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真相:你可以离它更远些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6章 癌症的诊断与治疗——你必须要有的科学常识(1)

23.定性诊断和定位诊断

一个疾病的诊断当然要靠它的症状、体征。症状是促使病人就医的问题,咳嗽、咯痰的,医生会想到呼吸道的疾病;恶心、呕吐的,问题可能出在消化道;尿频、尿急,也许是尿道的毛病……体征是病人自己发现的或者是被医生检查发现的异常情况,如黄疸、腹块、淋巴结肿大等等。但是肺癌可以咳嗽、咯痰,肺炎也可以咳嗽、咯痰;胃癌可以引起恶心、呕吐,胃炎也可以恶心、呕吐;肝癌可以有黄疸,肝炎也可以有黄疸……这就要求医生做出仔细的鉴别,即是诊断的过程。

癌症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当然需要准确无误的诊断,来不得半点马虎。

难就难在癌症早期没有典型的症状和体征,甚至没有症状,更无体征。而癌症必须早期诊断出来及时治疗方能有较好的疗效,故诊断癌症除症状、体征外还需要一些客观的检查作为辅证,才能明确癌症的诊断,尤其是早期诊断。

关于癌症的诊断还有一个要求,即应明确癌症的分期,以便选择治疗方案与估计预后,即预计其后果。虽然一些癌症精确的分期尚需待手术后的病理检查,但对于一个拟作手术或放射治疗的病人而言,确定其病变涉及的范围,有无其他器官的转移则无论如何是必要的,这也癌症治疗前必须作一些辅助检查作为佐证的道理。

诊断的目的是为了治疗,而癌症的治疗,在实体瘤中以手术为首选,要做手术还得明确癌长在这器官的什么部位,才能有的放矢。除手术外,放射治疗以及其他的局部治疗也都要明确癌的位置方能处置。即癌症的诊断需要定性诊断与定位诊断两个方面。前者说明“是不是癌”的问题,后者说明“癌长在这器官的何处”的问题。当然,定位诊断往往还能同时阐明癌结节的数量、大小及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

早年人们发现一些有关肿瘤的指标阳性,比如甲胎蛋白(AFP)阳性,便以为可以确诊肝癌无疑。曾有病人因查到甲胎蛋白阳性,被诊断为肝癌,其时尚无CT、B超等定位诊断方法,做了一种名“同位素扫描”的检查,虽未发现“占位性病变”,但病人对诊断为肝癌十分不安,坚决要求作剖腹探索手术,但剖腹手术却未能发现肝癌,外科医生无功而返。“未能发现肝癌”可能是确无肝癌(甲胎蛋白假阳性),也可能是肝癌过小,不足以在手术中被外科医生发现。无论是前者或后者,这种单纯的定性诊断,对实体瘤来说,都不能算是一个理想的诊断。

当然,单纯的定位诊断,有时也会出问题。有一位病人肝区疼痛、食欲下降、形体消瘦,做“同位素扫描”的检查,查到肝右叶有巨大的“占位性病变”,因此被诊断为右肝叶巨大肝癌,险些被视为不治。但后来在剧痛之后,发现右侧胸腔积液,并在胸腔中抽出脓液,证明病人所患实为肝脓肿,并非肝癌,后经抗感染药物治愈。故癌症的诊断需要有“定性”与“定位”两方面的诊断证据。

不过近年来影像医学不断发展,尽管影像医学本身为“定位”的诊断方法,但已在相当程度上有了“定性”的价值。如在CT检查中见肺部病灶呈分叶状、有毛刺的,几乎便可确定为肺癌;在增张强CT检查中见病灶动脉显像期造影剂快速充盈,静脉显像期造影剂迟迟退出者,即所谓“快进缓退”者,基本即可确定为肝癌等等。

24.肿瘤标志物

在肿瘤诊断的过程中,常需作些血液常规化验、肝肾功能检查等,但这些只是为了了解病人的身体情况,并非为检查有无或是否为肿瘤。但有一类被称为“肿瘤标志物”的检查则是针对肿瘤的检查。

所谓“肿瘤标志物”多为肿瘤组织分泌的糖蛋白一类的物质,理论上它们为某些肿瘤所特有。因此,如果在某人血液中查到一定量的此类物质,则可推断此人患了某种肿瘤。此物质既为某种肿瘤所特有,故称此类物质为某肿瘤的“标志物”。

