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鉴赏  大全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隐寺

鹫岭郁,龙宫锁寂寥。

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

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

夙龄尚遐异,搜对涤烦嚣。

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

关于这首诗,有一段传说。《纪事》云:之问贬黜放还,至江南,游灵隐寺。夜月极明,长廊行吟曰:“鹫岭郁(高峻),龙宫锁寂寥。”久不能续。有老僧点长明灯,问曰:“少年夜久不寐,何耶?”之问曰:“偶欲题此寺,而兴思不属。”即曰:“何不云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之问愕然,讶其遒丽。迟明更访之,则不复见。寺僧有知者曰:“此骆宾王也。”

纵观这首排律,对仗工整,用韵严谨,是宋之问诗作中的精品。

诗中描写了诗人于寺中见到的清新恬静、寂寥缥缈之景,表现了诗人为不得志而伤感,希望有所作为的心态。“鹫岭郁,龙宫锁寂寥。”鹫岭,即印度灵鹫山的小岭,此处指飞来峰。据载,东晋咸和元年,印度僧人慧理看到杭州西湖西北的武林山,赞曰:“此天竺国灵鹫山之小岭,不知何年飞来,佛在世日,多为仙灵所隐。”于是在此修建灵隐寺,飞来峰遂而得名。,很高很远的样子;龙宫,相传佛祖曾应龙王之邀到龙宫讲经,此处喻指灵隐寺。句意为:飞来峰高耸、峻峭,一片郁郁葱葱,灵隐寺仿佛是一个独立、静寂、空落的空间。这两句极言灵隐寺地势清幽,并巧妙运用佛教典故,暗喻此地之幽静空灵与佛教四大皆空等理念相切合。

“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浙江,即钱塘江。句意为:站在楼上,可以远眺那沧茫的大海上喷薄而出的朝日,灵隐寺的山门正对着钱塘江上涌入的海潮。这两句气势阔大、豪放,可谓神来之笔。我们可以感觉到正是因为诗人在灵隐寺空灵的环境中,洗去蒙蔽身心的纤尘,以毫无滞碍的稚子眼光来观察灵隐寺周围的景物,才能有这洞见天机、浑然忘我的妙句作出。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桂子,传说在灵隐寺和天竺寺,每到秋天,常有像豆子一样的颗粒从天落下,这便是那从月宫中飘荡下来的桂子。天香,指寺中祭佛而燃的奇异之香。句意为:那神奇的桂子在一片月华中悄然降落,妙异的馨香直飘荡到云彩之外。此二句再次化用美丽的神话传说,更增灵隐寺缥缈、神秘的美。

“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扪,触摸。萝,一种蔓生植物。刳,挖空,引申为拔开、伐开。句意为:攀着藤萝登上高塔远眺,拂开丛丛树木,探寻那幽僻处的清泉。诗人不满于眼前所见,又躬身前去寻幽览胜。

“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句意为:霜不甚厚,花儿更是凌霜开放,冰晶甚轻,绿叶还没有凋零。诗人被贬谪而获初赦,此时的心情应该有几分兴奋,因而这两句有明显的象征意义:即诗人不会为暂时的挫折而灰心丧气,将会迎难而上,更有一番作为。

“夙龄尚遐异,搜对涤烦嚣。”夙龄,早年。烦嚣,喧扰,嘈杂。句意为:我从小就喜欢那远僻、奇异之地;以寻求幽静之所来涤荡尘世的喧扰。此处诗人以自己特立独行的喜好来寄托自己欲跳脱凡俗的志向,这种写作手法与屈原好峨冠博带有异曲同工之妙。

“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天台,是佛教天台宗的发源地天台山,位于浙江省天台县,天台县的溪上有石桥,下临陡峭山涧。句意为:等我到了天台山的山路上,且看我轻身走过那下临万丈深涧的石桥去。因天台与灵隐都是佛教胜地,因而诗人将二者相连,思维穿梭于时空之中,仿佛身体也可以穿越空间的阻隔,直达天台的石桥。这句更衬托出灵隐寺给人的神奇、缥缈的感觉。

唐人将宋之问与沈期相提并论,“学者宗之,号为‘沈宋’,语曰:‘苏李居前,沈宋比肩。’”宋之问被称为继李峤、苏味道后的文学宗师。此诗先写所见之景的空灵、缥缈,次写寻幽览胜之乐,再写跨越时空的奇妙感受。层次井然,笔调从容,想象绮丽、象征幽远。由此可见,宋之问以文章见称确实是名至实归,绝非侥幸、偶然所致。对历史文化名人,我们应客观地评价,不应受偏见左右,要还其本来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