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 上品 植物篇
产地分布:云南、安徽、湖北、河南、四川等地。
成熟周期:秋春间采挖。
形态特征:多为不规则的块状,球形、扁形、长圆形或长椭圆形等,大小不一。表皮淡灰棕色或黑褐色,呈瘤状皱缩,内部白色稍带粉红,由无数菌丝组成。
功效:利尿、镇静。
【原文】
茯苓,味甘,平。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一名茯菟。生山谷。
【译文】
茯苓,味甘,性平。主治忧郁导致的胸胁间气逆上行,因受到惊吓而产生的恐慌心悸,心下胃脘部的聚积疼痛,身体恶寒发热,心中烦满郁闷,咳嗽气逆,口干舌燥,能够通利小便。长期服用能够安魂养神,使人没有饥饿感、延年益寿。又叫作茯菟。产于山中的深谷处。
【集解】
《名医别录》说:生长在泰山山谷中及松树下。二八月采摘,阴干备用。
陶弘景说:现出产于郁州。大的如三四升的器具,皮黑且有细皱纹,肉坚而白,形似鸟兽龟鳖的为好。内虚泛红色的不好。茯苓能防腐及虫蛀,埋地下三十年,颜色及纹理不变。
刘禹锡说:《淮南子》里说,千年的松树,下面有茯苓,上面有菟丝。《典术》里说,松脂埋入地下千年变为茯苓,见松树呈红色的就有。《广志》中说,茯神是松汁形成的,好于茯苓。有的说茯苓贯穿着松树根。
李时珍说:下有茯苓,则上有灵气如丝的东西,山里人常见到它,现在有的人认为是菟丝,其实不是。茯苓有大如斗的,有坚如石的,绝好,轻虚的不好,大概是年限短不坚硬的原因。《茯苓赞》说:“皓苓下居,彤丝上荟。中状鸡凫,其容龟蔡。神侔少司,保延幼艾。终志不移,柔红可佩。”观此彤丝,即是菟丝。
【主治】 治胸胁逆气,忧恐惊邪,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经常服用可安魂养神,使人不饥延年,止消渴嗜睡,治腹水、胸水及水肿病症,还有开胸腑、调脏气、去肾邪、长阴益气、保神气的功能。可开胃止呕逆,善安心神。主治慢性肺部疾病及痰多不易咳出,心腹胀满,小儿惊痫,女人热淋。补五劳七伤,开心益志,治健忘,暖腰膝并安胎。止烦渴,通利小便,除湿益燥,有和中益气的功能,可利腰脐间血,逐水缓脾,生津导气,平火止泄,去虚热,开腠理,泻膀胱,益脾胃。治肾积水。
【百草堂】
茯苓,亦名伏灵、伏菟、松腴、不死面,是人们颇为熟悉的补益佳品。
相传成吉思汗在中原作战时,小雨连绵不断地下了好几个月,大部分将士水土不服,染上了风湿病,眼看兵败临城,成吉思汗十分着急。后来,有少数几个士兵因偶尔服食了茯苓,风湿病得以痊愈。听说此事后,成吉思汗大喜,他急忙派人到盛产茯苓的罗田县运来大批茯苓给将士们吃,兵将们吃后风湿病好了起来,成吉思汗最后打赢了仗。茯苓治疗风湿病的神奇功效也被广为传诵。
养生学家谓茯苓“千年以上者,变化为兔,或化为鸟,服之轻身,成就仙道”。
历代医家及养生学家都很重视茯苓的延年益寿之功,唐宋时服食茯苓已是很普遍的事情。宋代文学家苏东坡就很会做茯苓饼。他曾指出,做茯苓饼“以九蒸胡麻,用去皮茯苓少入白蜜为饼食之,日久气力不衰,百病自去,此乃长生要诀”。据说苏东坡年已六旬还有惊人的记忆力和强健的身体,这可能和他常吃自制的茯苓饼有很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