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科学人文艺术通识大全(彩图精装)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挑战哥德巴赫猜想的陈景润

陈景润(1933~1996年),福建闽侯人,我国现代著名的数学家,在数论和哥德巴赫猜想研究方面获得了卓越的成就。世界级的数学大师阿·威特尔称赞他道:“陈景润的每一项工作,都好像在喜马拉雅山顶行走。”

陈景润出生在一个工人家庭,父亲是一位邮政工人,陈景润在众多的兄弟姐妹中排行老三。1945年,陈景润随家迁居福州,并进了英华中学。陈景润从小性格内向,只知道看书,同学们给他起了一个绰号“书呆子”。陈景润从小就对数学情有独钟,喜欢钻研,刚好这时候学校来了一位著名科学家沈元教授,他在一堂数学课中,讲了17世纪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提出的一个猜想。他还打了个形象的比喻,自然科学的皇后是数学,数学的皇冠是数论,而哥德巴赫猜想就是数学皇冠上的明珠。他的这堂课深深刻在陈景润的脑海里,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摘取这颗“数学皇冠上的明珠”。

1950年,陈景润高中尚未毕业,就以同等学力考入厦门大学。1953年,陈景润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一所名牌中学任教。由于他不善言辞,个性也不适宜教书,压力很大,人也病倒了。当时该中学领导在一次会议上碰上来北京的厦门大学校长王亚南,向他抱怨陈景润不行。王亚南了解陈景润的个性和价值所在,于是把他调回厦门大学担任学校图书馆管理员。陈景润回到厦门大学,病也开始好转了。他利用这个有利的时机,如饥似渴地研读了华罗庚的《堆垒素数论》和《数论导引》。他要努力研究,做出成绩来,才不辜负信任和爱护他的人。

知识链接

哥德巴赫猜想

在整数里面,能够被2整除的叫偶数,不能被2整除的叫奇数。只能被1和它本身整除而不能被别的整数整除的叫素数;反之,能被别的整数整除的就叫合数。1742年,哥德巴赫写信给欧拉时,提出了:每个不小于6的大偶数都是两个素数之和。这个简单的命题被称为“哥德巴赫猜想”。

工夫不负苦心人,陈景润终于写出了第一篇数学论文《关于塔利问题》,并把它寄到中科院数学所。他希望自己的数学才能能得到当时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认可,像当年华罗庚被熊庆来赏识一样。果然,华罗庚盛情邀请陈景润参加1956年全国数学论文宣读大会。1956年底,华罗庚把他调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担任实习研究员。

潜心钻研哥德巴赫猜想的陈景润

陈景润调到北京后,在华罗庚的栽培之下,迅速成长起来。他在圆内整点问题、球内整点问题、华林问题、三维除数问题等方面,都改进了中外数学家的结果,取得了最新的成就。但是他并不满足,他要完成青年时期的梦想,向哥德巴赫猜想挺进。陈景润当时居住在6平方米的小屋内,借一盏昏暗的煤油灯,进行繁复的计算,条件十分艰苦。但是他浑然不顾,废寝忘食,昼夜不舍,潜心思考,达到了痴迷的地步。有一次一头撞在树上,还问是谁撞了他。1966年5月,陈景润耗去了几麻袋的草稿纸,写成论文《大偶数表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二个素数的乘积之和》,攻克了世界著名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创造了距摘取这颗数论皇冠上的明珠(1+1)只有一步之遥的辉煌。可是论文太长了,厚达200多页。考虑到科学的简明性,闵嗣鹤教授建议他简化一下。他又投入到更加艰巨的工作中去了。这时“文化大革命”开始,陈景润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但他并没有放弃。1973年,陈景润终于将论文简化完成。

陈景润的工作轰动了世界,国际上的反响非常强烈。当时英国数学家哈勃斯丹和西德数学家李希特的著作《筛法》正在印刷所校印,他们见到陈景润的论文后,立即要求暂不付印,并在这部书里加添了一章“陈氏定理”。他们把它誉为筛法的“光辉的顶点”。一个英国数学家在给陈景润的信里称赞他说:“你移动了群山!”

陈景润分别在1978年和1982年两次收到在国际数学家大会做45分钟报告的邀请。他本想在他有生之年内完成(1+1),彻底摘取皇冠上的明珠。可惜的是,在他生命最后的十多年中,帕金森氏综合症困扰着他,使他长期卧病在床,最终未能实现夙愿。虽然小有遗憾,但是陈景润在数论方面的研究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他将永垂千古,流芳中国科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