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心理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徊于生物学化道路的心理学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达尔文(1809~1882)

达尔文是英国著名的生物学家,是进化论的奠基人。进化论的核心思想便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在达尔文看来,在自然界中存在着三种生存竞争模式——物种和物种之间的竞争、生物和生物之间的竞争、物种和自然之间的竞争,能够适应下来的就可以生存,不适应的则被淘汰,这就是“优胜劣汰”的自然规律。

1809年2月12日,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在英国出生。达尔文的祖父和父亲都是有名的医生,所以达尔文出生后,家人也希望他能够继承祖业,成为一名医生。1825年,达尔文被父亲送进爱丁堡大学学医。不过,达尔文的志向并不在医学方面,进入爱丁堡大学后,他依然沉迷于野外动植物的研究、标本的收集等。他的父亲见其如此“不务正业”,一气之下,便将他送进了剑桥大学,主修神学专业,希望他长大之后能够成为一名牧师。

这个时候的达尔文对自然科学的喜爱,已经达到了一种痴迷的境界。进入剑桥大学后,他完全放弃了对神学的学习,而一心投入到自然科学中。在剑桥期间,达尔文认识了著名的植物学家J.亨斯洛,并拜他为师。

1831年,达尔文从剑桥大学毕业后,在亨斯洛的举荐下,以“博物学家”的身份参加英国举办的“环球科学考察”活动。考察队从英国出发,经南美洲的巴西、阿根延后,穿过太平洋,到达大洋洲,又跨过印度洋,然后从好望角穿越大西洋又返回巴西。1836年10月2日,达尔文乘坐的航船返抵英国。

▲达尔文

进化论的奠基人。在心理学方面,他提出人类心理和动物心理有连续性的观点,促进了比较心理学的研究;强调心理适应环境的作用,为后来出现的机能主义心理学奠定了基础;重视个体发展的研究,促进了儿童心理学和个别差异心理学的建立。

这一次环球航行对达尔文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返回英格兰之后,达尔文便埋首于自己的研究中,不问他事。1838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达尔文接触到英国著名人口学家和经济学家马尔萨斯的《人口论》,从中得到了很重要的启示,并引申出一个很重要的想法:世界并不是一个星期就能够造出来的,地球的年龄也远比《圣经》上所记述的早得多,动植物在这段时间内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至于人类,很可能是某种生物在进化过程中演变而来的。《圣经》中的亚当、夏娃只不过是一个神话,而不是人的始祖。由此,达尔文又联想到:在生物生活中,最为重要的便是生存斗争,自然条件便是“选择者”,自然条件不同,选择者也就不一样,所产生的结果自然也就不同。

心理学家著作

达尔文一生作品颇多,包括《给亨斯洛教授的信件之摘要》(1835年);《大溪地与新西兰等地区的道德状况报告》(1836年);《纪录与评论》(1839年);《珊瑚礁的结构与分布》(1842年);《火山群岛的地质观察》(1844年);《南美地质观察》(1846年);《地质学》(1849年);《蔓足亚纲》(1851年);《茗荷科化石》(1851年);《蔓足亚纲》(1854年);《藤壶科与花笼科》(1854年);《讨论物种形成变异的趋向;以及变异的永久性和物种受选择的自然意义》(1858年);《查尔斯·达尔文自传》(1958年);《物种起源》(1859年);《不列颠与外国兰花经由昆虫授粉的各种手段》(1862年);《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1868年);《人类的由来与性择》(1871年);《人类与动物的感情表达》(1872年);《攀缘植物的运动与习性》(1875年);

《食虫植物》(1875年);《异花授精与自体授精在植物界中的效果》(1876年);《同种植物的不同花型》(1877年);《植物运动的力量》(1880年)等。

1842年,根据自己的推测联想,达尔文开始着手编撰大纲,其后又将其拓展成几篇文章。1858年,在好友的鼓励下,达尔文将自己的一部分文稿和博物学家华莱士的文章呈递给专业委员会。1859年,《物种起源》一书出版,首批印制的1250册当天便被抢购一空。在以后的20多年里,达尔文又搜集了很多资料,以此来充实《物种起源》一书和“进化论”学说,并对其意义进行了深入阐述。

第一,在生物构造进化的同时,人的心理机能也在同时进化,这也是人类心理意识发展的源头。人类心理活动的发展是从动物心理演变而来的,是在人类有机体发展的过程中逐步进化而来的。人类和动物最基本的差别,就在于人类拥有思维能力、数学能力和语言能力。不过,在达尔文看来,这些只有程度上的高低之分,而并没有实质的差异。达尔文的这一观点对西方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第二,人类和动物的连续性心理有三个:有用的联合性习惯、对立的表情动作和神经系统的直接作用。联合性习惯的表现如人和动物在愤怒的时候都会呲牙咧嘴,在害怕的时候都会心跳加速等。在对立表情上有:悲伤和快乐,敌对和友爱等,这些都是符合对立原理的。而在神经系统的作用下,人和动物在兴奋状态下的情绪和表情是不受控制的。

▲人类的表情

达尔文是首先将照片用于情绪研究的人之一。此图片来自达尔文《人类和动物的表情》(1872)。为什么达尔文认为人和动物的表情有历史上的联系?

第三,促使个体心理学研究的出现。达尔文曾经对婴儿进行了仔细观察,他发现婴儿出生7天后就会有打哈欠等反射动作;到了第9天,婴儿可以准确的找到光源位置;1个多月后,婴儿开始微笑;4个月后,婴儿开始有情绪;7个月,宝宝就有了联合能力,比如你喊他小姨的名字,他就能够准确地找到小姨。

总的来说,达尔文在研究进化论的过程中,将人的心理学发展也融入其中,对心理学的发展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只是,达尔文并没有将人和动物的心理区分开来,这也使得现代西方心理学走上了生物学化的道路,有了一定的局限性。

1882年4月19日,达尔文因病去世。

美国“机能心理学”的开拓者

——威廉·詹姆斯(1842~1910)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心理学出现了一种新的学派——机能心理学,之后很快就成为美国心理学的主流学派,其中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为威廉·詹姆斯。

威廉·詹姆斯最初的梦想是成为一名画家,后来因为没有绘画天赋而中途放弃。1861年,詹姆斯进入哈佛大学学习化学专业,师从埃利奥特,后来又学了3年的比较解剖学和生理学。在这段时间内,詹姆斯受老师怀曼的进化论思想的影响,又将兴趣从化学方面转移到了生物科学方面。

