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政府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分配中角色的厘定(4)
马克思主张建立人民国家,而人民国家不是别的,而是“上升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请问,如果无产阶级将成为统治阶层,它将统治谁呢?就是说,将来还有另外一个无产阶级要服从这个新的统治,新的国家。[63]
马克思对此的回应是无产阶级在为摧毁旧社会而斗争的时期还是在旧社会的基础上进行活动的,如果作为阶级斗争和阶级存在的基础的经济条件还没有消失,那么就必须使用暴力消灭或者改造某种经济条件,或者必须使用暴力加速这一过程。但是马克思并没有回答在旧有基础并没有消失的这段时期,无产阶级是否会分化的问题。因此,波普尔指出“世界上并不存在这样的理由,一旦反对共同阶级敌人的斗争的压力消失了,组成无产阶级的个人还是保持阶级联合。一切潜在的利益冲突现在似乎必然将从前联合的无产阶级分裂为新的阶级,并发展成一场新的阶级斗争。”[64]波普尔的责难并非不真实的存在。
社会主义时期的东欧各国和新中国成立初期都进行了积极的尝试。然而这些变革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例如,在社会主义时期的匈牙利,最为彻底地实施了有关教育权利方面的“反歧视政策”,试图直接改变教育机会的分配方案,即为工人阶级的子女在中学和大学保留大量的学习机会,但是,为实现教育平等而做出的努力,却有助于维持校外的社会不平等和经济不平等。家庭社会地位与子女的就学机会仍然顽固地不肯脱钩。[65]
马克思主义继承者面临的另外一个质疑在于无产阶级如何行使自己的政权以实现理论者所描绘的蓝图。这实际包含两个问题,其一是如何避免革命之后可能存在的分裂,即波普尔所指出的问题;其二才是如何实施蓝图的问题,斯科特在对列宁《怎么办?》分析之后指出,列宁试图通过建立革命先锋队,作为党的头脑,而那些在革命政治中得到培训但“落后”的无产阶级,作为身体,通过严格的纪律和计划,就可实现政党与无产阶级的有机结合。他在精细解构了苏维埃极端现代化的具体举措——整个社会被严格地组织起来,人口按照“等级秩序、分类、管辖范围、严格的制度、理性的计划和福利制度”被组织进不同的机构。改变世界并不是布尔什维克议程中的唯一任务,他们还试图进行文化革命创造新人,而这些新人,即布尔什维克的专家、工程师、官员代表了新的伦理[66]——后得出自己的判断:19世纪晚期和20世纪国家发展的悲剧都来源于三个因素致命的结合。第一个因素是对自然和社会管理秩序的雄心;第二个因素是毫无节制地滥用国家权力作为达到目标的工具;第三个因素是缺乏抵制这些计划能力的软弱和顺从的市民社会,[67]清晰地指出那些试图改善人类状况的项目是如何失败的。
这些促使我们进一步思考政府角色,即思考政府权力实施的范围和实施的强度。即在推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方面,政府应当如何干预,这就需要对政府在其中的具体角色进行厘定。
[1]自由主义流派纷呈,观点混杂,对他们的认识和归类也存在很大的困难,如古典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放任自由主义等,很难对此进行明确的界定。正如弗里德曼所言,自由主义已经成为一个被滥用的名词。张纯厚区分了当代西方两种新自由主义,西方存在着“New Liberalism”的新自由主义和“Neoliberalism”的新自由主义,前者称为政治新自由主义,后者称为经济新自由主义。见张纯厚.当代西方两种新自由主义——政治新自由主义与新保守主义的对立[J].政治学研究,2010,(3):105-112.
[2][美]米尔顿·弗里德曼.资本主义与自由[M].张瑞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5-7.
[3][美]丹尼尔·贝尔.英才治国与平等[A].张人杰.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254.
[4][德]威廉·冯·洪堡.论国家的作用[M].林容远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12-173.
[5][匈]安东尼·德·雅赛.重申自由主义[M].陈茅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2.
[6][英]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冯·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M].王明毅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100.
[7][美]米尔顿·弗里德曼.资本主义与自由[M].张瑞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119.
[8][英]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冯·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M].王明毅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73.
[9][美]罗伯特·诺奇克.无政府、国家和乌托邦[M].姚大志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40.
[10][德]威廉·冯·洪堡.论国家的作用[M].林容远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36,54.
[11][英]拉尔夫·H.特纳.赞助性流动、竞争性流动和学校教育[A].张人杰.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93.
