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福东渡之谜
徐福东渡一事,最早见于司马迁《史记》的记载。公元前219年,秦始皇首次东巡,登泰山刻石颂德后,南下琅台(今江苏赣榆),逗留数月。在此期间,齐人徐福趁机上书秦始皇,说:海中有名为蓬莱、方丈、瀛洲的三座神山,为仙人所居,那里有长生不老之药,自己愿带童男童女前往,求来献上。秦始皇听后大悦,先后于公元前219年和公元前210年,两次派徐福泛海东渡。但是最后,徐福“黄鹤一去不复返”,音信渺茫,不知所终。除了《史记》记载,关于徐福东渡,民间还有太多的传说,针对这些疑问,各方学者投入了极大的关注,进行了不懈的查证和探讨,但始终都没有得出一个确切的结论。
是史实还是传说
毕竟时间太久远了,所以一提起“徐福东渡”这件事,人们不仅要首先质疑,它到底是史实,还是传说?历史上真有徐福这个人和徐福东渡这件事吗?
关于这一问题,多数人认为徐福东渡是史实,因为从史料看,西汉与秦朝相距不远,司马迁治史严谨,不可能没有依据就捕风捉影两次记载此事。并且先秦时期方术盛行,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为确保帝业万古,难免产生延年益寿,长生不老的想法。这从他耗费大量财力,在咸阳营造宫殿,自诩为“真人”期盼能与神仙沟通的情况看,也是完全可信的。在这种情况下,他派徐福出海求取仙药,完全可能。再说,这么多的民间传说,不可能都是空穴来风,无稽之谈吧。况且,五代后周时济州开元寺的义楚和尚在《义楚六帖》的《城郭日本》一文中,还转述一个渡海来到中国洛阳的僧人的话,说徐福东渡到了日本。
不过,也有人认为,徐福只不过是《史记》中辑录的一个传说人物而已,并非真有其人其事,司马迁根据传闻所记,目的是借秦始皇信神仙、迷方士的行为,来讽喻汉武帝相似的爱好。何况,所谓的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也都是无稽之谈,只是海上偶尔出现的海市蜃楼罢了,根本不可能是什么日本。
还有人质疑,如果徐福东渡是真,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这件事后,为什么在以后漫长的时间内都没有人再提及呢?怎么会留下这么长时间的记载中断?五代后周《义楚六帖》转述日本僧人的话,有可能是为了中日友好的需要所说的附会之语,并非确有其事,“徐福东渡”完全可能是后人附会而成的。
因此,对于徐福东渡究竟是传说还是史实,专家学者至今尚未形成一致的看法,这个问题也仍然是一个需要继续探讨的历史之“谜”。
随着“徐福热”的兴起,中日学者都作了大量的考证。从大量的考古实物看,徐福东渡并不是不具有可能性的。我们姑且认为确实有徐福东渡这么一码事,那么,徐福故里又在哪里呢?
徐福故里在哪里
关于徐福故里,也就是说徐福究竟是我国什么地方的人,司马迁在《史记》中只笼统地说他是“齐人”。问题是“齐”既是一个历史概念,又是一个称谓广泛的地域概念,它既可指战国时期的“齐国”,也包含有“齐地”的含义,甚至还包括秦朝的“齐郡”。根据史书对“齐国”、“齐地”、“齐郡”的界定,史学家推测:如果“齐人”指齐国之人,那么现在的江苏赣榆、琅、山东黄县(今龙口市)等都包括在内;如果指“齐地人”,赣榆则被排除在外,而只包括琅、黄县;如果是指“齐郡”,则琅也被排除,只有黄县可能。由于《史记》记载的笼统和“齐地”含义的丰富,后世学者对徐福故里的确认,难免产生分歧。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巡行路线图
秦始皇巡视了齐国、楚国旧地,在泰山封禅,琅 台刻石,并派人入海求仙。
