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升级你的创新指数
观察自己的思考模式
大多数时候,人都不喜欢给自己的表现打分——或许人性本就如此!我们大都喜欢埋头向前,不问结果。
但事实上,我们应该学会经常给自己摁下暂停键,看看自己是否在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自己所做的一切是否有利于实现目标。尤其是在进行创新时,自我评估就显得更为重要。
通常来说,我们很难回溯自己的思考模式,所以也无法判断自己的创新水平究竟如何。在这种情况下,我建议你可以有意识地去记录自己。
打个比方,你在参加会议时——尤其是你主持的会议——不妨先做下现场录音,会议结束之后在回家路上再听一遍,当然,记得眼睛要看着路!一边听一边想想看:
·会上有谁提出了什么新想法?
·这个想法是否刚一提出就被你打断了?
·你是否提出了什么想法?
·如果想法没有立刻得到大家的热烈响应,你是否还会坚持跟大家解释?
什么是真正的“新”?
真正全新又很精妙的想法其实很少见。我们经常会下意识地做一些假设,并因此束缚自己的创意。这就是创意思维和常规思维的区别。
大多数时候,我们都是在做常规思维。我们很少会去拓展自己的思维,去深究自己的想法,而只会一触即撤,过过嘴瘾就算了。一般来说,我们每个人每天会说2万到3万个单词,其中传达的很多想法都是可以去落实的。
但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很容易发现一些谈话中被埋藏起来的金点子,比如说在跟团队或部门开会,或者跟朋友通电话时,很多创意往往就会冒出来。
反思一下你的谈话模式,尤其是在沟通如何创新时,这样下次你便更容易加以引导,把话题转向更有利于创新的方向——幸运的是,想记录电话通话其实非常简单。
下次跟朋友通电话时,一旦发现对方可能要说什么有趣的想法,立刻告诉对方先稍等片刻,打开智能手机中的录音软件,然后你们便可海阔天空地让灵感四射了。
谈话结束后,回放谈话,看看:
·你是否在鼓励对方发挥创意?
·每当听到对方提起什么有趣的想法时,你是否会继续深入,还是会转移话题?
当你提出有趣的话题时:
·对方是否会鼓励你说下去?
·你是否会继续深入探讨,甚至会把创意升级?
你是怎么记笔记的
除了录音之外,你还可以分析一下自己的笔记方式。笔记可以帮你强化自己听到的东西,而且它本身还是一个梳理思路的过程——因为你不可能把所有人讲的每一个字都记下来,所以你必须抓住重点。
有人记笔记时喜欢东一笔西一笔,信手乱画。没关系,下次再复习这些星星点点的灵感时,你便能很容易发现这次谈话有哪些地方能打动你,哪些想法可以继续深入探讨。
有时让创意休眠几天也是不错的主意。把笔记放到抽屉里,没错,把你的文件夹、笔记本或文件放到抽屉里。几天之后,重新打开,看当时让你激动不已的想法是否仍然让你心动。
把想法告诉别人。你会发现我在本书中总是会建议大家这么做,因为你可以从别人的反应里感受自己的创意有多大价值。
五段式反思。任何创意都要经过五次反思。一有时间就把它拿出来琢磨琢磨。如果一个想法能够经得起五次揣摩,那就说明它很有价值,值得你采取行动了。
总而言之,学会记录自己参与的谈话,反思自己的所言所行,这样做必会大大提高你的创新能力。
调整思考模式
一旦发现有某种思维模式或谈话模式会扼杀你或其他人的创意,或者感觉别人的思维模式会扼杀你的创意,那就说明你该做些调整了。
想想看,怎么才能更接受别人的创意,或者更鼓励别人提出创意呢?
首先,你要给对方留出足够的空间来清晰阐述自己的创意。哪怕你觉得自己已经很清楚对方在想什么,也要让他把话说完——相信我,这么做绝对不是在浪费时间。还记得幼儿园里老师教会你的那些事吗?——想让别人怎么对待你,你就要怎么对待别人。就算你感觉对方的想法根本不现实,至少也能从中得到一些启发吧。
把握时机很重要
如果对方在扼杀你的创意,根本不让你完整表达自己的意思,你该怎么调整呢?问问自己,你是否一次冒出太多想法了?如果真是这样,那说明你没把握好时机,这时你该思考一下:
·换个时间是否会比较适合?