▲詹姆士

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和实用主义哲学的先驱。其意识流说为批判心理学元素主义的先声。他认为心理学应是研究心理生活的科学。

1864年,詹姆斯进入哈佛医学院学医,次年又跟随阿加西斯前往巴西考察自然。在这期间,詹姆斯不幸感染天花,只好中断此项工作。1866年,詹姆斯重返哈佛医学院继续学习,后来因身体原因而中断。

1873年,詹姆斯的身体状况有所好转,继续在哈佛大学学习生理学和解剖学。在此期间,詹姆斯提出了他的“实用主义”的哲学思想。1875~1876年,詹姆斯在美国开设了心理学课,名称为“生理学和心理学的关系”。

1875年,詹姆斯成立心理实验室,成为第一个在美国建立心理学实验室的人。1876年,詹姆斯在哈佛大学心理学系担任助理教授。1877年,他又建立了一座规模比较正式的心理实验室。

心理学家著作

威廉·詹姆斯的主要著作有:《心理学原理》(1890);《心理学简编》(1892);《对教师讲心理学》(1899);《实用主义》(1907);《宗教经验种种》(1902);《多元的宇宙》(1909);《真理的意义》(1909)。

詹姆斯的心理学深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在詹姆斯看来,一些人把意识当作一种附带现象,这是非常不正确的。他认为,意识也是在发展过程中因为某种需要而演变出来的,其作用就在于引领有机体更好地生存;意识所产生的实际效果会制约意识自身的特点等。在意识流方面,詹姆斯认为,意识是一个整体过程,不能将其分割成元素看待,意识主要有四个特点:第一,私人性。意识是属于私人的,只有你的意识和我的意识,而非大家的意识。比如,在一节课中,没有既不是我的意识,也不是你的意识,因为意识是属于个人的。第二,变动性。意识是不断变动地,不管何时何地,都好像奔流不息的河流。第三,连续性。意识既有时间的间隔,也是连续性的。比如,一觉醒来,你还是睡之前的你,他还是睡觉之前的他,你们二人绝对不可能会混为一谈的。当人们清醒的时候,意识流或者是思想的流动也并非突然到来的。因为思想的过程中有过渡的部分,也有实体部分,二者之间存在着一个很重要的过渡状态。比如,“构成心理学的题材并非都是实体状态”这一句话中的“的”就起到了一定的过渡作用。这属于内省实验,不易被人们察觉到,这也是人们经常将其忽略的原因。所以,对于冯特所提出的内省实验,詹姆斯是极其反对的。第四,选择性。在认识外界物体的时候,意识有两种选择,一是迎接,二是拒绝。意识通常会注意到外界有用的刺激,而那些没有用的刺激则被拒之门外。意识选择的原则便是“关联性”,只要进入意识状态的刺激和原来意识的内容有所关联,这种刺激就能够被保留下来。所以,在詹姆斯看来,意识属于一种过程,也属于一种作用。

▲实用主义

詹姆斯“实用主义哲学”有时让人不可理解。例如,如果母亲相信自己夭折的孩子到了天堂,她会因此而得到安慰,不会过于伤心。

此外,秉承“实用主义”观点的詹姆斯还认为,真理就是有效用的思想,所以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应该放在有效用的心理过程中,而非静态的心理内容上。1890年,在《心理学原理》一书中,詹姆斯认为:“心理学就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研究人的心理生活以及心理条件的学科。”后来,詹姆斯的这些主张也就成了美国机能心理学的基本信条。不过,在詹姆斯一生中,他并没有成立什么学派。美国机能心理学虽然是在詹姆斯思想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但是它的创办人并不是詹姆斯,而是约翰·杜威以及其后的詹姆斯·罗兰·安吉尔。所以,威廉·詹姆斯是美国“机能心理学派”的开拓者但并非创立者。

心理学与社会实践

——约翰·杜威(1859~1952)

▲杜威

美国哲学家、心理学家。在哲学上坚持提倡实用主义;在心理学上坚持以机能心理学为理论基础,既反对构造主义的元素论,又反对心物平行论;在教育上倡导民主教育和儿童中心。

约翰·杜威是美国早期“机能主义心理学”的重要代表,是实用主义的集大成者,也是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实用主义哲学家和心理学家。

1859年10月20日,约翰·杜威出生在新英格兰维蒙特州的贝林顿,父亲是一个杂货商。

杜威并不是太聪明的小孩,性格内向,不太喜欢和人交往。他唯一的爱好便是看书,是有名的“书虫”。中学毕业后,杜威考入维蒙特大学。大学时期,杜威修过希腊文、拉丁文、解析几何及微积分,大三时开始涉猎自然科学方面,大四时开始接触人类智能领域。

1879年,杜威从维蒙特大学毕业后做了一名教师,空闲时继续研究哲学史。1882年,杜威第一次发表论文,便被全国唯一一家哲学学术杂志刊登,这对他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鼓励。1884年,杜威荣获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884~1888年,1890~1894年,杜威先后两次在美国密歇根大学任教,1889年受邀到明尼苏达大学任教,讲授哲学。

1896年,杜威创办了一所实验中学,当作他教育理论的实验基地,并出任这所学校的校长。杜威注重社会实践,主张从实践中学习理论知识,反对原始的灌输式教学,并提出了“教育就是生活,学校就是社会”的口号。杜威的教育思想注重个人发展,注重个人对外界事物的理解和看法。

▲心理活动中的反射弧

儿童初见烛光,用手去抓而被灼痛。当儿童再次看见烛火时,烛火就成为“一个意味着接触它就会引起疼痛的亮光”。

杜威和詹姆斯的心理学观点是一样的。在杜威看来,反射弧就是一种心理机能,其主要的作用就是协调身体各部分机制。比如,一个孩子碰到烛火时,手就会被烫一下。孩子被烫伤后,当他再看到烛火的时候,,他就会下意识的将其认为“一种能够引起疼痛的东西”,大脑会调节手的动作,依据手被烫伤的经验,控制着手不去触碰烛火,这就属于已有经验的发展。这也说明了通过反射弧的作用,让有机体慢慢适应环境的道理,为机能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和依据,也为杜威“进步教育”的发展开创了新的道路。

