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煎煮中药
明朝医学家李时珍曾说过:“凡物汤药虽品物专精,修治如法,而煎煮者,鲁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以无功”。可见,只有正确煎煮中药,才能真正发挥出汤剂的疗效。要做到正确的煎煮这些中药,需要注意几个方面,包括煎煮中药的用具、用水、火候、时间以及煎煮方法。中药材的煎煮方法很重要,一般药物可以同时煎,但部分药物需做特殊处理。有的需要先煎,有的需要后下,有的需要包煎,还有一些需要在煎煮前烊化,等等。
煎煮中药的用具
煎药用具的选择、使用历来很受人们的重视,正确选用煎药用具可避免中药变性,保持药物的有效成分及保温等,煎药用具一般以瓦罐、砂锅为好,搪瓷器皿或铝制品也可,忌用铁器、容器,因为有些药物与铜、铁一起加热之后,会起化学变化,或降低溶解度。煎具的容量应该大些,以利于药物的翻动,也可避免药液外溢,煎药时要加盖,以防水分蒸发过快、药物有效成分损失过多。
煎煮中药的用水
一般情况下,煎煮中药时使用洁净的冷水,如自来水、井水、蒸馏水均可。前人常用流水、泉水、米泔水等。根据药物的特点和疾病的性质,也有用酒或水酒合煎。用水量可视药量、药物质地及煎药时间而定,一般以漫过药面3~5厘米为宜。目前,每剂药多煎2次,有的煎煮3次,第一煎水量可适当多一些,第二三煎则可略少。每次煎得量为100~150毫升即可。
煎煮中药的火候
煎煮一般药宜先用大火后用小火,也就是前人所说先用武火(急火)后用文火(慢火)。同一药物因煎煮时间不同,其性能与临床应用也存在差异,煎煮解表药及其他芳香性药物、泻下药时,时间宜短,其火宜急,水量宜少。煎煮补益药时,其火宜慢、煎煮时间宜长,水量略多。有效成分不易煎出的矿物类、骨角类、贝壳类、甲壳类药,宜用小火久煎,以使有效成分更充分地溶出。如果将药煎煮焦枯,则应丢弃不用,以免发生不良反应。
煎煮中药的时间
药性不同,煎煮时间不一。一般来讲,解表药类宜用快煎,头煎10~15分钟,二煎10分钟;滋补类药物用慢煎,头煎30~40分钟,二煎25~30分钟;一般药物20~25分钟,二煎沸后15~20分钟;有先煎药时需先煎10~30分钟,后下药应在最后5~10分钟入锅。
煎煮中药的方法
中药材的煎煮方法很重要,一般药物可以同时煎,但部分药物需做特殊处理。所以,煎制中药汤剂时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先煎:如制川乌、制附片等药材,应先煎半小时后再放入其他药同煎。生用时煎煮时间应加长,以确保用药安全。川乌、附子等药材,无论生用还是制用,因久煎可以降低其毒性、烈性,所以都应先煎。磁石、牡蛎等矿物、贝壳类药材,因其有效成分不易煎出,也应先煎30分钟左右再放入其他药材同煎。
后下:如薄荷、白豆蔻、大黄、番泻叶等药材,因其有效成分煎煮时容易挥散或分解破坏而不耐长时间煎煮者,煎煮时宜后下,待其他药材煎煮将成时投入,煎沸几分钟即可。
包煎:如车前子、葶苈子等较细的药材,由于其所含的淀粉、黏液质较多,所以需要包煎,而又如辛夷、旋覆花等有毛的药材,也需要在煎煮时用纱布包裹好后才入水煎煮。
另煎:如人参、西洋参等贵重药材宜另煎,以免煎出的有效成分被其他药渣吸附,造成浪费。
烊化:如阿胶、鹿角胶、龟胶等胶类药,由于其黏性比较大,煎煮时容易熬焦,宜另行烊化,再与其他药汁兑服。
冲服:如芒硝等入水即化的药材及竹沥等汁液性药材,宜用煎好的其他药液或开水冲服。
泡服:即可以像泡茶一样用开水直接冲泡,如菊花、胖大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