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童诗教学的现状
一、大陆的童诗教学现状
二、中国台湾的童诗教学现状
三、其他华语地区的童诗教学状况
五千年的中国历史,是一部诗教的历史,从《诗经》《离骚》,到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一路走来,传统诗教积累了大量成功的经验。中国古代教育的宗师孔子更是将“诗教”提升到“不学诗,无以言”的高度。但真正意义的童诗教学应该是伴随着童诗的萌芽而萌芽,发展而发展的,在儿童文学的发展历程中,承担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大陆的童诗教学现状
童诗是儿童文学家族中的一员,是随着儿童文学的历史进程而发展的。童诗创作的全新时代也是在进入新时期之后。1979年,对于儿童诗来说,也是一个令人鼓舞的年头,这一年2月《儿童诗》杂志在上海创刊,成为儿童诗坛的一大喜事。《人民日报》等媒体呼吁儿童文学作家提笔为孩子们创作儿童诗,这是儿童诗创作的春天,也是为儿童诗的诗教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世纪80年代中期,邱易东开始在自己执教的四川万源镇的一所小学尝试童诗的写作教学,并取得明显的成效,选编出版了《捉迷藏的眼睛》《地球的绿眼睛》等多本校园诗集,王纳什、邱笛等小诗人出现在大诗人关注的目光中,教育界同仁对此也开始关切与研究。
20世纪80年代后期,浙江宁海城中(实验)小学在雪野老师的带领下,以点带面地在全县开始儿童诗教学的实践与研究,影响迅速波及浙江的金华、杭州、宁波等地。冰心、严文井、陈伯吹等文坛前辈都予以极大的鼓励。儿童文学理论家蒋风,诗人圣野等在鼓励、嘉勉年轻教师努力耕耘诗教的同时,也投身于诗教的漫漫征途。90年代初至今,浙江、上海、江苏、重庆、福建、湖北、广东等地的一大批学校参与了儿童诗的教学实验,儿童诗教学呈现了“燎原”的境况。20多年来,一大批儿童诗教学的学校、诗社、指导老师、小诗人和他们产生的成果引发儿童文学界、教育界的重视。浙江省宁海县的实验小学、竹口小学、西店小学,宁波市北仑区实验小学,慈溪市庵东镇中心小学等校纷纷开展了教学研究,组建的“六月诗社”“童声”“岩河”“小浪花”等数十个诗社,共出版了儿童诗集20多种,发表学生作品上万首,被称为“宁波现象”,成为宁波市的一张文化名片。杭州、金华、温州等地也相继出现了“圣野诗社”“鲁兵诗社”“小脚丫”“文阁诗社”等大批诗社。同时也涌现出大批优秀的诗教教师……浙江宁海的潘善飞、胡文杰、宁波北仑的郁旭峰、慈溪庵东的史进、苍南金乡的陈中苏……很多老师在教学的同时也开始写作童诗,并出版了诗集、诗教专著。一批小诗人在诗教的环境中快乐而幸福地成长,小诗人吴导是浙江金华环城小学鲁兵诗社的一名儿童诗人,八岁就出版了诗集《有阳光真好》,后来又出版诗集《我喜欢长大的世界》,被圣野称为“八岁的小艾青”。
同期,在圣野、黄亦波等诗人、编辑的热心奔走下,上海的诗教也开始蓬勃发展,先后在上海市杭州路第一小学、光复西路第三小学成立了小橘灯诗社、玉兰诗社,同期编印了儿童的诸多诗选、诗报。上海市古北路小学咕咕诗社在常福生老师的悉心指导下,也有了丰硕的成果。上海各个学校的诗社也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崛起。
也是因为圣野、黄亦波等人的奔走,江苏省的诗教阵容也得到迅速的发展壮大。首先在镇江先后创办“中华儿童诗社”“小水滴诗社”,常州新北区新桥中心小学诞生了“紫藤花诗社”、海门平山小学出现了“好玩儿诗社”,这些诗社在史慧萍、任晓霞、马娟鑫等老师的指导下,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引起了社会广泛的赞誉。
许多报纸、杂志也开始对儿童诗的版面有所倾斜,给儿童诗的发表提供了阵地:北京的《儿童文学》《中国少年报》《中国儿童》、上海的《少年文艺》《儿童时代》《小朋友》《少年报》等等,这些专业性的少儿报刊对扶持儿童诗的发展也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另外每年举办的小诗人夏令营,各种儿童诗选本的出版,与台湾诗教同行交流的日益扩大,大陆儿童诗教学进入鼎盛期。
2006年,经历了停刊、复刊的全国唯一儿童诗杂志《儿童诗》因种种原因停刊。2006年8月,诗人雪野在宁波创建中国儿童诗网,为童诗爱好者创建了一个诗意的家园。2007年10月,在他的热心推动下,中国儿童诗写作教学讲师团成立,浙师大、中国海洋大学的教授、博导成为讲师团的学术指导,优秀的诗教老师被聘为讲师。短短的几年里分别在江苏扬州、镇江、常州、海门、涟水、兴化,浙江的杭州、宁波、金华以及重庆等地推广童诗教学,也带动了地方的童诗教学。2008年3月《中国童诗》杂志创刊,让童诗又有了发表的平台。同期,与少年儿童出版社、重庆出版社、中国文联出版社联手出版了《崇文童诗文丛》《最美的童诗》等诗集、诗论近20种,极大地推动了童诗教学的发展。另外,每年夏天举办的童诗年会,聚集了诗人、理论家、一线教师和小诗人,开展理论探讨、教学观摩和创作交流等活动,以使童诗教学走向新的平台。
可以这样说,内地的童诗教学自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直没有停止前行的脚步。这一切都得益于诗人积极推广,诗教活动的开展、教育部门的关切,作协等机构的参与,我们希望在社会各界的关心下,童诗教学走向一个新的高度。