心理学家著作

杜威的主要著作有:《哲学之改造》、《民主与教育》(或译为《民本主义与教育》)、《自由与文化》、《我的教育信条》、《教育哲学》、《明日之学校》、《儿童与教材》、《追求确定性》(1929)、《心理学》、《批判的理论学理论》、《学校与社会》、《经验和自然》、《经验和教育》、《自由和文化》、《人类的问题》等。

1898年,在美国心理学会年会上,杜威就心理学和教育的关系进行了演讲。他认为,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基础就是心理学。成人和儿童有着最根本的差别:儿童的主要责任就是成长,忙着适应、养成各种各样的习惯,为其以后的生活准备物质和精神材料;而成人则是有自己的工作、收入,有自己的职责,他们要被迫执行着某种习惯。可是,在学校中,很多人都将孩子当作是小大人,抑制了其习惯和某些心理的养成。所以,杜威提倡,学校应该和工厂一样,应该依托科学来教育和管理孩子,不可否认孩子的自主发展,也不可放任自流,要注意引导孩子的心理全方位发展,这才是最好的教育,才是最为进步的教育。

在杜威看来,传统教育的课程设置太过于死板,教学科目都是以既定科目为主,不懂得变通,这对孩子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而当下的教育又太注重学生的兴趣,进而又耽误了既定课程的学习,这两者都是有缺点的。只有把这两者结合起来,才算是最理想的教育方式。杜威指出,教育应该贯穿儿童的生活,而不是为了给将来生活做强行准备。他说:生活意味着发展,发展才能够成长,成长才称得上是生活。由此说来,从生活实践、经验中学习就是最好的教育。

杜威生前曾经前往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如中国、印度等,对这些地方的教育思想产生了重大的影响。1952年,杜威因病去世,终年93岁。

构造心理学

——爱德华·布拉德福特·铁钦纳(1867~1927)

1867年6月11日,爱德华·布拉德福特·铁钦纳出生在英国奇切斯特,是英国著名的心理学家,也是构造心理学的代表人物。1885年,铁钦纳进入牛津大学学习。1890年,铁钦纳前往德国莱比锡,师从冯特,开始研究心理学和生理学,并于2年后荣获莱比锡大学的哲学博士学位。

▲铁钦纳

美国结构主义心理学派的创始人,也是心理学史上遭到普遍反对的心理学家。作为“实验心理学之父”冯特的得意门生,受冯特的影响颇深。代表作有:《心理学入门》(1898)、《心理学教科书》(1909~1910)等。

心理学小辞典

19世纪末,“构造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出现,是欧美的第一个心理学派。“构造心理学”和后来出现的“机能心理学”观点相对立。“构造心理学”的创建人为冯特和他的学生铁钦纳。改学派主张采用实验内省的方法,分析意识的内容,并找出意识的组成部分,以及它们连结成各种复杂心理过程的规律。

铁钦纳是冯特的狂热追随者,虽然在校期间见到冯特的机会很少,但是在铁钦纳心中,冯特可是他心中的“神”。铁钦纳受冯特影响极深,不论是在教学方式、研究方法上,还是在性格、行为举止上,都和冯特极为相似。

1898年,铁钦纳正式提出“构造心理学”的概念,力图从经验构造方面去讲述人类的整体心理特征。在他看来,用“内省法”可以分析出人的心理活动,并将人的心理活动分为意象、情感等元素,这些元素在时间和空间上混合,就形成了观念、情绪、感觉等心理过程。

铁钦纳提出的构造心理学的主要思想有以下几点:

第一,构造内省实验心理学,其主要研究对象为意识内容。

在铁钦纳看来,某一瞬间的人的经验总和就称为“意识”,一个人在生活中所积累的经验总和则称为“心理”。心理学研究的只是普通人的一般心理。

第二,进行心理实验时,往往会出现“刺激错误”。

所谓刺激错误,就是会把观察对象和心理活动过程混淆。铁钦纳认为,意识状态是心理学研究主要描述的对象,而非刺激。观察也不仅仅是内省的,也是实验的:实验本身是可以重复、分离和改变的。在实验方法上,铁钦纳赞同观察意识经验或者是内省。对内省的要求是被试验者应该都是受过训练的“反应者”,并且还要用记录仪器将内省的结果记录下来。

▲牛津大学

第三,研究心理学总共有三个目的。

(1)要把复杂的意识过程分解为最基本、最简单的要素,直到在内省过程中,意识保持不变为止,要素才算是不可再分。(2)制订要素结合方法和法则;(3)要将要素和它们的神经生理过程紧密结合起来。

基于此,铁钦纳又提出了三种最基本的意识要素——感觉、意象和激情,这三种要素又有其相互对应的部分:观念的要素是意象(所想的是实际上不存在的经验);知觉的要素是感觉;情绪的要素就是激情——人的爱恨情仇等。铁钦纳甚至还制出一张“感觉要素清单”,上面含有44000种感觉品质,其中有32820种是关乎视觉的,而11600种是关乎听觉的。

第四,在铁钦纳看来,感觉的属性又有四种——品质、强度、持续性、清晰性。

在激情维度方面,铁钦纳和他的老师冯特的观点不同,冯特认为激情有3个维度:快乐—不快乐;紧张—松弛;兴奋—安静等,而铁钦纳却认为激情只有一个维度,那就是快乐—不快乐。

1893~1900年,铁钦纳在康奈尔大学建立了心理实验室,期间编撰了62篇研究文章。

1911年,铁钦纳接受美国康奈尔大学的邀请,此后一直在康奈尔大学从事教学工作。铁钦纳曾经担任《美国心理学》杂志总编辑,是国际心理学会的常务理事会会员。他一生撰写了很多著作,如1896年的《心理学纲要》、1909~1910年所撰写的《心理学教科书》、1898年的《心理学入门》、1901~1905年间的《实验心理学》、1908年的《情感与注意心理学基础》、1909年的《思维过程的实验心理学》等,对心理学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O.屈尔佩将《实验心理学》称为“用英文撰写的内容极其丰富的心理学著作”。铁钦纳的这些著作在心理学界很是有名,有些书籍还被翻译成好几种文字,远销海外。

机能主义心理学成为科学体系

——爱德华·李·桑代克(1874~1949)

