火灾发生。要知道,若我们不好好爱护花草树木,这公园内会没有树木了。你们大概不知道,在公园内玩火是会坐牢的。我不打算干涉你们,只希望你们别把火靠近干树叶,并且在回家时,别忘了将火熄灭。假如你们下回还想玩时,我建议你们去那边沙滩上玩,在那里就不会有什么危险,谢谢你们的合作,祝你们玩得愉快。’

“这样说,效果真的很惊人,孩子们都很乐意跟我合作。他们不但没有埋怨及反感,也不会感到被人强迫服从命令,而认为他们保全了面子与自尊。不但我觉得满意,他们也觉得高兴,那是因为我考虑到了他们的立场。”

我们假如期望别人去完成一件事,不妨以对方的观点来想一想,默问自己:“他这样做的用意何在呢?”虽然那是很耗时也很麻烦的,但那样做的话将会减少很多摩擦和不愉快,因而获得更多的友谊。能处处为人设想,并以对方的观点,去对待事情,这将会影响到你往后的社会交往及事业成就。

因此,若想让别人乐意顺着你的意思去改变自己,你就必须做到从他人立场出发去考虑问题,处理事件。

布下“最后通牒”的陷阱,让他不得不屈服

在谈判中,有些谈判者支出架子准备进行艰难的拉锯战,而且他们也完全抛开了谈判的截止期。此时,你的最佳防守兼进攻策略就是出其不意,发出最后通牒并提出时间限制。这一策略的主要内容是:

在谈判桌上给对方一个突然袭击,改变态度,使对手在毫无准备且无法预料的形势下不知所措。

对方本来认为时间挺宽裕,但突然听到一个要终止谈判的最后期限,而这个谈判成功与否又与自己关系重大,不可能不感到手足无措。由于他们很可能在资料、条件、精力、思想、时间上都没有充分准备,在经济利益和时间限制的双重驱动下,会不得不屈服,在协议上签字。

美国汽车大王亚科卡在接管濒临倒闭的克莱斯勒公司后,觉得第一步必须先压低工人工资。他首先降低了高级职员的工资10%,自己也从年薪36万美元减为10万美元。随后他对工会领导人讲:“17元每小时的活有的是,20元每小时的活一件也没有。”

这种强制威吓且毫无策略的话语当然不会奏效,工会当即拒绝了他的要求。双方僵持了一段时间,始终没有进展。后来亚科卡心生一计,一日他突然对工会代表们说:“你们这种间断性罢工,使公司无法正常运转。我已跟劳工输出中心通过电话,如果明天上午8点你们还未开工的话,将会有一批人顶替你们。”

工会谈判代表一下傻眼了,他们本想通过再次谈判,从而在工薪问题上取得新的进展,因此他们也只在这方面做了资料和思想上的准备。没曾料到,亚科卡竟会来这么一招!被解聘,意味着他们将失业,这可不是闹着玩的。工会经过短暂的讨论之后,基本上完全接受了亚科卡的要求。

亚科卡经过一年旷日持久的拖延战都未打赢工会,而出其不意的一招竟然奏效了,而且解决得干净利落。

所谓“最后通牒”,常常是在谈判双方争执不下、陷入僵持阶段,对方不愿屈服以接受交易条件时所采用的一种策略。实践证明,如果一方根据谈判内容限定了时间,发出了最后通牒,另一方就必须考虑是否准备放弃机会,牺牲前面已投入的巨大谈判成本。

美国底特律汽车制造公司与德国谈判汽车生意时,就是运用了最后通牒策略而达到了谈判目标。当时,由于双方意见不一致,谈判近一个多月没有结果,同时,别国的订货单又源源不断。这时,美国底特律汽车制造公司总经理下了最后通牒,他说:“如果你还迟迟不下定决心的话,5天之后就没有这批货了。”眼看所需之物抢购殆尽,德方不由得焦急起来,立刻就接受了谈判条件,于是,一场持久的谈判才告结束。美国这家公司使用的就是最后通牒法,迫使对方最终屈服。

