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互惠互利:通向成功的共赢策略
互惠互利,持续良好交往的保证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有一种德国特种兵的任务是深入敌后去抓俘虏回来审讯。
当时打的是堑壕战,大队人马要想穿过两军对垒前沿的无人区,是十分困难的。但是一个士兵悄悄爬过去,溜进敌人的战壕,相对来说就比较容易了。参战双方都有这方面的特种兵,经常派去抓一个敌军的士兵,带回来审讯。
有一个德军特种兵以前曾多次成功地完成这样的任务,这次他又出发了。他很熟练地穿过两军之间的地域,出乎意料地出现在敌军战壕中。
一个落单的士兵正在吃东西,毫无戒备,一下子就被缴了械。他手中还举着刚才正在吃的面包,这时,他本能地把一些面包递给对面突然而降的敌人。这也许是他一生中做得最正确的一件事了。
面前的德国兵忽然被这个举动打动了,并导致了他奇特的行为——他没有俘虏这个敌军士兵回去,而是自己回去了,虽然他知道回去后上司会大发雷霆。
这个德国兵为什么这么容易就被一块面包打动了呢?人的心理其实是很微妙的。人一般有一种心理,就是得到别人的好处或好意后,就想要回报对方。虽然德国兵从对手那里得到的只是一块面包,或者他根本没有要那个面包,但是他感受到了对方对他的一种善意,即使这善意中包含着一种恳求。但这毕竟是一种善意,当很自然地表达出来时,在一瞬间打动了他。他在心里觉得,无论如何不能把一个对自己好的人当俘虏抓回去,甚至要了他的命。
其实这个德国兵不知不觉地受到了心理学上“互惠原理”的左右。这种得到对方的恩惠就一定要报答的心理,就是“互惠原理”,这是人类社会中根深蒂固的一个行为准则。
著名的考古学家理查德·李凯认为,人类之所以成其为人类,互惠原理功不可没。他说:“我们人类社会能发展成为今天的样子,是因为我们的祖先学会了在一个以名誉作担保的义务偿还网中,分享他们的食物和技能。”正是由于有了这样一张“网”,才会有劳动的分工,不同商品的交换。互相交换服务使人们得以发展自己在某一方面的技能,成为这方面的专家和能手,也使得许多互相依赖的个体得以结合成一个高效率的社会单元,从而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互惠原理是人类社会永恒的法则,它是各种交易和交往得以存在的基础。我国古代讲究的礼尚往来,就是互惠原理的一种表现。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就如坐跷跷板一样,不能永远固定某一端高,而是要高低交替。一个永远不肯吃亏、不肯让步、不与别人互惠的人,即使真正赢了、讨到了不少好处,从长远来看,他也一定是输家,因为没有人愿和他玩下去了。
互惠原理是与人持续良好交往的保证、不可缺少的一门艺术。所以,如果一个人帮了我们一次忙,我们也应该帮他一次;如果一个人送了我们一件生日礼物,我们也应该记住他的生日,届时也给他买一件礼品;如果一对夫妇邀请我们参加了一个聚会,我们也一定要记得邀请他们到我们的一个聚会上来……
不让别人赢,可能你也会输掉自己
很多人对于输赢的看法都是绝对化的,非此即彼,赢便是代表其他所有人都得输。运动场上非赢即输的角逐、学习成绩的分布曲线不断向我们灌输“永争第一名”的思维方式,于是我们便通过这副非赢即输的眼镜看人生,只为了争一口气,一辈子拼个你死我活,却从来不曾想到通过合作的手段,能让彼此得到更大的利益。
人生处处布满险滩。人稍不留意,就会陷入危险之中。许多人由于盲目的自我意识或是自大,从而错误地估计自己,认为自己天下第一,不屑于与他人合作,做任何事都是我行我素。在家里,不跟自己的父母、妻子、儿女商量,在单位,不跟自己的同事、上司商量。这类人迟早有一天会懊悔地喊一声:“我怎么会弃绝与他人合作呢?”
