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水平思维
第一节 什么是水平思维
甲从乙处借了一笔债,如果无法偿还乙,就得去坐牢。乙是高利贷者,他想娶甲的女儿做老婆,姑娘誓死不从。乙对姑娘说了一个解决的办法:“我从地上拣起一块白石子、一块黑石子,然后装进口袋由你来摸。如果你摸出的是白石子,你父亲的那笔债就一笔勾销;如果你摸出的是黑石子,那你就得和我结婚。”说完,他从地上捡起两块黑石子放进了口袋。然而,这个动作被姑娘看到了。
现在请你来回答:如果你是甲的女儿,你会怎么办?请开动你的脑筋,然后把你的想法写下来:
水平思维的创始人爱德华·德·波诺博士在用这个故事解释何谓水平思维时提出了这个问题,并且他得到了下面几种答案:
1.姑娘拒绝摸石子。
2.姑娘揭穿乙拣起两块黑石子的诡计。
3.姑娘只好随便抓起一块黑石子,违心地同乙结婚。
很显然,上面的方法都不尽如人意。如果运用水平思维——将考虑的焦点移向水平方向:由口袋中的石子移到地上的石子,则能巧妙地解决问题。
姑娘的眼光从口袋移到地面上,想到乙的两块石子是从地上捡起来的。于是,她伸手到口袋里抓起一块石子,在拿出口袋的一刹那,故意将其掉落在地上。这时,她对乙说:“呀!我真不小心,把石子掉在地上了。看看你的口袋里剩下的那一块吧,就知道我抓的是什么颜色的石子了。”
姑娘利用水平思维,将原本失意的局面扭转过来,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水平思考法》书影
“水平思维”已经被收入《牛津英文大辞典》,辞典中的解释是:“以非正统的方式或者显然地非逻辑的方式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对水平思维最简单的描述是:“你不能通过把同一个洞越挖越深,来实现在不同的地方挖出不同的洞。”这里强调的是寻求看待事物的不同方法和路径。
这种显然的非逻辑的思维方式要求我们摆脱常规的思考路径。爱德华·德·波诺博士认为:当你为实现一个设想而进行思考的时候,很有必要摆脱一直被认为是正确的固有观念的束缚。因为当我们按照常规的固有观念进行思考时,很多可能性被忽略掉了。举例来说,按照人们的固有观念,水总是往低处流的,如果仅从这一观念出发,世界上就不会有能将水引向高处的吸虹管了。
运用水平思维时,我们移动到侧面路径上尝试不同的感知、不同的概念、不同的进入点。我们可以使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包括一系列的激发技巧,来使我们摆脱常规的思考路径。比如,创造性停顿、简单的焦点、挑战、其他的选择、概念扇、激发和移动、随意输入、地层、细丝技巧等等。在以后的篇章中,我们将一一介绍。
在水平思维,我们致力于提出不同的看法。所有的看法都是正确的和相容的;每个不同的看法不是相互推导出来的,而是各自独立产生的。运用水平思维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来看待一个问题,从与思考对象相关的、可能相关的、甚至不相关的任何事物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常规逻辑关注的是“真相”和“是什么”,而水平思维就像感知一样,关注的是“可能性”和“可能是什么”。
水平思维和发散思维一样,试图寻找多种可能性,但是水平思维具有逻辑性和收敛集中的一面,它的意义在于通过系统地运用具体的技巧和工具来改变概念和感知,从而提出新的创意和概念。
开动你的脑筋
如何测量一幢楼的高度?
从最高一层放下一根绳子着地,再量一下绳子的长度。
只要量一层的高度,再乘以层数。
用几何的方法。
把房子推倒在地上量。
毫无疑问,最后一个答案是最可笑的,但是它却是最别出心裁、超出常规的。
你想到什么好方法了吗?
答案:
爱德华·德· 波诺博士给出的方法是:在距大楼10米处的地上画一个点,然后把房子和这个点拍在一张照片上,在照片上用尺一量,马上就可以算出房子的高度了。
第二节 Po的含义
看看下面的几种说法:
1.我去了一家书店,发现那里一本书都没有。
2.报纸上说有一个男子拍照时拍不到身体。
3.据说在国外出现过“太阳从西边出来”的景观。
4.我的一个朋友连续3个月都不吃饭,但是依然很健康。
你是不是觉得这些说法很荒谬,认为这些事是根本不可能的。这些事确实不符合逻辑,但是真的没有可能性吗?设想一下,那家书店可能只办理邮购和网上订购业务,并不用把书放在书架上;拍照拍不到身体可能是照相机发生了故障,或者那名男子的身体被什么东西挡住了;太阳从西边出来可能是海市蜃楼,或者在日落的时候如果有一个比太阳降落得更快的参照物,人们就会产生太阳从西边升起的错觉;连续3个月不吃饭的人可能吃了某种营养素。
Po是爱德华·德·波诺博士发明的新单词,他把水平思考的整个概念全部集中在这个单词身上。水平思考是一种对事物情况各种可能性和假设的枚举,而Po正是源自英文单词possibility(可能性)、suppose(假定)、poetry(诗歌)和hypothesis(假设)中共有的字母组合“Po”。Po代表了一种没有固定形式的混沌状态。
众所周知,传统的逻辑思考注重判断和选择,非Yes即No,不接受就拒绝。水平思考则强调概念重组和重新排列,以求获得新的创意和灵感。爱德华·德·波诺博士告诉我们:在Yes和No之外,还有一个Po。他在著作中提到:“水平思考所处理的是Po,正如逻辑思考所处理的是No一样。”
在传统的思考模式下,人们很容易对一件事或一个观点进行批判。大多数人都有完美主义倾向,我们像园丁忙于清除杂草一样热衷于清除荒谬的、不可行的、混乱的假设,而不是寻找创造性、建设性的观点和方法。做出否定的判断比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容易得多,我们很容易说出下面的话:
这样做是错的。
这样说是错的。
事实不是这样的。
你的建议是不可行的。
这种想法根本不符合逻辑。
在日常生活中,这些话时常充斥在我们的空间中。其实,这些批判性的话语会把一些好的建议一棒子打死。Po突破了这种思考模式,它要求我们只关注可能性和假设,目的在于想出具有创造性和建设性的建议。下面我们通过一个案例来对比一下批判性的No思考法和建设性的Po思考法。
案例:用Po思考法开设一家独特的餐厅,你有哪些好的设想?
1.24小时营业——全天任何时段都提供食物。
No:没有必要,那样只能造成人员和资金的浪费,尤其是后半夜的经营,肯定会赔钱的。
Po:餐厅不光可以提供食物,为什么不提供一些其他的服务呢?我们可以给人们提供一个除了家庭和工作单位之外的另一个空间。比如,给情侣们提供一个聊天的场所,给心情不好的人提供一个绝对私人的空间,给喜欢阅读的人提供一个小型的阅览室。此外,还可以在餐厅安装几台电脑,供人们上网。人们在餐厅停留的时间长了,自然会要吃点东西,说不定后半夜也会很火爆呢!
2.绝对自助餐厅,采用类似自动售卖机的销售模式。
No:不可行,如果没人来买,饭菜就会变凉,甚至过期变坏。
Po:有两种可能,一种是为了防止饭菜变质,我们可以用那种常见的自动售货机销售不易变质的食物,比如饼干、面包、火腿;另一种是常见的有座位的餐厅模式,满足那些希望趁热吃的人,在正常的吃饭时间之内(早上7:00~8:00,中午12:00~1:00,下午6:00~7:00)把刚出锅的饭菜放在售货机内,并在旁边放一台微波炉,如果有人嫌饭菜凉了可以加热。
3.DIY餐厅——顾客自己做饭吃。
No:开什么玩笑?跑到餐厅去做饭,还不如自己在家里做呢!
Po:为什么不可以呢?我们可以请一位特级厨师教顾客做特色菜,恐怕会挤破了餐厅的门!另外还可以针对年轻人开设这样的业务,搞生日聚会或类似的庆祝活动的时候,他们可以自己做菜。
4.男士止步餐厅——只招待女宾。
No:这样做生意岂不是少了一半?
Po:这叫做市场细分,方圆几百里的女士们都会到这里来体验一下这里的独特之处。我们专门经营对女性健康和美容有益的食品,并提供相关的咨询服务。如果男士不服气,我们还可以开一个“女士止步餐厅”。
5.没有菜单,只提供你没吃过的食物。
No:不可能,哪有那么多种食物?
Po:谁敢说自己吃遍了世界上所有的食物?我们可以招聘一些有创意的厨师,他们可以对原料进行随意的组合,这样做的每道菜都会与上一道菜味道不同。我们还可以把不同的菜混合起来,比如把意大利面和韩国菜结合起来,把粤菜和川菜结合起来。不要担心难吃,我们卖的是新鲜感。
6.不收取食物的费用,而按时间收费。
No:不合理,吃得多,吃得快的人会把我们吃穷。
Po:我们只经营咖啡、牛奶、火腿、面包等比较廉价的食物,我们卖的是美妙的餐厅音乐和舒适的空间。因此,在餐厅坐得时间长的人应该付更多的钱。
需要注意的是Po出来的新想法一般都会有一些技术上的难度,但是这不是水平思考法关心的重点。思考时如果过多地考虑这些实际操作中的问题,反而会影响创意的发挥。Po的任务就是大胆设想,自由地发挥想象力,把看似不可能变为有可能。
开动你的脑筋
假如你准备为挚友筹办一个生日聚会,你能Po出什么好想法?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第三节 创造性停顿
如果你马不停蹄地赶往一个地方,你就会忽略路边的野花;如果你停下来欣赏一下路边的野花,你就能得到赏心悦目的回报。
如果你迅速驶过一个岔道口,你有可能错过一条捷径;如果你停下来看看路牌,你就能知道哪条路通往何方。
如果一条小河畅通无阻地流下去,它只能流经固定的路线;如果它暂时遭到堵塞,就会找到新的渠道,甚至流向一片新的水域。
思考也是一样,如果我们快速地顺畅地想下去,可能会忽略一些重要的事情;如果我们在思考的过程中暂停一下,可能会得到一个好的创意。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已经掌握了一些思考模式和行为模式。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大脑按照常规来安排我们的思考,这个过程是流动性的,思维总是顺畅地进行,除非遇到难题或突发事件。创造性停顿就是让我们主动地在本来顺畅的思考过程中停顿一下,进行创造性努力。
停顿为的是创造性思考,在顺畅的思考过程中,我们总是会忽略一些看似不重要的问题,停顿可以让我们对那些问题进行有意识地关注,这样可能会在某一点上存在一个创意。比如:
——我要停下来针对这个问题好好想一下。
——这个观点可能会引发什么新创意呢?
