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狼
在古代,人们经常在屠宰场和墓地四周看见胡狼。正因为胡狼的出现常常与死亡联系在一起,才促使古代埃及的巫师们创造出了一个长有胡狼头的阿努比斯神,这位阿努比斯神是埃及神话中法力无边的神灵之一,他负责审判人们灵魂的善恶,是灵魂的护送者。
事实上,胡狼出现的范围很广,只要有食物,就有可能出现胡狼。在现代,人们常常在许多非洲猎场公园里看到胡狼的踪影,它们是猎人的主要目标之一。同古代一样,胡狼现在还时常出现在人类居住区的附近。
快速奔跑和合作捕猎
体型与官能
胡狼身材修长,在犬科动物中体型中等,但在体型大小上雌雄两性的胡狼有一些差别。它们的腿很长,犬齿尖锐而且向后弯曲,非常适宜捕捉小型哺乳类、鸟类、爬行类等猎物。胡狼的牙齿进化得很完善,能够撕裂猎物粗糙坚韧的皮肤。所有种类的胡狼都是爪子僵直,不能自由伸缩,前肢的骨头融合在一起,使得它们与其他的犬科动物一样不能爬树,但是,胡狼却非常适宜奔跑。可以说,胡狼是奔跑的好手,即使在寻找食物和做领地占有标记等的时候,它们奔跑的最低速度也能达到12~16千米/小时。胡狼是夜行动物,在黎明和黄昏时候最活跃;如果某个地方人烟稀少或人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比较小,胡狼也会在白天出来活动。
那些在白天活动的胡狼很可能与早期的犬科动物有比较大的相似之处,远古时期的犬科动物都是在白天活动的。3种胡狼尽管外表看起来很像,但是在遗传基因上却并不相同。线粒体DNA研究分析表明,3种胡狼有一个共同的祖先,大约在600万前开始分化,最终形成了现代的3种。化石上的证据显示,侧纹胡狼(也叫条纹豺)和黑背胡狼(也叫黑背豺)在非洲进化成型,亚洲胡狼(也叫金豺)很可能在欧洲或亚洲进化成型。通常认为,亚洲胡狼栖息在相对干旱贫瘠的山地和干旱的大草原,但是在亚洲的某些森林地区也有胡狼;侧纹胡狼更喜欢栖息在雾气弥漫和有河流的森林地带;黑背胡狼则喜欢栖息在干旱的大草原和金合欢树林里。
在非洲的很多国家公园里,人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在狮子和鬣狗吃剩丢弃的羚羊尸体边,围绕着一群胡狼,它们在争抢别“人”刚刚丢弃的食物。虽然人们经常看到胡狼吃腐肉,但腐肉在胡狼的食物中实际上只占很小的比例。在很多地区,腐肉在胡狼食物里只占6%~10%。其实胡狼是捕猎的好手,从小型鸟类、小型哺乳动物到体型稍大一些的野兔、刚出生的小羚羊等,都是它们捕食的对象,它们偶尔也会吃昆虫和水果,并且在不同的季节里主要的食物也有很大的不同。
知识档案
胡狼
目 食肉目
科 犬科
有3种胡狼。
分布 非洲、中东地区、东南欧和南亚。
栖息地 从干旱的大草原到雾气弥漫的林地或干旱低矮的林地。
食性 杂食性,吃小到中型的哺乳动物、鸟类、爬行类、腐肉、水果、昆虫等。
繁殖 一般成对生活,怀孕期约63天,每窝产3~4只幼崽;小胡狼出生后约11个月发育成熟,有的时候会留在父母身边一两年做帮手。
寿命 野外胡狼一般可以活4~8岁,人工圈养的可以活到16岁。
亚洲胡狼
分布在从东非、北非到中东地区、东南欧再到南亚的广大地区;体长83~132厘米,肩高40厘米,体重7~15千克;体色由黄色到银灰色,随着地理位置的不同和季节的更替,它们的毛色会变换。
侧纹胡狼
主要分布在中非,后来扩展到东非和西非的某些地区;体长96~120厘米,肩高41厘米,体重6.5~14千克;体色主要是黄色和灰色,背部颜色较深,腹部两侧有明显的水平白色条纹,尾尖为白色。
黑背胡狼
有两个相互分隔的种群,一个在东非,另一个在南非,中部非洲没有分布;体长96~110厘米,肩高38厘米,在东非的种群体重为7~13.5千克,在南非的种群体重为6.8~9.5千克;背部、颈部为大理石黑色与白色相间,尾巴为黑色,腹部两侧、头部和四肢为红褐色。
