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常识全知道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华夏源头

元谋人

1965年5月,在云南元谋上那蚌村发现了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人类化石。这是中国境内已经发现的最早的人类化石,距今约170万年。元谋人化石包括两枚上内侧门齿,属于同一成年人个体。齿冠保存完整,齿根末梢残缺,表面有碎小裂纹。这两枚牙齿很粗壮,唇面比较平坦,舌面非常复杂,具有明显的原始性质。这种直立人被命名为“元谋直立人”,俗称“元谋人”。这里出土的石制品共7件,有石核和刮削器,应是元谋人制作和使用的。此外还发现两块黑色的骨头,可能是被烧过的。研究者认为,这些是当时人类用火的痕迹。

蓝田人

“蓝田人”指陕西省蓝田县的公王岭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早期的直立人化石,包括头盖骨化石1个、牙齿化石3枚、石器34件和一批动物化石,据测定距今约98万年。蓝田人头骨有许多明显的原始性状:眉骨硕大粗壮,在眼眶上方形成一条直的横脊,两侧端明显向外侧延展;眉骨与额嵴之间的部位明显缩窄;额骨非常低平。蓝田人石器包括砍斫器、刮削器、大尖状器和石球,还有一些石核和石片,制作显得较为粗糙。在公王岭含化石层里还发现了三四处灰烬和灰屑,散布范围不大,可能是蓝田人用火的遗迹。

北京人

这是中国境内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早期中晚阶段直立人遗址中最为著名的一处,地点在北京周口店。先后在这里发现了6个人类头盖骨和大量的人骨碎片、牙齿化石,还有许多兽骨和灰堆等遗物,另有115种动物化石。在我国目前发现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中,这里的遗存最为丰富。北京人平均脑容量为1088毫升,他们已经有了语言,习惯于直立行走,这说明北京人已经从猿类分化出来了。从体质上看,北京人又具有明显的原始特征,颅骨很厚,额骨偏平而后倾,眉骨粗大前突,牙齿大而粗壮。

北京人的石器以石片石器为主,石核石器较少,且多为小型,有砍斫器、刮削器、雕刻器、石锤和石砧等多种类型。北京人用砾石当锤子,采用直接打击法、碰砧法和砸击法打制石片。用砸击法产生的两极石核和两极石片在全部石制品中占有很大比重,并构成北京人文化的重要特色之一。据推断,北京人生活年代距今71万年至23万年。

山顶洞人

大约1.8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北京周口店龙骨山上生活着晚期智人,他们被称做“山顶洞人”。山顶洞出土的动物化石中,林栖的食肉类很多,这表明当时北京一带的气候温和湿润。山顶洞人的模样和现代人没有多大的区别。他们能把石块敲打成石斧、石刀、石锤,并且懂得磨制加工,使之更加锋利;运用磨制和钻孔技术把野兽的小骨制成骨针,还用兽骨兽牙、石珠蚌壳制成装饰品,佩戴在身上。除了以飞禽走兽为食,山顶洞人还采集植物食用。他们会用骨针把大片的树皮树叶连缀起来,围裹下肢御寒,脱离了赤身裸体的时代。考古还表明,山顶洞人已经发明了“钻燧取火”的人工取火技术。在山顶洞人文化遗址里还发现鲩鱼和鲤科鱼类的大胸椎和尾椎化石,说明山顶洞人已能捕捞水生动物,他们的生产活动范围已经扩大到了水域。

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是黄河流域影响最大的一种新石器时代文化,因为首次发现于河南渑池仰韶村,故称。经考古研究,仰韶文化以黄河中游为中心,北到长城沿线及河套地区,南达湖北,西至甘肃,东至河南东部。仰韶文化遗址中有大量的文化遗存,如陶器制造、纺织制衣、绘画雕塑、文字历法、宫室营建等,同文献中所记载的黄炎时代的创造发明相吻合。仰韶文化展现了中国母系氏族制度从繁荣到衰落时期的社会结构和文化成就,它以其广泛的分布、丰富的文化内容和延续两千年的历史进程成为中华民族原始文化的核心部分,可以看作华夏文明的源头。