肿瘤标志物检查,最典型也是最成功的例子是甲胎蛋白(AFP),这是一种胚胎蛋白,几乎所有的哺乳动物在胚胎时期它们的肝脏都能产生这种胚胎蛋白,出生以后便不再产生。但是如果这肝细胞变成了癌细胞,即肝癌的细胞,居然又恢复了产生这种蛋白的功能。所以如果在血液中查到一定量的AFP,若非孕妇,便应怀疑是患肝癌了。AFP甚至可以在肝癌的早期便被查到,因此可以用于肝癌的早期发现。手术若能切除肝癌,术后AFP便会下降,若能降至正常,自然表示手术彻底。如若不能降至正常,则预示着必将复发。所以AFP还可作为考核手术是否彻底的指标和预示肝癌是否会复发的指标。在肝癌中约60%~70%的病例AFP阳性,即查到一定量的甲胎蛋白。对此人来说,犹如给他贴了一个肝癌的标签,自然应该考虑此人是患上肝癌了。可惜有30%~40%的肝癌病例AFP阴性,即未查到一定量的甲胎蛋白,那么他的诊断只能依靠其他的辅助诊断方法了。

其他临床诊断中常用到的肿瘤标志物还有:癌胚抗原(CEA)可用于胃肠道癌、肺腺癌的辅助诊断;CA199可以用于胰腺癌、胆道胆囊癌的辅助诊断;CA125可用于妇科肿瘤的辅助诊断;前列腺特异抗原(PSA)可用于辅助诊断前列腺癌等等。

肿瘤标志物的检查奠定了验血便可查癌的基础,但对其在肿瘤诊断中的价值需有正确的认识:

首先,并非所有的肿瘤皆能产生此种可以用于诊断的标志物,因此不可能指望通过验血发现所有的肿瘤;即使能产生标志物的肿瘤亦非每个病例皆能产生该肿瘤的标志物;即使产生标志物的病例,亦不一定在肿瘤早期即能产生出足够的量,使检测得出阳性的结果。故肿瘤标志物检查结果阴性,并不能否定肿瘤的存在。

其次,肿瘤标志物阳性,有时并不能肯定是患了某种肿瘤,某些炎症、溃疡等亦可造成“假阳性”的情况。也就是说“阳性”也不等于肯定是患了癌。

这“阳性不等于有肿瘤,阴性不等无肿瘤”的情况使肿瘤标志物在肿瘤诊断中的作用打了一个很大的折扣。更何况肿瘤标志物诊断肿瘤还只是肿瘤的“定性诊断”,还不是一个完整的肿瘤诊断。

但是,一些肿瘤标志物的检查可以作为某些肿瘤如肝癌、前列腺癌等“筛查”(即在一般人群中以检出某种肿瘤为目的的检查)的初步检查方法,对检出阳性者,再作进一步的检查以求确诊。而对肿瘤标志物阳性的病人来说,肿瘤标志物的检查作为评价手术切除效果、监测复发,则是一项极好的指标。

25.内镜,直接看到体内的肿瘤

生在身体表面的肿瘤,病人看得见,医生也看得见。生在身体内部的肿瘤可以“拍片子”,看到它的影子,但它的“庐山真面目”还是看不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发明了“内镜”,使得人体内部的许多肿瘤不但医生能看得见,放映在屏幕上或是拍出照片来,甚至病人自己也能看得见了。

内镜,以往曾称为“内窥镜”。从嘴巴里插进一根头上带有光源的铁管子,便可以直接看到胃里有没有癌。自从发明纤维光导内镜,即可弯曲的软管内镜以后,内镜在临床诊断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仍只能由检查医师一人“窥视”。然而随着电子内镜的应用,内镜下的图像可以同时在电视屏幕上显示,医生甚至病人皆可看到,对较小的病变还可以放大,使看得更清楚,无须“窥”了。所以便将这个“窥”字去掉,称之为内镜了。

内镜是放到人体内去的,凡是中空的器官甚至只要有个腔隙的都可以用内镜检查。内镜检查可以直接看到病变,并可以通过内镜放入活检钳,夹取病变部位的组织作病理切片检查,使诊断确定,所以近年应用甚为普遍。如在检查时施以麻醉,更使检查过程中病人毫无痛苦。目前除了胃镜、肠镜外,常用的还有直接喉镜、胸腔镜、支气管镜、腹腔镜、膀胱镜、阴道镜、宫腔镜、关节镜等,甚至还有乳管镜、胆道镜、血管镜等等,已经成为诊断许多癌症的主要手段。

当然,内镜只能观察到这些管腔的内面,即黏膜面,而癌是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这些肿瘤皆是生长在内镜可以看到的黏膜面上的,所以内镜检查不难发现。若是长在黏膜下的或肌肉层的“肉瘤”,亦可通过内镜放入特制的超声设备进行检查,当然就比较间接些,不过有时也是很需要的。

内镜其实不仅可以用于诊断,还可以用于治疗,局限于黏膜层的“原位癌”甚至可经内镜放入手术器械将其切除。对于发生了梗阻的通道亦可经内镜放入支架使之通畅,或经内镜插入导管引流聚集的体液以缓解病人的症状等等。

26.诊察肿瘤的影子部队

伦琴发现了X射线,人类从此能够观察到身体内部的许多变化,使疾病的诊断大大地向前推进了一步。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如今的医学影像学,使人类对于疾病的诊断日臻完善。