1982年6月,江苏省赣榆县在进行地名普查工作时,发现有个“徐阜村原名为徐福村”,调查现存的嘉庆元年《赣榆县志》和几种乾隆年间的“宗谱”,也都证实该村原名为“徐福村”。通过实地考察还发现,在这里的乡民中间,至今还广泛流传着徐福的许多事迹,比如说他是个会针灸和医药的名医,救治过许多乡亲,后来被秦始皇派到海外寻求仙药,从此一去不返。乡人为了纪念他的恩德,还在村上建有徐福庙。
有关学者据此推断,《史记》中的“齐人”,应指齐国之人,位于江苏赣榆县城北金山乡南一公里处的徐阜村就是徐福的故里。但是,这种观点受到了许多学者的质疑,他们认为“徐福村”的记载多为附会之词,不足为凭。首先,徐福村肯定不是秦代的村名,因为村一级的建制是唐宋以后才出现的,秦代县以下基层建制为乡、里。经考古发现,在这里出土的遗物也仅仅是汉代时的;其次,按照中国为尊者讳,为亲者讳的传统习俗,后人为了纪念徐福为其建造庙宇可以理解,但以徐福名字为村名,使其死后被人千呼万叫,是完全不可能的,因为这与封建社会的避讳观念完全相悖。另外,赣榆只是在一段时间内为齐国的土地,而到秦灭六国时,赣榆为楚国领土,这与《史记》所载之“齐人徐福”之“齐人”,诚为不相关之事。因此,有的学者认为所谓徐福村很可能是以讹传讹,根据史书附会而来,相沿至今的。所以,江苏赣榆徐阜村不可能是徐福故里。
⊙琅 刻石 秦
公元前219年始皇帝二次巡行,登临琅山,传说徐福就是在琅启程东渡日本的。
那么,徐福故里会是什么地方呢?有的学者认为徐福故里应是汉代的徐乡县,故城在今山东龙口市黄县镇西北。因为,从文献资料记载看,《史记》称徐福为“齐人”,从黄县的历史地理沿革看,自春秋后期至战国时期,该地一直为齐国疆域;秦统一六国后,黄县隶属齐郡,与《史记》“齐人徐”的记载也完全一致。另外,《史记封禅书》又载:“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传在渤海中……燕齐海上之方士。”这段记载表明,黄县在先秦时期方术就极为盛行,炼丹求仙之人甚多,与徐福前往“三神仙”求取仙药的背景完全相符。再者,《汉书地理志》记载:“东莱郡有县十七……徐乡。”而关于徐乡县的由来,元代研究齐国史地的著名学者于钦在《齐乘》中明确指出:“徐乡,盖以徐福求仙而得名。”这就是说,这个县因徐福求仙而得名,徐乡就是徐福的故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考古工作者在今龙口市乡城镇东村发现了徐乡故城遗址,证实文献记载不假。并且至今在黄县民间还流传着许多徐福入海求取仙药的故事,全县境内与这一事件有可能相关的村庄达20余处,比如徐家庄、登瀛村、海庙徐家等,每个地方还都流传着与徐福紧密相关的故事。鉴于此,一些学者认为徐福为秦齐郡黄县徐乡(今龙口市乡城镇)人。
但是,也有学者对这一观点表示怀疑,因为于钦在《齐乘》中说“盖以徐福求仙为名”,“盖”乃大概,可能之意,表明作者也只是臆测,并不肯定。至于说资料记载、考古发现等依据也并非黄县一地所有,因此龙口市黄县镇也不一定就是徐福故里。此外,还有徐福是琅人的说法,不过也只是依据史料的猜测,难以定论。
由此看来,徐福故里在哪里仍是一个有待进一步考证的问题,关于这一话题的争论,也难免会继续下去。
从哪里启航,走的是哪条航线
说到徐福东渡,人们难免会问:徐福东渡的起航港在哪里?这是很自然的事情。这一问题其实也是徐福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
从各方学者所列举的启航地点来看,几乎包括了整个中国海域。不过中心大致围绕在山东半岛所在的渤海、黄海地区,有人说徐福是从江苏赣榆启航的;有人说是从山东黄县(龙口市)启航的;有人说是从徐山启航的;也有人说是从河北饶安(盐山)启航的;还有人说是从山东琅启航的。除此之外,我国台湾学者还提出了从“浙江沿海启航”的说法,日本学者提出了“广东沿海”启航的主张,不过,经过论证,这两种说法的可能性极小,这里就不再论述。