一个人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坚持以自己的力量达到目的固然是正确的,但是一味地、保守地坚持自己的意见,则不可避免地要失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特长,适当地互相联合起来也许会达到极致的效果。
和平、和谐的合作,可以激发生命中的潜能。在集体中的合作,可以增强你的自信心,提高你的处世能力,消除你的消极心态,使你能正确地面对人生。因为人是文明的人、有情感的人,一个人离开合作将一事无成。即使一个人跑到荒郊野外去隐居,远离各种人类文明,然而,他依然需要合作:依赖他本身以外的力量生存下去。“一个人越是成为文明的一部分,越是需要依赖合作性的努力。”
曾经有一个戏剧爱好者,他不顾亲朋的反对,毅然选择一处并不热闹的地区,兴建了一所超水准的剧院。
剧院开幕之后,非常受欢迎,并带动了周围的商机。附近的餐馆一家接一家地开设,百货商店和咖啡厅也纷纷跟进。
没有几年,剧院所在的地区便成为了商业繁荣地带。
“看看我们的邻居,一小块地,盖栋楼出租就能得那么多的钱,而你用这么大的地,却只有一点剧院收入,岂不是吃大亏了吗?”那人的妻子对丈夫抱怨。“我们何不将剧院改建为商业大厦,也做餐饮百货,分租出去,单单租金就比剧场的收入多几倍!”
那人也十分羡慕别人的收益,便将自己的剧院结束,贷得巨款,改建商业大楼。
不料楼还没有竣工,邻近的餐饮百货店纷纷迁走,更可怕的是房价下跌,往日的繁华又不见了。而当他与邻居相遇时,人们不但不像以前那样对他热情奉承,反而露出敌视的眼光。面对现实的境况,那人终于醒悟:是他的剧院为附近带来繁荣,也是繁荣改变了他的价值观,更由于他的改变,又使当地失去了繁荣。
世界上的事物都是互相联系、互为因果的,我们谁也不可能孤立存在,更不可能孤立干成一件事。比如说,人们常因建设自己而造就别人,又因别人的造就而改变自己。在这种改变中,你如果不让别人赢,可能你也会输掉自己。
我们应当看到,“赢”的真正意义是实现目标,而不是两个对立的双方争个你死我活,分出曲直高低,所以若用合作代替竞争,便能在有效的时间或较短的时间里达成更多的目标,甚至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成功的人大多数都有与人合作的精神,因为他们知道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依靠大家的智慧和力量才可能办成大事。合作能使家庭幸福,领导魅力有赖于合作,合作可加速成功,合作可以帮人渡过生命险滩。
共同利益是消除隔阂的桥梁
一般而言,在求人办事的过程中,求人者处于不受欢迎的地位。那么,什么可以作为消除隔阂、沟通关系的桥梁呢?那就是共同利益。如果获悉对方的利益所在,采用明修栈道的方法,告之以利,使求人的过程变成寻求共同利益的过程,肯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张武是一家公司的人力总监。一天早上,一名年轻有为的员工走进他的办公室,对他说刚接到一家大公司的录用通知,这家公司承诺提供更好的待遇和福利。这位员工希望张武在他离职之前能够安排好接任的人选。
张武知道,那家公司是用高薪水来做钓饵,这一点自己的公司办不到,再说以目前这位年轻人的职位和对公司的贡献,还不值得投这个“资”。不过考虑到这位年轻人今后对公司的作用,张武开诚布公地与他进行了交谈。
他首先答应可以将年轻员工的薪金略微提高。他指出:以年轻人目前在公司的职位,将来的升迁潜能很大。虽然目前本公司所提供的薪金与别的公司相比要低一些,但公司对它的每一位成员都不会亏待。如果年轻人能胜任当前的工作,那么根据公司的奖励制度,薪金就会逐年调高。