可见,在某些关键时刻,最后通牒法还是大有裨益的。但是,该方法并非屡试不爽,一旦被对方识破机关,最后通牒的威力可能会反作用到自己身上来。这里有一个范例。

美国通用电气公司与工会的谈判中采用“提出时间限制”的谈判术长达20年。这家大公司在谈判开始的时候,使用这一方法屡屡奏效。但到1969年,电气工人的挫败感终于爆发。他们料到谈判的最后结果肯定又是故技重演,提出时间限制相要挟,在做了应变准备之后,他们放弃了妥协,促成了一场超越经济利益的罢工。

发“通牒”一定要注意一些语言上的技巧,要把话说到点子上。

第一,出其不意,提出最后期限,对谈判者提出要求时必须语气坚定,不容通融。

运用此道,在谈判中首先要语气舒缓,不露声色,在提出最后通牒时要语气坚定,不可使用模棱两可的话语,使对方存有希望,以致不愿签约。因为谈判者一旦对未来存有希望,想象将来可能会给自己带来更大的利益时,最后就不肯签约。故而,坚定有力、不容通融的语气会替他们下定最后的决心。

第二,提出时间限制时,所提时间一定要明确、具体。

在关键时刻,不可说“明天上午”或“后天下午”之类的话,而应是“明天上午8点钟”或“后天晚上9点钟”等更具体的时间。这样的话会使对方有一种时间逼近的感觉,使之没有心存侥幸的余地。

第三,发出最后通牒言辞要委婉。

必须尽可能委婉地发出最后通牒。最后通牒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攻击性,如果谈判者言辞激烈,极度伤害了对方的感情,对方很可能由于一时冲动铤而走险,一下子退出谈判,这对双方均不利。

用“我错了”,让他人心悦诚服接受批评

法国著名作家拉罗什富科曾说过:“没有什么人比那些不能容忍别人错误的人更经常犯错误的。”确实,我们在生活中,总会发现周围的人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于是,如何做到批评但又不伤害他人,成了与人交往中很重要的一门学问。

也许你会说,“批评还不容易,直接告诉他‘你错了’或‘你某些地方做得不对’,很简单嘛。”然而,我们都知道,人是有自尊的动物,很少有人不会主动去维护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因此,几乎没有谁在听见“你错了”三个字时内心仍能非常平静。大家往往会为来自他人的批评指责闷闷不乐,冲动的人甚至可能当即暴跳如雷、反唇相讥。

千万不要小看“你错了”这样直截了当的三个字,在人际交往中,破坏力最强的莫过于这三个字了。它不会带来任何好的效果,只会造成一场不快、一场争吵,甚至会使朋友变成对手,使情人变成怨偶。在我们肆无忌惮地用它指责别人错误的同时,几乎意识不到,这样做是会给别人的心中留下疤痕的。

从人性角度来说,做错事的人只会责怪别人,而不会责怪自己——我们都是如此。这不是度量的问题,而是人性的问题,只有极少数人能够克服人性的弱点而使度量大到能接受批评的程度。

那么,想批评别人的时候,我们采用什么方式好呢?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心灵师长”戴尔·卡耐基曾指出,想对他人表达“你错了”的批评意图,不妨先承认“我错了”,这对疏通关系和解决问题更有好处。

有一位著名的作家用主动认错的方式赢得了读者的尊重。

在长达20年社会纪实体裁小说写作之后,他尝试着变换风格,推出了一部侦破类新作,这让许多读者无法接受。

一名愤怒的读者甚至写信给他,言辞非常激烈,指责他根本不该转型。其中很多语句有失偏颇,看得出这位读者对小说艺术的理解并不深入。但这位作家并没有恼羞成怒,而是非常认真地写了一封回信,在信中,他只字不提这位读者的不礼貌和认识上的浅薄,只是很诚恳地承认自己并不适合悬疑推理题材的写作,他很感谢读者的意见,希望以后能够经常互相交流看法。

这个故事让我们深刻体味到“你错了”会为你树立新的敌人,而“我错了”却可能帮你赢得新的朋友。可以想象,那名激动的读者看到回信后,一定会心生惭愧——为自己的粗鲁无礼,为作家的谦逊大度。在一个胸襟宽广、能够认识自己的错误、敢于向别人承认错误的人面前,任何问题都将迎刃而解,任何矛盾都将烟消云散。