江苏赣榆启航说。这一说法是建立在认定赣榆的徐福(阜)村就是徐福故里的基础之上的。这一观点为我国地理学家罗其湘、徐福研究专家汪承恭最早撰文提出的。他们认为:徐福第二次出海东渡的起航点,据实地考察,是在离徐福故乡——徐福村不远的海州湾沿岸的岚山或连云港附近。并断言秦始皇三到琅,有两次到过赣榆,秦始皇最后一次东巡(公元前210年),由江南渡江“并海上、北至琅”时,徐福在他的家乡一带,又一次见到秦始皇,并再次受命出海。另外,据赣榆的《徐福故里古遗迹考察材料》称:在赣榆大王坊村附近古河中曾发现了距今2000年的造船木材,认为是徐福造船遗留,继而论证,“徐福在这里造船,以荻水口入海东渡,是有根据的”,并肯定地指出:“在始皇三十七年,秦始皇出游,五六月间,来到秦东门,为秦东门建成和徐福东渡,举行盛大海祭,徐福率队出荻水口,进行东渡,‘得平原广泽,止王不来’。”但是,这一观点遭到了有关学者的质疑:首先这一说法是建立在赣榆是徐福故乡的基础上,然而徐福故里是不是这里,如前面已述存在争议,因而这一结论也自然值得怀疑。其次,从《史记》记载看,徐福两次拜见秦始皇都是在琅,并未见记载他在异地拜见过。至于秦始皇的最后一次东巡路线,据《史记》明确记载是自咸阳“至云梦……浮江下……过丹阳,至钱唐……上会稽……还过吴,从江乘渡。并海上,北至琅”,根本就没有经过赣榆,怎么可能到赣榆造船出海呢?再说,古代森林茂密,遍及沿海各地,造船在沿海哪个港口都能进行,赣榆具备的条件,在其他地方也完全可以。至于在赣榆出土的沉积木头是很正常的事情,与徐福造船遗址没有什么必然联系。况且,数千童男女的征集、训练和给养补给及百工、船员的配备,也是小小的赣榆一地所无法解决的。因此,所谓在赣榆造船、出海之说是不大可能的,更谈不上是定论。
⊙黄河营古港遗址
此为众说纷纭的徐福东渡起程地点之一,位于山东省龙口市徐福镇。
山东黄县(龙口市)启航说也主要是基于黄县可能是徐福故里的论证。龙口市徐福研究专家李永先曾撰文认为:“徐福东渡从琅徐山和黄县北海岸(今登州湾)这两个海港启航,不仅从《史记》中可以找出根据,后来也有许多古籍记载和民间传说。”并指出“徐福第二次东渡是从黄县家乡启航”,“徐福从黄县北海岸东渡,这里就是后来的登州湾”。他还论证说:秦始皇三十七年,秦始皇再次相信徐福的谎言,为徐福第二次东渡配备了射手。他还亲自在芝罘(今烟台)射死一条大鱼,象征为徐福东渡扫清道路。徐福第二次东渡即在这一海域的黄县北海岸(今登州湾)启航。但是,据青岛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树枫分析,徐福船队在出海求仙期间,为了躲避风浪、补充粮食,而在黄县沿海停泊,在民间留下相关传说的可能性极大,但仅此就确定徐福从黄县启航东渡是没有道理的。如同赣榆启航港的论述一样,黄县是否为徐福故里是徐福船队是否在此启航的主要依据,然而黄县是不是徐福的故里,有待进一步论证。另外,从有关资料分析,当时的黄县只是一个偏僻的县城,不管是从轮船的制造,人员的征集,还是物质的供给等各方面来看,都无法满足大规模远航的要求。事实上,当时在山东半岛只有琅是中心城市和沿海大港,徐福没有道理舍弃琅优越的航海条件,而到荒僻小县的登州湾装备船队、启航东渡。 所以黄县作为徐福船队的临时停泊港可能,作为启航港则是完全不可能的。
河北饶安(盐山)启航说的主要依据是这里有千童县。据唐代李吉甫《元和郡县志》记载:“饶安县,北至州九十里,本汉千童县,即秦千童城,始皇遣徐福将童男女千人入海求蓬莱,置此城以居之,故名。汉以为县,属渤海郡。灵帝置饶安县,以其地丰饶,可以安人。”有的学者据此认为徐福当年在盐山县一带招募童男童女,并百工、水手、弓箭手等人,最后乘船经无棣沟入海,辗转漂泊,最后到了日本。针对这样的论述,有的学者提出了反对意见,他们认为,千童城的存在确实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很可能是徐福首次出海时,船队抵达渤海湾后上岸休整时所留下的遗迹。按一般常理,徐福在芝罘(今烟台)与秦始皇别过后,不可能随秦始皇“并海西”,再跑到盐山去筑城休整征发童男女,然后再启航东渡。据此,盐山只能是徐福航海求仙活动中曾停留过的休整地点,但不是徐福东渡的起航港。