——我们停下来想想看,是不是还有其他思路呢?
——这里可能会有潜在的机会。
那么,什么时候停顿呢?应该在哪里停顿呢?
创造性停顿不需要理由,它不是对任何事情做出的反应。如果刻意地寻找理由,你就只能在明显地需要停顿的地方停顿下来,反而会破坏创造性停顿的意义。在那些看似不需要停顿的地方停下来思考,往往能产生更好的效果,这样才能体现出创造性停顿的真正价值。思考者根据自己的意愿随时停顿下来,并不是因为突然有了灵感,而是一个有意识的过程。
我们的大多数思考都是被动的,比如满足某个要求、克服某个困难,都是在问题出现在我们面前之后,需要我们做出反应。创造性停顿是一种主动的思考习惯,强烈的创造性思考的动机使我们主动地关注思考的过程。这种思考法要求我们在思考过程中做一个短暂的停顿,对自己说:“我要关注一下这个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你不能奢望每次停顿都能产生一个好的创意,这是一种“投资”,并不是每次投资都能带来回报,但是只要不断地努力,最终总能得到回报。如果不进行这种寻找创意的努力,就会失去产生创意的机会。它的作用类似于“六顶思考帽”中的绿色帽子思考法,我们不能强迫自己产生创意,但是我们可以强迫自己努力进行创造性思考。
创造性停顿的另一个重大意义在于培养创造性思考的习惯。人们为了培养创造性习惯,往往通过说教、劝诫、激励、榜样示范、奖励创造力带来的成果等方法。实际上,与其奖励创造性努力带来的结果,不如奖励创造性努力本身。创造性停顿是培养创造性态度和动力的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如果你想拥有创造力,就应该在思考过程中练习创造性的停顿,并养成一种思考习惯。
也许你会怀疑这样做会干扰正常的思考过程,正确地运用这种思考方法并不会对思考过程造成干扰,你只需要停下来快速地关注某件事物,并查看一下有没有其他的可能性。作为水平思考法的一部分,创造性停顿给我们寻找“侧面路径”提供了一个契机。我们要去某个陌生的地方,如果匆匆忙忙地赶往目的地可能会走入歧途,我们需要在中途停下来考察一下有没有更好的路线。
创造性停顿既适用于个人,也适用于团体。当你想停顿一下的时候,问问自己。比如:
——还有没有其他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来看看还有没有别的可能性。
■如果你真能适时地利用沉默,有时发挥的作用反而要比说话来得大。
停顿的时间不能太长,个人只需要停顿20~30秒钟,团体只需要2分钟,然后继续原来的思考进程。
在进行这种训练之初,不要过分要求自己一定要想出什么结果。我们注重的是努力进行创造性思考的过程,而不是结果。如果每次停顿都努力寻找结果,你就会感到有负担,进而会讨厌这种思考模式。事实上,这种创造性停顿并没有要求我们一定要找到别的可能性——只要进行创造性停顿本身就够了。
想象一下自己走在一条乡间小路上,创造性停顿只是让你在前进的路途中停下来,关注一下自己所处的位置,看看周围是不是有别的路可走,如果有当然很好,如果没有也不必在意,回到自己原来的路径上就行了。
这看起来似乎很简单,其实并不容易做到,需要大量的练习才能养成创造性停顿的习惯。创造性停顿的习惯可以培养你的创造力,当你的创造性思考变得越来越熟练的时候,你就能发现停顿给你带来的好处。也许一个短暂的停顿就能让你开辟出另一条更好的思路。
第四节 简单的焦点
人们通常认为创造力的作用体现在解决问题和困难的领域。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确实需要创造性思考。但是很多时候,如果我们确定一个思考的焦点,也能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尤其是当我们把焦点集中在不同寻常的、不被人们关注的问题上的时候,不需要太多的创造性努力就能取得可观的成果。
很多科学家都是在别人不注意的领域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
诺贝尔物理学奖李政道在一次很偶然的机会听了一个同事的演讲,从而知道了非线性方程有一种叫做孤子的解。他找到所有关于孤子的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所有人都在研究一维空间的孤子,但是在物理学上三维空间才具有普遍意义。他花了3个月时间研究三维空间的孤子,创建了新的孤子理论用来研究亚原子的问题。后来,他得意地说:“我从一无所知一下子赶到别人的前面去了。”总结经验的时候,他说:“要想赶上、超过别人,你一定要弄清楚哪些是别人不懂的。看准了这一点去研究才会有突破。”
李政道正是把焦点集中在别人都没有注意到的事物上,从而取得了成功。大家都不关注的事物几乎不存在竞争,因而很容易取得成就。
简单的焦点是一种非常有力的创造性工具,这种思考方法要求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在任何事物上进行思考。
当你拿起水杯喝水的时候,试着把焦点集中在水杯的手柄上,想一想是不是有其他的设计方法能让你更方便地去拿水杯;当你打开某件商品的包装的时候,试着把焦点集中在这个过程中,想一想是不是可以设计一种方便人们打开的包装方法,或者设计一种更加环保的包装。
你可以把焦点集中在两个事物之间的关系上,比如铅笔和橡皮;你可以把焦点集中在某一事物的一个特性或功能上,比如牙刷的功能;你可以把焦点集中在一个过程中的某一步骤上,比如购买过程中的付款这个步骤……
简单的焦点和创造性停顿有相似之处,都要求我们主动地在不需要思考的地方进行思考。但是,二者也有明显的区别,创造性停顿是对思考过程中涉及到的某一点进行创造性地关注,而简单焦点是在生活中任意地选择一个新的焦点。首先,你可以先把可能的焦点列一个名单,以便将来进行关注。然后,针对某个焦点初步设想出一些方案和创意,如果你有了出色的想法,就要对其进行深入地分析和探讨。最后,确定一个焦点,把它当作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认真地做出创意。
■此路不通,就另找一条。
和创造性停顿一样,简单的焦点思考法并不一定能给你马上带来创意,这是一种投资。寻找焦点的过程本身就很有价值,它可以让你变得善于寻找焦点。创造性思考的第一步就是选择焦点,而不是急着提出创意,因为有目的的思考才是最有效的。试想一下,8个具有创造性思考力却不善于集中焦点的人围坐在一起,他们能给我们带来什么?什么都不能带来,因为他们不知道在哪里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具有创造性的人如果不能找到一个焦点,就像一个神射手不知道目标在哪里一样,他们的创造力会显得苍白无力。
我们可以把焦点分为两类:一般领域焦点和特定目的的焦点。
一般领域的焦点是经常被人们忽视的,然而却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创造性焦点。一般领域的焦点要求我们简单地定义出需要创意的一般领域。
这些领域并不存在明显的需要克服的困难,但是如果你把焦点集中在这些方面,问题就产生了。通过解决这些问题,也许会产生有用的创意。这就是我们在第一章中曾经提到的第三类需要解决的问题——为自己设置不寻常的问题。比如:
——在食品加工领域,你有什么好的想法?
——在电器领域,你有什么好的创意?
——关于钢笔的墨水,你能想到什么创意?
——关于钥匙的材质,你有什么好想法?
一般领域的焦点就是提出这样一些思考领域,既可以是宽泛的,也可以是狭义的。这种思考法并不指出思考的目的,也不需要解决已知的问题或者得到预期的效果,它只是要求我们在定义好的领域内进行创造性思考。
这样会不会导致无的放矢呢?不会的。第一,我们已经确定了一个目的,只是这个目的比较宽泛,即产生在某个领域内有用的想法。第二,我们可以对产生的主意进行检验,从中选择那些符合我们需要的想法。第三,我们可以把宽泛的焦点分解成几个子焦点,比如“在交通领域,你可以提出哪些创意”。这个焦点太宽泛了,我们可以把它分解成交通工具、交通管理、交通法规、交通设施等更细化的焦点。
特定目的的焦点,顾名思义即人们所熟悉的具有明确的目的和预期结果的焦点。这种定义焦点的方法可以让我们明确地知道我们在寻找什么,需要达到什么结果。这种思考法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方法:
1.把焦点集中在如何朝着特定的方向改进。比如:
——我们需要一些如何降低成本的创意。
——我们需要一些提高收视率方面的创意。
2.把焦点集中在如何解决某一问题或克服某一困难上。比如:
——我们应该怎样防止公交车上的偷窃行为?
——如何更快地处理交通事故?
3.把焦点集中在如何完成某项任务上。比如:
——我们需要一种可以无限期使用的笔,有哪些途径可以完成这个任务?
——如何尽快把这些商品处理掉,你能想到什么办法呢?
4.把焦点集中在发现某种潜在的机会上。比如:
——这几年是生育高峰期,这对我们来说有什么机会吗?
——网上购物越来越普及,我们从中可以得到什么机会吗?
特定目的焦点给我们指明了一个思考方向,不同的定义会指向不同的重点。我们在描述焦点时最好列出多个定义,从中选择一个最有价值的思考方向。在描述焦点的时候,我们还应该谨慎地措辞,避免模棱两可以及可能引起误解的表述。
开动你的脑筋
鱼和鱼钩
观察A,B,C,D这4个图形,哪一个图形与众不同呢?
