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新闻摄影的地位与作用及社会功能
学习目标
1.理解新闻摄影的地位和作用。
2.理解新闻摄影的社会功能。
第一节 新闻摄影的地位与作用
从诞生之日起,新闻摄影就广泛地介入社会生活,影响着人类社会进程,并逐步确定了其在大众传播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
一、与文字新闻相比,新闻摄影是视觉化的新闻
新闻摄影的地位来自于它独有特点和要求:
1.获取新闻的现场性。新闻摄影只有在事件发生现场,才能选择性记录,现场的规定性使新闻摄影成为见证者和记录者。新闻摄影是带着新闻现场气息的新闻,是富有生命力的新闻。
2.新闻表达的直接性。新闻摄影的表达方式直截了当,形象具体,符合人们获知信息的实证性原则:眼见为实。摄影直接呈现事件还给读者一个比文字更多元的空间,读者可以与拍摄者相互呼应,也可解读新闻事件背后的更多信息。
3.表现对象的真实性。新闻摄影充分发挥了摄影的纪实性这一特点,以提供真实有效的视觉新闻为己任。新闻图片不但要求新闻内容真实,而且要求被摄对象完全真实。
4.载体呈现的便捷性。报纸是承载新闻摄影最常见的媒介,读者可以随时随地获得。读者获知新闻信息也一目了然,好的新闻摄影图片往往使人印象深刻,过目不忘。
二、与广播电视新闻相比,新闻摄影以典型瞬间制胜
20世纪70年代电视的普及,使新闻摄影遭遇严重挑战。但是经过一段时间,人们发现,电视的连续性影像无法代替新闻摄影,新闻照片抓取的典型瞬间带给人长久的“凝视的震撼”,能触动人内心的灵魂。
相比电视影像,新闻摄影更直截了当。新闻摄影为读者喜爱,还符合新的时代特征:当代人生活节奏快,生活环境嘈杂,难以安静阅读,许多人的阅读是在上下班途中,在公交车、地铁车厢里,大家挤在人群中快速扫视报纸或杂志已成为都市文化的一大风景,能留住他们目光的,必然是那些具有视觉冲击力的、醒目的标题或大幅精彩的照片。多年来,不断提高质量的电视影像培养了“电视一代”的“影像嗜好”;图文并重的报刊造就了“读图时代”;网络传播的海量图片点击率也很高,读图的观念和习惯日益深入人心。
三、新闻摄影的跨媒体传播
上世纪30年代,美国大众化报纸兴起,以新闻图片报道为主的《生活》等杂志创刊,一大批新闻摄影杰出人物,如玛格丽特·伯克·怀特、艾森斯塔特等和图片编辑如拉尔夫·英格索尔等的涌现,使新闻摄影进入繁荣发展时代。但是,当时的媒体条块分割,各自为战,没能像今天这样“融合”、“互补”。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各种媒体在新闻传播中相互融合,新闻摄影借助电视、网络传播,跨媒介特性日益显现。2001年美国“9 · 11”恐怖事件发生后,我国网络媒体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新浪网推出的美国纽约世贸大厦遭恐怖袭击的照片,点击率以百万次计;电视媒体关于反恐战争的报道受到技术和其他因素的限制,而经常使用摄影记者拍摄的现场照片……这些都为新闻摄影的跨媒体传播提供了新的空间。
数字摄影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具有视频拍摄功能的相机的出现,使得新闻摄影跨媒介传播更加简便,通过电视、电脑、移动电话等显示屏及时传播的新闻图片日益增多。通过互联网,新闻摄影的即时报道越来越常见,新闻摄影的传播速度和范围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以专栏、专题、链接等形式出现的新闻图片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文献信息。新闻摄影不仅结合文字,还可加入声音、音乐等音频信息实现多体化,摄影传播的语言和手段不断增多。强大的网络搜索功能,能快速获取过往图文信息,降低了获知新闻的成本,提高了传播效率。
案例:纽约时报网络版的图片使用
1.使用方式
在国际、时事、体育、娱乐等板块,均采用了3种以上的图片展示方式,分别为实时更新的静态图片(photo)、无声幻灯片(slideshow)和有声幻灯片(audioslideshow)。
其中,首页图片新闻一般情况下是每天更新一次,如果一天内重大新闻事件较多,更新的频率就较快。比如2008年1月1日当天早9点到晚21点(北京时间),首页图片就更新了5次,内容有世界各地迎新年、德国穆斯林同性恋者举行舞会、美国大选进展、对有先天思维障碍儿童的最新医学研究等。
2.声音的使用
出现在有声幻灯片里面。一般在播放照片的同时播放音频,音频内容为记者录制的现场声,或者记者在后期对图片的解说。屏幕上显示图片说明梗概。
3.选图片还是选文字
需要图片佐证报道内容的,一般在文章所在的页面只环绕一张图片,说明主要问题,更多图片则用链接幻灯片的形式出现。进入链接后,每张图片都和文章中的一些内容同时出现。对已读过文章的读者是加深印象,不喜欢看长篇文章的人,直接选择看幻灯片,一样可以得到报道的主要信息。
图3-1-1 《纽约时报》