虽然詹姆斯、杜威和安吉尔都提出过“机能心理学”的观点,但没有一个能形成完整的体系,直到桑代克时期,“机能主义心理学”的理论体系才算真正形成。

1874年8月31日,爱德华·李·桑代克出生在美国的马萨诸塞州。桑代克的父亲原本是一名律师,后来改行做了牧师。孩提时代,桑代克长相一般,性格又有些内向,不喜欢和人打交道。所以,桑代克的时间几乎都交给了书本。1891年,桑代克考入卫斯理大学,学习英文专业。1895年,桑代克以50年来最高分的成绩从卫斯理大学毕业。桑代克在自传中曾写,在其三年级之前,他从来都没有听说过“心理学”这个词。后来之所以会选择心理学为必修课,是因为在接触了詹姆斯的《心理学原理》之后,对心理学产生了兴趣--他到哈佛继续学习,计划学习英语、哲学和心理学,在听了詹姆斯的两次课之后,他就完全被最后一门课程征服了。

▲桑代克

美国心理学家,联结主义和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动物心理实验的先驱,为动物心理学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道路。其一生著作颇丰,代表作有:《动物的智慧》(1911)、《人类的学习》(1931)等500多种。

1896年,桑代克在哈佛大学获得了文学学士学位,次年获得硕士学位。虽然桑代克对詹姆斯极为尊敬,但是他选择的课程却和詹姆斯的特色课程相差甚远——鸡的直觉及智力行为。

在回忆当初的选择时,桑代克曾说,当时主要是为了修学分,写毕业论文,而并不是因为对动物研究感兴趣。那个时候,詹姆斯也已经不再研究实验心理学了,不过对于桑代克的这一选择,他是十分支持的,还专门收拾出自己家的地下室给桑代克做实验室。

1898年,受哥伦比亚大学的邀请,桑代克成为大学评议员。桑代克任职时,带着自己训练好的两只小鸡来到纽约。在哥伦比亚大学这个有利于研究的地方,桑代克顺利拿下了博士学位。桑代克的博士导师是詹姆斯·麦克金·卡特尔教授,当时正在做有关“通过人体来测量人类智力”的实验。

1899年,桑代克成为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的一位心理学讲师。卡特尔建议桑代克将动物研究实验的技术转移到儿童以及成年人身上,这使桑代克的研究对象也从动物过渡到人类。

在桑代克之后的人生中,除了曾经去俄亥俄州克里夫兰西部保留地大学做了一年的教员外,其他的时间大多都是在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度过的,而他的科研成果也大都在这里完成。在桑代克的一生中,他所出的书籍、专论、论文等达到了500多种,刷新了心理学家个人著作的记录。在其后的心理学家中,除了皮亚杰之外,还没有人能够与他相提并论。

1949年8月9日,桑代克去世,享年75岁。

桑代克的一生对美国机能心理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迷笼实验图

在桑代克的迷笼实验中,关在迷笼中的猫想要逃出迷笼吃鱼,就必须学会操作这种迷笼的机械装置,打开门闩。桑代克将实验猫获得的这种行为经验的过程,称为学习。

第一,桑代克在动物实验过程中,形成了相互联结的心理学体系,并且将美国的“机能主义心理学”发展成为科学的心理学。这主要是因为,自冯特之后,心理学理论的真实性必须通过实验来验证,而桑代克所主张的联结主义心理学正好满足这一要求。

心理学小辞典

桑代克的学习律:

(1)准备律。准备律有三个组成部分:①当某个传导单位做好传导的准备时,传导就会不受外界任何的干扰,也就会带来满意感。②某个传导单位做好传导的准备后,如果不传导就会带来烦恼的感觉。③某个传导单位还没有做好传导的准备时,如果强行传导,也会带来烦恼感。

(2)练习律。练习律还包括两个次律:①应用律:已经形成的某个可变联结,如果对其加以应用,这一联结就会相应的变强;②失用律:某个已经形成的可变联结,如果长时间的不应用,联结也会变弱。

(3)效果律。一个个体对于某个情境所带来的反应,形成的一种可变联结后,能够引起满足感,这一联结就会相应的加强;反之,联结就会相应的减弱。

第二,心理学体系是在一定的科学规律下成立的。桑代克在动物实验中发现了动物学习的尝试错误和偶然成功的规律,这一规律是经得起验证的。不管是什么人,只要按照桑代克的做法进行实验,其结果都是一样的。

桑代克的实验是:把一只饿了一天的猫放到笼子里面,笼子的外面放着猫最喜欢吃的鱼。笼子里面还有能够开门的门闩,只有猫触碰到门闩,笼子才会打开,猫才能吃到笼子外面的鱼。

刚把猫放进去的时候,它只是在笼子里四处抓挠,做了很多无用功。在一次偶然的机会,这只猫碰到了门闩,打开了笼门,顺利吃到了笼子外面的鱼。随后,桑代克又进行了多次实验,最后,这只猫再被关进去时,竟然能够直接将门闩打开,吃掉笼子外面的鱼。

桑代克将猫打开笼子的过程称为“学习过程”,并由此得出了一个学习理论——错误的尝试和偶然的成功都是一种学习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理论,这种理论有学习的练习律和效果律等。

第三,桑代克还将动物的学习规律应用到人类身上,形成了“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体系,为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发展开拓了一条科学道路,也为“华生行为主义”向生物学化道路的过渡提供了思想理论上的依据。不过,桑代克思想理论也有其局限性——在桑代克的研究中,其意识的作用被无形间削弱了。

行为主义

——约翰·华生(1879~1958)

影响西方心理学派的流派有很多,行为主义便是其中最大的流派之一,也是美国现代心理学的核心组成部分。行为主义在发展过程中,演变出三类:早期行为主义(即“经典行为主义”)、新行为主义(即“操作行为主义”)和新新行为主义(即“社会认知行为主义”)。华生是“早期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B.F.斯金纳是“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艾伯特·班杜拉则是“新新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

▲华生

美国心理学家,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开创者,将传统的主观心理学转向客观心理学道路的引领者,心理学界巨擘,独霸心理学达40年之久。其著作《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1913)被看作是行为主义诞生的标志。

1878年,约翰·华生出生。华生小时候并不是一个好学生,他有些懒,不听老师教育,喜欢争斗,在学校的成绩并不好,只是勉勉强强升级罢了。这样的情况,直到华生上了大学之后,才有些好转。

