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开口就放“糖”,话自醉人艳全场——蜜语甜言的谈话技巧(4)
过了一阵子,国王对比尔巴说:“这年头的蠢货真多。我想看一看这座城市里到底有多少个蠢货。比尔巴,你去登记一下,做个名单给我吧。”比尔巴随口回答“好”,便离开了王宫。
第二天,比尔巴真的带着蠢货名单入宫了。国王拿来一看,顿时大怒。原来蠢货名单上的第一个蠢货就是国王本人。
国王责问比尔巴为什么这样做。比尔巴十分谦恭地说:“陛下,之前有一位马商从阿拉伯来我们国家。您连他的名字都没问,就支付了一千卢比做买马的定金。请您稍微动脑想一想,万一这位马商不带马回来的话,您又该怎么办?您连商人的名字与地址都不知道,就敢预先支付定金,这难道不是蠢货的行为吗?这座城里还会有比这更蠢的人吗?”
国王顿时懊恼不已,十分痛恨自己的失误。但他不想在比尔巴面前丢面子,便反问道:“万一那个阿拉伯马商带着马回来呢?”
比尔巴不假思索地答道:“如果真是这样,我就把名单上第一个蠢货的名字改成他的名字。”国王哈哈大笑,接受了这次教训。
比尔巴虽然没有用醉人蜜语,但通过具体事例让国王对愚蠢行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由此可见,无论是醉人蜜语还是当头棒喝,一个好的开场白应当让听众感同身受,这样才能引起内心的共鸣。
6.语重心长,不如一开口就放“糖”
英国记者兼探险家亨利·莫顿·斯坦利在纽约市莲花俱乐部为他举办的庆祝会上,发表了一篇演讲。他的开场白一下子把听众们带入了自己的回忆当中。
“主席先生,莲花俱乐部的先生们:
“在今天这个时刻,为了表达我心中的情感,不妨从许多需要加以阐发的原则和思想开始。可以说,我身边的人早在我孩提时代既已闻名遐迩了。记得我还是个无名小卒时,被坐在对面的老友乔治·阿尔弗雷德·汤申德派去报道一次演讲会。他当时讲话的气派依旧历历在目。他说:伽利略说过‘地球在转动’,地球确实在旋转,在圣路易斯商业会堂的讲台上,一件重要的事发生了。另有一次让我务必抛头露面的重大场合是到桑威奇群岛聆听马克·吐温的演讲,我也是被派去做报道的。当我朝我的左边看时,看见了安德森上校,他那面容使我觉得贝内特已经收到了几份电报,正准备派我到某一可怕的地区去执行某种紧急使命。”
斯坦利一开口就给几位重要人物戴高帽,不仅逗乐了在场听众,也让几位当事人很受用。虽然演讲的内容与这些人并没有太大关系,但斯坦利通过这种方式让听众们迅速融入了自己营造的情境当中。这为接下来的精彩演说打好了基础。
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可能用语重心长的语气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语重心长的说话方式,往往用于涉及是非原则的话题,让说者与听者都不得不认真严肃地对待。但有时这种说话方式未必效果好。如果能在开场白中加入“糖”,也许能让听者更加肃然起敬。
年轻人血气方刚,自尊心强,很容易面红耳赤。所以,与年轻人谈严肃的事情时,也要注意方式方法。特别是开场白应该设计得巧妙些。
某机床厂有一位青年工人,钳工技术很熟练。为了赚外快,他没有向单位请假就跑到另一个单位装配自行车,整整旷工一周。他父亲听闻此事后很生气,拉他去单位见领导。青年工人的师父气咻咻地说:“我不是他的师父,他的本事比我大。”那位青年工人不敢吭声。父亲又拉着他去见车间主任。车间主任责令他写一份检查,但青年工人不以为意,左耳进右耳出。最终,父子俩闹到了厂长办公室。
谁知,厂长没有批评旷工的青年工人,反而对他的父亲说:“您儿子在我们工厂干活,真是受苦了。他与厂里其他青年职工一样,十分聪明,十分能干。可惜他们在这里辛辛苦苦地工作,挣的工资却不算多。我一直觉得很对不起这些孩子。我很清楚,以他们的能力,如果到外面做工,薪水会比咱们单位多好几倍。您儿子还很年轻,要技术有技术,要力气有力气,到哪里工作赚不了钱?