A
B
C
D
答案:
B,鱼尾和鱼钩不平行。
第五节 挑战
这件事有没有其他的解决方法呢?创造性的挑战就是在承认现有的方法的前提下,考察其他的可能性。
创造性挑战不同于批判性挑战。批判性挑战以判断为前提,力图证明某件事是错的,或是有缺陷的,然后寻找改变或改进的方法。创造性挑战不是对现有的方法提出批评或找出错误,而是对唯一性的挑战;并不是对现有的方法不满意,而是不满于把现有的方法当作唯一的方法。
创造性挑战拓展了创造力的运用范围。批判性挑战只能让我们挑战那些看起来有明显错误和不足的方法,如果现有方法没有什么错误或不足,我们就没有动力去寻找别的方法和选择。创造性挑战还能避免由批判引起的争论。当我们批判某种观点或方法的时候,往往会引起抵抗和争论,浪费时间和精力。创造性挑战不是为了否定现有的方法,而是为了寻找其他的可能性和选择。
■创造性的挑战旨在打破旧有的惯性思维。
人们习惯性地认为现有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没有必要再寻找别的方法。事实上现有的做事方法往往是由于各种偶然的原因形成的。比如,盘子是圆的,那是因为最初陶瓷工人需要在转轮上制作盘子。现在制作盘子已经不需要转轮了,对模子里的陶土进行压缩就可以制作出各种形状的盘子。
当我们遇到一个问题的时候,应该问问自己。比如:
——为什么我们一定要用这种方法?
你可能会得到这些答案。比如:
——这是一直以来最好的做事方法。
——我们试过其他的方法,权衡利弊之后,觉得还是保持现状比较好。
——这样做没有出问题,没有压力要求我们改变这种做法,所以还这样做。
有些理由也许合理,有些理由可能很糟糕。提出“为什么”并不是真的想找到现有方法存在的理由,而是提醒大家注意这不是唯一的方法,即使找不出理由我们也要寻找其他的方法。
过去一直这样做,所以现在还这样做,这体现了惯性思维对我们的控制,具体表现在4个方面。
1.忽略的惯性。我们习惯性地按照某种方法做事。现在的方法没有出问题,没有给我们带来麻烦,所以我们想当然地认为应该这样做,而没有检查一下是不是还有其他的可能。
2.受限的惯性。我们的做法受到外界需要的限制,为了满足别人的某些要求,我们很难改变现有的做法。
3.自满的惯性。如果某种方法曾经发挥作用,我们就相信它永远是正确的;即使出现问题,我们也不会对它表示怀疑。
4.时间序列惯性。任何事情都有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在最初阶段出现了一些概念和结构,后出现的概念总要依附于先前的概念。事实上,出现新事物之后,我们有必要对先前的概念重新定义。
当事情发生变化之后,难道不应该有新的概念来适应改变之后的情况吗?水受冷结成冰,我们不再把冰叫做“水”,也不可能用对待水的方式来对待冰。当想法背后的概念限制我们思考的时候,我们仅仅挑战想法是不够的。比如:
——情况已经发生变化了,我们是不是应该对原来的概念进行调整。
——现在这个概念还有效吗?
此外,我们还要挑战导致我们以一定方式思考的其他因素,比如假设、边界、基本因素、避免因素、两极选择等等。我们要做的是先找出限制思考的因素,然后对它提出挑战。
1.挑战假设。任何思考都是在一定的前提和假设下进行的,比如当我们思考如何安排周末活动的时候,我们假设周末有两天的休息时间。通过挑战假设,我们可以跳出固有的思维模式,请假可以使休息时间变长,加班可以使休息时间变短。
2.挑战边界。任何思考都有一定的边界,我们总是在“合理”的范围内思考。首先我们要弄清限制思考的边界是什么,然后跳出边界寻找其他可能。
3.挑战基本因素。看起来最正当、最不容置疑的基本因素也可以成为挑战的目标。比如房子一定要由钢筋和水泥来建造吗?用竹子行不行?房子一定要固定在一个位置吗?移动的房子怎么样?
4.挑战避免因素。我们在思考过程中总是极力避免一些不好的东西,比如过度开支、浪费资源等等。这些是一定要避免的吗?可不可以不顾及这些因素呢?
5.挑战两极选择。我们常常陷入非此即彼的两极选择的思考模式,比如“要么如愿以偿,要么前功尽弃”。难道没有第三种情况吗?可能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愿望或者在某些方面实现了愿望。
明白了有必要寻找其他选择之后,我们就要探讨如何寻找其他解决问题的方法,具体的方法我们会在接下来详细介绍,这里给大家提供4种打开思路的方法。
1.堵塞。假设现有的途径遭到堵塞,我们必须寻找别的出路。比如:
——如果不允许你用这种方法,你还能想到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2.摆脱。有意识地摆脱已有的方法,我们的头脑就能更加自由地思考。
3.放弃。主动放弃现有的做法,重新寻找出路。
4.追根溯源。找到解决根本问题的其他方法。比如:
——为什么要把道路加宽?
——为了缓解交通拥堵。
——为什么要缓解交通拥堵?
——为了方便人们出行。
——为了方便人们出行,一定要把道路加宽吗?还有没有其他方法?
开动你的脑筋
连环
下面的5组链条可以连在一起。通常的做法是打开C环(第1步),把它连到D环上(第2步),然后打开F环,依此类推,这样需要8个步骤。你能想出更简单的方法吗?
答案:
将A,B,C环解开,连接到其余4组链条上,这样只需6个步骤。
第六节 其他的选择
爱德华·德·波诺博士常常在他的著作中提到这个故事:为了能够赶上第二天的飞机,他设置了旅馆的闹钟。第二天早上闹铃响了,他试图关闭闹铃,但是即使他拔掉了闹钟的电源,闹铃还是在响。原来铃声来自另外一个闹钟,他忘记了自己设置了两个闹铃。
他想尽办法要关掉闹钟,他知道按照正常的步骤应该怎么关掉闹钟,但却没想到其他的可能。
在思考过程中我们需要停下来想一想。比如:
——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有没有别的解决方案?
——是不是还有别的可能性?
寻找和创造更多的备选方案,这是进行创造性思考的最基础的一部分,但是并不容易做到。因为我们知道下一步应该怎么办,于是马上进入下一步的思考和行动,从而忽视了其他的选择。这就像我们走在一条平坦、顺畅的道路上的时候,就会按照那条路的方向走下去,而不会考虑是不是有更近的路可走。
人们普遍认为不足和错误是寻找备选答案的唯一理由。当事情发展不存在障碍和问题的时候,我们很难停下来寻找其他的选择。一旦前面的道路遇到阻碍,我们才会有压力和需要寻找新的途径。传统的思考习惯显然限制了我们进行创造性思考,这也是我们一再强调在不存在问题的时候,我们需要主动给自己设置问题的原因。绿色思考帽、创造性停顿、简单的焦点、挑战唯一性都是在看似没有必要的情况下进行创造性思考。
首先,我们可以从已知的备选方案中进行选择。
我们买衣服的时候,先从众多款式中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然后询问售货员那种款式都有哪些颜色,从中选择适合自己的颜色。我们需要做的只是从现有的备选方案中进行选择,这里不需要太多的创造性思考。
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备选方案要全面,不能有疏漏。比如,在你看中的那款衣服中恰恰没有你想要的白色。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时候备选方案并没有摆在我们面前,而是需要我们主动地搜索。比如,如果不允许使用火柴,你能想到哪些方法来把火点燃呢?打火机、放大镜聚焦取火、化学反应生成火……还有其他的方法吗?我们需要在已有的经验中尽可能全面地搜寻备选方案。
另外一点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可以对摆在面前的方案进行加工。比如,尽管饭店给我们提供了菜单,我们还是可以要求做一道菜单上没有的菜或者对某道菜的做法提出自己的要求,比如做某道菜的时候不要辣椒,或者把两道菜拼在一起。
其次,在现有方案之外创造更多的方案。
生活中的问题非常复杂,很多问题都是开放而非封闭的,可能性的数量不像服装的款式和颜色那样固定,因而不能用“非此即彼”的方式来解决。这就要求我们发挥想象力,挑战概念、打破边界、引进新的因素等前面提到的方法来设计出新的方案。我们还可以用前面提到的“追本溯源”,即进一步提问的方法找到问题的关键。比如:
——我们要么给员工涨工资,要么不涨工资。
——为什么要给员工涨工资呢?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给员工提高待遇,增加福利。
——那么除了涨工资之外是不是还有其他的方案呢?
——还可以采用奖金制度,或者实行更多的医疗保健福利。
也许我们创造的新方案并不合适或者不如现有方案完美,这时需要对现有方案和新方案进行比较,如果新方案没有明显的或更大的好处我们就弃而不用。作为创造性思考的一种训练方法,寻找备选答案的努力本身要比找到更好的方案更重要。这个问题我们一直在强调,如果不做这种努力,肯定不能找到更好的方案,如果我们付出了努力则有可能找到更好的方案。所以我们不但要寻找备选方案,而且要尽可能多地寻找备选方案。当你有很多选择的时候,那些优秀的、明显优于其他方案的选择就会显露出来,这会让你的决策变得更容易。
我们在寻找或创造备选方案的时候需要有一个出发点,或者叫做固定点。这并不难理解,能解决问题的方案才有意义。我们可以从下面几个角度来设立固定点:
1.目的:即所寻找的方案要解决的问题。比如:
——还有哪些方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还有哪些途径可以达到这个目的?
2.类别:同类事物或同类方法可以替代现有的事物或方法来满足我们的需要。比如:
——菜单上还有其他的甜食吗?
——这种小型的冰箱还有哪些其他的品牌?
3.类似之处:感知上的相似之处。比如:
——还有这种风格的服装吗?
——外观与此相似的材料还有哪些?
4.概念:围绕一个抽象概念来思考。比如:
——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增加员工的福利?