1894年,华生考入伏尔曼大学,以硕士身份毕业后,又前往芝加哥大学进修,想要拿到哲学博士学位。不过,在攻读哲学过程中,华生对哲学失去了学习兴趣,甚至不愿意再听自己的老师杜威讲课。后来,华生结识了安吉尔,在安吉尔思想的影响下,华生开始研究心理学,并将神经学当作自己的第二副科。其后,他又跟着美国著名的生理学家洛布一起研究生理学和生物学。1903年,华生获得芝加哥大学的哲学博士学位,其后的5年时间里,华生一直在芝加哥大学任教。在教学之余,华生也不忘自己的研究工作,并对此进行了大量的动物实验,他的行为主义思想也是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发展和形成的。

1908年,霍普金斯大学邀请华生前去任教,并授予其教授职位。霍普金斯大学给华生的条件极为诱人,不仅将大学的实验室交给华生全权指导,还给华生提供了更加优渥的薪水。在这些条件的诱惑下,华生最终放弃了芝加哥大学,来到霍普金斯大学任教。同年,华生在公开场合提出了心理学研究工作客观化的问题。

1912年,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邀请华生前往哥伦比亚大学进行演讲。在演讲过程中,华生再次将心理学客观化的问题搬上台面。1913年,华生写了《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一文,并发表在《心理学评论》杂志上,他的这一举动代表着“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诞生,也是“行为主义革命”的开端。1914年,华生出版了《行为:比较心理学导言》一书,在书中,他首次系统地阐述了“行为主义心理学”。华生的文章和专著都对美国心理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当时引起了很大轰动,得到很多青年心理学家的积极响应。

华生书中所主张的行为主义,其实是一种能够观察到的机体反应,包含动物和人类对于外界环境的适应和反应。“反应”一词源于生理学,不过心理学上的“反应”却比生理学中的含义用途更为广泛。“反应”在生理学中是极为简单的,单纯指肌肉运动;而在心理学中却变得复杂起来,将最简单的肌肉运动转为一种行为方式。就此,华生还给“反应”进行了分类:

第一,外显的习惯反应,例如打羽毛球、弹钢琴、和人讲话、开门、洗衣服等;

第二,内隐的习惯反应,例如思维想象、条件反射等;

▲情绪实验

为什么图中的婴儿见了带毛的东西会表现出害怕的情绪?在华生的情绪实验中,他是怎样利用条件反射使得小孩子产生恐惧情绪的?

心理学家著作

华生的主要代表作有:《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1913),标志着行为主义正式诞生;《行为:比较心理学导论》(1914);《行为主义心理学》(1919);《行为主义》(1925);《行为主义的方法》和《行为主义的幼稚教育》(1928)。

第三,外显的遗传反应,如人的本能和情绪反应——打哈欠、抓握、眨眼睛、眯眼等;

第四,内隐的遗传反应,比如内分泌系统、循环系统等。

1919年,《从一个行为主义者的观点看心理学》一书出版,这是华生的第二本专著。在此书中,“行为主义”的观点变得更为系统化和全面化。

1920年,华生和他的助手雷纳小姐做了一个非常有名的实验,再次证实了内隐习惯以及条件反射的重要性。实验分两步进行,刚开始,华生选择了一个8个月大的小婴儿,并且让孩子抚摸一些带毛的东西,比如小狗或者是毛绒玩具等。然后再突然实施刺激,给孩子带来恐惧感。此后,这个婴儿每次见了带毛的东西,心里都会产生恐惧。这是试验的第一步。

第二步,在宝宝吃饭的时候,把带毛的玩具放在远处。宝宝习惯玩具的存在后,在他吃饭的时候,在让毛绒绒的玩具一点点地接近孩子。这样经过多次练习后,孩子心中对毛绒东西的恐惧感消失了,而原本的欢乐情绪也恢复过来了。

华生的这一实验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原本依靠着这项实验能够再次登顶的华生,却因为同年发生的一件离婚案,让自己的事业跌入了低谷,并且迫使他不得不辞去霍普金斯大学的职务,他的学术研究工作也只能被迫中断。1921年,华生开始经商,在经商过程中,他所采用的广告宣传方法便是“行为主义”。而且他还发现,产品的销售曲线和人的学习曲线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随后他又花费了大把时间,去宣传普及“行为主义”:在很多杂志上发表文章,向人们介绍行为主义,甚至还会亲自授课,讲授“行为主义心理学”。

1925年,华生所著的《行为主义》一书出版,在这本书中,华生运用通俗易通的语言,向人们介绍了“华生行为主义”。1930年,华生对《行为主义》一书进行了修订,这也是华生在心理学方面的最后一项专业工作。1947年,华生退出商界,定居在康涅狄格州的一个农庄里,在此度过了他剩下的人生岁月。1957年,华生的“行为主义思想”被美国心理学会认证,并极力赞扬。次年,华生逝世,终年80岁。

非正统的行为主义

——克拉克·莱纳德·赫尔(1884~1952)

克拉克·莱纳德·赫尔是美国新一代“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他将学习定律数量化,要求严格发展行为主义,保证其客观性,并建构出一套假设——演绎行为主义体系。赫尔的这一学说,在上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是最有影响力和参考价值的学说之一。

1884年5月24日,克拉克·莱纳德·赫尔出生,并在密歇根的农村里度过了自己的童年时光。赫尔小时候身体状况不好,再加上家中贫困,导致其正规教育曾几度中断。赫尔24岁的时候,又因病瘸了一条腿。在这么多困难和不幸面前,赫尔并没有被打倒,而是一如既往地坚持自己的追求,坚持自己的事业。

▲赫尔

美国心理学家,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学习心理学理论的权威,驱力减降论的创始人。

1913年,赫尔毕业于密歇根大学,并获得学士学位,随后又考入威斯康星大学读研究生。在此期间,赫尔对心理学和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18年,赫尔从威斯康星大学毕业,并取得哲学博士学位。

赫尔毕业之后,留校做了10年的老师。1929年,赫尔受耶鲁大学的邀请,担任研究教授一职,并负责耶鲁大学“人际关系研究所”的小组工作。1947年,赫尔担任耶鲁大学心理系教授。对于心理学界来说,赫尔的理论观点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有人曾经做过统计,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运用最多的心理学文章都来自赫尔的著作中。在赫尔的影响下,耶鲁大学几乎成了当时的理论研究中心。