·下次开会时再谈这个话题如何?
·能再安排个其他时间吗?
·是否可以在开口前先征求别人许可?
·是否需要先跟上司打声招呼?
·是否在开口前先告诉大家:“对不起,请给我4分钟。”
很多时候,别人之所以听不进我们的建议,完全是因为我们选择的时机不太对。人是一种奇怪的动物,我们在某些时候会比另一些时候更容易敞开心扉,尤其是在试图说服上司或公司高层时,你更需要学会把握时机,问问自己,现在说这些合适吗?
坚守立场
杰克·韦尔奇曾经说过:“去太空看看也不错,可以领略宇宙的雄伟,感受外太空的神奇,这一切真是太棒了!但只有一个前提:你必须保证能回到地球……”创新者必须学会落实,如果其他人不了解或者没有从你的创新中直接受益,那一切都毫无意义。
想想看,你希望自己的墓碑上出现下列字眼吗?
他一直在等待,直至死亡那一天!
要是他能知道……
他此生从未得到认可!
一位真正的创新高手一定要学会表达,如果你感觉自己需要参加工作坊或培训班来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现在就报名吧!永远不要一直屈居幕后,更不要相信什么“酒香不怕巷子深”之类的屁话。如果你不懂得去推荐自己的创意,不会说服他人来支持你的创意,那你就不能算是真正的创新高手。
想想看,下面这些方法能否让更多人接受你的创意:
·安排会议;
·开场宣讲会;
·把你的想法发表到公司论坛上;
·在开会之前先私下里联络一些支持者;
·准备一份说明书;
·通过邮件发送信息包;
·在行业期刊上发表相关文章。
半成品或成品?
永远不要因为一个创意一开始没有得到认可而放弃。电动车一开始也被认为是毫无价值的创意——因为它一次充电只能支持80公里。时至今日,混合动力汽车已经满世界都是。
绝大多数创意都是反复修订的结果,一个不成熟的创意刚开始经常被丢进垃圾堆——并不是因为创意不正确,而只是想法不够成熟,还需要进一步修订完善。想想看,你的想法真的一点儿都不切合实际吗?是否有些要素也是可取的?
记得爱迪生晚年曾遭遇过一件大事。那年他在新泽西的实验室被一场大火付之一炬,员工和家人们都懊恼不已,极度沮丧,可爱迪生却把大家召集在一起,“虽然我已经67岁,但我明天还是会从头再来。”
如果你能在遇到财务困难或职业危机时有这种心态,难道你还会因为别人的一次反驳而放弃一个美妙的创意吗?
事实上,真正能一次通过的创意实属罕见,就好比不能因为拿不到第一就不上场比赛一样,你也不应该因为创意被否一次就永远自暴自弃。
让人崩溃的电话语音系统
记住,要是创新是件简单的事,那就人人都是创新高手了。有时为了创新,你必须学会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域,踏上全新的道路。
每次遇到挫折或难事时,我的脑子里就会立刻“叮”的一声,“创新的机会来了!”谁提出的创新建议并不重要,关键是它能解决问题!
你有没有给政府部门、银行、航空公司、电力公司等大型机构打过电话,如果有,相信你一定见识过他们的电话语音系统。“国内机票请按1,国际机票请按2”,“自动语音请按1,人工服务请按2”……要想解决一个问题,你通常要等上五六分钟!
对于这些大机构来说,电话语音系统可谓一举多得。首先,他们可以大大减少客服人员数量,减少工资开支;其次,因为每位客服代表只需回答有限的几个问题,他们的培训成本自然也大大降低;第三,由于要等候很长时间,很多客户会因为不耐烦而挂掉电话,处理客户要求的成本也会降低;第四,公司可以在客户等待的时间插播广告,相信很多人都听过类似的语音,“您的电话非常重要,请耐心等待”,“您的电话将在6分钟后被接通”,“为保证服务质量,我们将对本次通话进行录音”……最后,就算是拨通了电话,对方也未必能解决你的问题,天啊!