现实往往就是如此,当我们说对方错了时,他的反应常让我们头疼,而当我们承认自己也许错了时,就绝不会有这样的麻烦。这样做,不但会避免所有的争执,而且可以使对方跟你一样宽宏大度,承认他也可能弄错。

指出对方错误时,他也许并不明白你的用意——是为了贬低他、抬高你自己,还是为了他好?因此,你应该尽量让他明白批评他是你的好意。讲话时态度一定要谦和诚恳,用语不能激烈,否则对方就会以为你在教训他;也不必过于委婉,否则他会认为你惺惺作态。

此外,指正别人还要选择适当的场合和时机。原则上讲,要在对方情绪比较稳定时指出他的不足之处。人在情绪不正常时,可能什么也听不进去。最好避开第三者,以一对一的方式进行,以免让他产生当众出丑的感觉。在大庭广众下指出别人的错误,除了会为自己多树立一个敌人外,别无任何作用。

多用“所以”少用“但是”,对方易接受你的谈判

为了使讲话的内容充分展开,首先要给对方留下这样的印象,即谈判的对手和自己谈论的是同一个内容。双方在发言中多少有点矛盾时,也应这样对人家说:“我和部长之间只是表达方式和所处的地位不同,其实说的都是一回事。”把话引导到双方共同的目标上来,共同努力寻找到达这一目的的最短路线。

相反,彼此耿耿于怀,各朝各的方向发表议论,双方在心情上都会有一种蒙受了损失的感觉,于是相互抱怨自己损失的那一部分让对方赚去了。我们并不希望这样,因此必须给对方留下双方是为了共同的利益而坐在一起的印象,本着“我赚,你也赚”的精神进行商谈。

故此,对话中应该尽量避免使用转折连词,这种词使用过多,无论你怎么解释也会形成一种相互对立的氛围。即使对方反驳自己,也不能用“但是”来接受。不管人家说些什么,一定要用“所以”、“正因为如此”等顺接连词来对付。

人际关系的发展不见得那么规范,那么完善。有些表达写进文章里显得文理不通,但在口头对话中往往没有什么异样的感觉。比如有两个女高中生在谈话,你站在客观的立场上听起来有些驴唇不对马嘴,可她们在那么一种特定的气氛里却能一直聊下去。两者之间的谈话不必100%吻合,其中有30%对不上,关系也能够融洽起来。所以,在理论上应当使用转折连词的地方,即使你用了顺接连词,谈话仍然可以继续,内容也没有意外地发生变化。比如对方在指出缺点时问道:“这种场合,你们应当如何处理?”这时可以回答:“没什么,正在考虑对策。”也可以回答:“所以,正在考虑对策。”两者的意思都讲得通,但以后者为好,因为它给人留下的印象是我们双方都在朝着同一个目标努力。

经过各种考验并能够从跌倒的地方很快地站起来的人,往往善于使用顺接连词。不想心甘情愿地接受对方的意见时也用“所以”开头把自己的意见坚持讲下去的人,应该说是强者。如果讲话过程中,无论受到怎样的攻击也不改变自己的论点,用转折连词来迎接对方的挑战,那么,谈判就在不知不觉之中误入了歧途。

要知道,谈判的最高境界就是让谈判双方走向双赢,谈判就像分“蛋糕”,自己分得一定利益,同时要让对方知道他也能分得“一块”,这样“蛋糕”才能越做越大,谈判方向上你才能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吹毛求疵,让对方让步的“常规武器”

在商务谈判中,谈判者如能巧妙地运用吹毛求疵策略,会迫使对方降低要求,做出让步。买方先是挑剔个没完,提出一大堆意见和要求,这些意见和要求有的是真实的,有的只是出于策略需要的吹毛求疵。

吹毛求疵谈判方法在商贸交易中已被无数事实证明,不但是行得通,而且卓有成效。有人曾做过试验,证明双方在谈判开始时,倘若要求越高,则所能得到的也就越多。因此,许多买主总是一而再、再而三地运用这种战术,把它当做一种“常规武器”。

有一次,某百货商场的采购员到一家服装厂采购一批冬季服装。

采购员看中一种皮夹克,问服装厂经理:“多少钱一件?”