赫尔早期的研究范围非常广,烟草对于理智的影响、人与动物态度的测验、催眠术等,都在他的研究范围之内。在催眠术问题上,赫尔花费了10年的时间撰写了一本专著,也发表了很多有关“催眠术”的论文。不过,在所有研究领域中,赫尔最主要的研究方向还是在条件反射和学习方面。1943年,赫尔出版了《行为原理》一书,1951年出版《行为要义》,1952年出版《行为体系》,这些都是赫尔在“条件反射”行为上的代表作。托尔曼主张的整体行为和中介变量得到了赫尔的支持和赞同,他重视需要和驱力,并建构出一套假设——演绎行为主义。

在赫尔看来,推导制约环境和有机体相互作用的因素(中介变量),需要由有机体的行为反应(因变量)和环境提供的客观刺激(自变量)来进行,并且以驱力还原为基础,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这样一来,环境中也就有了一个自动化的学习系统,那就是有机体。赫尔的这一理论和达尔文“进化论”、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所强调的环境适应是极为吻合的。

▲耶鲁大学

耶鲁大学建于1701年,在美国最古老的大学中排名第三,培养出美国历史上一批最有影响的人物。

心理学小辞典

催眠术原本是希腊神话中睡神的名字,后来被运用到心理学中。催眠术主要通过心理暗示和受催眠者潜意识的沟通来达到催眠的目的。在被催眠状态下,被催眠者怀疑外界信息、抵触外界信息的能力会有所下降,这样催眠者就会通过一些正面的暗示,将被催眠者心中的负面信息替换下来,从而让经受催眠的人产生一种和原先不同的状态。

赫尔行为系统的基础就是驱力还原,如果失去了驱力这一概念,也就不用谈什么学习过程了。这样的观点也使得赫尔对有机体固有的反应并不重视,而对于那些能够成功还原驱力的行为反应却极为重视。赫尔还指出,驱力指的是激活行为,而非特定行为,环境刺激可以刺激行为发生。在赫尔这里,适应性、调节、竞争和生存这些概念,都有了不同程度的体现。

在赫尔的非正统行为主义理论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在S—R(人类行为公式,S代表刺激,R代表反应)中加入小的r—s。赫尔将小r—s称为“零星期待目标反应”,也就是说,外界的刺激作用于神经系统时所产生的反应,能够产生很多刺激作用的因素。比如在喂狗的时候,食物就属于外界的一种刺激物,除了食物自身是刺激外,食物的颜色、形状、大小等性质,也是一种刺激。这些因素的每一个因素都能够带来神经系统的兴奋,而能够引起兴奋的这些因素也都具备小r — s的作用。这一作用是内在的,是从实验和分析推理中获得的。不过,这一实验操作起来比较麻烦,这也使得赫尔的著作内容比较繁琐,不易让人理解。赫尔去世后,赫尔的学生和同事对赫尔的理论进行了一系列的修改,使得赫尔理论更加趋于简单化,也慢慢被人接受了。

▲刺激物

图中喂狗的食物作为一种刺激物,除了具有刺激狗的食欲这一属性,还包含其他哪些性质?

对于“赫尔理论”,我们需要辩证地看待,既要认识到赫尔理论”的缺点,也要承认“赫尔理论”的优点及其所起到的作用。“赫尔理论”的缺点主要有两个:第一,赫尔想要形成一套包罗万象的理论体系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从现代学习理论的发展趋势看,其最需要的是寻求一种能够抓住某些学习特点的学习模式,而不是一个大的、笼统的理论框架。第二,赫尔在建构行为系统的时候,所采用的是数学模式,只要一有机会,他就会将自己的理论陈述开始数量化,有时候甚至还会得出荒诞无比的结果。但是,有一点值得肯定的,那就是赫尔提出了一个行为系统理论,这一理论无所不容,为人们进行实验研究提供了支持依据,也让我们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新的东西和事物。

白鼠实验

——爱德华·托尔曼(1886~1959)

▲托尔曼

美国心理学家,新行为主义代表人物之一,目的行为主义和认知心理学的创始人。他的认知学习理论促进了认知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爱德华·托尔曼是行为主义的创始人之一,代表着“新行为主义”的发展。托尔曼提出了“行为主义整体模式”和“中介变量”的概念,对于心理学的研究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这也弥补华生“古典行为主义”的缺陷。

爱德华·托尔曼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牛顿市,就读于麻省理工大学,主攻工程专业,后来又进入哈佛大学跟随霍尔特学习心理学。1915年,托尔曼获得哈佛大学的哲学博士学位。在这一过程中,托尔曼还曾专门跑到德国,请教德国完形心理学家考夫卡——其思想对托尔曼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几年后,托尔曼在加州大学任职,并将之后的三十几年全部倾注在研究教学工作上。1937年,托尔曼于担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50年,托尔曼前往哈佛大学任教,3年之后,托尔曼又到芝加哥大学教书。1957年,托尔曼被美国心理学会授予“杰出科学贡献奖”。

托尔曼属于外行的行为主义者,他在描述动物行为的时候,通常是从动物动机、预期和意向出发讲述的。在研究行为主义的时候,他还会思考行为主义和推理、目的、思维、计划等之间的联系。托尔曼的行为理论被人们称为“整体性行为主义”、“目的性行为主义”等。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托尔曼的行为主义学说是受到“格式塔学派”影响的。在行为主义研究过程中,托尔曼所设计的“白鼠实验”是最为有名的。

托尔曼设计出两种实验:地点实验和反应实验。他采用十字架形状的迷津,进行白鼠实验。

地点学习实验:把食物放在固定的地点,白鼠要通过右转或者是左转才能够吃到食物。如图中所示。反应学习实验则是将食物放在不同的地点。白鼠从十字架的一个末端出发,只有到达选择点的右侧才能够吃到食物。

图中的F、F1、F2代表着不同地点上的食物,箭头的方向表示白鼠的行动方向。在地点实验中,白鼠从S1或S2出发,时而左转,时而右转,但只有到达食物F的地点,白鼠才能够吃到食物。

