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
世界古代第一兵书
春秋/孙武
■作者介绍
孙子即孙武,字长卿。春秋末期著名军事家。孙子出生于齐国乐安,出身将门家庭,生卒年月不详。他是陈国公子完的后裔,由于内乱陈完出奔齐国,以食邑改姓田氏。孙武的祖父孙田书,因伐莒有功,齐景公赐姓孙氏,封地乐安,并封其为齐国大夫。后因孙武家族人谋反作乱,不得不逃往吴国。公元前512年,孙武因文武兼备得到伍子胥引荐,得到了吴王阖闾的重用,并以自著兵法13篇献于吴王阖闾,阖闾得知孙武能用兵,封其为大将。
背景提示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连年争战,战争规模也日益扩大,长期的兼并战争使各国积累了丰富的战争经验,对作战的战略战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新兴地主阶级为了巩固政权、扩大领土,迫切需要总结战争经验,找出战争的规律,制定用兵的战略战术。《孙子兵法》正是诸侯兼并、战争频繁以及诸子百家学术争鸣这一特定时代的产物。
春秋兵阵示意图
名著概要
《孙子》,又称《孙子兵法》、《吴孙子兵法》、《孙武兵法》。传世本《孙子兵法》13篇,是孙武一派兵家的著作,其主要内容和核心思想属于孙武,但经过他的门生和战国兵家的整理补充。该书中所描写的战争规模,似是战国时代的情况。现存的《孙子兵法》是经过三国时代曹操删定编注的,全书分为13篇:《计》、《作战》、《谋攻》、《形》、《势》、《虚实》、《军争》、《九变》、《行军》、《地形》、《九地》、《火攻》、《用间》,总结了春秋至战国时期长期战争的经验,揭示了战争的一些规律,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和原始的军事辩证法思想。其思想内容主要有三方面:
《孙子兵法》各种译本
一、战略指导思想
战略论是孙子军事学说的主体部分。孙武在此书中首次提出了战略概念——“庙算”,具体论述“安国保民”的最高目标、“五事七计”的全局运筹、“不战屈敌”的止战谋划、“知彼知己”的作战指挥等战略思想。在战略论中孙子提出“安国全军”、“唯民是保”的战略目标,把“重战”、“慎战”作为根本用战原则。并从其对待战争的严肃态度出发,评述了“五事七计”的重要性。“重战”,即重视战争,提高警惕,加强戒备,应取态度是:“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之;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慎战即开始须慎重,其原则是:“非利不动,非地不用,非危不战”。“五事七计”书中详述“道”(治道)、“天”(天时)、“地”(地利)、“将”(将帅)、“法”(法度)五要素,及其“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等七个对战备全局作正确估计的七个条件。但孙子并没有认为军事力量越强越好,而是主张顾及国力,有限地发展军事。孙子反复强调要以“伐谋”、“伐策,总结“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而在实战中争取一“军”、一“旅”、一“卒”、一“伍”之“全”仍不失为上策。如此,“谋”“攻”思想已贯彻到底。孙子关于“知彼知己”和“致人而不致于人”之说,为作战指挥的战略原则。并尽可能“策之而知得失之计,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争取“先机之利”,“致人”、“不致于人”,掌握战争的主动权。
孙武塑像
二、作战策略思想以战略为基础,孙子提出相应用兵策略。其重要策略原则有六:其一,因利制权,因敌制胜。其二,奇正相生,出奇制胜。其三,避实击虚,击其惰归。其四,我专敌分,以众击寡。其五,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其六,示形用诈,诡道制胜。
三、军事哲学思想
孙子论“天”:“阴阳、寒暑、时制也”,是自然界之天;论“道”:“令民与上同意也”,具有民本主义因素。在书中把具有理性思维的人,放在认识和掌握战争规律的主体地位,并详细分析了战争对客观条件的依赖关系。孙子重视矛盾的相互依存,尤其重视矛盾的相互转化,说“乱生于治,怯生于勇,无恒形”,关键是造成“胜兵先胜”的条件,促使矛盾向有利方面发展。《孙子兵法》除三个主要方面以外,各篇均有其主题思想,又构成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作品评价