胡狼能灵巧地捕捉一些脊椎动物,同时也是捕捉啮齿动物的“专家”。它们的听觉极为灵敏,能够听出藏在高草丛中的猎物的精确地点,然后用前腿突然跳起来扑向猎物,最后将猎物咬死。人们曾经观测到侧纹胡狼从灌木丛中突然跳起或从其他地面上跃起,扑向蝗虫、甲虫、蚱蜢等昆虫,然后迅速地咬住它们。如果某个地区猎物的体型比较大,如稍大一些的野兔或出生不久的小羚羊等哺乳动物,胡狼就会与配偶合作来共同捕猎。配偶中的一方负责追赶,另一方则负责包抄,以切断猎物的退路。当捕捉小瞪羚或跳兔的时候,胡狼合作捕猎成功的几率是单独行动时候的2~3倍。
保卫“家园”
社会行为
雌雄一对胡狼结为“夫妻”组成的“家庭”是整个胡狼社会群体的基本单位。一对胡狼“夫妻”通常会共同保卫自己的领地,阻止另一对胡狼“夫妻”进入。它们一般会在显眼的地方设置一些标记,表示这块领地已经为它们所有。标记通常是留下的尿迹或者粪便。如果在领地上发现了不相关的其他胡狼,领地主人就会拼命地将其赶走,在繁殖季节,胡狼尤其会赶走入侵者。有的时候,如果领地内的食物非常丰富,足以养活更多的成员,这对胡狼“夫妻”就不会马上赶走已经发育成熟而应该离开父母的年轻胡狼。这些已经长大的孩子会继续留在这个领地里1~2年时间,帮着父母照看刚刚出生的“弟弟妹妹”们,给它们喂食,保卫它们的安全。但是,1~2年过后,它们仍然要离开这个“地盘”,出去寻找它们自己的配偶,建立属于自己的领地。
这是3种胡狼。标号为“1”的是一只侧纹胡狼,它正在玩弄一只已经死了的耗子;标号为“2”的是一只侧身躺着的亚洲胡狼;标号为“3”的是两只年轻黑背胡狼,它们在玩一种“拖尾巴游戏”——一只胡狼咬住另一只的尾巴,而被咬住尾巴的那一只弓着背、贴着耳朵,显出一副非常不快的样子。
这是栖息在以色列的亚洲胡狼的小崽。亚洲胡狼每窝产崽1~8只,平均2~4只。小崽在出生10天后才能睁开眼睛,在开始的3个月内它们吃父母“反刍”出来的食物,有时其他近亲也会喂给它们这种食物。
在非洲,胡狼通常在地下的巢穴或废弃不用的白蚁巢中产崽。产崽的时间在不同的地区有所不同,但是通常都与食物最丰盛的时间重合,也就是在每年的雨季或雨季刚过不久的时节。喂养幼崽的时候,成年胡狼把食物先嚼碎吞下去,然后跑到窝里,“反刍”出来喂给幼崽。这种方法可以减少食物在传递过程中的损失。幼崽在出生14个星期后开始独立活动,9~10个月之后体型就能达到成年胡狼的水平,但是身上皮毛的一些特征到2岁的时候才能成型。
胡狼常常大声嗥叫。亚洲胡狼和黑背胡狼的叫声非常相似,都是高亢、颤抖的长嗥;侧纹胡狼与此不同,它们是一种低沉而沙哑的叫声。人们常常在刚入夜的时候听到胡狼的齐声嗥叫,这是一个胡狼家庭在确认相互的位置或告诉邻近的家庭它们的存在。
是邻居但不是威胁
保护现状和生存环境
胡狼组成的群体规模比较小,正因为这样使得它们比较幸运,能在靠近人类居住区的地方生存,并得以繁荣起来。由于食物范围很广,胡狼的分布区也很广泛。在南亚地区,有的时候胡狼会袭击人类喂养的未长成的小绵羊和小山羊,从而招致牧民的激烈报复;在其他地区,人们为了获取胡狼的皮毛也常常杀死胡狼。但是胡狼的总体数量仍然不少。
胡狼的社会行为就是组成紧密的小“家庭”,保卫自己的领地,攻击侵入领地的动物。但是这种关系紧密的小团体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就是易于扩散狂犬病毒。一旦一个“家庭”成员感染了狂犬病,就会带到唾液中,如果一只胡狼咬伤了另一只胡狼,狂犬病毒就会进入被咬伤的胡狼身体中。在胡狼之间传播的狂犬病通常每隔1~8年就爆发一次,每次最长能持续9年的时间。在狂犬病流行期间,会有大量的胡狼被感染进而死亡。在南部非洲的中心地带,人们检测的胡狼中有大约1/4的个体携带着狂犬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