徐福自徐山启航说,是流传最久、史书记载最多的少数入海地点之一,影响极大。其主要依据为:北宋《太平寰宇记》引《三齐记》云:“始皇令术士徐福入海,求不死药于蓬莱方丈山,福将童男童女二千人于此山集会而去,因曰徐山。”元人于钦所撰《齐乘》也记载有“又东徐山,方士徐福将童男童女二千人会此入海采药不返。”民国年间成书的《增修胶志》转引《三齐记》也说:“小朱山又东徐山,方士徐福将童男童女二千会此,入海采药不返。”这些记载均证明,徐山为徐福入海求仙之地。从位置看,徐山位于胶州湾南侧,距徐福活动中心琅不远,从此招募童男童女、百工、神射手等起航东渡的可能性是极大的。从自然条件看,这里有茂密的山林和优良的港湾,也具备制造和停泊船只的条件。但是也有学者指出,徐福从徐山启航东渡的记载主要源于《三齐记》,而此书成书时间不详,可能为晋人所著,而这时已离秦朝有数百年之久,这一说法很可能是源于民间传说,从而以讹传讹。而“徐山”地名的出现,据确切考证最早见于唐代时的《隋书·地理志》,而这时距离秦朝已经近900余年,由此史书上记载的徐福自徐山启航东渡的真实性很值得怀疑。甚至有学者指出,徐山是因三国徐庶而得名,当地民间至今还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徐庶推车到此,在西山的山洞中住过,故名徐山,至今这里流传有“徐庶不离帽子峰”的谚语。由此,也有人认为徐山称呼的由来与徐福也许根本就没有什么关系。另外,当时徐山周围穷乡僻壤,徐福没有必要舍弃距离这里不远的琅,而专门跑到这里征集人员、物资,进行东渡。至于良港和山林也并非该地独有,不能作为徐福由此东渡的确证。因而徐福东渡自徐山启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出巡路线图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出巡楚、越、吴、齐和燕国等地,途中染重疾,死在沙丘平台(今河北广宗西北)。 他服用长生不死仙药的梦想永远不能实现了。
琅(山东省胶南市西南)是目前多数学者认可的徐福东渡启航港。首先,琅在当时经济发达,人口众多。在春秋时期,琅就一度是强大的越国的都城;战国时,琅更是齐国大邑,人民安居乐业,经济繁荣,是少有的富饶之地;秦统一后,琅仍为当时全国少数政治、经济、文化发达的中心城市之一,亦是36郡中唯一濒海的郡治所在。因此琅拥有雄厚的物质基础,人口资源丰富。而这些条件对“费以巨万计”的徐福东渡物资的筹集、人员的招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其次,除琅山外,附近还有徐山以及大小珠山等,山上有着大量的优质木材,具备打造木船的充足条件。再者,琅自春秋以来就是优良港湾和海军基地,秦统一后,琅港北接齐、燕,南连吴、越,附近属花岗岩侵蚀性海岸地貌,水深港阔,起航条件极佳。从《史记》记载看,琅一直就是徐福海上求仙的活动基地,他第一次向秦始皇上书就是在琅,蒙准后,所有出海的准备工作也自然会在所有条件都具备的琅进行,并由此启航。第二次徐福通过“大鲛鱼”骗过秦始皇后,始皇“乃令入海者赍捕巨鱼具,而自以连弩候大鱼出射之。自琅北至荣成山,弗见,至芝罘,见巨鱼,射杀一鱼,遂并海西。至平原津而病”。也就是说秦始皇和徐福船队一起自琅启航北上到荣成山,没有见到大鱼,一直到“芝罘”,才射杀了一巨鱼,寓意为求仙船队,扫除拦路恶神。之后,他与徐福在芝罘别过,徐福踏上了东渡之路,并从此杳如黄鹤。因此从《史记》记载来看,徐福就是在琅港第二次出海东渡的。这一观点为多数学者所认可,但事实是否真的如此,仍有待进一步论证,以取得一致意见。
如果徐福船队真的是从琅起航的,目的地也假设为日本,那么他们走的是哪一条航线呢?