一定有更好的办法
我曾经尝试过在电话里设定一键拨通,但后来发现这个方法并非百试百灵。
后来有一天,在拨打自动语音系统过程中,我突然想,“绝对不止我一个人遇到过这个问题,相信一定会有人想出更好的办法了!”于是我开始上网搜索,最后终于找到一个网站www.gethuman.com,其中提到了几百家大公司的电话语音系统拨打快捷方式。问题解决了!
界定问题
当眼前的问题似乎无解时,你该怎样设法找到答案?
首先,我建议你采用六年级时老师教过的方法:用一句话把问题界定清楚。不用担心这么做会有点小孩子气,你只是在解决问题嘛!
界定清问题之后,开始在大脑中寻找这些问题背后的原因。比如说刚才的电话语音系统问题:你会发现,这些大机构之所以这么做,就是为了要节省成本,同时提高客户服务水平。
在很多时候,一旦摸清问题根源,答案就很明显了。还拿自动语音系统做例子。可能的解决方案如下:
1.拨打电话时戴上耳机或直接免提。你可以一边打电话一边工作,至少不会耽误时间;
2.让别人替你拨打,直到拨通为止——当然,不是每次都能这么做;
3.问问其他人,看看有什么办法;
4.通过互联网看是否有人在讨论类似问题以及他们想到了什么办法。
每次评估可能的方案时,你的目标是找到最能帮你解决问题的那一个,很多时候,答案会非常明显,但有时你需要逐一尝试一下,判断每个答案的优势和劣势,并最终做出自己的选择。
“要是”式思考法
1941年,乔治·德·美斯特拉尔(George De Mestral)牵着爱犬在瑞士的山路上漫步。突然,他注意到自己的裤脚上好像粘到了什么东西。回到家之后,他发现这些小颗粒很难摘掉,上面似乎还有小倒刺。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美斯特拉尔开始将这一发现应用于服装行业,并最终发明了维可牢尼龙搭扣。
我希望,我希望
多年以来,我发现每次遇到难题时,有一个短语非常能帮我想到好办法:“要是有人能……”比如说:“要是有人能帮我绕过电话语音系统就好了!”
我曾经想过:“要是有人能想办法录下会议内容,然后直接把声音变成文字就好了。”幸运的是,我的这个愿望已经有人实现了。这款数字录音设备不仅价格不高,而且可以直接将声音同步转化为文字。
事实上,它甚至不需要数据线。每次录音之后,我都可以将声音文件直接转化成TXT文件,并通过无线方式传输到电脑上。太棒了,不是吗?
想到什么好办法来改进客户服务水平了吗?一般来说,你对客户了解得越多,就越容易更好地满足他们的需要。比如说你可以阅读行业期刊,参加行业会议或展览,这样你就可以更好地了解客户需求,更好地为他们服务——跟前面说过的“尤里卡效应”一样,你在这些工作上投入的时间一定不会白费!
有条件的话,不妨抽出时间,去客户那里:
·看看他们的大厅;
·看看他们的公告牌;
·看看他们的网站;
·订阅一些他们经常阅读的杂志;
·参加他们的展览。
相信只要进入一段时间,你很快就能找到更好的服务方案。当然,同样的方法也可以用在公司内部,毕竟,你的团队成员、上司或同事也都是你的客户,不是吗?
创新高手的办公室什么样子?
上个世纪60年代,保加利亚心理学家乔治·卢赞诺夫(Georgi Lozanov)发现,通过调整周围的环境,比如说引进一些比较明亮的色彩、图片、标语等,你可以大大激发一个人的学习能力。
卢赞诺夫指出,只要在传统的工作和学习环境中加上一些暗示和放松元素,人们的学习能力和思考过程就能得到明显改善。
如今很多鼓励创新的公司和机构都会把公司装饰成舒适有趣的地方,墙上贴满旅游海报,全天播放古典音乐,甚至允许员工在公司里睡觉、玩滑板。在这种心灵天堂一般的地方,人的大脑自然会敞开,学习也就变得相对容易很多。
环境很重要
想想看,你怎么利用卢赞诺夫的理论来改变自己的工作环境呢?可能你有自己的办公室,也可能你只有一个格子间,根本没法大兴土木来装修。但即便如此,你还是可以做些什么。明天上班的时候,抬头看看四周,问问自己:
·周围环境让你感觉怎样?