——这个问题的固定点是“福利”的概念。
固定点的意义在于指明思考的方向,避免无的放矢。因此对固定点的描述要尽量精确、具体,明确思考方向之后,我们的思考会更有效。为了使思路更开阔,我们可以尝试几个不同的固定点。
开动你的脑筋
这个练习可测验你观察细节的能力。五角形、正方形、椭圆和长方形中各有多少个球?下图中一共有多少个球?
答案:
五角形:20;正方形:30;椭圆:49;长方形:30。一共有68个球。
第七节 概念扇
人的思维是一种很奇怪的东西,它可以向无限的空间扩展,又可以层层收缩、探其根源,还可以逆转过来,从结局推导原因,就看拥有它的人是否能够打开自己的思路,灵活地加以运用。由于受到各种思维定势的影响,人们对于司空见惯的事物其实并不真正了解。也可以说,我们经常自以为是海阔天空、无拘无束的思考,其实说不定只是在原地兜圈子。只有当我们将自己的视角扩大一些,来观察这同一个世界的时候,才可能发现它有许多奇妙的地方,才能发觉原先思考的范围很狭窄。
如果让你把一封信送到河对岸去,那么,第一个出现在你脑子里的方法可能是找到一条船。如果没有船怎么办呢?难道没有别的办法可以到达你的目的地吗?
船只是帮你到达对岸的方法之一,我们可以把“到达对岸”作为一个固定点,由这个固定点我们可以想到别的备选方案,比如游到对岸去,或者架一座桥,或者乘热气球飘到对岸去。
接下来我们可以继续问:“为什么要到河对岸去呢?”“为了送一封信。”现在我们可以把“送一封信”作为固定点进行思考,找到把信送到对岸去的其他途径。比如,绕过那条河,或者用箭把信射到对岸,或者用信鸽、邮局把信送过去。
我们还可以继续问:“为什么要把信送到对岸去呢?”“为了向对岸的人传递消息。”那么我们可以把“传递消息”作为一个固定点,思考其他可以传递消息的办法,比如打电话、发传真、发邮件。
在这个案例中我们用追本溯源的方法找到了3个层次的备选方案,每一个“为什么”都带出一个概念,也就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成为想出其他方案的固定点。我们还可以对这个概念进一步追问,层层推进,引出最根本的问题,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概念扇。
概念扇是一种完成型的思考模式,适合解决这样的问题。比如:
——我们如何完成这个任务?
——我们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如何实现这个目标?
概念扇有4个层次:目标、方向、概念和主意。上图中最右端的“传递信息”是我们要解决的根本问题,也就是我们的目标。由目标向后推导就引出了我们到达目标的方向,每一个方向都是引出更多备选概念的固定点。方法和概念的区别是相对的,方向是更为宽泛的概念。“送一封信”相对于“到达对岸”是一个方向,相对于“传递消息”来说则是一个概念。由概念再向后推导就引出了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也就是“主意”。主意必须是具体的、可以直接付诸实践的。
这个推导过程类似于我们给别人指路的时候,先告诉别人某地的具体位置在哪里(目标),然后指明通往那个地方的方向和路径,最后建议别人选择某条路并指明具体的路线。
一般而言,要想制作一个概念扇,需要先设定一个目标,从目标出发推导找出多个概念,然后从概念出发推导出大量的主意。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如果目标是增加利润,那么实现这个目标的途径是:
1.降低成本
2.增加销量
3.走名牌路线
针对“降低成本”这个途径,我们可以引出以下概念:
1.精简机构,降低人力资源成本
2.增加科技含量,降低生产成本
3.合理融资,降低投资成本
针对“增加销量”这个途径,我们可以引出以下概念:
1.扩大生产规模
2.开拓新市场
3.降低价格
4.制定营销策略
针对“走名牌路线”这个途径,我们可以想到以下概念:
1.广告宣传
2.公关策划
3.提高产品质量
这样,我们就得到了10个备选概念。然后,我们可以把每一个概念当作一个固定点来寻找具体实施的主意。比如,针对“广告宣传”这个概念,我们可以想到哪些主意呢?
1.在电视上做广告
2.在报纸上做广告
3.在杂志上做广告
4.在网络上做广告
5.做户外广告
6.做店面广告
7.做车贴广告
从其他的概念中我们同样可以找到很多主意。这时概念扇的好处已经显现出来了,它可以使每一条思路都很清晰,帮助我们全面地找到可能存在的备选方案。如果我们针对“如何增加利润”这个问题直接进行发散思考,就很有可能漏掉很多潜在的方案。
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我们的大脑思维是跳跃性的,在制作概念扇的时候可能会突然想到一个主意。
概念扇强调的是行动,而不是分析,它可以给我们指明具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需要注意的是,在我们寻找方向和概念的时候可能会遇到重复的问题。比如“走名牌路线”可以作为“增加销量”的一个概念。这时你应该在两个地方都放上这个概念,在不同位置的侧重点不同,会引发出不同的主意。
概念扇的意义在于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具有多个固定点的框架,每个固定点都可以引发很多备选方案。我们通常因为看到了某一个方案的价值才把它提出来,创造性的思考模式允许我们先提出备选方案,然后再寻找它的价值。
当我们面对一个概念,一时想不到如何把它付诸实践的主意的时候,可以用简单的焦点的方法集中精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最后,我们要对选出的方案进行评估。评估是一个判断性的思考过程。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察:
这个方法是否具有可行性,可以运用到工作中吗?
这个主意有哪些好处,能够满足人们的哪些需要?
时间、金钱、人力、技术等资源能否保证这个方案顺利实施?
这个方法是否符合政策、议程、文化、规章制度等外部环境的要求?
开动你的脑筋
先在树上系一根绳子,然后在标杆上再系一根绳子。当你拉着标杆上的绳子时,你够不着树上的那根绳子。现在给你一块模型黏土,你能用它同时够着两根绳子吗?
答案:
将模型黏土绑在树上那根绳子的末端,使它摇摆起来。然后握着标杆上绳子的末端,等模型黏土朝你的方向飞来时抓住它。
第八节 概念
人类的思维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抽象地反映客观世界。其中概念是反映事物特有属性的思考形式,是进行判断和推理的基础。我们思考任何问题都离不开概念,可以说每时每刻都在运用概念。但是大多数时候我们根本没有意识到,概念是隐藏在事物之中的,只有把概念抽象出来之后,概念才会清晰地出现在我们的头脑中。
就像我们在前面所介绍的,抽取概念对创造性思考非常有用。我们可以把它作为一个固定点,从中找到更多的备选方案来实现这个概念。此外,我们还可以对一个概念进行创造性地改进,比如去除掉错误和缺点,使它的价值显现出来。当我们明确了概念的内涵、外延及价值之后,还可以根据需要改变概念,对概念发出挑战。
要想找到隐藏在事物后面的概念,我们可以对自己提出这样的问题。比如:
——这个主意体现了什么概念?
——这里存在一个什么样的概念?
现有的主意未必是最好的,让主意背后的概念显现出来有助于我们找到新的主意。养成退回到概念层次的习惯可以帮我们更有效地创造备选方案。
一个主意可以抽象出不同层次的概念,要想找到最有用的概念并不容易。比如:
——我们生产纯棉睡衣。
——我们生产睡衣。
——我们生产服装。
——我们生产人们需要的东西。
——我们是一家工厂。
这5个层次的概念一个比一个更宽泛,第一个具体地描述了生产的产品,从最后一个概念中我们却看不出生产的是什么东西。概念太窄会限制我们的思考范围,概念太宽则会让我们失去用力点。要想找到最有用的概念层次,我们只能凭借一种感觉,通过向上或向下扩展对概念进行多次定义来寻找最为合适的描述。
一般来说,一个概念可以用几个词或者一句话来描述。如果对概念进行特别详细地描述,也就失去了概念在水平思考中的意义了。
概念可以分为一般性的描述和定义。一般性的描述比较宽泛,往往适用于多个事物,定义则可以把一个事物和其他的事物区别开来。比如:
西瓜是夏天常见的一种水果。
这是一般性的描述“夏天常见的一种水果”还可以用来描述哈密瓜、桃等其他水果。
西瓜是圆形或椭圆形的大型果实,成熟的果实一般是红瓤黑子,水分多、味甜。
这是对西瓜果实的定义,它不能用来描述其他的水果。
我们没有必要陷入对不同层次概念的揣摩和判断之中,只需要找出各种可能的概念,然后挑选出看起来对自己最有用的概念。
大部分词语都是描述性的,比如“高的”、“合适的”、“充足的”、“有趣的”等等。“狂风暴雨”这个词描述了一种恶劣的天气。但是,在实际生活中,这些描述性的概念对我们的思考没有太大的意义,而功能性的概念对我们进行创造性思考更有意义。
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侧重点把功能性的概念分为目的概念、原理概念和价值概念3种类型。
1.目的概念
人类的任何行动都带有一定的目的性。即使一个人躺在那里无所事事,他的行为也是有目的——他在休息。目的概念就是用一般性的概念术语来表述目的。
椅子的目的概念是:可以让人们坐在上面的一种坐具。
2.原理概念
原理概念顾名思义就是描述事物的运作原理。一件事物或一个计划是怎样运作的?某种效果是如何实现的?某种目的是如何达到的?比如椅子是如何实现“让人们坐在上面”这个目的的?
椅子的原理概念是:具有能够稳定支撑的木质或铁质结构,有支撑面和靠背的坐具。
3.价值概念
某件事物或某种做法有什么好处?这样做能给我们带来什么价值?价值概念就是在描述概念的时候体现出事物的价值。
椅子的价值概念是:可以让人们休息的一种坐具。
刚开始运用概念思考法的时候,你会感觉到很难确定有用的概念层次。和其他的思考方法一样,当你进行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就会越来越能感觉到什么是有用的概念层次。我们没有办法“找到”合适的概念描述,除非你尝试多种不同的描述方法之后进行比较筛选。这就像我们对问题进行多种定义一样,进行多种描述才能保证我们找到最有效的一种描述,从而确定我们的思考范围。
确定一个概念之后,我们不仅可以在它的基础上进一步找出新的主意,而且可以挑战概念本身,对事物进行创造性地改变。当我们对概念扇中的各级概念进行这样的操作之后,就能得到更多的备选方案。
第九节 激发和移动
爱因斯坦曾进行过这样一个“思考试验”:他想象自己站在太阳表面,抓住一束太阳光,以光速在太空中旅行。他感觉自己在向宇宙边缘飞去,但是到达旅程尽头的时候却发现自己回到了出发点。在无限的宇宙中沿直线走,怎么可能回到原来的起点呢?