母系氏族

原始社会,人们以血缘关系结成了亲族集团——氏族。最先是母系氏族,这一时期,女性在氏族公社中居于主导地位。一个母系氏族公社有一个共同的女祖先。由于全体成员只能确认各自的生母,所以成年的妇女一代一代地成为确定本氏族班辈世系的主体。成年的男子则分散到其他氏族寻求配偶,实行群婚。每个氏族公社内部,存在着按性别和年龄的不稳定分工。壮年男子担任打猎、捕鱼和保护集体安全等需要较大体力的事务,而采集食物、看守住地、烧烤食物、缝制衣物、养老育幼等繁重任务,都落在妇女的肩上。她们是氏族公社原始共产制经济的主持者,又对确定氏族的血亲关系起着主导作用。母系氏族公社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在全盛时期普遍形成了人口较多、规模较大的长期定居的村落。

河姆渡文化

河姆渡文化是长江下游以南的一种较早的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文化,因发现于浙江余姚的河姆渡,故名。河姆渡文化的社会经济是以稻作农业为主,兼营畜牧、采集和渔猎。在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稻谷、谷壳等遗存,分析结果认定其时间在7000年以前;还有其他大量动植物的遗存,这证明当时的社会经济已经比较活跃。这一时期人们的居住地已经形成大小各异的村落。在村落遗址中有许多房屋建筑基址,其建筑形式和结构与中原地区和长江中游地区发现的史前房屋有着明显的不同。其生活用器以陶器为主,陶盆上印有稻穗的图案,此外还有少量的木器。

父系氏族

母系氏族公社经历了全盛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日渐加速,男子在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等主要的生产部门中逐渐占据主导的地位,于是母权制自然过渡为父权制。父系氏族公社逐渐形成了。从此,以父权为中心的个体家庭成为与氏族对抗的力量,原始社会逐渐趋于解体。男子依靠经济上的优势,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占据了统治地位。他们必然要求按照男系计算世系、继承财产,母权制的婚姻秩序被打破了,原来对偶婚制下的从妻而居的传统,为一夫一妻制所取代。在一夫一妻制下,妇女的劳动局限在家庭之内,以家务劳动和家庭副业为主,女子在家庭经济中退居于从属地位。最初,这种小家庭依附于父系大家庭。生产进一步发展后,小家庭便有了更多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氏族社会走到了瓦解的边缘。

大汶口文化

大汶口文化年代约为公元前4300~前2500年,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典型,其文化遗址最早发现于山东泰安市大汶口村,故名。大汶口文化的遗存十分丰富。经考古发现有墓葬、房址、窖坑等,墓葬以仰卧伸直葬为主,有普遍随葬獐牙的风习,有的还随葬猪头、猪骨以象征财富。出土生活用具主要有鼎、豆、壶、罐、钵、盘、杯等器皿,分为彩陶、红陶、白陶、灰陶、黑陶几种,特别是彩陶器皿,花纹精细匀称,几何形图案规整。生产工具有磨制精致的石斧、石锛、石凿和磨制骨器,骨针磨制十分精细,体现了极高的制作技术。大汶口文化的发现为山东地区的龙山文化找到了渊源,也是研究父系氏族时期社会状况的重要文化遗存。

炎帝

炎帝族和黄帝族是史前两个关系密切的大氏族部落。据古文献记载,炎帝又称“神农氏”,诞生于厉山,原居西北高原姜水流域,后到达中原地区。炎帝时代的主要贡献是原始农业和原始文化。炎帝开创了农业,带领部属从游牧生活转为农耕定居生活。炎帝遍尝百草,为人医病,是华夏中草药的第一位发现者和利用者。传说炎帝还发明了五弦琴、七弦琴。炎帝时代后期,炎帝部落曾与黄帝部落在阪泉发生大战。战败后两部落结成联盟,由黄帝率领在涿鹿大战南方九黎族,击败并擒杀其首领蚩尤。炎黄两部的结合成为中原各族的主干,所以炎帝与黄帝并称为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他们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黄帝

上古时期,在渭水的支流姬水一带形成了一个比较先进的部落,黄帝就是这个部落的首领。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是少典之子,姓公孙,又号轩辕。传说他有25个儿子,其中得到姓氏的有12个。黄帝时代有许多创造发明:在物质生活方面,造房屋,做舟车,制衣服,养蚕桑,发明弓箭;在精神文化方面,作甲子,调历法,造律吕,创造文字;等等。他曾率领部落打败黄河上游的炎帝部落和南方的蚩尤部落。后来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结成联盟,在黄河流域长期生活、繁衍。黄帝族经过与其他各族的相互交往与融合,到了西周末年形成了统一的华夏族。在后世人们的心目中,黄帝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也是中华文明的起源。