·你在现在的环境里是否觉得舒服?
别忘了,你每天要花很长时间待在这里,所以必须尽可能确保它能满足你的需要;
·你能在哪个地方贴张海报吗?
·种些植物?
·还有什么办法可以改善一下你的工作环境?
·该怎么调整才能让你更有创意,更加高效?
哪怕小小的改动也会很有价值。比如说你可以:
·换一种颜色的铅笔;
·改换下书架上的图书或文件的摆放方式;
·再买几本新书摆上去。
研究表明,开放、整洁、平整的表面有助于整理人的思维,所以一般来说,你的桌子越干净,就越容易提高工作效率,应对工作中的各种挑战。
从身边开始
去公司大厅转转。你的办公室、大厅和公共区域都在传达什么信息?它们是否在告诉你,“我们鼓励创新!”还是“我们讨厌变化。我们喜欢安全封闭的系统,喜欢稳定的权力结构!”
鼓励你的团队成员自由发挥,让他们可以自行选择办公文具、公告牌和文件夹,或者你们可以在接待区、大厅和其他公共区域多动动脑筋,比如说贴上“不同寻常的成就需要不同寻常的庆贺”的海报。有人会很买账。
你可能会问了,这些海报和口号真的有用吗?我个人看来,这个问题实在不重要。因为在墙上贴些风景画或正能量口号总比什么都不贴好。而且实践证明,时间一长,这些信息终将会渗透进一部分人的心里,并最终影响他们的行为——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影响。这就够了!
当然,时间一长,这些图画、海报和标语的效用也会慢慢下降,路过的行人也会熟视无睹。但即便如此,贴在那儿也有好处。因为它可以影响新员工,而且对前来公司的访客也能发挥作用。
除此之外,你还可以调换这些图画或标语。比如说每三个月轮换一次,把二层的换到三层,三层的换到一层,一层的换到二层等等。
这些做法并不需要耗费太多成本,但哪怕能激发一点点创意,都会让你的公司受益无穷。
头脑风暴:玩着就把钱赚了
头脑风暴是一个短时间内产生大批创意——尤其是如果你想打破常规或者改换视角时——的绝佳工具。头脑风暴一般都是几个人进行,其目的在于鼓励参与者自由发言。召集人抛出话题,“我们怎么才能……”,参与者随之各抒己见。
头脑风暴的头号法则是:永远不许批评任何人的任何建议。你需要对新想法保持开放心态,鼓励人们畅所欲言,想到什么说什么。所以千万别担心,就算听起来极不靠谱的想法里也可能蕴含着天才的构想。
古怪上尉
尤其是在头脑风暴刚开始时,一定要鼓励参与者们尽可能提出有创意,甚至是古怪的想法。千万别分析某个想法是否可行,更不要一上来就把某个想法一棍子打死,要鼓励大家漫无边际地胡思乱想。
在《雷电思考》(Thunderbolt Thinking)一书中,作者格莱斯·麦加特兰德(Grace Mc Gartland)号召大家“培养一个鼓励人们快速思考,贡献创意的环境”。具体建议包括:
·每个参与者一把椅子,不要有多余的空位——因为空位会让人有隔离感;
·有时可以把桌子搬走,这样有利于参与者更加快节奏地互动;
·尽量建立一种放松舒适的氛围,让参与者们交流起来更自然,更放松;
·如果有可能,为大家提供食物甚至音乐;
·每次交流要有计划有节奏,而且一定要按计划进行,给每个人讲明具体的收尾时间;
·参与者不许带笔记本电脑、手机或者其他科技设备。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所有人都能全神贯注,让会议能准时结束;
·保持尽量轻松活泼的气氛,一旦有人提出有价值的建议,立刻表示高度认可。
麦加特兰德说:“认可会让人更自信,相信自己的建议是有价值的。”
保持多样性