于是他在太阳上换了一个位置,抓住另一束光驶向宇宙的边缘,结果他再次回到了出发点。爱因斯坦并没有因为这种想法不合逻辑就草率地进行否定,而是依照这个设想进行推理:如果在宇宙中沿一个方向走,总能回到起点,说明宇宙以某种形式发生弯曲,并且存在一个边界。经过大量的试验和分析之后,他提出了20世纪天文学最伟大的发现:宇宙是弯曲的,并且是有限的。
■生活中,有些”荒唐“的方法却也能立竿见影,成功解决问题。
爱因斯坦的伟大发现源于一个不合逻辑的设想,在这个疯狂的设想的激发之下他找到了合理的解释。在生活中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在与你所做的事不相关的另一个事物的激发下你想到了解决问题的好主意,这就是激发。
激发是神奇的思考工具,它是水平思考的最基本的一个方面。激发的意义在于脱离常规的思考路径,开发出新的思路。
常规的思考模式是在一定的理由支持之下,我们才能提出的某种说法。通过激发我们可以先提出某个说法,然后再寻找它的价值。激发思考不需要理由,你可以提出一个看似荒谬的说法,然后从中找出能够帮助你解决问题的有用的东西。你可以说出浮现在脑海中的任何事物,这类似于头脑风暴法的做法。
我们的每一个想法都要建立在前边的正确的想法之上,并根据一定的逻辑进行推导。这种垂直思考保证了最后的解决方案是有效的。在激发思考中,激发点凭空出现,没有任何理由和依据。当我们由此推导出一个方案时,并不能保证它是有效的。这需要事后对我们得到的方案进行逻辑分析,经过事后分析显现出来的价值和逐步推导得出的价值是一样有用的。
爱德华·德·波诺博士用单词Po来引出激发点,比如:
Po,知识是可以吃的。
Po,鲜花开在天花板上。
Po,我们可以在云中散步。
你可以从这几个例子中看出来,Po出来的想法已经超出了常规假设的范围。假设有一定的前提和目的,再大胆的假设也力图达到合理。可是,激发通常显得不合理,而且你从中看不出这种想法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假设可以给我们指明一个思考方向,激发的意义在于把我们从常规的思考方向中拉出来,给我们提供获得创意的一个中介。由激发点得出的创意也许与激发点完全不同。“知识是可以吃的”这个激发点并不是让我们试着吃书,而是让我们从这个点出发联想到其他的思路,比如在面包和饼干上印字。
在化学试验中,一种稳定的物质在催化剂、加热等外界刺激作用下变成不稳定的化合物,最后变成一种新的稳定的物质。在思考中,激发的作用类似于此,通过引入不稳定性来促使我们达到新的稳定。
进行垂直思考时,我们处于一种稳定的状态,只能沿着一个方向前进,不会想到其他的途径。水平思考就是要求我们在思考模式之间进行转换和抄近路。
如何从主干道转移到侧面路径呢?这就需要激发技巧来发挥作用了。
如图所示,蓝色箭头代表常规的思路,圆圈代表一个激发点,它存在于我们的常规思维模式之外,它可以使我们的思维跳出常规的思路。红色箭头显示了思路通过激发点从主干道“移动”到侧面路径的过程。
激发和移动是一个思考过程的两个步骤。无论激发点多么奇特,如果没有移动的过程,激发就不会发生任何作用,移动需要建立在激发的基础之上。把思路从激发点引到侧面路径的过程,这是为激发寻找理由的过程。
移动是从激发点向前移动到一个新的有用的主意。这是一种积极的思维过程,完全不同于判断。判断思维力图把我们的思路限制在经验的路径上,当出现不符合经验的想法时,它就会进行简单的否定,然后把我们的思路拉回主干道,判断不允许我们出现“在云中散步”这种无厘头的想法。移动的作用类似于六顶思考帽中的黄色思考帽,它从激发点中寻找积极的因素。我们可以把判断看作岩石的逻辑,把移动看作水的逻辑。岩石岿然不动,是静态的;水则是变动不居,是动态的。移动思考关心的不是一个想法的对错,而是这个想法可以把我们引到哪里去。下面两个图显示了判断和移动的区别:
判断
移动
其实移动并不神秘,我们前边提到的概念扇也是一个运用移动的过程。由主意移动到概念,再由概念移动到新的主意。在这里,移动是对激发的具体运用,把激发点和现实中的具体问题联系起来,赋予激发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第十节 激发的出现
激发性的思考类似于爱因斯坦的“思考试验”。这种思考模式不是陈述“是什么”,也不是分析“为什么”,而是为了促使大脑“产生什么”。激发类似于假设,但比假设更疯狂。激发点可以是矛盾的、不符合逻辑的设想,我们很难用语言来描述它,爱德华·德·波诺博士用“Po”这个“反语言”的单词来引出激发点。
Po的功能类似于一顶思考帽,戴上它,你就可以大胆设想了,不用担心会遭到否定和质疑。如果你说:“让我们想象一下,在云中散步这个主意怎么样?”别人一定会认为你在说疯话,并会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来攻击你。如果你说:“Po,我们可以在云中散步。”大家立刻就能进入移动步骤,把这个想法向前推进。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验,正当一筹莫展的时候,突然映入眼帘的某个东西或者突然发生的错误和困难给你带来灵感,于是你想到了一个奇妙的主意。这种情况的激发点是自动出现的,我们并没有为寻找激发点做努力,而是借助了周围本来存在的激发点。
1904年,美国在圣路易斯举办世界博览会。糕点师哈姆威在会场外卖薄饼,他的生意十分冷淡。相邻的摊位卖冰激凌,生意却很火爆。很快,盛冰激凌的托盘就用完了。哈姆威灵机一动,把自己的薄饼卷成圆锥状,提供给卖冰激凌的小贩,让他用来盛放冰激凌。没想到这种锥形冰激凌很受欢迎,成了世界博览会的“明星”。后来,便逐渐发展为今天的蛋卷冰激凌。
■不按牌理出牌,敢于冒险。
哈姆威的灵光乍现是受到偶然事情的激发产生的。冰激凌没有托盘了——他由此想到了自己的薄饼,为什么不能用薄饼做托盘呢?外在事物的激发使他在不经意间创造了一项发明。历史上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尤其在科学试验和发明创造领域。不相关的事物的激发可以给我们打开另外一条思路,使我们获得新发现或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荷兰科学家列文虎克是世界上第一个发现微生物的人。他没有受过正规教育和相关训练,只是热衷于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有一天下雨,他想也许从雨滴里能看到什么东西。于是,他把雨滴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结果,他惊讶地发现里面有细小的、像蛇一样蠕动的东西。他把它们叫做“可爱的小动物”。200多年之后,人们才知道原来列文虎克发现的微生物是细菌。
在这个例子中,雨滴是一个激发点。出现在列文虎克面前的雨滴是很平常的东西,正因为平常所以总是被人们忽略掉。在自然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并不缺少奇迹,只是缺少发现。
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把一些陈述当作激发点对待,不管陈述本身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比如,当别人表达一个观点的时候,如果你运用判断性思考方式,只能做出或对或错的评价。但是,如果用激发性思考,你就可以把别人的观点看作一个激发点,也许可以从中找出有价值的东西。
在日本曾流行“一语亿金”的说法,意思是一句玩笑话能够给公司带来上亿元的收入。这个典故源于一次性照相机的发明。
有一天,日本富士公司销售部部长在察看仓库里堆积如山的胶卷时,对开发部部长说了一句玩笑话:“你们为什么不在这些胶卷上装镜头与快门呢?”这句话给开发部部长带来了发明灵感,他便立即组织研发小组,围绕着这句话思考如何设计一种简易照相机。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历经多次失败之后,他们终于把一般照相机所需要的几百个零件,减少到26个,成功地组装成了一次性照相机。这种简便的照相机受到消费者的热烈欢迎,很快就占领了日本市场,并迅速扩展到海外,给富士公司带来了十几亿元的盈利。
在生活中,我们本能地排斥那些荒谬的主意,很难把那些看似不可行的想法当作激发来对待。但是,既然我们知道激发是一种很好的创造性思考方法,就应该有意识地把任何主意都当作激发来对待。当你进行一段时间的这种训练之后,你就会发现自己的思考变得异常开阔。
无论是寻找激发点,还是把某个观点当作激发来对待,都不是主动地创造激发点。我们不仅可以对已经存在的事物做出激发性反应,还可以有意识地创造激发点,建立正式的激发。要想正式建立激发,就需要水平思考提供的系统性激发工具。这些工具和方法可以让激发过程建立在一定的逻辑基础之上,而不仅仅是陷入一种疯狂状态。
爱德华·德·波诺博士把建立正式激发的方法分为摆脱型激发、踏脚石激发和随意输入3种,在以后的章节里我们将逐一介绍。建立激发之后再运用系统性的移动方法,我们就可以在激发的基础上得到新的创意。
第十一节 摆脱型激发
茶杯一定要有一个把手吗?
足球一定是圆球形的吗?
鸟儿一定要有翅膀吗?
电脑一定要有键盘和鼠标吗?
电灯一定要发光吗?
摆脱型激发就是让我们摆脱掉这些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事。首先,找出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事物,然后,把想当然的事物取消掉、否定掉、去除掉。以此作为一个激发点,我们可以开拓新的思考路径。比如:
茶杯一定要有一个把手吗?
