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摄影笔记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3

这是在沈阳的中国工业博物馆,陈旧的厂房,斑驳的设备,述说着过去的久远。凝望着眼前的一切,思想着如何营造出一个有秩序的画面,正方形的照片似乎可以体现大工业的庄严,对称的构图似乎才能够与其关联,拍摄之后再调整成浅棕的色调,似乎与过去有关,在昏暗的光线下将手机依靠在我旁边的立柱上安静地拍照,似乎可以得到一帧极清晰的照片。

前些天有朋友写论文,说是要论述大画幅相机的影像清晰度,我直言:作为自己的摄影作品,清晰度仅仅只是一个方面,进入到胶片摄影之后,照片的细腻程度在很大的程度上要依靠更大尺寸的感光底片,但是在数码的时代里,清晰,细腻已经不成问题了,要论,您就论一论您那心理上对于大画幅相机影像的清晰度,细腻度,层次感吧。

 摄影的手机 Preface

到目前为止,我所使用的手机在拍摄的时候还是有一些时滞,无意中走上一间楼房的天台上,一群少年在玩儿滑板,于是拿出手机练习拍照,发现用手机拍摄这种题材的照片还是有些慢。这让我想起十几年前,数码相机初盛,大家在用着方便的同时,不断地抱怨数码相机拍摄的时滞太长,很难拍摄到那“决定性的瞬间”。之后的时间里,照相机厂家的设计师们奋发工作,终于将数码相机的拍摄时滞的问题解决得让摄影者不再生疑。

时间又转到了今天的拍照手机,好像重现了当年数码相机拍摄时滞的事情,但这时已经没有人过多地指责这一缺点了,因为一般的拍摄者并不在意,还因为那些高级的快拍摄影者并没有一定要使用手机拍照的“动议”。

我呢?一个摄影杂志的编辑,知道手机拍照的时滞问题,但也懂得一些克服此一缺点的方式,这既是源于我对于当今手机技术的理解,又因为我所拍摄的照片都没有一定要成功的所谓商业的目的。好了,等到滑板少年还在手机屏幕外面的时候,按下快门,您猜怎么着?正是时机!

 摄影的手机 Preface

出差去陕西,路过华阴市,下车与朋友去了一趟华山,我曾数次路过此地,过去的火车就从华山脚下通过,但始终没有登上过这著名的华山。与我同行的蔡征先生见我使用手机拍照,遂发问:老陈您没带照相机?我答曰:这阵子我只用手机拍照。其实这是一个不得已说出口来的谎言,一架崭新的微单相机就在身后的摄影包里,但出来的时候却把电池以及充电器统统忘在了家里!都说是年轻人的记性好,我这里随着年龄的增长确是在不断地提高着自己的“忘性”。

有了能够拍照的手机,又没有一定要拍照的压力,用手机“替代”相机也就成为了聊以自慰的事情了。您看我在山坳拍摄的这帧照片,白色的玄武岩石壁衬托着秋季的红叶,虽然拍摄下来异常的自然,但我还是忍不住要“修饰”一番。用手机的软件适当降低饱和度,而后再用暖调的滤镜模式进行覆盖,照片就形成了夸张的秋天景色,很简单。

 摄影的手机 Preface

清晨,我来到密林度假村的这个公共空间,在插座上给我的手机充电,这里并没有通讯的信号,但是我的手机并没有停止工作,一直在用于拍摄照片。

我走近窗前,看到的是布艺沙发的凌乱,但射进来的阳光,却又给我带来了拍摄照片的意愿,拿起正在充电的手机,由近及远,将眼前的沙发,将射进来的光线就这样组合在了一起。之后呢?用软件虚化了红色的靠背以及窗外的景象,使得画面的景深变浅,如同一个广角镜头的“大光圈”。

看似温馨,但又依然凌乱。

 摄影的手机 Preface

周日,带着女儿往郊区游览,车多,从岔道向左转弯,这边山间的公路并没有几辆汽车,再往前开,大约行驶了五公里,路边见一很大的广场,许多的建筑散落在周边,这是一个煤矿所在,小时候就听到过这个名字。把车停好,跨过天桥,运煤的列车停在那里,从传送带在向车厢里装运着煤炭,铁路的对面像是一个宿舍楼,只见一群刚下了班沐浴过的矿工夹着衣服走了进去。