《孙子兵法》是中外现存最早的一部兵书,理论体系完备,历史影响深远。同时《孙子兵法》既是一部军事经典著作,又是一部光辉的哲学著作。千百年来,这部书以“兵经”、“百世家之师”、“第一部战略学著作”见称。《孙子兵法》以多方面探讨了军事规律,尤其以整体、综合和动态的方式把握战争全局,凸显了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和谋略权变,充满了辩证法的智慧,不仅深受战国以来历代军事家的重视和推崇,对他们的军事思想和实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且在世界军事思想领域内也拥有广泛的影响,享有极高的声誉,至今仍有其不可抹煞的科学价值。不仅如此,它的影响所及,今天已扩展到管理学、心理学、逻辑学、文学、语言学、音韵学、地理学、情报学、预测学、医学等许多科学领域,取得了显著效果。《孙子兵法》先后被译成十余种外文出版,广泛流传于海外。
经典摘录
●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 攻其不备,出其不意;
● 十则围之,五则攻之;
● 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 兵贵胜,不贵久。
● 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
《计》篇论述的是能否进行战争的问题。开宗明义指出战争是国家大事,关系到生死存亡,因而首要的是明了战争的规律和决定战争胜负的主客观条件。该篇主要提出了“道”、“天”、“地”、“将”、“法”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五项基本要素。
《作战》篇主要阐述的是如何进行战争。孙子认为,战争的消耗和战费的开支是十分庞大的,战争旷日持久势必危及国家的存亡,所以主张速胜。
《谋攻》篇主要论述如何进行攻敌的问题。孙子主张以尽可能小的代价,去取得最大的成功,即力求不战而胜,不靠硬攻而夺取敌城,不需久战毁灭敌国。而要做到这一点,就不仅要知己,还要做到知彼。《形》篇主要讲如何利用物质之“形”来保全自己,取得完全的胜利。孙子认为,只有先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然后等待和寻求战胜敌人的时机,才能夺得战争的胜利。当取胜条件不足时,应采取守势;当取胜条件具备时,则应采取攻势。
战车复原图
《势》篇主要阐述如何造成有利的态势,来压倒对方。强调“势”与“造势”。所以,要出奇制胜,就应该善于因时、因地、因事制宜,根据情况的变化,改变奇正的战法。此外,要造成有利的态势,还必须善于故意向敌示弱,诱敌以利,以达到欺骗和调动敌军的目的,造成战胜敌军的有利时机。
伍子胥像
伍子胥,名员,楚国人。因其父被楚平王杀害,便逃到吴国,与孙子一同效力于吴王,最终领兵灭楚,为父报仇。
《虚实》篇主要论述指挥作战如何争取主动权,主动灵活地打击敌人。“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指出“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
《军争》篇论述的是如何通过机动掌握主动,先于敌人造成有利态势和取得制胜的条件。
《九变》篇主要讲述了如何发挥指挥上的灵活性。孙子认为,灵活性的基础在于对利弊进行全面的衡量。
《行军》篇主要讲述如何配置、组织军队、观察判断敌情和团结将士。孙子认为,行军作战必须占据便于作战和生活的有利地形,善于根据地形配置兵力。
《地形》篇主要论述在不同的地形条件下如何指挥军队的行动。孙子认为,地形是用兵的辅助条件。
《九地》篇论述在九种不同的作战地区指挥作战的原则。孙子认为,在不同的作战地区,将帅应该根据地形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行动。
《火攻》篇主要指出火攻的目标、种类、发火的物质和气象条件,以及实施方法。孙子认为,火攻只是辅助军事进攻的一种手段。
《用间》篇主要论述使用民间间谍的重要性及其方法。孙子认为,是否了解敌情对战争的胜负具有重要影响。
阅读指导
《孙子兵法》在现代已不仅仅是一部军事学著作,更多的人把《孙子兵法》的思想运用于经济领域。因而在阅读时,不能仅仅要求了解事例本身的蕴义,更应注意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学以致用。
孙五(武)子演阵教美人战 年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