Po,茶杯没有把手。
Po,茶杯有两个把手。
常见的茶杯一般都是一个把手,这样的设计确实很合理:有把手方便我们拿起茶杯,有一个把手就足够了。但是,现在我们要从这种“合理”的事物中摆脱出来。如果茶杯没有把手会怎么样呢?我们可以像使用碗一样使用茶杯,不用端起来,而是用勺子舀起杯里的水。这样是不是可以防止端起茶杯时把水洒出来,或者不小心把茶杯打碎呢?
我们再来看第二个激发点,什么时候需要两个把手的茶杯呢?当我们没力气端起茶杯的时候。也许你觉得好笑,谁没力气端起茶杯啊?想想几个月大的婴儿,他们用一只手拿不住奶瓶,如果奶瓶上有两个手柄就好多了。
足球一定是圆球形的吗?
Po,足球是方形的。
方形的足球确实不能在草坪上滚动,但是可以在冰上滑动。1879年,加拿大蒙特利尔麦基尔大学的两个学生就设计了一种方形的冰上曲棍球。冰球除了方形的之外,还有圆盘形的。当然现在常见的冰球还是圆球形的,在冰上滚动很快,对于初学者来说很难掌握。初学者是不是可以先用方形的冰球进行练习呢?
鸟儿一定要有翅膀吗?
Po,鸟儿没有翅膀。
也许你会问:鸟儿没有翅膀怎么飞翔?请注意,我们只是通过这种设想引发出一个新思路,并不是真的要取消鸟的翅膀。我们很容易从鸟的翅膀想到飞机的翅膀,飞机必须是现在这个模样吗?可不可以不要翅膀呢?比如,直升机就只有螺旋桨,没有翅膀。此外,可不可以把飞机做成宇宙飞船的模样?
电脑一定要有键盘和鼠标吗?
Po,电脑没有键盘和鼠标。
这个激发也早已在实际中运用起来了,出现了触屏操作的电脑。这种设想并不是很实用,但是,我们可以对这个主意进行一些调整。比如,把这个主意应用于银行的自动取款机等不需要太复杂的操作的设备。
我想当然地认为电灯一定要能发光。
Po,电灯不会发光。
从这个激发点我们能想到什么呢?作家格拉斯在《关于写诗》中有一句话:“把灯熄掉,以便看清灯泡。”是不是可以把灯泡当作挂在天花板上的装饰品?在白天,没有必要打开电灯,但是我们可以把灯泡做成彩色的或者具有艺术造型的装饰品,看上去也很赏心悦目。此外,如果电灯不发光,我们可以点上蜡烛。显而易见,烛光比灯光更有诗意,既适合两个人共进晚餐,也适合一个人独自思考问题。
我想当然地认为灯泡应该一直发光。
Po,灯泡一闪一闪地发光。
■人生的改变总是从有所创新开始。
在一闪一闪的灯光下看书肯定不行,那么跳舞怎么样?闪动的灯光可以造成一种动态的效果,舞厅里的灯光也许就是出于这样一种设想。我们还可以设想灯光伴随着舞曲的节奏闪动,这样更能烘托舞厅里的热闹气氛。闪动的灯光非常引人注目,可以起到警示的作用。警车上的警灯就是这个主意的实际运用。大街上各种颜色的霓虹灯交替闪烁同样也是为了达到吸引人们眼球的目的。
茶杯有一个把手,足球是圆球形的,鸟是有翅膀的,电脑配有键盘和鼠标,电灯是要发光的,这些都是显而易见的特征。有时候,我们还需要寻找潜藏的想当然的事物。比如:
电灯在有电的时候才会发光。
Po,电灯在没电的时候也会发光。
这个激发点不错,但是怎么可能呢?我们来想想看什么东西发光不需要电:阳光、月光、荧光。我们是不是可以发明一种可以把太阳能转换成电的电灯?我们是不是可以在电灯表面涂上一层荧光粉,关掉电灯之后它也能发出微弱的光?
摆脱型激发虽然容易操作,但在运用移动的时候会遇到一定的困难。摆脱现有的方式可能只是堵塞一种可能性,我们只要环顾四周就能找到其他的可能性。这确实也可以帮我们开拓思路,但是由此找到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往往并不具有创造性。比如,用蜡烛代替电灯,只是换了一种照明工具而已。有没有其他的思路呢?比如,当灯光不能起作用的时候,就可以不用灯光。汽车在浓雾天气即使开了雾灯也很难看清路况,这时完全应该放弃使用电灯。如果放弃照明工具,我们还可以选择其他的方式来了解周围的事物,比如雷达。
我们可以从任何想当然的事物中摆脱出来创造一个激发,也许那种技法看起来非常荒谬,但是通过移动技巧我们就能找到有价值的东西。在实际训练的过程中,你还可以把你认为想当然的事情写在纸条上,然后把这些纸条放在一个袋子里。你随机地抽取一张纸条,把上面描写的事情当作你要摆脱的对象。
很多看起来非常合理的方法和做事程序并不是非那样不可,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已经习惯了那种状态,从来没想过如果不那样行不行。摆脱型激发就是为我们创造了一个主动摆脱种种束缚的机会。
开动你的脑筋
用12根吸管组成6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提示:你会用到透明胶带。
答案:
做一个正六面体,它侧面有4个正方形,顶端和底部各有1个正方形。
第十二节 踏脚石激发
激发的意义在于开拓新的思路,产生新的主意。激发点应该与我们正在思考的问题无关。但是,人们倾向于带着主观愿望设立激发点,总是“选择”一个符合自己需要的激发点。这样反而会丧失激发的意义,并不能激发思考者的思考。在设定激发点的时候,你不应该事先知道某个激发点会把你带到哪儿去。
在实际训练中,你会发现有时不能成功地对激发点进行移动——这很正常,你提出的激发点应该至少有40% 不能运用。如果100%地对你提出的激发进行移动,只有两种可能,一种是你的移动技巧非常杰出,另一种可能是你按照自己的意图创造的激发点。激发是让我们进行大胆的、机械的设想,从而得到一个你以前没有的主意,而不是对已有的主意进行强化或改进。
如果你想跨过一条小河,可是河水太宽怎么办?你需要在河中间放一块石头,利用这块踏脚石,你就能轻松地到对岸去。踏脚石激发类似于在我们的思路的主干道与侧面路径之间放上一块石头,利用这个中介我们可以跳跃到一个新的思维领域。
爱德华·德·波诺博士创造了4种踏脚石激发技巧:
1.反向
顾名思义,反向就是指沿着与常规方向相反的方向设立激发点,先描述事情的常规方向,然后提出一个相反的方向来激发思考。
在1984年之前,没有哪个国家争着举办奥运会,因为举办奥运会的国家不仅得不到什么好处,反而会负债累累。1984年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的举办改变了这种局面,奥运会举办权成了各国争相抢夺的对象。
受过水平思考训练的尤伯罗斯是促成这种改变的核心人物。以前的奥运会都是国家出钱举办的,他反向而行提出把奥运会改成民办。他采取了一系列开创性的措施和策略,其中之一就是把奥运会当作电视节目。这个主意在现在看来我们觉得毫无新意,但是当时的奥运组织者都不愿意让电视直播奥运节目,认为那样会减少到现场观看的观众。然而,这个主意让他获得了大量的赞助资金,他成功地使第23届奥运会在支出5.1亿美元之后,还营利2.5亿美元,是原计划的10倍。更大的意义在于,尤伯罗斯改写了奥运经济的历史,建立了一套“奥运经济学”模式。
这个例子对反向踏脚石的应用体现在提出和常规态度相反的概念,此外,我们还可以把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颠倒过来。爱德华·德·波诺博士在介绍这种思考方法的时候,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我早餐喝橙汁。
Po,早餐的橙汁喝我。
他由这个荒谬的激发点想到了自己掉进一杯橙汁里,继而想到一个主意:在淋浴喷头上安装橙汁味的香水管。
2.夸张
夸张踏脚石是指提出一个在数量和尺寸上远远超出常规范围的激发点,可以从增多和减少两个方向进行思考。它适用于事物的数量、频率、体积、时间、温度等可以用数字描述的因素。比如:
Po,每个人有100把梳子。
这个激发点让我们想到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形象,为此我们想到了这样一个主意:每人随时携带一面小镜子。
Po,一天24小时睡觉。
全天躺在床上睡觉的人肯定会耽误学习和工作,我们是不是可以在睡梦中学习和工作呢?伟大的科学家和文学家常常从梦境中获得灵感,因为他们时刻思考的那些问题已经进入了自己的潜意识。我们由此可以得出这样一个主意:在睡觉之前想一遍自己将要解决的问题,带着问题入睡也许能在梦中找到答案。
Po,一辆可以装在口袋里的自行车。
■睡眠只是一个简单的暂停吗?实际上,在安静的表面背后,复杂的程序,比如梦,参与巩固着我们的记忆。
这个激发点能给我们带来的好处是自行车方便携带,由此我们可以想到这样一个主意:折叠式自行车。
需要注意的是当我们对数量进行缩减时,不可以缩减到零,那样就成了摆脱而不是激发了。
3.扭曲
我们周围的大多数事物都处于一种稳定的状态,两个事物之间通常存在着一种相对稳定的联系,两个行动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先后顺序。扭曲型激发要求我们扭曲常规的联系和顺序。比如:
Po,我先知道事情的结局,然后才知道事情的起因。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激发,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在文学创作上进行倒叙的主意。
运用扭曲型激发能够产生一些具有刺激性的激发点,你很难再回到原来的思路上去。但是,正因为如此,如果想让这种激发发挥作用,思考者还真得费一番脑筋。
4.痴心妄想
这种激发方式是把明知道不可能实现的幻想作为激发点。请注意,我们这里用了“幻想”这个词,而不是常规的欲望、目标和任务。比如:
Po,钢笔里永远有墨水。
Po,钢笔能写出两种颜色的字。
前者是痴心妄想,后者则是一个可以通过努力实现的目标。
反向、夸张和扭曲激发法都是通过与现实相对立来实现的,而痴心妄想激发法则要求我们从现实中跳出来,进入一种荒唐的、疯狂的魔幻境界。
Po,只要你打一个响指,就有香喷喷的饭菜摆在你的面前。
Po,下雨天你忘了带雨具,但是你头顶上的那片天不下雨。
Po,闭上眼睛,你就可以周游世界。
在进行创造性思考训练的时候,你要要求自己尽可能多地建立踏脚石。这种尝试可以把你从常规的思路中解放出来。接下来,你就会考虑如何运用这些踏脚石。
第十三节 随意输入
随意输入是指在需要创意的地方随意选取一个与创造性焦点毫无关系的词汇,然后把两者联系起来。比如,我们把空调作为创造性焦点,然后随意选取一个和空调不相关的词汇,发挥联想为空调寻找新的主意。
空调Po玫瑰花
空调Po波斯猫
空调Po大海
在刚开始接触这种思考方法的时候,你可能会觉得很荒诞、不符合逻辑。但是运用这种激发方法你就能轻松走出常规思路,获得新的创意。
随意输入不同于其他的激发技巧。无论是摆脱型激发,还是踏脚石激发都是借助一个激发点从思考的主干道转移到侧面路径。而随意输入是设立一个与主干道毫无关系的点,然后在这个点与主干道之间挖掘一条通道,回到问题的焦点。如图中左侧的箭头所示:
这种激发技巧非常简单,无论何时何地,只要你的脑袋闲着就可以做这种思考训练。比如,你走在大街上,正在考虑如何过周末,迎面看到一家电器公司的广告牌,你就可以把“电器”作为随意输入点来考虑。是不是应该给自己充电了呢?是不是可以考虑打游戏?
