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学者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学者卷(上)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25章 依波利特(1)

依波利特(Jean Hyppolite,1907—1968),法国哲学家。1907年出生于容扎克城,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毕业后,最初在法国几个省的高级中学教书,1930~1931年间在军队服役。20世纪30年代末,他在巴黎的一所高级中学任教。在此期间,他潜心研究黑格尔哲学并把黑格尔的著作翻译成法文。他发表的许多评论,诸如《〈精神现象学〉的起源和结构》(1947)、《黑格尔哲学导论》(1948)、《逻辑学和存在》(1953),把许多战后法国知识分子引向黑格尔哲学。在纳粹占领法国期间,依波利特向他的学生提出,要以一种明确反法西斯主义的态度来阅读和理解黑格尔(“就我们寻求普遍而言,我们都是犹太人”)。战后,依波利特在斯特拉斯堡大学获得教职。1949~1954年任巴黎大学教授,而后,他担任了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校长。1963年任教于法兰西学院。1955年他的《马克思和黑格尔研究》一书发表,它使依波利特在法国的左翼知识分子中获得了第一流的社会理论家的声望。他的学生包括米歇尔·福科、吉尔·德勒兹和雅克·德里达。依波利特于1968年在巴黎去世。

依波利特的思想坚持忠实于黑格尔的原著,在此基础上,他试图分辨和清理马克思与黑格尔的思想联系,特别是马克思的思想与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和历史哲学及政治哲学的联系。他在黑格尔哲学和马克思主义的显著特点中发现了理性的历史性,他认为马克思和黑格尔都特别关心资本主义的异化和非人道化,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经济和社会的批判,具体地表达了黑格尔对理性和自由的历史必然性的一般信仰。在黑格尔的意义上说,无产阶级革命是合理的,反映了历史的总体趋势。依波利特对马克思与黑格尔关系的清理,在“二战”后激起了“新兴的黑格尔主义运动,激发了唯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即把无产阶级革命看成是历史的抽象的客观总体中一个主观体验的契机”。

本书选取了《马克思与黑格尔研究》一书《黑格尔现象学的存在概念》中的部分内容。所选的部分主要限于考察青年马克思是如何继黑格尔思辨哲学体系之后发现哲学与现实的对立,马克思又是如何试图提供一种比黑格尔哲学更进一步的解决对立的方法,并说明马克思哲学对人类现实问题的立场所具有的现实价值。其主要观点有:(1)马克思的理论分析所用的工具是黑格尔的辩证法,马克思在物质现实中引进黑格尔的理念,也就是用真正调和哲学和生活的行动哲学来代替思辨唯心主义。如果读了《资本论》而没有读《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甚至没有读过马克思如此重视的并在其著作中直接引用过的《精神现象学》,就会不可避免地误入歧途。不理解黑格尔的辩证法就不会理解马克思的《资本论》,就读不懂马克思的经济学哲学著作。(2)黑格尔的哲学是哲学的终点,马克思对他的批判就是对哲学本身的批判,马克思用“现实的茅屋”代替“思想的宫殿”,用现实世界的辩证法代替黑格尔的思辨的辩证法。(3)自我的异化是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原动力,也是马克思的革命辩证法的原动力,黑格尔在理念中取消异化,马克思将异化的消灭置于现实社会运动中去实现。(4)依波利特分析马克思对黑格尔的政治哲学和国家观念的继承与批判。政治异化和宗教异化的消除在黑格尔那里是通过绝对理念来解决的,马克思消除异化的工具是表现一切等级解体的无产阶级,历史的实现不是黑格尔的理念——主体,而是现实社会的真正承担者即社会的人,在这里,无产阶级革命辩证法代替了黑格尔著作中的理念的超越。(5)觉悟是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重要概念,马克思继承了黑格尔对觉悟的思想,认为既能单独构成辩证矛盾现实又能够要求得到解决的觉悟是人类解放的动力,具有阶级觉悟的无产阶级是把人的条件的矛盾引至极端的主体并因而能够真正地解决现实的矛盾。

黑格尔现象学的存在概念[1]