“500元一件。”

“400元行不行?”

“不行,我们这是最低售价了,再也不能少了。”

“咱们商量商量,总不能要什么价就什么价,一点儿也不能降吧?”

服装厂经理感到,冬季马上到来,正是皮夹克的销售旺季,不能轻易让步,所以,很干脆地说:“不能让价,没什么好商量的。”采购员见话已说到这个地步,没什么希望了,扭头就走了。

过了两天,另一家百货商场的采购员又来了。

他问服装厂经理:“多少钱一件?”回答依然是500元。

采购员又说:“我们会多要你的,采购一批,最低可多少钱一件?”

“我们只批发,不零卖。今年全市批发价都是500元一件。”

这时,采购员不急于还价,而是不慌不忙地检查产品。过了一会儿,采购员讲:“你们的厂子是个老厂,信得过,所以我到你们厂来采购。不过,你的这批皮夹克式样有些过时了,去年这个式样还可以,今年已经不行了。而且颜色也单调。你们只有黑色的,而今年皮夹克的流行色是棕色和天蓝色。”他边说边看其他的产品,突然看到有一件衣服,口袋有裂缝,马上对经理说:“你看,你们的做工也不如其他厂精细。”他仍边说边检查,又发现有件衣服后背的皮子不好,便说:“你看,你们这衣服的皮子质量也不好。现在顾客对皮子的质量要求特别讲究。这样的皮子质量怎么能卖这么高的价钱呢?”

这时,经理沉不住气了,并且自己也对产品的质量产生了怀疑,于是用商量的口气说:“你要真想买,而且要得多的话,价钱可以商量。你给个价吧!”

“这样吧,我们也不能让你们吃亏,我们购50件,400元一件,怎么样?”

“价钱太低,而且你们买的也不多。”

“那好吧,我们再多买点,买100件,每件再多30元,行了吧?”

“好,我看你也是个痛快人,就依你的意见办!”于是,双方在微笑中达成了协议。

同样是采购,为什么一个空手而回,一个却满载而归?原因很简单,后者采用了吹毛求疵策略,他让顾主变得理亏,同时又让顾主觉得他很精明,是内行,绝不是那种轻易被蒙骗的采购,从而只好选择妥协。

再来看看谈判专家库恩先生是怎样将他的花招带入日常生活中的,他可谓将吹毛求疵演绎到了极点。

有一次,他到一家商店买冰箱,营业员走上前来询问他需要的冰箱规格,并告诉他该冰箱每台售价为485.95美元。库恩先生走近冰箱左看右看,然后对营业员说:“这冰箱外表不够光滑,还有小瑕疵。你看这儿,这点小瑕疵好像还是个小划痕,有瑕疵的东西一般来说都是要降价的呀!”接着,库恩先生又问营业员:“你们店里这种型号的冰箱共有几种颜色?可以看看样品吗?”营业员马上引他看了样品。库恩先生看完后选择了现在店里没有的颜色。他解释说:“这种颜色与我家厨房里的颜色很相配,而其他颜色则会令人感到不协调。颜色不好,价钱还那么高,如果不重新调整一下价格,我只好另选购买商店了,我想别的商店可能有我需要的颜色。”库恩先生打开冰箱门,看过后问营业员:“这冰箱附有制冰器吗?”营业员回答说:“是的,这冰箱1天24小时都可为你制造冰块,而每小时只需2分钱电费。”库恩先生听后大声地说:“这太不好了!我的孙子有慢性喉头炎,医生说绝对不能吃冰。你可以帮我把这个制冰器拆下来吗?”营业员回答说:“制冰器无法为您拆下来,这是冰箱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库恩先生接着说:“我知道了,但是这个制冰器对我来说毫无用处,却要我为此付钱,这太不合理了,价格不能再便宜点吗?”