关于这个问题,目前学术界最具代表性的两种观点是“北行航线”和“南行航线”。支持“北行航线”观点的学者认为徐福船队是从琅出发的,他们绕经辽东半岛南、朝鲜半岛西后,又穿过对马海峡,到达日本北九州和歌山等地的;支持“南行航线”观点的学者又因出发港意见不一致,提出了两条航线:一条航线是从山东半岛的青岛或芝罘出发,横渡大海,再经朝鲜半岛南部到达日本九州等地;另一条航线是从苏北沿海诸港口出发,横渡黄海,或者是到了朝鲜半岛后穿过济州海峡抵达日本九州。
一些专家学者研究认为,从当时的造船技术、航海知识、海洋条件以及考古发现等来看,“北行航线”说比较可信。首先,从造船技术看,琅本来就融会了春秋时期越国和吴国的造船工艺,齐国时候更是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秦始皇统一全国,打破了区域限制,造船业和航海技术进一步交融,无疑得到了更大进步。在这种条件下,完全可能造出具备一定远航能力的大型船只。并且自战国时期就不断有方士出海求取仙药,在长期的航海实践中,必定积累了一定的航海经验。其次,据史书记载,早在战国时期,我国就探索出了一条经朝鲜半岛到达日本的航海线。齐威王、宣王和燕昭王时,就有不少齐燕方士入海寻找三神山,求取仙药。这些方士的入海地多在碣石或山东半岛,入海后可能就有到达朝鲜半岛南部或日本岛的。汉武帝时,曾有从山东半岛发楼船攻打匈奴的记载,其所经之地就是前述北行航线到朝鲜岛西岸之一段。因此,距此110年前的徐福东渡,最大可能也是走这一航线。北大历史系教授刘华祝先生也认为,北行航线上海岛相望,航程中可随时就近躲避风浪,补给淡水、食物等,安全系数大。而南行航线要经过黄海,在当时没有罗盘,船队导航主要靠日月星辰或目视,船行动力主要靠海风和人力的情况下,成功的几率较小。而且这一航线的开通,据史书记载也是南朝以后的事。日本人宫泰彦了也曾指出:“日本海有一种左旋之回流,利用此种回流,可以由朝鲜南部古辰韩地方到达日本山阴。中、朝、日的古代使者曾在这条航线上往来了近千年。北行航线沿岸不断出土有战国时燕齐的刀币,还有青铜剑、青铜戈、铜铎等,说明战国时已开通此航道。”从以上资料来看,徐福东渡很可能走的是北行航线,但事实如何未得而知。
徐福到日本了吗
徐福东渡究竟到了什么地方,无疑是诸谜中最惹人注目的一个。我们知道徐福等人出海的初始目的是为了到渤海中寻觅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向山上神仙求取长生不老之药,但是古代渤海的海域概念与今天所指大为不同,它不仅包括了今天的渤海,还包括黄海,乃至东海。而我国东面的大海中,有今朝鲜半岛、我国台湾岛、菲律宾的吕宋岛、日本群岛等。司马迁只说“得平原广泽,止王不来”,而这“平原广泽”究竟是什么地方呢?徐福究竟到了哪个岛呢?