也许你会有疑问,如果随意输入点与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毫无关系,怎么把两者联系起来呢?这点并不用担心,我们的大脑非常善于把事物联系起来,不管看起来两件事物之间有多远。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不是根据现有的思考来选择一个词,而是随机抽取一个词。你必须对随机输入点没有准备,这样随机取词才能发挥作用,否则你会回到已有的思考模式。具体的操作方法有很多种。你可以准备很多小纸片,在每张纸片上写一个单词,比如:自行车、狗、漫画、葡萄、绿色、瀑布、上海、凉鞋、股票、射线、旅游……然后把这些纸片装在一个盒子里,当你需要一个随意输入点的时候,就按照传统的抓奖方式从盒子里摸一张纸片。你也可以闭着眼睛用手指指向一张报纸或一本书的某一页,然后选取离手指最近的那个词。你还可以使用字典,随意地确定某一页上的一个词作为随意输入点。
爱德华·德·波诺博士把随意输入激发比作“摇动牛顿的苹果树”。“苹果落地”这个突发事件激发了牛顿的思考,由此他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我们不必等着苹果落下来,当需要一个创意的时候,我们可以主动摇动苹果树,促使突发事件的发生。随意输入就是在我们的思考过程中引入突发事件作为激发点。比如:
空调Po玫瑰花
这个激发让我们想到开发一种散发玫瑰花香味的空调,清新淡雅的芳香可以安神醒脑。每个人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其他香型,比如茉莉花香、迷迭香、檀香、柠檬香等等。我们还可以换一个思路,是不是可以设计一种玫瑰花形状的空调?如果把空调设计成玫瑰花的形状就可以作为一个装饰品放在客厅里,我们还可以想想别的形状,比如机器猫、蜗牛、圣诞老人……
空调Po波斯猫
提到波斯猫,我们会想到它的两只眼睛不一样。由此联想到空调,是不是可以设计一种在同一个房间里产生不同温度的空调呢?人们对温度的感受不一样,有些人希望室内气温保持在20℃以下,有些人在25℃左右才感到舒服,这常常会引起争执。如果空调能使一个房间内的不同区域产生两个温度,就可以避免这样的不愉快了。
空调Po大海
大海的特点是宽广无垠,把这个特点和空调联系起来,我们想到一个空调是不是可以调节多个房间的气温呢?于是我们得到了中央空调这个主意。这个想法并不新颖,现在已经有了一拖多式的家庭中央空调。是不是可以设计一个空调来调节一栋楼的气温呢?这个想法也早已被欧洲一些国家实践了。
随意输入激发可以在下列情况中使用:
1.没有主意可想了
当你试过各种创造性思考之后,实在找不出新的主意了,或者你总是在原地打转跳不出已有的思维模式,这时你就可以随意输入一个词汇,很快就能进入新的思维领域。
2.无处下手
当你面对一个新问题的时候,不知从何处下手,或者你进入了一个毫无经验的新领域,这时你信手拈来一个词汇,也许就能找到一个出发点。
3.需要更多的主意
虽然你已经想到了一些主意,但是你还需要更多的思路,这时你就可以运用随意输入的方式找到新的思考路径。
4. 思路遇到阻碍
有时你会钻牛角尖,走进一个死胡同,无法沿着已有的思维模式前进了,这时你就该运用随意输入技巧开辟一条新的思路。
开始运用这种技巧的时候,人们总是抱有怀疑的态度,但是实际操作之后,他们就会发现这种方法真是既方便又有用。这让人们意识到问题背后潜藏着太多的可能性,于是他们频繁地使用这种方法,渴望找到更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但是,当你过多地使用这种技巧的时候,你很可能在“选择”一个符合你需要的词汇,这就失去了随意输入的意义。
注意事项
1.不要“选择”一个和已有的概念和主意相关联的词汇。
2.不要对随意输入点做太多的联想,否则你会朝着已有的思路前进,从而失去激发的意义。
3.不要罗列词的所有特征,只选择出现在你头脑中的第一个特征就行了。
4.必须选用第一次抽去的词,只有当选取的词与现有思路存在太多联系而不能产生激发效果的时候,才可以重新选择。
5.除了词汇之外,你还可以随意输入一个图画、一件物品、一个陌生的领域……只要输入点与你的问题毫不相关就可以使用。
开动你的脑筋
用查字典的方法随意输入词语,和“电视机”联系起来进行创造性思考。
随意输入词语A:________
得到主意:__________
随意输入词语B:________
得到主意:__________
随意输入词语C:________
得到主意:__________
第十四节 移动
在前面的几节中,我们已经掌握了进行激发的各种技巧,这一节我们要介绍的是如何运用移动使激发点发挥效用。移动的意义在于把激发点向前推动一步,得出一个有用的新主意。如果没有移动,激发点也就失去价值了。
当我们得到一个激发点之后,应该先用普遍的态度进行移动,即直接循着激发点的方向进行思考,从而产生一个新的创意。这种训练对于培养移动思考的能力非常重要。如果用这种自然的方法找不到有用的主意,才可以考虑运用系统性的移动技巧。
爱德华·德·波诺博士在《水平思考》一书中讲述了5种移动技巧,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自己的需要来选择合适的技巧:
1.抽取原理
从激发点中抽取一个原理,或者是一个概念、一个特征,然后忽略掉其他的东西,把注意力集中在你所抽取的原理上,围绕这个原理产生一个主意。比如我们想找一个室内装潢的主意,有人提出这样一个激发点:
Po,鲜花开在天花板上。
从这个激发点中我们可以抽取以下原理和特征:
鲜花是有生命力的,有一个生长、凋零的过程。
鲜花有艳丽的颜色。
鲜花有芳香的气味。
用鲜花装饰房间,符合绿色环保的需要。
我们可以运用任何一个原理,选择一个原理之后就要把其他的概念忘掉,把注意力集中在选定的原理上。比如我们运用“鲜花符合绿色环保的需要”,然后根据这个原理寻找绿色环保的装潢材料。
2.关注不同点
找到激发点和现有主意之间的区别,分析这种区别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然后从中引发新的主意。这种移动技巧适合应用在夸张式的踏脚石激发点,比如关于节假日的问题有人提出这个激发点:
Po,每周工作两天,休息五天。
由此我们可以想到以下不同点:
在常规的工作日休息,在周末工作。
需要提高两倍以上的工作效率才能完成任务。
有更多的私人时间可以用来学习和娱乐。
由第一个不同点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主意:大家都不愿意在周末加班,那么不如雇佣长期的周末工作人员。
3.时刻移动
想象在运用激发点时会发生什么,由想象到的结果引发出有用的主意。比如:
Po,沙发坐在我身上。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沙发坐在自己身上时的情景:沙发会把我压倒,甚至砸伤,由此我们想到沙发太重了,是不是可以设计一种轻便的沙发?