心理学小辞典

“认知心理学”属于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于1950年之后逐渐发展起来,到了1970年代成为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流派。1958年,唐纳德·布罗德本特的《知觉与传播》一书出版,为“认知心理学取向”奠定了重要基础。此后,“认知心理取向”的重点便转向唐纳德·布罗德本特所指出的认知的讯息处理模式——一种以心智处理来思考与推理的模式。

在反应实验中,食物被放在了两个完全相反的地点,白鼠不管从哪一点出发,都必须要右转,才能够看到食物。最后,托尔曼把这两种实验进行了比较,结果是地点实验要比反应实验的成绩好。

此外,除了地点实验和反应实验外,托尔曼还设计了一个迷宫实验。迷宫有一个出发点、有3条长度不等的通道,而在通道的尽头有一个装满食物的箱子。托尔曼把小白鼠放在迷宫出发点的位置,任由它们在迷宫内自由活动和探索。过了一段时间后,托尔曼会再来查探它们的学习成果。

▲认知图谱实验示意图

具体的检验方法就是,托尔曼把这些白鼠放在迷宫的出发点位置,然后对那些通向食物箱的通道做一些简单的处理,再观察这些小白鼠的行动。最后的检验结果为,如果3条通道都畅通的话,小白鼠们会选择第一条通道前往食物箱;如果将第一条(A)通道堵住,小白鼠就会从第二条通道到达食物箱;如果将第二条(B)通道也堵住,那么小白鼠就会选择第三条通道前往食物箱。

随后,托尔曼又做了很多类似的实验,最后得出:学习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而非盲目的;学习的过程就是“符号—完形”的认知过程。小白鼠在迷宫内摸索的时候,并不是要认知外界的刺激和反应,而是根据迷宫的布置,在自己的脑内形成一幅“认知地图”,也就是说先是确立目标,然后选择对象,最后确定手段。这就是小白鼠在迷宫内的认知结构。

由此也可以看出,学习并不是简单的机械运动,而是要达到一定目的的符号,了解这些符号所代表的意义等。

另外,根据这一实验,托尔曼还得出这样的结论:学习产生的因素并不在于外界的强化,就算外界不强化,人和动物也会出现学习行为。在“白鼠实验”中,动物在还没有得到外界强化训练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学习行为,只不过在之前并没有表现出来罢了,由此托尔曼便将这种情况称为“潜伏学习”。

对于这项研究结果,托尔曼表示,白鼠在迷宫中的一系列动作,其实都源于它们对于周围情境的感知能力,这种感知能力让它们在头脑中对环境形成了一种预期和假设。这种预期就是指引动物行为的根本所在,所以动物的一些行为是带有目的性的。这种预期实际上就是一种强化,也是所谓的“内在强化”。

在行为主义中,托尔曼的一些观点也起到了很大的影响:对于一些行为主义先驱以及他们同时代的行为主义先知是极为反对和抵制的。不难看出,在托尔曼的行为主义理论中,“认知”是不容忽视的一部分,这也就不难理解人们为何将托尔曼看成“认知心理学”的鼻祖了。

托尔曼提出的“内部强化”理论和“认知学习”理论,对于当代“认知学习”理论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操作主义

——B.F.斯金纳(1904~1990)

▲斯金纳

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新行为主义的重要代表,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的奠基者,斯金纳箱的设计者,语言学习理论的倡导者。代表作有:《有机体的行为》(1938)、《关于行为主义》(1974)等。

斯金纳是“新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1904年3月20日出生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东北部的一个小镇。

小时候的斯金纳敢于冒险,喜爱发明。15岁时,斯金纳和几个小伙伴一起乘坐木舟漂流了482803.2米。斯金纳还将一台废弃的锅炉改造成了一门蒸汽炮,曾经用土豆和萝卜当炮弹发射到邻居的屋顶上。他还尝试制造简易滑翔机。1922年,斯金纳考入汉密尔顿学院,主攻文学专业,并开始他的写作生涯。在学习期间,斯金纳还兼修了胚胎学、生物学和解剖学等。在老师的引导下,他阅读了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洛布的《脑生理学和比较心理学》、华生的《行为主义》、罗素的《哲学原理》等,这些作品对斯金纳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1926年,斯金纳毕业后,前往哈佛大学进修。

斯金纳进入哈佛时,哈佛大学的心理学专业刚刚成立,系统、体制方面还不完善。不过,斯金纳入学后,在老师的鼓励下,他开始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实验。为了实验,在校期间,斯金纳拒绝一切与学习无关的活动,既不参加约会,也不观看电影戏剧等,只把心思扑在研究工作上。之后,斯金纳通过不懈的努力,研制出了一种简单有效的动物行为研究装置——斯金纳装置。到现在为止,心理学家在研究动物行为时,使用的还是斯金纳装置。

斯金纳装置是一个带有开关的笼子,被试验的动物都要学会一项技能,例如灯亮的时候,动物就要将笼子里的开关拨开。笼子开关是和一支笔相连的,开关每打开一次,笔就会向上移动一格,笔的下方有一张能够不断向前移动的纸,开关的位置对纸上曲线倾斜度有着很大的影响。如果纸上曲线倾斜度非常大,那么就证明动物学习得比较快;如果纸上倾斜度较小,那就意味着动物的学习速度比较慢。

心理学小辞典

斯金纳学习理论的局限性

1.斯金纳只注重描述行为,不注重解释行为;只注重外部反应和外部行为结果,而不探讨内部心理机制。

⒉斯金纳晚年时期反对认知心理学,坚持自己的行为主义观点。

⒊斯金纳倡导的“程序教学”阻碍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1930年,斯金纳从哈佛大学毕业,并获得了心理学硕士学位,次年又获得心理学博士学位。之后,他留校做了研究员。1937~1945年,受明尼苏达州立大学的邀请,斯金纳前往该校教授心理学,1945~1947年,斯金纳到印第安那大学任教,并担任心理系主任。1947年,斯金纳再次回到哈佛大学,并成为心理学系的终身教授,主要研究行为及其控制等。

除了斯金纳装置之外,斯金纳的研究主要还有以下几项:

老鼠实验

斯金纳通过自己设计的装置研究发现,不管是“事前”刺激还是“事后”刺激,老鼠都会主动拨开笼子开关。由此,他也得出动物行为并不只是“刺激—反应”这一过程,周围环境也会对动物行为造成影响。斯金纳把这一行为看作是“条件性刺激”。