⊙日本徐福祠
位于日本九州岛佐贺县。
针对这一疑问,也有多种不同的看法。有人说徐福东渡到了朝鲜半岛,还有人认为徐福到了舟山岛或者台湾或者吕宋岛。这两个观点的支持者只不过是从方位上做的判断,都没有强有力的证据可以证明,所以观点相对勉强。
这两种观点的反对者倒是举出了一些史料进行了批驳。
《三国志·吴书·吴主传》中对徐福东渡的目的地有这样的记载:公元230年,孙权曾派遣将军卫温、诸葛直率领士兵万人,出海寻找“夷洲及洲”。而“洲在海中,长老传言:秦始皇帝遣方士徐福将童男童女数千人入海,求蓬莱神山及仙药,止此洲不还。世相承有数万家,其上人民。时有至会稽货布,会稽东县入海行,亦有遭风流移至洲者。所在绝远,卒不可得至,但得夷洲数千人还。”从陈寿的这段叙述可以断定,洲绝对指的不会是台湾,因为卫温和诸葛直已经到了台湾(夷州);也不会是吕宋岛,因为陈寿说洲有人口“数万家”,而吕宋岛至元世组时仍旧“民不及二百户”;更不可能是舟山岛,因为该岛离大陆较近,容易到达,谈不上“所在绝远”。因此,司马迁所记载的“平原广泽”不可能是上述列岛。
那么,这里的洲到底是哪里呢?关于这一点,前已有述,五代后周的义楚和尚在所著《义楚六帖》中记载了公元927年渡海来到中国洛阳的日本僧人倡弘大师所说情况:“日本国亦名倭国,在东海中,秦时徐福率五百童男、五百童女止于此国。”他还说,日本有座富士山,又称蓬莱山,徐福定居于此,其子孙至今皆称秦氏。当然,“洲”就是日本的说法在三国时候就已经有了。法国人希格勒在《中国史乘中未详诸国考证》一书中也明确指出洲即日本岛。
近代的中日学者最初也都肯定了此说。他们支持“洲”就是日本的说法,不仅是因为前面的史料,更是因为至今日本九州半岛的佐贺县还有“徐福上陆地纪念碑”以及徐福的石冢和祠堂等遗迹。徐福还被当地人尊为司农耕、蚕桑和医药的大神,并长时间被大规模地祭祀。在该县金立山神社供奉的主神就是徐福。在日本的史籍文献中,关于徐福东渡日本的记载更是多得不胜枚举。
日本学者奥野利雄先生还考证,徐福东渡后主要活动地域在日本九州、熊野一带。研究《富士古文书》的权威铃木贞一先生甚至认为徐福是70岁去世的。这些观点无疑都认为徐福当年确实到了日本。
1950年,台湾学者卫挺生在专著《徐福入日本建国考》一书中,进一步提出一个石破天惊的观点,认为徐福与日本传说中的神武天皇是同一个人,就是说日本的开国天皇就是徐福。这一观点提出后,在日本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日本学者于当年便自发组成了“日本民族头骨指数测定会”,由文部省补助经费,让日本各地大学的解剖系教授对各大学男女生的头骨进行测量,测量的总人数多达六七万人。5年后,这些集中代表了全国280个县市居民的头骨测量数据,由日本体质人类学权威长谷部言人博士进行整理分析,并同日本周围民族的头骨指数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现代日本人大多数的头骨指数与中国浙江、江苏、安徽、福建等省人的头骨指数完全相同,与上述省份外的居民部分相异,并由此得出了“日本史前时代的祖先,曾经留住在中国的东海沿岸”的结论。这一结果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徐福东渡日本的可能性。
20世纪80年代,随着中国大陆、港、台以及日本徐福研究热的兴起,对徐福是否东渡日本的研究更加深入。台湾学者彭双松于1975年至1981年间,先后八次赴日本实地考察。据他统计,日本各地与徐福姓名联系在一起的墓、祠、碑、宫、庙、神庄等遗址有50余处,登陆点20余处,传说故事30余个。在取得了大量调查资料的基础上,他于1982年6月发表了《徐福即神武天皇考》一文,进一步论证了卫挺生的观点,认为:“昔日中国的徐福,就是日本开国第一代神武天皇。”此后,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赖长扬先生在1985年著述的《港台的徐福研究及其在日本的影响》一文中则记载:昭和天皇之弟三笠宫就表示过赞同“徐福即神武天皇”的观点,1975年“香港徐福会”成立时,他在贺词中肯定“徐福是我们日本人的国父”。1980年4月29日,九州岛佐贺县在日本“天皇诞生日”举行了隆重的“徐福大祭”,祭歌中有这样的词句:“二千余年悠久的历史啊!欢欣庆祝神社的祭典,奉到秦皇的命令,率领童男和童女,徐福一行在明海的寺井湾登陆,劈开茂密的芦苇向前迈进。”