接着,他语气一转,说道,年轻人考虑要接受的那份工作实际上是死路一条。虽然那家公司比本公司愿意提供的薪水要多些,不过,如果他接受那家公司的工作,那么他将来在那家公司的职位,将很难有机会继续提升。这并非说明他能力不足,而是这一新的职位将来并没有升迁机会。他继续告诉年轻人,他想加入的那家公司是个家庭企业,其中的成员大多攀亲带故,一个外人很难打入权力核心。
张武这一番语重心长的话让年轻人似有所悟,他也知道张武并不是开空头支票,因为张武说的都在情在理,都是符合实际的。几天以后,这位年轻员工又回到了张武的办公室,告诉他自己已经放弃了新的工作,决定仍然留在公司里。
张武在同年轻员工的这次交谈中,能够说服年轻有为的员工留下来,基本上就是采用开诚布公的方法,分析年轻员工去与留中的利弊得失。既有“软”手段,承诺加薪,描绘美好前景;又有“硬”手段,指出跳槽的短期风险和长期风险。由于他态度中肯,且又语中要害,虽然没有满足年轻员工眼下的种种额外要求,但还是达到了挽留年轻员工继续为公司服务的目的。
所以,如果你需要一个支持者或者同盟的帮助,不要提醒他你在过去曾经给予过他什么帮助,也不要让他想起你的那些感人事迹。如果那样,他会想尽办法忽视你、躲避你。相反,在必要的时候,揭露一些你要求中的真相,你将会给他们带来什么好处,并且在所有的部分中刻意将这一点强调出来。当他从中看到了自己可能获得的一些利益时,他就会热情地回应你。
走利益共享之道
21世纪是一个全球一体化的共赢时代,合作已成为人类生存的重要手段。科学知识向纵深方向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人不可能再成为百科全书式的人物。每个人都要借助他人的智慧完成自己人生的超越,所以这个世界既充满了竞争与挑战,又充满了合作与快乐。
有些人认为只要有利可图就为“赢”,手段可以忽略不计。为了能“赢”,千方百计损害他人利益。但这种耗尽人力物力、顾此失彼的“赢”不叫“赢”,而叫“输”。共赢观念无疑改变了传统思维中那种你死我活的残酷的竞争意识。如今,有些人已深知要以良好的合作、共同获利作为互补共赢的生存主题。“胜者为王,败者为寇”成了一种格格不入的思想,因为战场上的败者,总会想方设法把战胜过他的人拉下马,让其成为更大的败者。与其如此,何不走利益共享之道呢?
著名学者史蒂芬·柯维曾说:“两个人之间,相互妥协是1+1=1,各自为政是1+1=1/2,集思广益是1+1=3。”他说共赢精神可以产生个人以前无法产生的效益,甚至比个别效益的总和还要大。
我们常听到这样一句话:“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
如果注重合作共赢,众志成城,就能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成功!走在独木桥上,如果是一个人走,那么你走不了多远就会失去平衡跌下来,但是如果有一个同伴站在独木桥的另一边,两个人手搭着手,维持彼此的平衡,你们就可以一路走下去。
有一名商人在一团漆黑的路上小心翼翼地走着,心里懊悔自己出门时为什么不带上照明的工具。忽然前面出现了一点光亮,并渐渐地靠近。灯光照亮了附近的路,商人走起路来也顺畅了一些。待到他走近灯光时,才发现那个提着灯笼走路的人竟然是一位盲人。
商人十分奇怪地问那位盲人说:“你本人双目失明,灯笼对你一点用处也没有,你为什么要打灯笼呢?不怕浪费灯油吗?”
盲人听了他的问话后,慢条斯理地回答道:“我打灯笼并不是为给别人照路,而是因为在黑暗中行走,别人往往看不见我,我便很容易被人撞倒。而我提着灯笼走路,灯光虽不能帮我看清前面的路,却能让别人看见我。这样,我就不会被别人撞倒了。”
这位盲人用灯火为他人照亮了本是漆黑的路,为他人带来了方便,同时也因此保护了自己。正如印度谚语所说:“帮助你的兄弟划船过河吧!瞧,你自己不也过河了?”