头脑风暴参与者的背景越是多样,大家所提供的创意就会越丰富多彩,是这样吗?直觉告诉我们是这样,但事实有时并非如此——有时同一个人可以提出许多完全不同的想法。
记住,头脑风暴的目的是引发尽可能多的创意。麦加特兰德建议,头脑风暴的参与者们一定要大胆,要敢于不同。不要问一个想法能否实现,而要考虑该怎么实现。此外,所有参与者都要准备好“迎接源源不断的创意,有的听起来异想天开,有的甚至跟眼前讨论的话题毫无关系。”
头脑风暴之后,你会有足够的时间筛选那些不靠谱的想法,并且发现“那些看似疯狂的想法中其实可能就蕴藏着最佳解决方案”,所以你一定要给这些想法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发酵、去成长。
“团队风暴”和“独自风暴”
头脑风暴形式多样,你可以召集一个团队,也可以独自完成。
在团队头脑风暴时,你先把大家召集起来,提出一个问题,然后请大家各抒己见,同时有人在一旁做记录。团队头脑风暴的具体做法如下:
1.宣布要解决的问题,表明注意事项。比如说:“这个项目必须在6月1日前完成。”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整个团队就可以集中讨论这一问题了。
2.绝对不允许任何人提出批评或打断别人发言。要让所有人畅所欲言。严格禁止负面言论!尤其是对第一个发言的人,要严格保护!记住,在头脑风暴时,任何建议和创意都是允许的。你的目的是让大家尽情发挥,鼓励参与者们尽可能多地抛出想法,每个人都在其他人的想法上更进一步,并最终发挥乘数效应。
3.鼓励所有人参与进来,哪怕是那些内向、害羞,甚至经常会害羞的人。伟大的创意往往都是从那些轻易不说话的人嘴里蹦出来的。与此同时,千万别在意谁的点子多谁的点子少,你的目的只是尽可能多地激发创意,而不是让大家相互攀比,对吧?
4.一定要搅动现场气氛,让大家兴奋起来。过于平静的气氛经常会扼杀人的创造力。在进行头脑风暴时,你可以站起来,到处走,甚至大声唱歌,纵情舞蹈,只要能激发创意就好。有的人可能比较擅长在别人的点子上生发出自己的创意,没关系!这就是乘数效应。
5.不要在死胡同里待太久。一旦发现某个问题短期很难解决,立刻转换话题。但不要随意转换话题,只有当团队陷入困境,开始在某一个话题上纠缠不清的时候才适合这么做。
6.学会删减创意。经过创意风暴后,你通常会搜集一大堆创意,然后你可以对这些创意进行评估和筛选,删掉那些过于不切实际的,毫无意义的,成本过高的,然后对剩下的创意进行再次评估。
7.将类似创意合并,列出最终的创意清单。好了,头脑风暴到此结束。不要去管最佳创意来自哪位团队成员,你的目的是收集尽可能多的创意,而不是要让大家分出个高低上下。
独自风暴
自己来场头脑风暴怎么样?没错,我知道,这听起来确实有些孤单。一个人的头脑风暴有时比一群人更有效,能蹦出更多好点子;一个人独自风暴时,你根本不用担心别人的看法。你可以天马行空,自由发挥;你可以随时否定自己,随时确定最终方案。
但独自风暴的缺点是,你的创意可能会有所局限,有些角度和领域可能你根本不会涉及。除非你有严重精神分裂,否则你体内绝不可能有16种人格向你提出16个方向的建议。
有人喜欢在独自风暴时使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拿出纸笔,如果想要画面更好看,你还可以准备几根彩色水笔。
先勾勒出你要解决的问题,然后以此为基础向四面延伸,发散思维。你可以用圆圈、方块、箭头、星星、下划线、惊叹号等方式来描画自己的思路,不用理会画面是否好看——只要能帮助你保持创意,任何方式都可以!