2007年12月6日,《纽约时报》一篇艺术领域内的文章,报道备受争议的“艺术大师”理查德·普林斯被万宝路的御用商业摄影师Jim Krantz控告盗用他人摄影作品牟利的事情。链接了6张幻灯,并在文字部分提供了主要信息和观点。
4.视频和音频的使用方式
视频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用摄像机拍摄的动态视频。声音有时就是现场的声音,有时是后期插入的声音,有时是两种结合。第二种是图片的幻灯片动态展示。常常加入现场声音,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
图3-1-2 动态视频
第二节 新闻摄影的社会功能
一、传播形象新闻
今天,世界各地发生的重大事件,人们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甚至手机报获知最新消息,了解事件动态。除了广播媒介无法传播形象新闻的局限,其他媒介多采用图片加文字或图片加解说的方式向公众传递新闻信息,回顾2001年美国9 · 11恐怖事件、2003年非典、2008年5 · 12汶川大地震、2008年北京奥运等新闻事件以瞬间定格的形式给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随着时间的推移,新闻形象为我们勾连起历史的记忆,新闻照片也为历史留下了鲜活的模本、生动的形象。
新闻摄影的传播功能还表现在它是世界语言,不但相同民族、相同国籍的人可以共享,不同民族、不同国籍的人也可以分享,视觉信息传递的优势是减少了社会的劳动成本,提高了社会效率。由于是纪实性的信息,信息的可信度也得到了保障。
二、指导社会生活
新闻图片在不同媒体发表,告知人们形象新闻信息,使人的感官受到强烈刺激,大量的视觉积累,启发人从感性向理性升华,进而影响社会生活。在今天从信息时代向知识时代转化的过程中,新闻摄影这种视觉语言,传递信息凭借数字平台,快捷、明了,在各个领域发挥着作用。
1991年5月,《中国青年报》摄影记者解海龙到安徽省金寨县采访拍摄,最后来到张湾小学,找到了正在上课的一年级学生苏明娟,一双特别能代表贫困山区孩子“渴望读书的大眼睛”摄入他的镜头。这幅画面为一个手握铅笔头、两眼直视前方,对求知充满渴望的大眼睛小女孩,题为《我要上学》(图3-2-1)的照片发表后,很快被国内各大报纸杂志争相转载,后来成为中国希望工程的宣传标志,苏明娟也随之成为希望工程的形象代表。希望工程的实施,改变了一大批失学儿童的命运,改善了贫困地区的办学条件,唤起了全社会的重教意识,促进了基础教育的发展;弘扬了扶贫济困、助人为乐的优良传统,推动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图3-2-1 解海龙《我要上学》
三、视觉文献记录
新闻摄影的拍摄必须在第一时间直接面对重大或有意义的社会事件,它成为对我们人类自身历史活动忠实的报道或者说是图像化的再现,它本身也就成为我们活生生的人类历史的见证。
由于新闻摄影与其他新闻报道形式一样,必须表现出它对事件报道的及时性,它总是首先以报纸、时事类周刊杂志以及电视乃至网络等新闻媒体为载体。但由此不应使出版周期相对滞后的图书媒介或载体,变成杜绝新闻摄影进入的禁区。相反,由于新闻媒体的“一次性传播”方式(包括报纸等纸质的相对粗劣与不适宜保存)的特性,新闻照片最终通过高质量纸质印刷媒介方式“转型”为图书,至今仍是它继续传播,并积累与保存自己之不可或缺的最好方式;图书,仍然是使包括新闻图片在内的一切摄影作品传播于社会公众,并积累、保存自己的最好载体之一。
20世纪上半叶,新闻摄影进入了辉煌的发展时期,诞生了许多优秀的新闻摄影大师,为人类生活留下了无数永恒的精彩瞬间。
进入21世纪以来,每年世界各地发生的重要新闻事件,都被摄影记者记录并发表在各类媒体上。
四、兼顾审美教育
新闻摄影通过技术与艺术融合的手段,传递新闻信息,摄影师在记录新闻事件的同时,也提炼生活、升华人生。当读者看到兼有审美功能的摄影图片时,自然会被画面感染,或喜悦或哀愁,或愤怒或同情。这些情感上的共鸣会促使读者心理产生震撼,媒体的舆论引导得到体现,大众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分辨是与非、美与丑、善与恶、宽容与狭隘等方面的教育和熏陶。
中国新闻社记者王瑶拍摄的图片故事《六十岁舞蹈家重返舞台》获2000年“荷赛”艺术类组照金奖。《六十岁舞蹈家重返舞台》(图3-2-2)拍摄的是一个青春已去的艺术家陈爱莲,为唤回自己的艺术梦想而不懈努力的过程,表现了艺术家积极向上、不服老的可贵品格。王瑶大胆使用摄影语言,以夸张的姿态和倾斜的地平线,描绘舞蹈家内心的喜悦与执著追求。舞蹈家的身体、笑容时时都在向人们传递美和力量。优秀的新闻摄影作品不仅传播了新闻信息,更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美的熏陶,心灵得到滋养。
图3-2-2 王瑶《六十岁舞蹈家重返舞台》组照之一
思考题:
1.新闻摄影有怎样的地位及作用?
2.新闻摄影的社会功能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