[12][美]米尔顿·弗里德曼.资本主义与自由[M].张瑞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178.
[13]魏小萍.契约原则是否带来了自由和平等——国外马克思主义者与自由主义者的论战[J].哲学研究,2002,(3):12-18.
[14][美]丹尼尔·贝尔.英才治国与平等[A].张人杰.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257.
[15][美]罗伯特·诺奇克.无政府、国家和乌托邦[M].姚大志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179.
[16][英]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冯·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M].王明毅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31.
[17][美]托马斯·内格尔.人的问题[M].万以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114.
[18]江宜桦.自由民主的理路[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158.
[19][美]米尔顿·弗里德曼.资本主义与自由[M].张瑞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4.
[20]Brian Pusser.The Contemporary Polices of Access Policy:California after Proposition 209[A].Edited by Donald E.Heller.Affordability Access and Accountability[C].Baltimore: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2001,121-152.
[21]罗伯特·罗兹,张燕军.新自由主义影响下的加州公立高等教育危机[J].江苏高教,2011,(1):148-151.
[22]姚大志.反契约论——评诺奇克的新自由主义[J].哲学研究,1997,(9):74-80.
[23][英]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冯·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M].王明毅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82-83.
[24][美]赫伯特·D.克罗利.美国生活的希望:政府在实现国家目标中的作用[M].王军英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22.
[25][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85.
[26]同上书,第104页.
[27][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56,292.
[28]同上书,第57,60页.
[29][美]迈克尔·J.桑德尔.自由主义与正义的局限[M].万俊人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85-86.
[30][美]迈克尔·J.桑德尔.自由主义与正义的局限[M].万俊人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87.
[31][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241.
[32]同上书,第81页.
[33][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82.
[34][美]迈克尔·J.桑德尔.自由主义与正义的局限[M].万俊人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95.
[35]冯建军.三种不同的教育公正观——罗尔斯、诺齐克、德沃金教育公正思想比较[J].比较教育研究,2007,(10):36-40.
[36]宋月红.试析罗尔斯和诺齐克关于差别原则的不同认识[J].政治学研究,1999,(3):83-91.
[37][美]迈克尔·J.桑德尔.自由主义与正义的局限[M].万俊人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158-161.
[38][美]托马斯·内格尔.人的问题[M].万以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113.
[39][法]P.布尔迪约,J.C.帕斯隆.继承人——大学生与文化[M].邢克超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89-90.
[40][美]塞缪尔·鲍尔斯.不平等的教育和社会分工的再生产[A].张人杰.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218.
[41][瑞典]托尔斯顿·胡森.平等——学校和社会政策的目标[A].张人杰.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210.
[42]张千帆,曲相霏.大学招生与宪法平等:国际经验与中国问题[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143.
[43]玛雅.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民主国家——与王绍光谈民主[EB/OL].左岸文化网,http://www.eduww.com/Article/Class4/200707/14160.html/2008-03-08.
[44][美]克拉克·克尔.高等教育不能回避历史——21世纪的问题[M].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48.
[45][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514.
[46][英]卡尔·波普尔.开放社会及其敌人(第二卷)[M].郑一明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217.
[47][加]阿兰·桑德洛.马克思主义的正义理论?[J].马克思主义于现实,2009,(6):21-29.
[48][美]艾伦·伍德.马克思对正义的批判[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6):39-47.
[49][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杜章智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21.
[5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82.
[5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39.
[52]同上书,第11-12页
[53]同上书,第22页.
[5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8.
[5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38.
[56]同上书,第142页.
[57]同上书,第539页.
[58][美]艾伦·伍德.马克思对正义的批判[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6):39-47.
[5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2.
[60][美]艾伦·伍德.马克思对正义的批判[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6):39-47.
[61][德]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M].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184.
[62][英]卡尔·波普尔.开放社会及其敌人(第二卷)[M].郑一明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310-311.
[6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34.
[64][英]卡尔·波普尔.开放社会及其敌人(第二卷)[M].郑一明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220.
[65]Hanley.McKeever.The Persistence of Educational Inequalities in State-socialist Hungary:Trajectory versus Counterselection [J].Sociology of Education,1997(70):1-18.
[66][美]詹姆斯·C.斯科特.国家的视角:那些试图改善人类状况的项目是如何失败的[M].王晓毅译.北京:社会文献科学出版社,2004.196.
[67]同上书,第115-1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