记住,无论是团队风暴还是独自风暴,都不要追求一上来就找到所谓的“天才创意”,绝大多数天才创意都是在一堆狗屎创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当然,风暴了一段时间后,你会发现脑子里蹦出来的创意越来越少了。这很正常,因为此时最佳答案已经快要浮出水面了。
给自己找个创新搭档
列侬旁边有麦卡特尼,罗杰斯旁边有哈默斯坦,保罗·艾伦旁边有比尔·盖茨,比尔·盖茨旁边有史蒂夫·鲍尔默……纵观娱乐、艺术和工商界的成功人士,很多创新者都是强强联合,最终创造出了非凡的成就。
想想看,谁能成为你的创新伙伴?回想一下自己的小学、中学时光,总有些人会说:“嘿,咱们试试这个吧!”或者:“嘿,咱们去那儿看看吧!”对我而言,就是拉尔夫·鲁比诺。鲁比诺是个闲不住的人,总想做点有意思的事。他总是有源源不断的想法,对别人的建议也总是能敞开心怀,乐于接受。
我的导师理查德·康纳也是一个。他总是鼓励我把自己的想法写成文章,然后结集成书。每次我和理查德会面时,两个人就会面对面地坐在餐桌前,桌上摆满小点心,然后我们打开录音机,海阔天空地神聊,让思想的火花不断闪烁。这样交流60或90分钟后,我们两个人脑子里都会装满各式各样的想法。
谁激发了你的创意?
你可能已经知道谁是你生命中的创意引爆者了——他们就是你可以自由交流,为你提供有用想法的人。可问题是,在我们认识的人当中,真正能激发我们想法的人绝对不多,这个比例甚至不到10%。如果你能遇上这样一个人,那真要恭喜你了。如果你也能激发对方的创意,那你们之间的这种互利关系往往能够保持很长时间。
如果你身边有这样一个人,我建议你经常和这个人见面,记下每次谈话,相信几次会面之后,你一定会受益匪浅。
与理查德·康纳认识几年后,我又遇到了理查德·莱维,他家住马里兰州贝什斯达市,和我家相隔不远。莱维后来成了派拉蒙影视公司总裁助理,负责派拉蒙电影的国际发行工作。
后来他被任命为美国政府高级行政服务中心主管,事业出现重大转机,他还做过美国中央情报局交互式卫星网络WORLDNET的总设计师,后来又在研发儿童玩具和游戏方面想出了不少金点子。
到现在为止,他自己或与他人合作总共开发了200多种玩具和游戏,包括菲比精灵、椰菜娃娃、打破砂锅问到底,最近又开发了热钮(www.pressthehotbut-ton.com),高达(www.warballs.com)和弗洛斯特(www.fancyfrost.com)等游戏。莱维在华盛顿特区讲学时我第一次遇到他,我们一见如故,开始交换各种各样的想法,主要集中在如何为图书营销做推广方面。之后很多年,我和莱维都为对方提供了不少好的创意。
能够激发创意的人不一定是你的同龄人。我最年轻的创意伙伴是刚刚20出头的劳拉·里德,她毕业于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当了我一年半的演讲教练。
劳拉对我的演讲给出了极好的回馈,并成为我在书籍出版业务领域的创意源泉,她给我提供了很多有趣的书名、章节标题、演讲题目和演讲素材。每次只要我们两人一见面,就会碰撞出很多光芒四射的智慧火花。
打开你的通信簿
打开自己的通信簿,想想看,谁能给你带来新的想法和视角,或者帮助你从A到B?
这些就是你应该经常联系的人。把这些人的名字列出来,考虑和他们定期见面时具体要做什么。同样,你能给他们提供什么样的新信息、想法和视角?
在《探寻第一名》(Looking Out for Number One)一书中,作者罗伯特·林格(Robert Ringer)指出,持久的关系——一方为另一方提供相同的价值,双方的利益交织在一起,让这种关系持续下去——非常有价值。虽然不可能每次一方都能为另一方提供同等的价值,但从长远来说,双方提供的价值是相等的,因此这种关系能够持续下去。
如果你已经和自己的创意伙伴有段时间没联系了,那么你的任务就非常清楚:马上给对方打电话或者发电子邮件!
如果你刚刚找到自己的创意伙伴,想办法让他们更好地融入你的生活和工作当中去。有些人打个电话或发封邮件就可以,有些人则需要经常聚在一块吃吃饭,或者开会时见见面。
建立和保持自己的创意伙伴群没有固定的模式,你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自由发挥。从现在开始,给自己定个规则:每4~6周就找创意伙伴充一次电,获取一些新想法,让自己大脑保持常新吧!
组建自己的创新团队
之前我们讨论过头脑风暴的价值。当你面对问题或者面临挑战时,如果能有人相助,问题就会更容易解决。所以,要努力去创建自己的梦之队!
