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哲学(超值全彩白金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最聪明的人,是明白自己无知的人

苏格拉底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话:“我唯一知道的事情,就是自己一无所知。”据说当时有祭祀从德尔菲神庙得到神谕,说苏格拉底是全希腊最有智慧的人,苏格拉底有些不相信,于是就去拜访了当时希腊的许多智者,希望能够和他们讨论这个问题,结果,苏格拉底发现,几乎所有的智者都认为自己无所不知,于是,苏格拉底得出结论,说:“或许正是因为自己能够知道自己的无知,所以才被认为是最有智慧的人吧。”

不过也有许多人认为这并不是苏格拉底在谦虚,而是他面对那些幼稚,或浮躁、或虚夸、或小有所得而沾沾自喜,动辄教训别人,甚至自以为“真理在手”、“无所不知”、“一贯正确”的“智者”时说出这样一句带有反讽、自嘲、幽默意味的格言——你自夸你知之甚多或真理在手、无所不知吗?那么我告诉你:“我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并且通过对话和辩论启发:必须敢于怀疑自己的认识、必须不断否定谬误而追求真知;知识无穷尽、真理无穷尽;现有知识里面可能包含错误,比起知识的无边海洋,我目前这点可怜的学问实在算不了什么。求知乃是不断自我提高、自我否定、自我认知的无穷过程。苏格拉底认为,从怀疑自己的知识开始的“自我认识”是认识美德的来源,可以说,苏格拉底的这句话是对“认识你自己”的最好注脚。

古希腊的另一位智者,被称为“悖论之父”的芝诺也曾经讲过一个类似的故事,来证明为什么越是智者就越是觉得自己一无所知。

有一次,芝诺的一位学生问他:“老师,您的知识比我的知识多许多倍,您对问题的回答又十分正确,可是您为什么总是对自己的解答有疑问呢?”芝诺并没有正面回答他的问题,而是顺手在桌上画了一大一小两个圆圈,并指着这两个圆圈说:“我们假设,圆圈内部面积代表的是已知的知识,圆圈外部面积所代表的是未知的知识,而组成这个圆圈的曲线代表我们对于未知知识的认知,大圆圈的周长比小圆圈长,因此,我对自己未知部分的接触的也比你们多。这就是我为什么常常怀疑自己的原因。”

在这个故事中,芝诺把知识比作圆圈,生动地揭示了有知与无知的辩证关系。可见,越是聪明的人,就越明白自己的无知;而相反,越是自以为了不起的人,其实就越无知,正如美国剧作家西蒙所说:“自夸聪明的人,有如囚犯夸耀其囚室宽敞。”

富兰克林早年为自己的一点成就沾沾自喜,他那种过分自负的态度,使别人看不顺眼。有一天,一个朋友把他叫到一旁,劝告了他一番,这一番劝告改变了他的一生。

“富兰克林,像你这样是不行的,”那个朋友说,“凡是别人与你的意见不同时,你总是表现出一副强硬而自以为是的样子。你这种态度令人觉得如此难堪,以致别人懒得再听你的意见了。你的朋友们觉得不和你在一起时,还觉得自在些。你好像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别人对你无话可讲了。的确,人人都懒得来和你谈话,因为他们费了许多力气,反而觉得不愉快。你以这种态度来和别人交往,不去虚心听取别人的见解,这样对你自己根本没有任何好处。你从别人那儿根本学不到一点东西,但是实际上你现在所知道的的确很有限。”

富兰克林非常惊讶,他从未想过,自己过于自负的种种行为已经在别人心中留下了这么差的印象。从此以后,他开始有意识地严格要求自己,把已经取得的成绩丢到一旁,过去的事情也不再提。他需要别人的意见和建议,借以完善和提高自己。

事实证明,当他不再自以为是、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时,他发现了自己的许多不足。过去,把自己看得不同凡响,是多么愚蠢啊!

列夫·托尔斯泰也作了一个很有意义的比喻:“一个人就好像是一个分数,他的实际才能好比分子,而他对自己的估价好比分母,分母越大,则分数的值越小。”

不要自视过高,当你承认自己有多么伟大的时候,也许在别人心中,你早就成了无知与浅薄的代名词。你可能早已发现,夸大自己比正视自己容易多了,描述自己比改变自己容易多了。可是当你种下自负的种子,并任由它恣意生长的话,你就只能收获失败的苦果。

记住,无论何时,你一旦出现那些自负的用语,马上大声纠正自己。把“那就是我”改成“那是以前的我”;把“我一向是这样”改成“我要力求改变”;把“那是我的本性”改成“我以前认为那是我的本性”。任何妨碍成长的“我怎样怎样”,均可改为“我选择怎样怎样”。

不要做一个自负的困兽,冲出自制的樊笼,做一只翱翔的飞鹰吧,那样你才能知道天有多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