此外,据考证,在认为最有可能是徐福登陆地点的日本歌山县(纪伊半岛)熊野河口(现在的新宫市),至今还有“秦住”、“秦须浦”的称谓,相传为徐福时相沿至今。这里还有被认为是当时徐福等人住过的草屋模型,新宫市还遍布着一种叫“天台乌药”的老草药,相传就是徐福要找的长生不老之药。一些学者还考证认为,在日本除“秦”姓外,“羽田”、“钿”、“波多”等姓氏的读音也与“秦”的读音相同,而这些姓氏多为徐福后代,或者至少与徐福有一定的关系。如前日本首相羽田就称自己是徐福的后裔。据说,当时与徐福一起东渡蓬莱的人为了免于秦始皇的追杀,才改了这么多姓氏的,但是故土难忘,都带着秦的读音。另外,新宫市内还有不少姓“东”、“西”、“南”、“北”的居民,据当地人传述这些姓氏也为徐福的后裔。日本民间流传,徐福率领三千童男女仓促到达日本后,由于这些童男女都是被秦始皇强行征调的,并不知道他们的姓名,只能问出他们是住在哪一个方向的,住在东边的就让他们姓“东”,住在西边的就让他们姓“西”等。这些人的后代也就顺其自然姓“东”、“南”、“西”、“北”了。目前住在新宫市的居民中,有大量这类姓氏的人,虽然没有人直接承认他们是徐福所率童男女的后代,但都奇怪地聚集在徐福登陆的新宫市一带。
⊙日本阿须贺神社内的徐福宫
日本有许多关于徐福的传说,但徐福真的到过日本吗?
以上资料充分论述了徐福东渡确实到了日本,甚至有可能他就是日本传说中的神武天皇。但是,必须承认仍有部分日本学者对徐福东渡日本的观点表示怀疑。他们认为,按当时的造船技术和航海知识,徐福的船队无法战胜海洋上的狂风恶浪,只能停留在中国千里海岸的某个港口或沿海大小岛屿上,并逐步向中国内陆移居;再说传说中徐福到达的三神山,只是渤海湾的小岛,并非日本境内。其次,从时间上考证,徐福东渡的说法,产生于十世纪左右的日本,以前并没有记载,很可能是当时随着中日交流的频繁,东渡到中国的日本和尚牵强附会地带去了有关徐福的传说,不辨真伪的义楚和尚将其载入《义楚六帖》中,并且经过以讹传讹,到了宋代乃至今日,人们对此更加深信不疑。退一步说,即使徐福带领大批童男和童女到达了日本,为什么当时没有把汉字传入日本,而是直到公元二世纪才传入日本呢?甚至还传说徐福把造纸术也传到了日本,但事实上,中国当时还在使用竹简写字,这种说法岂不荒谬?据此,他们认为,日本国内史料的记载以及现存的有关徐福的遗迹,是当时的僧侣为了将徐福树为中日友好的旗帜而伪造骗人的;至于日本神武天皇,只是日本历史上神话时代的人物,根本无法与徐福挂钩;徐福日本后裔之说,更是捕风捉影,无稽之谈。
不过,这些否定徐福到达日本的说法,大多被认为是极其牵强的。徐福东渡日本一事,由于时代久远,难免会有谬传,但是,毕竟有那么多的文献记载,实地物证以及日本徐福墓址,甚至徐福被称为农神、蚕桑神、医药神的史实证明了徐福东渡确实到了日本列岛,这仅仅用后来作伪者使然,是难以解释清楚的。而且事实上,秦朝时期,我国沿海齐国等地的造船技术和航海知识已经有了相当发展,徐福第一次出海又顺利归来,就证明了他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航海技术。至于汉字,秦始皇时才逐步统一规范,后来又有不少变化,徐福没有把汉字带入日本,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总体来说,中日的学者大多倾向于徐福确实到达了日本。不过由于年代久远,史料过简,加之论者所处角度不同以及对史料理解的歧异,甚至带有政治色彩,使得这一问题在许多方面都产生了激烈的争论。也因此,对于徐福东渡是否到达日本,注定还要在不断地论证和反驳中,继续下去。
⊙图为南宋画家李嵩的《赤壁图》,描绘了苏轼与黄庭坚等人共游黄州赤壁的雅事。在这里,东坡居士写下《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