具体该怎么做呢?下面看看戴维·约翰斯通的例子。
他是一家总部位于科罗拉多的房地产公司的负责人,手下管理五个人。戴维善于独自处理团队面对的问题,想到办法后马上召开会议宣布行动方案。
在管理和协调员工行动方面,戴维非常高效。然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他没有充分调动员工,因此,员工们也没有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当中。
想想看,戴维怎样才能让员工更有责任感和归属感呢?你有什么建议?
我的建议是,在今后的会议上,戴维卡可以先提出以前会议中出现过的传统议题,但同时增加“有待解决的问题”这样一个环节。然后,他可以以问题的形式列出更多议题让大家讨论。
如果能在开会前几个小时或前几天将议程发给员工,那么开会时员工们就可能比平时更踊跃。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感到自己的参与度更高了。
在讨论到“有待解决问题”这个环节的时候,会议进入高潮。以前经常沉默不语的团队成员现在也开始提出更多解决方案。
你和你的团队如何?一旦团队成员踊跃参与解决问题,情况就会发生变化。具体来说:
1.当一个人感觉自己的想法受人欢迎的时候,他会想出更多有创意的点子来解决眼前的问题——有时可能会在会上发表看法,有时则是在私下里提出建议;
2.如果团队的每个成员都感觉更有满足感,他们的参与热情就会高涨。想想看,如果人人都愿意献计献策,事情将会变得多么容易啊!
有些管理者不愿意让下属参与解决问题,害怕这样会削弱自己的权威,或者推翻自己的计划和想法。通常来讲,这样的担心根本没有必要。
作为管理者,你的影响力仍然是最强的,你能决定事情前进的方向,能决定最终采纳哪些建议。让员工参与解决问题不仅不会削弱你的地位,反而会让你成为更高效的管理者。如果你想成为组织内部的创新高手,或者想在组织中脱颖而出,就应该尽量让下属多参与。
我的顾问委员会
想想看,海豚是如何利用回声定位法判断自己和周围事物的相对位置的?为了生存,它将声波发射到物体上,然后根据回声确定如何前进。同样道理,要想保持前进的方向,我们也必须找到能给自己反馈意见的人。
刚开始步入职场时,我就建起了自己的顾问委员会。委员会成员有一名电台主持人和一名电台经理,有几名在全国和地区行业协会工作的人,一两名律师、一名杂志编辑、一名报纸编辑、一名教授、一名高中教师和三位企业家。
每年我都会邀请顾问委员会成员吃两次饭,花费并没有想象那么多;通常招待大家一次花费不会超过300美元,而且我会提前通知大家我希望在宴会上解决的问题。
首先是自助餐,随后我会把议程发给大家,重复一下我希望大家帮忙的问题,然后我们开始逐一解决问题。我拿出录音机,告诉大家可以畅所欲言,然后开始录音。天啊,他们太能说了!我会将谈话内容一字不漏地录下来,以备回去慢慢消化。
这么多年来,顾问委员会成员总共见面14次,到后来甚至有一些素未谋面的人问我:“能否也邀请我参加你的顾问委员会?”
对于职场新人来说,倾听学识渊博的人的想法非常重要。你的顾问委员会成员、你的上司、导师和善良的人都能帮你度过职场生涯中必不可少的沟沟坎坎,特别是在职业生涯刚刚开始的时候。如果你想成长为经理或更高管理者,身边就不能只有些好好先生。你需要谦和而坚定的人来告诉你事情的本来面目,要听到赤裸裸的现实。
真正的好朋友能帮你战胜那些自暴自弃的行为。他会推荐你加入重要的团队,督促你阅读必要的书籍,帮助你更好地进步。有些顾问能帮你解决眼前的挑战,有些顾问能帮你把握大的职业走向,有些顾问则能给你带来一份愉快的心情。
你可以向不同的顾问提出不同的问题,但要考虑到他们的背景、教育状况和职业经历。只有这样,你才能从最恰当的人那儿得到最恰当的答案。
随着你的职业成长,你提出的问题、面对的挑战和需要的知识都会发生改变。这很正常。在你的职业生涯中会不断遇到真正的朋友。他们会提供全新而鲜明的视角帮助你应对挑战,创新性地解决问题,让你无论在哪个机构都能成为宝贵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