成功者都明白一个最简单的道理:共赢则两利,分裂则两败。这就像一棵树,无论它怎样伟岸、粗壮和挺拔,也成不了一片森林;一块石头,无论它怎样大,也成不了一面墙。任何人要有所作为,就必须把自己融入团队之中,大家齐心协力,这样才能赢得发展。
在数学中,1+1=2在算式上是正确的,但在实际生活中,大凡事业上成功的人都懂得使“1+1>2”。成大事者善于合作,因为他们明白两个拳头和一个拳头的作用是不同的,如果他想领导一个企业朝着明确的目标前进,他会建立一支有效的队伍做后盾。
共赢思维是人与人或人与自然之间更好的、和谐的共处方式。当然,它不是逃避现实,也不是拒绝竞争,而是以理智的态度求得共同的利益。
中国有句老话:“一个巴掌拍不响。”本义是指靠匹夫之勇,很难成就大事。诚然,经营自己的事业,需要自力更生,也是为业之道。但是个体力量与群体力量相比总是很小的、有限的。如果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借助外界的力量,形成合力,为我所用,那么竞争实力就会倍增,抵抗经营风险的能力就会倍增,从而达到你赢我也赢的共赢大道。
由此可见,共赢是一种卓有远见的和谐发展,既利人,又利己;既合作,又竞争;既相互比赛,又相互激励……达到的效果远远比单赢要大得多,远得多。
信任是合作共赢的基础
合作伙伴就得统一战线,齐心协力打败对手。轻易怀疑你的合作伙伴等于是自挖阵脚,不战自溃。
灰兔在山坡上玩,发现狼、豺、狐狸鬼鬼祟祟地向自己走来,急忙钻到自己的洞穴中避难。灰兔的洞一共有三个不同方向的出口,为的是在情况危急时能从安全的洞口撤退。今天,狼、豺、狐狸联合起来对付灰兔,它们各自把守一个出口,把灰兔围困在洞穴中。
狼用它那沙哑的嗓子对着洞中喊道:“灰兔你听着,三个出口我们都把守着,你逃不了啦,还是自己走出来吧。不然我们就要用烟熏了,还要把水灌进去!”
灰兔想,这样一直困在洞里也不是个办法,如果它们真的用烟熏、用水灌,情况就更加不妙。忽然,灰兔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妙计。它来到狐狸把守的洞口,对着洞外拼命地尖叫,就像被抓住后发出的绝望惨叫声。
狼和豺听到灰兔的尖叫声,以为是灰兔被狐狸抓住了。它们担心狐狸抓到灰兔后独自享用,就不约而同地飞奔到狐狸那里,想向狐狸要回属于自己的一份。聚到一起后,狼、豺、狐狸忽然意识到灰兔可能是用的声东击西之计时,急忙又回到各自把守的洞口继续把守。它们哪里知道,灰兔趁刚才狼到狐狸那里去的时候,早已飞奔出来,躲到了安全的地方。
灰兔把自己脱险的经过告诉了刺猬,刺猬说:“你真聪明,你是怎么想出这个妙计来的呢?”灰兔说:“因为我知道,狼、豺、狐狸虽然结伙前来对付我,但它们都有贪婪的本性,互不信任,各怀鬼胎,我正是利用了这一点。”
没有信任的团队,是无法形成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的,在竞争中,他们总会被对手找到漏洞,各个击破,落得失败的下场。
如果你相信别人,别人也会相信你。你以什么样的态度或方式对待别人,别人也会以什么样的态度或方式来对待你。信任是合作的基础,而相互合作的人们就像战场上同一沟壕的战友,你要相信你的“战友”。
德里斯·科尔曾说过:“人们对服务机构的满意程度可以从他们的信赖度充分显示出来。”你和你信赖的人共事吗?他们是否也同样信任你呢?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可以充分显示出工作环境的好坏。
爱德华兹·戴明说:“要是没有信赖感,人与人之间或是团队与团队、部门与部门之间就没有合作的基石。”“没有信赖的基础,每个人都会试图保护自己眼前的利益;但是这么做却会对长期的利益造成损害,并且会对整个体系造成伤害。”无以计数的企业曾经在爱德华兹·戴明的建议协助之下,让公司的表现达到最高的境界。爱德华兹·戴明的经验显示出,信赖对于品质、创新、服务和生产力的重要性在全世界都是同样适用的。
信赖是人与人之间最高贵、最重要的情谊,人们最值得骄傲的就是自己可以受到别人的信任,自己的所作所为能够无愧于心,并与人坦诚地沟通互信。学习去信任我们的“战友”,同时也学习让自己成为值得信任的人。
学会分享,快乐合作
