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士张良
张良(?~公元前186年),字子房,战国时韩国城父(今河南郏县东)人,出身于贵族。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曾担任过韩国宰相,家世显赫。后来韩国被秦国所灭,张良失去了施展抱负的机会和显赫荣耀的地位。张良身负家仇国恨,他散尽家财结交刺客,连弟弟死了都顾不上埋葬,企图暗杀秦始皇,为韩国报仇。
⊙张良像
秦灭六国之后,秦始皇曾多次巡游天下,这为张良的行刺计划提供了机会。公元前218年三月初六,秦始皇又一次出巡。当秦始皇的车队浩浩荡荡地行进在阳武博浪沙(今河南原阳东南)的官道上时,丝毫没有觉察到危险降临。张良结交了一个大力士,让他向秦始皇的御车投掷120斤的大铁椎,但没有击中秦始皇的御车,而误中了随从人员的车辆。刺客当场被擒,张良仓惶逃走。秦始皇大怒,下令捉拿刺客,天下因此戒严了十天。张良被迫隐姓埋名行躲在下邳(今江苏省睢宁县北)。
一天晚上,张良出来散步。望着皎洁的月亮,他长叹一声,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报家仇国恨。不知不觉走到了一个小桥下,桥上坐着一个老人。老人见张良走过来,就脱下鞋扔到桥下,对他说:“喂!小子,给我把鞋捡起来!”张良非常生气,正想发作,但看对方是个老人,就强忍住了。张良把鞋捡起来,走上桥递给老人。不料老人把脚一伸,傲慢地说:“给我穿上!”张良想,既然都捡了,那就给他穿上吧,于是强压怒火给老人穿上。老人满意地捋了捋胡子说:“孺子可教!孺子可教!五天后的早晨在这里来等我!”说完转身走了。
·贾谊与《过秦论》
贾谊(公元前200~前168年),年少即以育诗属文闻于世人。后见用于文帝,力主改革,被贬。改任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自伤无状,忧愤而死。主要文学成就是政论文,著有《新书》十卷。代表作有《过秦论》上、中、下三篇,《陈政事疏》(亦名《治安策》),《论积贮疏》等。《过秦论》总结了秦代兴亡的教训,实则昭汉之过。《陈政事疏》和《论积贮疏》是批评时政之作,提出用“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办法,巩固中央集权制。要“驱民而归之农”,巩固政权。其文说理透辟,逻辑严密,气势汹涌,词句铿锵有力,对后代散文影响很大。
五天后,天刚亮张良就赶到桥边,发现老人早已经在桥上了。老人非常生气,说:“怎么来得这么晚?五天后再来等我!”五天后,张良一听到鸡叫就赶去了,结果还是没有老人来得早。老人让他五天后再来。
公元前160~前135年
世界大事记:
巴克特里亚国王米南德在位。
到了第四天的晚上,张良怎么也睡不着了,他三更半夜就穿衣起床来到桥上等候。过了一会儿,老人来了,笑着对他说:“不错,隐忍过人。我有一部兵书,你拿去细读吧。10年后天下将大乱,你要有所作为啊。”说完,从怀中掏出一本书递给张良。张良在月光下一看,是周朝姜子牙著的《太公兵法》,赠书的这位老人就是黄石公。张良日夜苦读,终于成为一个深明韬略、足智多谋的谋略家。
⊙张良吹箫破楚兵 年画
这是杨柳青年画中关于楚汉战争的描绘,生动再现了楚霸王兵败乌江的悲怆。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七月,陈胜、吴广起义后,天下大乱,张良聚集上百人响应,后来投奔了刘邦。他为刘邦出谋划策,使刘邦的势力逐渐强大起来,刘邦对他非常器重和信任。张良念念不忘恢复韩国,他游说当时势力最强大的起义军将领项梁立韩国公子成为韩王,项梁一口答应。项梁派人找到了公子成,立他为韩王,并让张良任丞相,辅佐韩王。后来韩王被项羽所杀,张良再次投奔刘邦。
趁着项羽和章邯率领的秦军主力决战之机,刘邦和张良率军准备进攻咸阳。抵达南阳郡时,南阳郡守退入宛城(今河南南阳)固守。刘邦见宛城一时难以攻取,打算绕过宛城继续西进。张良说:“现在不拿下宛城,一旦宛城的秦兵从后面追杀过来,秦军前后夹击,我们就危险了。”刘邦认为他说得有理,就命令军队立即更换旗帜,乘夜抄小路悄悄返回,将宛城重重围住。接着,刘邦采用攻心术,招降了南阳太守,兵不血刃地轻取了宛城,为西进解除了后顾之忧,南阳郡的其它城池见太守投降,也纷纷归附刘邦。刘邦军威大振。
秦王子婴派了5万兵马守住峣关(今陕西商县西北)。刘邦用张良的计策,派兵在峣关前的山上插满旗子,以迷惑秦军;另派将军周勃率军绕到峣关侧面,一举攻占。子婴见大势已去,只好向刘邦投降。秦朝至此灭亡。
后来刘邦和项羽争夺天下,张良继续为刘邦出谋划策。他建议刘邦拉拢英布、策反彭越、重用韩信,共同抗楚,并反对立重建六国,以防力量分散。鸿沟之盟后,项羽率兵东归。张良又建议乘胜追击,不要放虎归山。汉军终于打败了楚军,项羽在垓下被迫自杀。
刘邦统一天下后,大封群臣,说“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封他为留侯。人们把张良、萧何、韩信并称为“汉初三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