X线检查适用于检查那些很容易透过X线的如肺,或不透过X线的如骨骼等的疾病、包括这些部位的肿瘤。胃肠透过X线的能力与周围的组织差不多,但可以口服或从肛门灌入一种不透X线的钡剂来观察胃肠的轮廓,比如胃里的钡剂缺了一块,则表示胃壁有一块凸出的东西,反之,钡剂凸出一块则表示胃壁上有一处凹陷。用于诊断胃肠道的肿瘤亦很有效。脑、肝、胰、肾就麻烦了,这些是实质性的器官,它们若是生了肿瘤透过X线的程度与周围组织相似,又无法把钡剂弄进去,一般X线检查无济于事,而偏偏这些器官的癌症发病率颇高。大约40多年前一位英国工程师把电子计算机的技术和X线技术结合起来,发明了CT,这一来,这些器官里本来无法区别的、X线透过的些微差别也能清楚地显露出来了,甚至很小的癌块只要它的密度与周围正常组织稍有差异,便能被清晰地显示出来。后来又发明了“增强扫描”的技术,即经静脉注入某种不透X线的造影剂,造影剂进入血管后能显示疾病部位的血液供应情况,使疾病部位显示更加清晰。CT检查对许多肿瘤都有重要的诊断价值,目前在我国已经普遍使用。

后来又有了核磁共振技术,利用组织内氢、氧等离子在磁场条件下不同的振动,经计算机处理转化成图像,亦可准确显示肿瘤的部位,核磁共振检查无射线作用于人体,较CT检查更易被病人所接受。

超声波的本质是声波,就像红外线、紫外线是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光线一样,超声波是我们人耳所听不到的声音。但是它与其他声音一样,遇到较为疏松的组织它可以透过去,遇到密实的组织则被反射回来。利用这个原理,便可以发现各种组织中密度异常之处。肿瘤一般较为密实,所以也可以用超声波检查来发现它。超声检查方便、价廉,可以反复应用,是如今应用最广的影像诊断方法。不过,含气体多的器官,如肺及胃肠等一般不适于超声波检查。

放射性核素旧称同位素,能放出射线,如将其与某些“亲肿瘤”的物质结合,注射到人体中,这种亲肿瘤物质便将放射性核素带入肿瘤之中,放射性核素放出射线来,在身体表面用仪器便能测到,测到了射线的部位,便提示这个部位长了肿瘤。这种检查方法称为放射性核素扫描。目前主要用于对甲状腺、骨骼肿瘤等的检查。

近年有一种名为派特CT(PET-CT)的检查方法,是用放射性核素与细胞代谢必需的某些物质结合后注入人体静脉,常用的是放射性氟标记的脱氧葡萄糖(FDG),再用CT作全身扫描之法,肿瘤为细胞代谢旺盛之组织,则必能聚集此物,在专用的CT扫描机上可显示放射性浓集之处,则提示为肿瘤所在之部位。此种检查主要用于搜索所在部位不明的肿瘤病灶,但有炎症等情况时亦可对结果的判定造成干扰。

X线、CT、磁共振、超声波、放射性核素检查合称为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虽说是肿瘤的“定位诊断”方法,用以确定肿瘤所在的部位,但如今的影像诊断技术能显示肿瘤的许多特征:如外形、结构、血液供应情况,甚至能显示肿瘤组织的代谢情况,常常亦可用以确定是否为肿瘤的问题了,所以影像诊断如今已经成了肿瘤诊断的主要方法,应用极为普遍。

27.肿瘤诊断的“金标准”

依靠病人的症状与体征,诊断感冒,基本上没有问题。但一般肿瘤病人的症状、病体征大多都不明显,即使有些症状、体征,也较难证实必定是肿瘤引起的。所以诊断肿瘤一般都需要做些辅助的检查。各种辅助检查都有很好的辅助诊断价值,一般依据病人的症状、体征,结合一些辅助检查,肿瘤的诊断大多可以确立。不过,百密一疏,有时仍有可能出现一些误差。但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肿瘤若不能准确诊断,则治疗必定全盘皆错,后果将极为严重。

曾有一女性病人主诉常常便血,医师将手指探入其直肠,摸到疙疙瘩瘩的肿块,取了活体组织做病理检查,告诉病人家属可能为直肠癌,病人家属恐癌至极,迫不及待地催促医生尽快手术,医生为之裹胁,切除了有“肠癌”的一段直肠,幸而为之保留了肛门。但术后病理报告乃是“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此症本不一定需作手术切除。病人被做了不必要的手术,源于家属过于焦急,无话可说。医生作了不应该做的手术,源于未能坚持“应先获得病理组织学检查的证据,才能对肿瘤作针对性治疗”的原则,受到了处分。

肿瘤学界的名言:病理检查是诊断肿瘤的“金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