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遂想起/余光中
春天,遂想起
江南,唐诗里的江南,九岁时
采桑叶于其中,捉蜻蜓于其中
(可以从基隆港回去的)
江南
小杜的江南
苏小小的江南
遂想起多莲的湖,多菱的湖
多螃蟹的湖,多湖的江南
吴王和越王的小战场
(那场战争是够美的)
逃了西施
失踪了范蠡
失踪在酒旗招展的
(从松山飞三个小时就到的)
乾隆皇帝的江南
春天,遂想起遍地垂柳
的江南,想起
太湖滨一渔港,想起
那么多的表妹,走在柳堤
(我只能娶其中的一朵!)
走过柳堤,那许多的表妹
就那么任伊老了
任伊老了,在江南
(喷射云三小时的江南)
即使见面,她们也不会陪我
陪我去采莲,陪我去采菱
即使见面,见面在江南
在杏花春雨的江南
在江南的杏花村
(借问酒家何处)
何处有我的母亲
复活节,不复活的是我的母亲
一个江南小女孩变成的母亲
清明节,母亲在喊我,在圆通寺
喊我,在海峡这边
喊我,在海峡那边
喊,在江南,在江南
多寺的江南,多亭的
江南,多风筝的
江南啊,钟声里
的江南
(站在基隆港,想——想——
想回也回不去的)
多燕子的江南
作/品/赏/析
这是余光中的一首乡愁诗歌,但是这首诗在乡愁的主题中又包含着多义。诗人在春天展开了对故乡江南的想象,在这想象里充满了博大古典人文色彩的诗情画意,诗人的乡愁在这里表现得非常具体而深入人心。因为现实中远离江南,所以,诗人想江南,写江南,开篇就从唐诗开始写起,从唐诗的意境里进入记忆或想象中的江南,“小杜的江南”、“苏小小的江南”、多莲、多菱、多螃蟹、多湖泊的江南、多传说的江南,有吴越战争、有西施和范蠡、有风中酒旗飘飘的江南,这样的江南是非常形象具体和引人入胜的。说完了江南的历史人文景观,诗人开始写到生活的、风俗的江南,垂柳和走过柳堤的表妹,在烟雨红颜中苍老,使人生出淡淡的伤感和哀愁,在杏花春雨中,时光在流逝,人在渐渐老去,离开的已经离开,但是诗人却不能接近。于是,在最后一节,诗人直接抒发自己的愿望和心绪——“喊我,在海峡这边/喊我,在海峡那边/喊,在江南,在江南”。在这里,乡愁的情绪积聚并升华成为生命的呼喊,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这首乡愁诗的人文底色非常博大,正因为这博大和具体,使这样的感情没有流于空泛,而是深深地印在读者的心底。诗人用括号里的句子传达着这样的一个意思:从客观现实的条件上来讲,诗人是随时可以很方便地到达江南,在那里畅游,但是,“想——想——想回也回不去的”,直接点明了发人深省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