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2 莎剧汉译本与汉语原创戏剧的词汇特征比较
3.5.2.1 类符、形符和类符/形符比
类符指语料中不同的词形,或每个第一次单独出现的词形(杨惠中,2002:43)。形符指语料中出现的所有词形。类符/形符比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译文的用词变化。一般地,该比值越大,表明该文本的用词越趋丰富。当然,若语料库规模较大,形符数的变化比类符数的变化要显著很多,这样,语料库容量越大,类符形符比反而越小。因此,为强调不同容量的语料库之间的类符形符比具有可比性,我们通常采用标准类符/形符比来观测词汇应用的变化性,即:通常以1000个形符为单位,分别计算文本的类符/形符比,然后取平均值即为语料库的标准化类符/形符比。以1000词为STTR计算基数,运用Wordsmith 4.0软件分别检索莎剧3个汉译本和汉语原创戏剧文本的类符、形符、类符形符比(TTR)和标准类符形符比(STTR),具体结果如表3.18所示。
表3.18 莎剧汉译本与汉语原创戏剧的类符、形符
表3.18中,莎剧的3个汉译本形符数和类符数存在差异。一般情况下,单纯的形符数和类符数并不能反映文本特征,但在莎士比亚戏剧英汉平行语料库中,3位译者的源语文本相同,故而形符数和类符数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莎剧3个汉译本的词汇丰富度和词汇变化度情况。3个译本中,方译本形符数最高,为641604;朱译本形符数次之,为640685;梁译本形符数最少,为603024。方译本与朱译本形符数相差无几,而方译本和朱译本两个译本与梁译本形符数差别都非常大,前者形符数较后者多36580个,近6个百分点。这表明方译本词汇使用量最多,而梁译本词汇使用量最少。换言之,在词汇量多少方面,梁译本最为简洁,而方译本最为复杂。
显然,以上3个汉译本的形符数存在较大差异。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译者翻译目的不同。方平翻译莎剧首先考虑的是舞台效果,他指出“文学翻译是铺开稿纸,面对原著,伏在案头,斗室之内的一种无声作业”,而“翻译莎士比亚的戏剧却不同了,耳边会产生‘伴音’,如闻其声,以至眼前产生‘伴像’,如见其人”(方平,2001)。朱生豪的翻译旨在“使此大诗人之作品,得以普及中国读者之间”,“凡源语文本与中国语法不合之处,往往再三咀嚼,不惜全部更易源语文本之结构,务使作者之命意豁然呈露,不为晦涩之字句所掩蔽”(朱生豪,1991:263)。此外,朱生豪也十分重视舞台效果,在翻译过程中他“必自拟为舞台上之演员,审辨语调之是否顺口,音节之是否调和。一字一句之未惬,往往苦思累日”(朱生豪,1991:263)。因而,朱生豪在翻译莎剧时,兼顾普通读者的需要和戏剧表演的本质,让译文更加简单,贴近大众。应当指出,朱生豪和方平翻译都考虑到舞台表演对语言表现力的要求较高,这导致方译本和朱译本的形符数较多。毕竟,形符数较多,更符合舞台表演和普通观众这一目标接受者。与方平和朱生豪重视舞台效果不同,梁实秋认为好的戏剧是不适合表演的,他说:“我们须知,有些戏剧在排演时往往反不能充分表现其力量。实在讲最上流的戏剧无不如此。”梁实秋引用歌德在《爱克曼谈话记》的话:“我不欲得群众之欢迎,盖当今之世,伟大的作品只得供少数人同情的鉴赏”,并解释说,“歌德的见解,总说起来,就是:现今之观众无鉴赏最高艺术之能力,吾人苟欲尽全力以从事于创作,不必迎合观众之心理”(梁实秋,1998:64)。相比之下,梁实秋翻译莎士比亚是为了让读者有时间去理解戏剧内容,其目标读者主要不是普通大众,而是学识相对较高的学者型目标读者。因此,梁译本更多采用了异化策略和直译方法,译文对原文亦步亦趋,梁译本的形符数少于方译本。
3.5.2.2 实词形符/总形符
虽然莎士比亚戏剧英汉平行语料库和汉语原创戏剧语料库选材相近,皆为戏剧,但STTR值仍不能真实反映文本的信息量,因为STTR统计的类符包括实义词和功能词,过度修饰的文本可能由于功能词的增加而使得STTR值增加,但这不能表明文本的信息量增加,因此,我们采用J.Ure(1971)和Michael Stubbs(1986)提出的词汇密度衡量方法,即计算实词形符在总形符中比例的方法。本文将动词、名词、形容词、副词、数词和量词这六类意义相对稳定的词归为实词,将代词、助词、介词、语气词、连词等归为虚词。统计莎剧3个汉译本和汉语原创戏剧中各个词类的形符占总形符的比例,结果如表3.19所示。
表3.19 莎剧3个汉译本和汉语原创文本中各种词类占总形符的比例
根据表3.19,方译本、梁译本和朱译本中实义词占总形符的比例分别为62.04%、58.67%和58.52%,而汉语原创戏剧中,6类实词所占的比例总和为67.83%。这3个汉译本中实词比例分别比汉语原创文本低5.79%、9.16%和9.31%。此外,除方译本中语气词占总形符的比例略低于汉语原创文本外,以上3个汉译本本中代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语气词等虚词占总形符数的比例均高于汉语原创文本,前者虚词占形符比例之和分别比后者高8.82%、10.46%和10.65%。
很明显,翻译文本实词形符比例均低于汉语原创文本,而前者的虚词比例高于后者。这表明上述汉译本中信息负载量较高的实义词使用频率低,而信息负载量较低的虚词使用频率高,导致文本信息量相对较少,难度相应降低,因而这些汉译本均呈现简化趋势。
3.5.2.3 高频词
我们统计了莎剧方译本、梁译本、朱译本和汉语原创戏剧文本中使用频率最高的10个词,结果见表3.20。
表3.20 莎剧汉译本和原创文本中使用频率最高的10个词
表3.20显示,莎剧3个汉译本和汉语原创戏剧中,使用频率最高的10个词都是功能词。3个汉译本和原创汉语戏剧使用频率最高的前10个词的排列顺序基本一致,不过每个词的使用频率存在较大差异。以“的”字为例,该词在方译本、梁译本和朱译本中的频率分别是5.52%、7.42%和7.28%,此外,上述汉译本中每个高频词的使用频率均高于汉语原创戏剧。这些高频词的使用频率总和明显高于汉语原创戏剧。莎剧方译本、梁译本和朱译本中,位列前10位的高频词使用频率之和分别为22.38%、24.74%和23.30%,而汉语原创文本仅为18.13%。
我们还统计了使用频率位列前20、30和50位的高频词使用频率总和,统计结果如表3.21所示。
表3.21 翻译文本和原创文本中的高频词
根据表3.21,莎剧的3个汉译本中前50位高频词的使用频率总和均高于40%,而汉语原创戏剧文本中使用前50个高频词的比例仅为34.83%。上述汉译本中,前50个高频词的使用频率均比原创戏剧文本高五个百分点以上。显然,这些汉译本比汉语原创文本更倾向于使用高频词,在高频词应用方面表现出较为显著的简化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