互惠互利的实质就是分享。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可以说,竞争是无处不有、无时不在的。竞争者与合作者作为竞争与合作的主体及对象,与竞争合作相伴而生、相伴而灭。一个人学会与别人共享自己的力量,人生的成功才能得到最完整的发挥。
成功必须从欲望出发,而欲望是通过行动来实现的。成功的开始,就在于我们独处时候的所思所为,而真正成功的奉献,则会凌驾一己之私的范围。圆通成熟的个性,不可避免地会在对服务人群的献身上表现出来,它开始时可能是一种内在的精神较量,继而向外寻求更丰富的知识和谅解。成功并不是我们独自的拥有,也不是行为的本身,它是用来判定我们本身价值的东西。
成功最终必然会影响到他人和我们自己的生活。
当一个人能公开对自己及他人承认,并非自己能独立获得这些成就,所以不能独享荣耀时,一种完美和谐的感觉会在其内心和人际关系中逐渐浮现。相互的感激与温暖的友谊使彼此不但共享成功的果实,且借由相互鼓励而不断地成长。
只要当过足球守门员的都知道,球队的胜利不是他一个人的功劳。大部分的足球守门员都了解队友在前线防守的重要性。因为有了队友的防卫,球才不会轻易地被对方抢走,自己才可能打出漂亮的成绩。那些清楚这个事实,并能公开、大方地赞美队友的人,是值得嘉许的,因为在他们身上具有令人赞赏的风度及雅量。
一盘散沙没有太大的作用,但是如果建筑工人把它掺在水泥中,就能成为建造高楼大厦的水泥板和水泥墩柱;如果化工厂的工人把它凝结冷却,它就变成晶莹透明的玻璃。单个人犹如沙粒,只要与人合作,就会起到意想不到的变化,变成有用之材。要共赢,就要学会与人合作,从而使自己的事业向前发展。
关于分享合作,有这样一则故事:
从前,有两个饥饿的人得到了一位长者的恩赐:一根渔竿和一篓鲜活硕大的鱼。其中一个人要了那篓鱼,另一个要了渔竿,于是,他们分道扬镳了。
得到鱼的人原地就用干柴搭起篝火煮起了鱼,他狼吞虎咽,还没有品出鲜鱼的肉香,连鱼带汤就被他吃了个精光,不久,他便饿死在空空的鱼篓旁。另一个人则提着渔竿继续忍饥挨饿,一步步艰难地向海边走去,可当他看到不远处那蔚蓝色的海洋时,他连最后一点力气也使完了,他也只能眼巴巴地带着无尽的遗憾撒手人间。
又有两个饥饿的人,他们同样得到了长者恩赐的一根渔竿和一篓鱼。只是他们并没有各奔东西,而是商定共同去找寻大海。他俩每次只煮一条鱼,经过遥远的跋涉,来到了海边,从此,两人开始了捕鱼为生的日子。几年后,他们盖起了房子,有了各自的家庭、子女,有了自己建造的渔船,过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
无论是得鱼还是得渔竿,都只是解决饥饿的一方面,两者拼合起来,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前两个人不懂这个道理,结果被饿死。我们若想成功,就要学习后两个人的合作精神。
实际上,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个民族、国家都不可能独自拥有人类最优秀的物质与精神财富,而随着人们相互依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封闭的个人和孤立的企业所能够成就的“大业”将不复存在,合作与团队精神将变得空前重要。缺乏合作精神的人将不可能成就事业,更不可能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强者。我们只有承认个人智能的局限性、懂得自我封闭的危害性、明确合作精神的重要性,我们才能有效地以合作伙伴的优势来弥补自身的缺陷,增强自身的力量,才能更好地应付知识经济时代的各种挑战。
当年微软和苹果争雄时,因为微软公司的“兼容”,允许各大电脑厂商使用自己的操作系统而使自己迅速发展为世界软件业巨头,相反,苹果的“不兼容”则使自己的路越来越窄。
如果你有着成大事的抱负,就要处理好与社会的关系,学会与人分享。
无论你跟谁合作,要想业绩辉煌,首要条件是学会与对方分享。跟对方好好分工合作,处处采取客观态度,不分彼此地合作,才能够达到默契,共享来之不易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