经过他的百般挑剔,冰箱的价格只得一降再降。

总的来说,吹毛求疵的目的无非是迫使卖主降低价格,使自己拥有尽可能大的讨价还价余地,同时也给对方一个印象,证明自己不会轻易被人欺骗,以削弱甚至打消对方想坚持某些立场的念头,或使卖主在降低价格时,能够对其上级有所交代。如果你能巧妙地运用此策略,无疑会为你增益不少,但注意一定要把话说到位。

发挥“独立性”魅力,让别人永远依赖你

我们先来看一个著名的故事。

美国石油大亨老洛克菲勒是这样教育孩子的:有一天,他把孩子抱上一张桌子,鼓励他跳下来,孩子以为有爸爸的保护,就放心地往下跳。谁知往下跳的时候,爸爸却走开了,小洛克菲勒摔得很重,坐在地上大哭起来。这时,老洛克菲勒语重心长地对儿子说:“孩子,不要哭了,以后要记住,凡事要靠自己,不要指望别人,有时连爸爸也是靠不住的!从现在就开始学会独立地生活吧!”

洛克菲勒家族中的孩子,从小就不准乱花钱,每一个孩子可支配的少量零花钱也要记账。在学校读书时,一律在学校住宿,大学毕业后,都是自己去找工作。直到他们在社会中锻炼到能经得起风浪以后,上一辈人才把家产逐步交给他们。

正是因为洛克菲勒家族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才使孩子养成独立、自强的习惯。所以洛克菲勒家族历经几个世纪而依然繁盛如初。

要知道,依赖别人会产生不少危害。诸如,想办一件事不敢独立去做,总是想跟他人一块去做;遇事没有主见,总是等待别人做出决定;不相信自己,不敢讲出自己的见解,怕得不到人们的认可;对领导唯命是从,让干啥就干啥,只求生活平稳、少烦恼,等等。

可反过来想,如果减少对别人的依赖,而让别人依赖你,这是一种制胜的智慧。当人们习惯于依赖你的时候,他们依靠你去获得他们想要的幸福和财富,便会对你毕恭毕敬,彬彬有礼。他们对你的依赖性越大,你的自由空间也就会越大。

至于如何培养自己的独立性,并表现得既不夸张,也不张扬,同样是一种技术。

平时,你要树立独立的人格,培养自主的行为习惯。要用坚强的意志来约束自己,无论做什么事都有意识地不依赖父母或其他人,同时自己要客观看待自己,不断开动脑筋,把要做的事的得失利弊考虑清楚,心里就有了处理事情的主心骨,也就能妥善、独立地处理事情了。

要注意树立人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一些没有使命感和责任感的人,生活懒散,消极被动,常常跌入依赖的泥潭。而具有使命感和责任感的人,都有一种实现抱负的雄心壮志。他们严格要求自己,做事认真,不敷衍了事、马虎草率,具有一种主人翁的精神。这种精神是与依赖心理相悖逆的。所以,你要学会选择这种精神,从而树立自我的主体意识。

当然,你也可单独地或与不熟悉的人办一些事或做短期外出旅游,这样做是为了锻炼独立处事能力。自己单独地办一件事,完全不依赖别人,无论办成或办不成,对你都是一种人格的锻炼。与不熟悉的人外出旅游,是由于不熟悉,出于自尊心和虚荣心,你不会依赖他人,事事都得自己筹划,这无形之中就抑制了你的依赖心理,促使你选择自力更生,有利于你独立的人生品格培养。

培养了自己的独立性,无论在生活中、学习中,还是在工作中、创业中,你都可以用你的独立表现出你的能力,从而让他人需要你、依赖你。

但请注意,不要仅仅因此便感到自负,感到满足。饮尽井水的人最终往往离井而去,橘子被榨干汁水后往往由金黄变为渣泥。一旦我们可以提供的利益被人们榨尽,而他们也已经发现了新的替代品,他们将不再对我们有丝毫的依赖心理,我们的处境将变得非常尴尬甚至危险。经验告诉我们一条最重要的教训是:维持别人对我们的依赖心理,但永远不要完全满足其需求。让自己更加成功、更加充实、更加无法替代,同时,永远不要让别人得到我们的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