仓颉造字

仓颉像

汉字产生以前,中国曾有用实物记事的阶段。结绳和刻契是其中的重要手段。有关汉字起源的文献记载,最早来自周秦的典籍,而且大都是传说。在众多传说中,仓颉造字最具有代表性。《吕氏春秋》里说:“奚仲作车,仓颉作书,后稷作稼,皋陶作刑,昆吾作陶,夏鲧作城。”《荀子》、《韩非子》也有关于仓颉造字的传说。到了秦汉时代,仓颉造字说流传更广,影响更深。《淮南子·本经训》有“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的传说。把仓颉造字的传说吸收后加以整理,正式写入早期汉字史的则是东汉的许慎。据说仓颉是黄帝的史官,因集中使用原始文字,得以对群众自发产生的字符加以规整。在汉字从原始文字过渡到较为规范的文字的过程中,他起了独特的作用。可以推断,这样的一个人,在汉字起源阶段的晚期,一定会存在的。

尧舜禅让

尧舜都是传说中远古时代的明君。相传尧在位70年后想禅让帝位,就人选问题征求四岳的意见,四岳一致推举颛顼的后代舜。尧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舜,又让九个儿子和他共处,以便进一步了解他。舜能够使二女恭行妇道,使九男更加敦厚谨敬。尧让舜主持教化,社会风气很快就有了好转;委派舜办理各种事务,都能及时而有条理地完成;让他迎接宾客,举止仪容十分得体有礼;进入山林川泽,即使遇到了暴风雷雨,舜也不会迷失方向。于是尧向上天推荐舜代自己主持政事。摄政之后,舜做出了许多重大贡献,得到了百姓的普遍拥戴。尧死后,三年丧毕,舜就天子之位。这就是尧舜禅让。这个传说反映的是史前时期存在着的事实,属于原始社会民主制度的遗风。

大禹治水

史前社会里,洪水泛滥成灾。炎黄时期,共工氏居地的2/3被洪水淹没;尧舜之时,洪水涨到了山腰,淹没了丘陵;到了禹的时候,十年九涝。共工氏治水采用填堵的办法,能够在小范围内暂时奏效,但不能根除水患,所以他遭到了失败。鲧沿用共工的老办法,也没有成效。大禹从前人的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采用新的方法治理洪水。他利用自然地形,把高地筑高加固,把低地挖得更低,让水流顺畅地排出,同时选择适当的地方蓄水用于灌溉。这个办法以疏导为主,把治水患和兴水利结合起来,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大禹有顽强奋斗、公而忘私的精神,他治水时在外13年,以身示范,辛苦劳作,三过家门而不入。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受到了后世的高度赞扬。

夏朝的兴亡

夏朝(公元前2070~前1600年)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从禹开始,到最后一代君主桀为止,一共17代君主,历时四五百年。相传舜把天下禅让给禹,禹即位后,立国号为夏。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破坏了禅让制,自己当上了君主。这是标志着中国国家形成的划时代的大事。夏启死后,其子太康即位,以后中康、相、少康、杼等相继即位,国家相对稳定。从第14位君王孔甲起,社会矛盾尖锐起来。最后一位君王桀十分荒淫残暴。他为了一己私欲,不惜发动战争去攻伐别国;他修筑倾宫和瑶台寻欢作乐,耗尽了国家的财力;他还杀掉了向他进谏的关龙逄。在夏朝国内矛盾尖锐的情况之下,商汤举兵伐桀,夏桀兵败而死,夏朝也随之灭亡。

商汤建国

商族很早就兴起在东方,这一部族也包括许多氏族部落,如殷氏、来氏、宋氏、空桐氏等。夏朝末年朝政废弛、民心丧尽的时候,也正是商族势力不断扩大的良好时机,商族优秀的部族首领汤首先灭掉了葛,接着又消灭了韦、顾、昆吾等小国,最后灭掉了夏,建立了商朝(公元前1600~前1046年)。灭掉夏朝以后,汤及时地把注意力转移到发展生产方面来,他向各氏族的首领发布命令,要他们致力于民功,商的政权很快地稳定了下来。商朝的中心地区位于现在的河南东北部、山东西南部和河北南部,其国家的疆域东至大海,西达陕西,北到河北,南及湖北,比夏朝的疆域扩大了很多。