二、中国台湾的童诗教学现状
台湾诗教的发展也是随着童诗创作的发展而发展的。
1974年,台湾“洪建全儿童文学奖”举办征文活动,其中,童诗奖是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奖次,这大大推动了台湾童诗的写作。大批作家詹冰、渡也、路卫、舒兰、林焕彰、林良、谢武彰、林武宪、黄基博、林钟隆、方素珍、黄双春、李国跃、杜荣琛、刘丁财、林美娥等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投身于儿童的创作。而台湾童诗教学也进入了萌芽发展期。
从20世纪70年代到1995年,台湾的童诗教学进入了全盛期。“洪建全儿童文学奖”一共办了18届,大大促进了童诗创作的繁荣,也推动了童诗教学的发展。也带动许多童诗专刊《布谷鸟》《月光光》《满天星》《风筝》,给童诗作者提供了展示的空间和舞台。
在这十几年期间,教育主管单位将全国各小学童诗列为活泼语文学习项目,教童诗,写童诗,很快地就形成了一项引人注目的儿童文学活动。当时儿童诗集的出版比童话、小说、散文更受欢迎;很多学校出版专刊、专集,并经常举办教学观摩或写作比赛。
在这期间,黄基博在屏东仙迹国小在做童诗教学,并于1981年出版了《怎样指导儿童写诗》;杜荣琛在苗栗海宝国小做出轰动一时的《海宝的秘密》,并于1987年著有《拜访童诗花园》;陈木城在台北县海山国小聚会了凌拂、黄有富等人书写《童诗开门》,陈木城的《童诗的秘密》也于1987年出版。多种童诗教学的理论书的出版发表对童诗的繁荣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这期间,蓉子的《童话城》、华霞菱的《娃娃城》《颠倒歌》、林武宪的《怪东西》、谢武彰的《天空的衣服》、林良的《童诗五家》、林焕彰选编的《童诗百首》《儿童诗选读》等多种诗集、诗刊的出版,充分展示了诗教的丰硕成果。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童话、少年小说及图画书的逐渐发展,童诗作家投入了其他体裁的创作,加上出版市场的萎缩,许多诗刊的相继停刊,童诗的创作和教学也进入了消退期。
1995年以绘本形式出版的台湾当代童诗精选《打开诗意的翅膀》,在台湾再次掀起了童诗热潮。许多小学举办童诗研习营,许多优秀的童诗编入教材,许多童诗作家走进校园宣讲童诗,举办各种形式的童诗朗诵活动等。
三、其他华语地区的童诗教学状况
在20世纪70年代,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有作家专门在创作童诗,但没有引起很大的反响。由于华文在当地不是国语,所以华文文学的发展受到限制,华文的童诗的创作教学也因受各方面的限制,进展缓慢。但在马来西亚地区,童诗的创作和发展在有志之士的坚持和努力下,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969年,马来西亚成立了南马文艺研究会,其中一项宗旨便是推动儿童文学的发展。70年代初期,会长年红、秘书梁志庆等人半义务地为生活出版社编辑《儿童报》(周刊)。这份8开本12版的少年儿童杂志,不但介绍了世界各地的儿童文学佳作,同时也经常刊登本地儿童文学作者创作的作品,包括童诗、童话、寓言、儿童散文、教育剧本和学生习作等。这无疑推动了华文儿童文学的发展。而在儿童诗创作方面,马华作家当中只有年红、梁志庆、碧澄、草风、高秀、邓长权、佩韦、碧枝等数位,一直在默默地耕耘。不过,近半个世纪,由于数位坚持从事儿童文学创作及推动工作的作者的努力,进入21世纪时,马来西亚华文儿童文学的发展有了显著成果。值得一提的是年红老师,多年以来,一直执著于做儿歌童谣的推广工作。梁志庆老师于80年代教儿童写诗,勤勉不殆,出版了诗教书籍《给马华儿童文学扎根》(1992)和《童诗的摇篮》(1996)。
在他们的努力下,《全国华小儿童诗创作比赛》连续举办了十几届,大大推动了童诗在校园的普及。1988年,新山中华公会华青团主办《全国节日童诗创作赛》,这项比赛包括成人组与儿童组。参与这次活动的有马华作家:高秀、马汉、小曼、梦平等位。华小及社会人士反应热烈,成绩斐然。1991年麻县发展华小工委会主办了《南马儿童诗创作比赛》,由梁志庆负责竞赛事宜,并获得年红大力协助。参赛的作品共有三百多首,水准也很高。该工委会把得奖诗作结集出版《我爱家乡》,并于1992年举行颁奖礼及举行童诗创作及教学研讨会。从而再次推动童诗教学活动。
总之,在马来西亚的儿童诗的发展过程中,有了一定的进展。而这进展的最大动力来自马华作家的主观努力,另一部分的动力则来自社团的资助。令人可喜的是,从2002年开始,马来西亚教育部推行教改,把儿童诗和儿童文学列入小学语文课程纲要,华文儿童文学便在校园中开了花。文教界也开始重视儿童文学的发展,确实是可喜的事儿。由年红领导的南马文艺研究会30多年来一直凝聚着全国华文儿童文学作者的力量,致力于推展儿童文学扎根本土,面向国际的时代使命。
由于马来西亚儿童文学不是“国家文学”的一环,又被马华文学边缘化,在发展方面自然诸多阻力。所幸有一群热爱马华儿童文学的作家和不屈不挠的工作者,长期默默耕耘,终于使马华儿童文学的幼苗开了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