4.寻找价值
这种移动技巧类似于六顶思考帽思考法中的黄色帽子思考,直接考察激发点能给我们带来什么价值,然后从这些价值引发出新的主意。比如:
Po,钢笔里永远有墨水。
从痴心妄想型的激发点中很容易找出积极的方面。我们可以随身带着钢笔,但是不能随身带墨水,遇到钢笔没墨水的情况非常气恼,如果钢笔中永远有墨水就太方便了,不仅能去除经常吸取墨水的麻烦,还能避免签字或考试的时候钢笔没墨水的尴尬。由此,我们可以发明一种浓缩型的墨水,力求延长吸一次墨水之后的使用时间。
5.环境
激发点的价值往往并不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可以设想在什么环境下激发点能够发挥作用,然后把激发点应用到那种情况之下。比如:
Po,茶杯应该有两个把手。
两个把手可以拿得更稳,但是这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没有意义的,在什么情况下有意义呢?对于几个月大的婴儿来说是有意义的,我们可以在婴儿的奶瓶上设计两个把手。
当然了,除了这些技巧之外还可以找到其他的方法来实现移动,这5种技巧之间也可以互相重叠。移动的目的只是使我们的思考向前推移,以期找到新的主意,技巧只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手段。
移动技巧比发散思维更有价值,因为这种思考方式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分析性,尤其是抽取原理和寻找积极方面都需要思考者分析如何能让原理和积极方面发挥作用。
要想很好运用激发和移动思考法,我们需要联系前面的概念和主意之间的关系。一个激发点就是一个新的概念,为了运用这些概念,并把它们和旧的概念进行比较,我们要对激发点进行描述。由概念不一定能得出有用的主意,但是我们要把概念列举出来作为激发步骤的成果。
■自信是我们战胜困难,取得成功的重要动力。
下一步就要运用移动把概念引到有用的主意,有时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建设性的主意,有时我们只能想到假设性的主意,在实际工作中还要对得出的主意进行分析和论证。如果得出的主意不能够被应用,我们就得重新寻找其他的主意。如果经过努力之后,一个有用的主意也没有得到,我们可以稍后再运用不同的激发和移动技巧进行思考,没有必要丧失信心。
自信在运用移动技巧时非常重要,当你相信自己能够得出一个好主意的时候,你的思路就会变得异常开阔,如果你认定自己跳不出常规的思考模式,那你就真的很难有所突破。“自信”并不是说狂妄地相信自己任何一次思考都能得到出色的创意,而是相信自己能够运用各种移动技巧对看似荒谬的激发点进行移动。当这些技巧运用熟练之后,你就能经常得出有用的主意。
注意事项
1.很多激发点是非常荒谬的、不合逻辑的。在移动的过程中,我们很容易做出否定的判断。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应该有意识地把思路转移到有用的主意上去。
2.我们很容易回到以前的思考模式中,这会丧失激发和移动的意义,在运用移动技巧的时候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开拓新的思考路径。
3.在运用激发——移动思考法的时候会产生很多具有潜在价值的概念,我们应该时常运用“创造性停顿”停下来关注一下周围的有趣的或陌生的“景物”。
4.通过移动得到一个主意之后,你还应该再思考一下有没有更简单、更实际的方法达到同样的目的。
开动你的脑筋
Po,一本没有字的书。
请用5种移动技巧对这个激发点进行移动。
1.抽取原理
__________
__________
2.关注不同点
__________
__________
3.时刻移动
__________
__________
4.寻找价值
__________
__________
5.环境
__________
__________
第十五节 地层
除了激发之外,还有另外一些开拓思路的技巧,比如直接向大脑输入主意,激活大脑的某个区域,使思维集中在某个方向,从而产生新的思路。大脑对激活非常敏感,一旦被激活就会积极地投入到相应的思考过程中。比如,有人告诉你:“你的衣服脏了。”你大脑中“衣服脏了”这个概念已经被激活,你马上就会寻找衣服上的污点。
这种方法虽然不如系统的激发技巧有效,但是也能给我们带来一些新鲜的主意。爱德华·德·波诺博士为我们总结了两种激活技巧:地层和细丝技巧。
“地层”也是爱德华·德·波诺博士发明的新词,指的是把大量相互之间没有关系的陈述罗列出来形成一定的结构和层次。我们不去考查不同陈述之间的联系,也不对这些不同的陈述进行综合或者分析,我们也并不追求描述事物的所有方面。地层的意义在于激活大脑、开发新主意、产生新创意。
罗列出来的地层可以是对概念和现象的描述,可以是有待解决的潜在问题,也可以是对可能性和倾向性的推测。针对一个问题,我们能想出很多种陈述,但是为了使思考模式更规范,爱德华·德·波诺博士规定对一个地层设置5条陈述——5条陈述就足够产生丰富的主意了。需要注意的是每条陈述都要表达出问题的某一方面特征,最好是某一方面的概念。
比如,我们设置一个关于“面包”的地层:
——一种方便的食品
——缺乏营养
——不同品牌的面包没有什么区别
——只吃面包没什么味道
——面包不是主食
由这些陈述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主意:
1.开发补充维生素的营养面包。
2.增加面包的口味。
3.面包搭配果酱一起卖。
4.倡导主食面包新理念。
在这些主意里面,最后一个“倡导主食面包新理念”比较有新意。这个主意对于那些崇尚西方文化的年轻人比较有吸引力。
运用地层激活大脑的过程是一个沉思、冥想的过程,从地层到主意的转换没什么技巧可言,地层只是给我们的思考描绘了一个背景或者指明了一个思考范围。这个范围最好是通过无意识的方式选择的,如果你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一个符合已有主意的地层,那么由地层产生的主意只能回到原来的思考模式中去,这就失去了激活的意义。
设置地层的一个原则是尽可能寻找不同方向、不同领域的特征和问题。地层的各个层次之间越没有关联性,地层的激活效果越好。如果各个层次属于同一个领域,那么这个地层很难给我们带来新的思路。
比如,我们需要设置一个关于“如何培训业务员”的地层,很容易想到“业务员能说会道”,如果就此陷入“说服”的领域,就很难打开思路了,我们需要说服之外的其他领域:
——善于倾听
——为客户的利益着想
——善于寻找潜在客户
——对自己的产品了如指掌
——具有诚实守信的道德素养
由这些领域我们就可以得到“训练口才”之外的其他途径,比如,加强业务员对产品的了解,帮助业务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训练业务员维护老客户、开发新客户等等。
刚开始运用地层思考法的时候,你会倾向于对各个层次进行分析,把它们综合起来、联系起来。你应该克服这种倾向,因为地层的价值恰恰体现在它的随意性和开放性,综合性的描述反而会限制思考的空间。地层与随意输入有异曲同工之处,只是相对来说不像随意输入那样具有刺激性,比较适合解决复杂的问题。
这种方法适用于没有明确目的的思考,在思考过程的开始你把自己能想到的相关问题的各种情况罗列出来,大脑会被这些思考点激活,从中产生出新的主意。在思考过程中,你也可以运用地层思考法,检查一下自己通过前面的思考努力能够得出哪些主意。
地层思考法和其他思考法一样需要经过不断练习,它的价值才能逐渐显现出来。
第十六节 细丝技巧
有一次,爱德华·德·波诺博士在运用随意输入技巧的时候使用了“头发”这个词汇,由此他创造了细丝技巧。
作为激活技巧的一种,细丝技巧同样是向大脑输入主意。但是相对而言,地层思考法是从宏观上对思考对象进行描述,而细丝技巧要求我们细致地对每个点进行描述。在应用这种技巧的时候,我们要先选定一个创造性焦点,然后用一些词语描述出这个焦点的特征,或者实现这个焦点需要具备的条件。接下来,我们发挥联想,用一些词汇分别对每一个特征进行描述,这些词汇就像伸展出来的一束细丝。在对某一个特征进行描述的时候,我们要忽略掉其他特征的含义,甚至要忘掉创造性焦点,这样可以产生随意输入的效果。
当我们把所有特征都进行联想和描述之后,有两种方法可以得到主意,一种是像地层思考法一样让主意自动出现,另一种是从每一束细丝中抽取一个项目(这个抽取过程可以是有意识的,也可以是随机的),然后把这些项目放在一起形成一个新的主意。
比如,我们来用细丝技巧思考如何改进香皂,首先我们把期望满足的要求描述出来:清香的、赏心悦目的、去污力强的、耐用的、容易拿的。然后赋予每个特征一束细丝。
清香的:柠檬香、橙香、茉莉香、苹果香、青草香、泥土香……
赏心悦目的:艺术品、色泽、花朵、水果、风景……去污力强的:去油渍、洁净、除菌、焕然一新、高效……
耐用的:结实、使用周期长、不易耗损、实惠……
容易拿的:凹凸不平的、有把手、小巧的……
根据以上的描述,我们让主意自己出现。我们还可以有意识地挑选几个细丝进行创造性思考,比如我们挑选:苹果香、水果、高效、实惠和小巧。由此我们想到一个小巧的、苹果形状的、散发苹果香味的香皂,这种香皂只用一点点就能达到洁肤的效果,但是由于体积小所以价格并不高,给人实惠的感觉。
下面我们用细丝技巧来设计一种新款的女士上衣。首先,我们可以罗列出女士上衣具备的几个要素:颜色、面料、款式、风格。然后,从这几个要素中伸展出细丝。
颜色:红、橙、黄、绿、青、蓝、紫、黑、灰、白……
面料:真丝、纯棉、化纤、混纺、牛仔、皮革、雪纺、灯芯绒、呢子……
款式:V形领、圆领、尖领、立领、无领、长袖、中袖、七分袖、不对称、裙摆、花边……
风格:成熟、可爱、知性、简约、休闲、职业……
我们可以对这些元素进行随意组合,设计出很多种款式新颖的服装,比如,紫色、皮革质地的、有裙摆的、休闲风格的大衣,或者黄色、真丝质地的简约风格的七分袖衬衫等。
如果你想开一家快餐店也可以运用细丝技巧来开发创意。首先,罗列出一家高级的快餐店提供的食物、需要具备的特点或满足的要求:卫生、美味、方便、实惠。然后从这些特点中抽取细丝。
卫生:干净、健康、绿色、营养……
美味:香甜可口、津津有味、大快朵颐、齿颊生津……
方便:快捷、简单、便利、随身携带……
实惠:便宜、量大、质量好、省钱……
我们可以从中抽取:营养、津津有味、随身携带和便宜这几个关键词来设计符合相关条件的食品,比如时令水果拼盘、蒸红薯、煮玉米等。
需要注意的是当我们在伸展细丝的时候,需要忽略待解决的问题,把注意力集中在我们要描述的特点或要求上。这样才能尽可能地开拓思路,从而产生更加新颖的主意。
细丝技巧适用于大多数需要解决的问题,只要那个问题具备某些特征或者我们可以对它提出某些要求就可以先把那些特征和要求罗列出来,然后从中伸展出比我们已知的更多的“细丝”。在处理任务要求明显的设计型和发明型问题时,细丝技巧的效果非常明显。无论是随意思考让主意自己产生,还是对细丝进行排列组合都能产生很多新鲜的主意。
开动你的脑筋
运用细丝技巧设计一种椅子,以下是椅子应具备的几个要素。
1.颜色:__________
2.样式:__________
3.材料:__________
4.舒适度:__________
5.价格: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