盘庚迁殷

商汤建国以后,商朝出现了一段稳定发展的时期。后来因为王位继承的问题,发生了伊尹放太甲和九世之乱事件,王朝也几经起伏。从汤到第20位商王盘庚,商朝政权经历了三度衰落和四度复兴,政治中心经常转移。盘庚即位后,一些贵族大量掠夺和积聚钱财,致使贵族和平民的矛盾加剧,社会上也出现了贪图安逸享受的“惰农”,农业生产因此受到很大损失,整个社会动荡不安。为了摆脱朝政面临的困境,盘庚决定把都城从奄(今山东曲阜)迁到殷(今河南安阳),这里就成了商朝的统治中心,而且此后直到商朝灭亡,再没有迁移过都城。盘庚迁殷扭转了商中期一度出现的混乱局面,加强了商王室的统治,是商朝历史的转折点。这以后,商朝又称为殷朝。

周武王灭商

周武王姓姬名发,是周文王的儿子。文王死后,姬发以太子身份即位,任用太公、周公、召公等为大臣。第二年,武王会盟诸侯,观兵于孟津。当时灭商的条件还不成熟,所以周武王还师归周。随后几年,商纣王依然淫乱作恶,刚愎自用,诛杀贤臣,统治阶级内部以及整个社会的矛盾日趋激烈,整个国家面临着分崩离析的危机。纣王又派兵征伐东夷,将商朝军队的主力开到了东南前线,造成了后方的空虚。在这种有利的情况下,周武王联合各路诸侯,率领兵车300乘、禁卫部队3000人和士卒4.5万人向商都进军。双方会战于牧野,商军士兵纷纷阵前倒戈起义。周朝大军长驱直入,进驻商都,商纣王登鹿台自焚。商朝宣告灭亡。周武王建国,迁都镐京,史称西周。

周公摄政

灭掉商朝的第二年,周武王病死,新君即位,是为周成王。由于成王年幼,武王的弟弟周公旦摄政称王。“摄政”的事引起了内部的争权斗争,管叔和蔡叔也乘机散布流言,煽动叛乱。周公派兵镇压,杀了管叔,放逐了蔡叔,取得了斗争的初步胜利。这时候,武庚见有机可乘,勾结殷东部地区的徐淮夷,包括东夷各族一起反叛,图谋恢复殷商。周公亲自率师东征,攻克殷地,平定了叛乱,稳定了周王朝的统治。为了实现周武王的遗志,周公又于执政五年以大量殷朝遗民营造洛邑,经过两年时间,建成了东都成周,派成周八师驻守,并把商人强制迁来,以便监视。这里就成了周人控制东方的中心。到了第七年,周公见天下大局安定,便归政于成王,自己则留守成周。

分封制

周朝初年,统治者在征服了广大地区以后,派遣自己的亲戚和勋臣带着武装家臣和俘虏,到指定的地区去实施统治,这些地区就成为西周的属国,其统治者就称做诸侯。诸侯在他的封国内,又把大部分土地分封给属下的卿大夫作为“采邑”。卿大夫再把“采邑”的土地分封给属下的士作为“食地”。这就是西周的分封制。这一制度自周建国之始就开始施行,但是大规模的分封是在武王克商以后和周公摄政期间。相传周初先后分封了71国,姬姓占53,其中鲁、卫、晋、齐、燕等诸侯国最为重要。经过分封,西周的疆域比商代大有拓展,各方诸侯都以周天子为天下之主,形成了“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统治格局,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王权相对前朝更为集中,这对巩固统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宗法制

宗法制最初是古代社会中凭借血缘关系对族人进行管辖和处置的制度,到了西周时期,它演变成为一种严密的政治制度。其核心内容是在维护父权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兄权,确保嫡长子对于世袭特权的继承权。按照宗法制的原则,区分“大宗”和“小宗”。周王自称是上天的“元子”,代表上天实施对于世间的统治。他既是政治上的共主,又是天下的“大宗”,其王位由嫡长子继承,世代保有“大宗”的地位,享有奉祀始祖的主祭权利。嫡长子的诸弟受封为诸侯,相对于周天子处于“小宗”的位置,但是在他自己的封国内,他又是“大宗”,他的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往下,卿大夫和士的情况类此。依据任何人都必须敬祖尊宗的规定,国家就建立了以各级“宗子”为中心的宗法统治,形成了族权和政权的结合。