在我的记忆中,这是一个很有名的国营大矿,看到的建筑物上满是各种关于安全生产的标语,职工俱乐部像是七十年代的建筑。在山里面骤然见到了这样的一片场景,就像是时光回流到了几十年前,与我们一个小时之前在熙熙攘攘的城市里面的嘈杂情形是一个巨大的反差,像是在看一个讲述着过去年代的电影。

我站在列车旁边,用手机拍摄下眼前的车厢,以及远处的那间职工宿舍,按照我的感受,站在原地开始修整照片:减低色彩的饱和度;剪裁成16∶9的宽画幅;稍许压暗画面的四角;再加上一个泛黄的边框,我“做完了”这张照片。就像是在此地写生作画,把当时的感受溶在了这张照片里面。

转身打开车门,一个小时之后我回到了并不安静的城里。

 摄影的手机 Preface

这还是在前面提到的那个煤矿,矿区里的一个房间的窗促使我拍下了这样的照片,没有拍摄完全,因此形成了一个U字形的图案。

看着用油毡封闭起来这扇朝北方向的窗,想必冬天这里一定会有强劲的风,木板条钉得规矩而且严实,这样的景象我多在小的时候方可见到。油毡上面的字倒了过来,这让拍摄下来的照片显得有点儿方向上的怪异。而也是因为了这似乎颠倒了的“怪异”,还由于瞬间出现在脑海里的回忆,我才拍摄了这样的一帧照片。

剪裁得左右一致,调整成冷调的效果,虽然我拍摄的时候还是在夏天。

 摄影的手机 Preface

春季的一个下午,我走进了颐和园的西堤,一来是散步,因为我已经很久没有走进颐和园了。二则也是为了寻机练习拍摄一点照片,只带了手机。

在昆明湖边,小女生安静地读着书,面对着水面,下午的暖光斜射过来,是一个和煦的景象,我路过这里,垂下手来拍摄了这张照片,而后用手机里面的影像软件调整成高色温的冷调效果,一下子变化成另外的一种感受,以至于有朋友在问:这是在海边?

 摄影的手机 Preface

照片最早是黑白的,为了方便地拍摄出彩色的照片,人们奋斗了近百年,但是在不断地看过真实色彩的照片之后,又萌发出拍摄并不真实色彩的影像,比如再拍黑白照片,又如制作成各种单色的照片,或者直接“歪曲”真实的色彩拍摄、制作出来的各种照片。

为什么呢?我以为摄影术除去传递相对真实的影像信息之外,还能够用异样的色彩来描述想像中的“幻境”,继而徜徉在这真实而又虚幻之中。

走进胡同,拍下照片,调整色彩,似乎是换了一个场景,对我来说又是不知联想起何时的梦幻。

 摄影的手机 Preface

这是东北大地,车行在并不太宽的公路上,我借着错车时的缓慢行驶,用手机拍下了这一片广原。照片的色彩很真实,如同我肉眼所见,拍摄的场景不虚假,车上的人任谁都看得见。

这是我要的照片吗?我当然不会认可这样的摄影,首先把画面剪裁成宽幅的式样,使得视野感受上更为宽广,之后再调低色温,呈现出暖调的效果,再压低了画面四角的亮度,找一个合适的“滤镜”加以覆盖,至少与原片相比就“不一般”了。

 摄影的手机 Preface

有的时候,我会把照片理解成“图案”,因为我经常看到的一些景物本身就是一个图案,摄下此景,展现在平面的照片上,又会形成一个新的图案。在拍摄照片的时候,我会利用眼前现成的图案,也会不停地寻找那些可以在我的取景画面中可以组合成图案的那些图案。

但仅仅是图案很多时候又不会形成一张所谓“有内容”的照片,于是就把眼前的这个场景拍摄下了,调整成高色温的冷调,不知这样的图案算不算一幅可看的照片?

 摄影的手机 Preface

红色的是一辆三轮车,停靠在胡同里,背景是规整而又残破的墙。右上角的窗起到了平衡画面的作用,而三轮车后面晾晒的被子,又为画面添加了些许的内容。这是普通人生活的“舞台布景”,平常,随意,而又有着丰富的内容。

北京胡同里面的墙多是用青灰粉刷成这样的颜色,用以掩饰碎砖砌成的墙,百姓的老房子大多如此包括我家那早已消失了的老房。为了显示高级,你看这墙的下端,人们用水泥勾勒出“磨砖对缝”的讲究与豪华。

我经常光顾这些小场景,用手机的屏幕“裁切”下来以供展示,供练习,供回忆,供抚平心境。

 摄影的手机 Pref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