战鸽研究

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等国家用火箭等武器攻打英国,而英国、美国及其同盟国并没有这样的武器。斯金纳见此,便开始了自己的研究工作。不过,斯金纳当时的研究属于军事机密,是绝对保密的。为了控制火箭的飞行方向,斯金纳开始训练鸽子,希望通过它们啄的动作来控制。虽然斯金纳的研究并没有被真正运用到火箭中来,但是他的实验也起到了一定的科学作用。

操作条件性刺激

为了和“传统条件性刺激”相区别,斯金纳还引入了“操作条件性刺激”的概念。传统条件刺激指的是固定刺激的一个反应,其发现者为伊万·巴甫洛夫,比如听到铃声会流出唾液等。操作条件性刺激则是在此基础上添加了一项新的元素——在动物行为之后还有一个结果:好的结果会奖励动物饲料,而不好的结果则是用水枪对其惩罚。

传统的条件性刺激是以存在的反应为基础,让动物发生变化;而操作条件性反应则属于一种新的行为模式,是可以通过人为操作、外界操作形成的一种条件反应。驯马是最早运用斯金纳技术的运动之一,根据斯金纳的理论,人们系统研究总结出一套极为成熟的驯马技术。

斯金纳研究的主要贡献:第一,斯金纳发现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现象,弥补了条件反射类型上的不足,操作性条件反射也为“条件反射”提供了大量的实践经验,打破了“传统条件反射”的认知——反应只有在受到刺激的情况下才有。第二,斯金纳所提出的“无错误辨别”学习的实验研究也有很大意义。不管是塑造学生行为,还是训练动物行为,都有着很大的借鉴意义。此外,斯金纳的这一研究对于课堂教学也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第三,斯金纳进行了一系列深入的、具体的、系统性很强的“强化程序”,向人们展现了强化规律的客观可靠性。“强化程序”也是驯兽师的必修课,对管理人类行为和学生学习行为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第四,斯金纳的研究也为“程序教学”的出现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斯金纳箱

每当鸽子的头超过标准刻度时,盛有食物的食物分发器就立即自动打开,发送食物到食盘,给予强化(即奖励)。

社会学习理论和自我效能

——艾伯特·班杜拉(1925~)

▲班杜拉

美国心理学家,新的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被称为温和的或认知的行为主义者,现代社会观察学习理论的创始人。1974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80年获得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艾伯特·班杜拉是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在心理学方面,班杜拉做出的最大贡献就是提出了“行为矫正技术”和“社会学习理论”。

1925年,艾伯特·班杜拉出生在加拿大的一个农业小社区。

1949年,班杜拉从温哥华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后,又进入美国爱荷华大学,攻读心理学,两年后获得爱荷华大学的心理学硕士学位。1952年,他又从爱荷华大学得到了博士学位——他的“社会学习理论”便是在爱荷华大学学习期间提出来的。在班杜拉看来,心理学家应该通过实验验证的方法,把临床现象的含义更加概念化。也就是说,实验才是研究心理学的主要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够得出决定行为的因素。

1953年,斯坦福大学聘请班杜拉为心理学系老师,并担任博士后临床实习医生。1964年,根据班杜拉的优秀表现,斯坦福大学授予其教授职位。期间,班杜拉阅读了米勒、西尔斯等人的著作,这些人都是维护“赫尔理论”的,班杜拉也受到很大影响,并把自己学到的理论运用到社会行为的研究中。他的这些研究,为“社会学学习理论”的诞生奠定了基础,也是他在西方心理学界有着较高地位的主要原因。在社会学习理论方面,班杜拉对儿童社会行为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并对儿童社会学习的形成做了相应的总结。班杜拉指出儿童社会行为的形成,主要通过观察、模仿周边成人和重要人物的一言一行而来,比如宝宝看到妈妈打电话,他也会模仿妈妈打电话的样子。不管是哪个有机体,其观察学习的过程都是在个体、环境和行为三者相互作用下产生的,通过特定的组织是可以让行为和环境发生改变的。个体、环境和行为这三者对塑造儿童行为有着很大的影响,而这种影响也要取决于当时的环境和行为性质。

心理学家著作

班杜拉的主要著作有:《青少年的攻击》(1959);《社会学习与人格发展》(1963);《通过榜样实践进行行为矫正》(1965);《行为矫正原理》(1969);《认知过程的社会学习理论》(1972);《榜样理论:传统、趋势和争端》(1972);《行为变化的社会学习理论》(1976);《自我效能:一种行为变化的综合理论》(1977);《人类事物中的自我效能机制》(1982)。

根据班杜拉的理解,这种强化有机体的行为方式可以划分为三种:第一为直接强化,也就是学习者在做出相应的行为反应后,就需要人当即对他的反应做出正或负的刺激;第二是替代强化,学习者要先观察别人的行为,通过别人行为的结果再来决定自己的行为,确定自己的行为方向;第三,自我强化,指儿童依据社会所传递给他的行为判断标准,再和自己的理解结合起来,然后对自己的行为表现进行正或负的强化。自我强化的主要参照物就是自身的目标和期望。

▲观察学习

我们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儿童通过观察大人打电话的动作,学习模仿大人打电话的一整套行为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

不过,班杜拉所提出的社会学习理论也有其缺点和不足之处。社会学习理论只适用于一些社会性学习的过程,而对于一些陈述性知识和复杂高难度的技能训练过程来说,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是不适用的。在有些学者看来,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还有深化发展的余地,只要对其进行合理地发展、研究,是能够延伸出一些适合特殊社会环境和社会成员的社会性学习理论的。

1977年,班杜拉提出了“自我效能”的概念,主要是预测一个人在特定环境中的能力发挥是否能够达到预期效果。在班杜拉看来,对个体能力发挥期望越高,个体所做出的努力就会更大。对于自我效能的形成因素,班杜拉总结出了四点:情绪的唤醒、言语相劝、直接的成败经验、替代性经验等。与此同时,班杜拉的这四点因素也给教育方面提供了一些启示,对教师唤醒学生学习兴趣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由此,在教育界和学术研究中,自我效能感也受到了颇多的关注。

自我效能提出后的二十多年里,班杜拉一直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并于1997年出版了《自我效能——控制的实施》一书。书中,班杜拉对于自我效能问题做了全面系统的阐述,使自我效能的概念、含义更趋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