“所以,我一直认为他在厂里做工,是受了委屈的。我安排的任务,他都完成得很好。我这个厂长真不知该怎样感谢他,心里很是过意不去。如今,他愿意回单位上班,愿意回来继续跟我吃苦,我还能有什么想法呢?除了欢迎,就只剩下感激了。”
这短短一席话把青年工人和他父亲感动得流泪。青年工人面露愧色,坚定地对厂长说:“领导,您处分我吧!从今往后,我一定遵守厂里的纪律,决不给您丢脸!”
就这样,厂长没说哪怕一个字的批评,就把青年工人的心思拉回了厂里。这比十份检讨书都要管用。青年工人旷工无疑是违反纪律的行为,应当受到处分,但厂长没有简单粗暴地对待这件事,而是认真找出了青年工人不好好工作的根本原因。他很清楚,留人要留心。光是处分青年工人,并不能令其心服。只有让对方发自内心地想留在厂里,才能彻底地解决问题。因此,厂长一开口就表达对青年工人的理解与“感激”,让对方的对立情绪转化为感恩戴德,从而认真接受了教育。
在20世纪80年代,有一位老人从新疆出差到广州。他在街边的小摊上买了几件衣服。卖衣服的女小贩无意中发现老人的钱包里有当时很罕见的几百元“外汇券”,一时起了贪念,就趁老人没注意时,偷走了钱包,将其藏在衣服堆里。
老人准备离开时一摸口袋,发现钱包失窃了。他注意到此时小摊上只有自己与摊主两人,便猜到是女小贩拿走了自己的钱包,只是没能抓住把柄。当他客气地提及此事时,女小贩顿时翻脸:“什么,你说我偷了你的钱包?那你就去报警,让警察来搜啊!”
老人知道自己只要一离开小摊,钱包就会被女青年转移。到时候就算警察来了,也找不到。倘若与她硬起冲突,自己一个外地人会陷入不利。于是,他决定自己说服对方。
那位老人笑着说:“我也没说是你偷走了我的钱包。是不是刚才咱俩忙中出错,不小心让钱包混到衣服堆里去了?你可以帮我找找吗?”老人一开口就给女小贩准备了台阶下。假如女小贩顺势承认“忙中出错”,就可以从衣服堆里拿出钱包,而老人就当没有发生过偷窃一事。
女青年的内心有点犹豫。老人耐心等街上只剩两人时,压低声音道:“小姑娘,我今天一下子就照顾了你五六十元钱的生意。你怎么可以这样对我?我看你还年轻,在这个热闹的地方摆摊做生意,一个月收入应该也有几百上千了吧?做生意的人,信誉最要紧呀!”
老人的第二次开口,既有恳求,又有开导,还包含了暗示。女青年低头沉默,头脑中正在进行着激烈的思想斗争。
于是老人趁热打铁道:“朋友们从几千里外的新疆托我到广州买东西,他们好不容易才凑了几百元外汇券,要是弄丢了的话,让我怎么向他们交代啊?如果是赔人民币还好说,外汇券叫我上哪找去啊?小姑娘,你就帮我仔细找找吧。”
女小贩终于开口说:“那,我给您找找看?”
老人笑着说:“我就知道你一定会帮我这个忙的。”果然,女青年在衣服堆里翻了一阵子,“找”出了老人的钱包,满脸通红地递给了他。老人也不再计较此事。
这位老人十分机智,抓住了女青年一时见利忘义的侥幸心理。一开口就没把话说死,再开口时给对方留了台阶,没有把对方逼到绝路上。这使得这位差点沦为小偷的女小贩,经过激烈的思想挣扎后,选择就坡下驴,最终让事情圆满结束。老人那句“我就知道你一定会帮我这个忙的”,呼应了开场白中的“你可以帮我找找吗”,可谓点睛之笔。
由此可见,语重心长的说教,不如一开口就给对方放“糖”。让对方的戒备心理与对抗心理荡然无存,才能更好地进行说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