周礼

周代的社会道德规范统称为“礼”,在举行礼仪活动时,常常歌舞相伴。相传西周的礼乐是由周公制定的。周公对以前的礼乐进行了加工和改造,就成为“周礼”。周礼分为五礼:吉礼,用于各种祭祀活动;凶礼,用于丧葬和哀吊各种灾祸;宾礼,用于诸侯朝见天子;军礼,用于军事和相关的领域;嘉礼,用于各种吉庆的活动,包括饮食、婚冠、宴享、贺庆等。在《仪礼》中记载的具体的礼仪,则有士冠礼、士婚礼、乡饮酒礼、燕礼、聘礼、士丧礼等,名目极为繁细。周代的礼乐主要通行于士和士以上的贵族阶层,天子用以约束贵族的行为,明确他们之间的尊卑关系。对于下层人民而言,则以刑罚治之,礼乐是不适用的,所以说“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

井田制

井田制由原始氏族公社土地公有制发展演变而来,夏、商时就已开始实行。到了西周,井田制的发展趋于完备。井田是类似棋盘状的方块田,井田之间的界限是通过田间小路和水道来划分的。实行井田制的前提是土地国有,周王是土地的最高所有者,他凭借政治上的统治权力,把土地分封给诸侯、卿大夫等各级贵族。各级贵族又是他们统治区域内土地的所有者。但是土地是奴隶主国家所有,还不属于个别奴隶主私有,因此不能随便买卖。井田的经营方式有公田和私田两种,“公田”是原始公有土地的残存,平民通过在公田上集体耕作的方式,向国家承担交纳赋税的义务,公田上的产品,全部归贵族所有;“私田”则是公社农民的份地,需要定期重新分配,其产品一般归公社农民所有。

国人暴动

西周后期,政治腐败,周厉王把山林川泽收归国王所有。这项政策直接触犯了国人的利益,引起了国人的反对和谴责之声。周厉王认为这些反对的言论都是“诽谤”之言,不利于朝政,于是命令卫国之巫监视国人,有“谤”必杀,致使国人不敢谈论政事,在路上相遇,也只能以目示意。厉王自认为得计。大臣召公进谏说:“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厉王不听。这样过了三年,国人忍无可忍,于公元前841年在镐京爆发了以平民为主力的国人暴动。周厉王逃奔到彘。国家大政由大臣召穆公和周定公共同主持,历史上称做“共和行政”。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是中国历史有确切纪年的开始。共和十四年,周厉王死于彘,周、召二公拥立太子静,这就是周宣王。共和宣告结束。

西周灭亡

周宣王在位46年(公元前828~前782年),内修政事,外治武功,很有作为,西周出现了短暂的“中兴”局面。到了宣王晚年,国势又渐趋衰弱。宣王死后,其子即位,是为周幽王。社会矛盾日益严重,奴隶反抗斗争接连不断。此时,贵族和平民以及贵族内部的矛盾也变得更加尖锐。周王室的衰落已经无法挽回。幽王不思政事,朝政更加腐败。幽王因为宠爱褒姒,就废掉了原来的申后和她的儿子太子宜臼,立褒姒为王后,其子伯服为太子。宜臼逃到到了母家申侯那里,幽王举兵讨伐想杀掉宜臼,申侯联合缯和犬戎攻打周幽王,在骊山脚下杀死了周幽王,并把西周都城丰镐之地洗劫一空,西周宣告灭亡。宜臼立,是为周平王。他于公元前770年东迁洛邑,历史进入了东周时代。

华夏族形成

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西周时才开始用夏作为中原之民的族称,春秋时改以华称之。华与夏连称则是汉代以后才出现的。夏、商、周三族都是古老的部族,三族先后兴起建立了夏、商、周三朝,后面的朝代比前一个朝代的疆域更加广大,将前朝的土地和人民都加以囊括。这三代1000多年的历史中,夏、商、周三族之间的关系既有冲突和征服,也有联合和归附,最后都促进了部族的融合。在融合的过程中,三族逐渐产生了民族认同的意识,他们在祭祀的时候,不仅上推到本族的先王和先公,还把本族的来源和黄帝族联系起来,都自认为是黄帝的后裔。西周推行的分封制,不仅封本族贵族,同时还分封了黄帝、尧、舜和夏、商之后,这也增进了各部族的团结。这样,到了西周末期,终于形成了统一的华夏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