1837年11月10日,已成为柏林大学学生的马克思给父亲写信报告他学业的进展以及他的学习计划。我们根据信的笔调和某些表达方式很容易看出,马克思显然是受到他不久前阅读的黑格尔某些著作的影响。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想到黑格尔在1807年耶拿战役时期所写的重要著作《精神现象学》开头的序言。在这一时期,黑格尔可能还没有与他年轻时代的雄心壮志一刀两断,那就是他曾希望在现实中直接活动,他认为世界精神能够完成一次革命,这革命就是一个新世界的诞生。法国革命、德国哲学、浪漫主义都是这个世界诞生的先决条件,拿破仑的行动则是这个世界的“助产婆”。1837年,马克思借用黑格尔的方式写信给他的父亲:“在生活中,往往有这样的时机,它好像是表示过去一段时期结束的标界,但同时又明确地指出生活的新方向……再者,普遍的历史本身乐于用思想的敏锐的目光去观察今昔,以便意识到我们的真实的情况。”马克思的这封信意味着他对自身的觉悟,正如马克思所说,任何觉悟都具有一种创造的价值。马克思已隐约看到在未来几年中他将要起的作用:在物的现实中引进黑格尔的理念,也就是用真正调和哲学与生活的行动哲学来代替思辨唯心主义,这也是当时一切思想家的,但一般来讲又总是得不到满足的雄心壮志,为此,他们运用了黑格尔制造的这一绝妙工具,黑格尔自己反而没有了解到它的全部意义,这个工具就是辩证法。马克思确在这封信中写道:“首先出现的严重障碍正是现实的东西和应有的东西之间的对立,这种对立是唯心主义所固有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对立,这就是1840~1848年间青年马克思所思考的哲学问题,也是从他对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的初步研究到《共产党宣言》的发表这一时期内所思考的哲学题目,在马克思思辨哲学成熟时期之后,这个题目使我们真正地进入到普遍的历史中去。我们要寻求这些研究的意义和功绩,并不仅仅是为了理解《共产党宣言》和被称作《历史唯物主义》的东西,而是为了要确定《资本论》这部重要著作的意义与结构。但马克思致父亲的信还明确了他所希望运用的哲学工具是与黑格尔的辩证法有关系的,而他受《精神现象学》的影响这一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在《精神现象学》的序言中,黑格尔把数学家的方法与哲学家的辩证法对立起来。数学家对其对象进行思考,而他用以揭露对象的过程是与对象有区别的。哲学的辩证法则相反,它于对象不是一个外部的证明,而就是历史。它表述的是事情的变化。沿循历史进程,阐明其内部的运动,就可能觉察在它自身中暴露出来的对立并且能指出这些对立是如何企图获得解决,这就是哲学的任务。黑格尔写道:“真理是其变化的运动。”马克思重复了黑格尔的论点并列举了相同的例证:“三角形要求数学家作图并论证它,就在空间同样留下了一个表象,它丝毫没有更多的变化……而在生动的思想世界中,诸如法律、国家、自然界及全部哲学方面,情况就完全不同,必须发现运动中的对象,决不应该任意地分割它们;事物本身的理性在这里作为一种自身矛盾的东西展开,并且在自身中求得自身的统一。”在一篇文章的有限篇幅中,我们很难说明马克思是怎样完成他在第一封信中所设想的规划:从根本上解决理想与现实的对立问题,也就是随即成为他的哲学与人类现实的对立问题;并取新的途径运用黑格尔的辩证法。因此我们只限于考察青年马克思是如何继黑格尔思辨体系之后表现哲学与现实之对立的,他又是怎样企图提供一种比黑格尔哲学更进一步的解决对立的方法。希望这些简要的考察能够说明马克思哲学对于人类现实问题的立场所具有的现实价值。

一、青年马克思思想的演变对于理解其最终思想的重要性

我们可以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出发来考察马克思从1840~1847年的思想演变或者可以说思想形成。我们可以肯定,他曾或多或少是黑格尔主义者,后来他加入黑格尔左派运动。但马克思完全摈弃青年时代的一些错误。他的思想最后发展成为历史唯物主义,而对这种唯物主义的解释应该看作是与他青年时代的研究毫无关系。存在一个自我满足的理论体系,它不需要依靠以前思想的演变来加以说明。社会的经济基础、生产力和经济结构组成了一个基础结构。至于上层建筑,它是这些基础客观发展的结果。我们多少应该承认这些第二位的现象对于基础的作用,但是,我们很难根据我们的基本观点理解觉悟在社会辩证法中所起的作用。最后,我们将在简称为唯物主义和纯粹科学主义客观主义的模式之上多少致力于解释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公式,在我们看来是晦涩的,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讲是矛盾的公式。但是,这个客观主义在马克思看来是有生命的、活动的人的异化之最极端的形式。我们认为,当前有关马克思唯物主义的论战如果参考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与《资本论》之前发表的著作就会变得明朗化起来。事实上,我们可以承认——这也就是第二个观点——只有从这些著作出发我们才可能理解马克思。特别是,如果读了《资本论》而没有读《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甚至没有读过马克思如此重视的并在其著作中直接引用过的《精神现象学》,那就似乎不可避免地会误入歧途。不懂得黑格尔与费尔巴哈发展的辩证法的经济学家,就像那些不懂得对马克思有过显著影响的恩格斯经济研究的哲学家一样,不可能理解作为《资本论》本质的辩证运动,也同样不可能理解作为社会必要劳动的价值概念,这个概念对仅仅是经济学家的经济学家和仅仅是哲学家的哲学家来讲都是没有意义的。把经济与哲学这两个学科结合起来是马克思独有的发明,这个发明在我们上面引用过的著作中得到了极好的说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这部著作的题目就是他的全部研究工作的提纲。

二、人的异化问题

我们在这里将设定A.科尔纽的《卡尔·马克思的青年时代》的论点是众所周知的。我们并不完全赞成科尔纽先生提出的哲学说明,我们认为,他的论题与我们不能接受的观点十分相近,他认为马克思会逐渐地重复否定他思想发展的阶段。然而,科尔纽的论著在描绘《共产党宣言》发表以前马克思思想的整个历史发展以及概括其主要阶段方面有着不可辩驳的功绩;在法国,这部论著对于那些严肃地研究马克思思想的人是不能不用的研究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