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易行难王阳明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13章 初入仕途(4)

湛若水虽然比王阳明年长六岁,却不愿意参加科考,后来在家人的逼迫下,才到南京的国子监读书。由于在进入南京国子监以前,他就得到了陈献章的点拨,因此入学没几天,就得到南京国子监祭酒章懋的赏识。进入南京国子监当年,他就在广东的乡试中夺魁,获得了参加第二年会试的资格。经过会试和殿试,又一举考中进士,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之后担任翰林院编修。早在南京国子监读书时,他就听说王阳明在北京讲学的消息,便决定趁着到北京参加会考之机前去拜访。殿试一结束,他就立即找上门来。

王阳明与湛若水二人一见如故,都觉得相见恨晚,从此一见定交,成为一生的朋友。从此以后,王、湛二人互相支持,一起在北京讲学,很快声名远扬。

《孟子》中有句名言,“人之忌,在好为人师”,意思是说,与人的交往中,喜欢充当别人的老师是个不好的习惯。这句话一语道破古今读书人的通病。古代的读书人,在圣贤之道和君子之行上稍有所得,就骄傲自满,以为自己的见解是独一无二的,然后到处炫耀,以老师的姿态教训人,结果引来别人的反感。其实,喜欢当老师没有不好,喜欢教育人也没有不对,问题在于自己是否有教育别人的能力,如果没有这个能力,自然贻笑大方;教育别人的目的是什么,如果只是炫耀自己的渊博,自然惹人反感。

当时,有人认为王阳明开堂讲学就是犯了“好为人师”的毛病。他的浙江同乡胡世宁就说道:“王阳明的确是旷世奇才,只可惜他这个人太爱讲学了。”他听说以后,不以为然地说道:“胡世宁的才学世间少有,只可惜他这个人不爱讲学。”

事实上,王阳明既具备当老师的能力,又不是为炫耀而讲学,“好为人师”在他身上不算坏习惯。

七、荒唐皇帝即位了

弘治十八年(公元1505年),王阳明三十三岁,在兵部任职,职务还是主事。这一年的五月,发生了一件不同寻常的大事,使这一年成为影响明朝历史走向和王阳明人生历程的关键一年。这件事,便是年仅三十六岁的明孝宗朱祐樘的驾崩和年仅十五岁的太子朱厚照的登基。

朱祐樘是个畏惧死亡的皇帝,毕生都致力于借助吞服仙药追求长生不老。讽刺的是,他的死因也恰恰是因服用仙药而中毒。朱祐樘挑选了年仅十五岁的朱厚照做接班人,这位只有十五岁的新皇帝朱厚照,在明朝乃至中国历史上,是一位很特别的“个性皇帝”。

朱厚照生于弘治四年(公元1491年),这一天正好是辛亥年甲戌月丁酉日,时辰是申时,不仅集齐了地支中的“申酉戌亥”,如果按照时辰、日期、月份、年份看,连顺序都丝毫不差。这可是了不得的,迷信的观点认为,在这种时刻出生的人,一定大富大贵,大有作为。朱祐樘是个难得的洁身自好的皇帝,只宠幸张皇后一个女人。在张皇后好不容易生下朱厚照以后,朱祐樘很高兴,在第二年就把他册立为皇太子。可是,宫里宫外的人却认为这个皇太子来得太突然了,张皇后四年来一直没有生育,怎么突然说生就生了呢?有人猜测,朱厚照不是张皇后所生。不管别人怎么说,在朱祐樘眼里,朱厚照就是他的独生子,帝国未来的统治者,极度宠爱他。

六岁时,朱厚照就开始念书识字。他是个天资聪慧的孩子,对学习很有兴趣,学业进步很快,连朝中大臣都对他赞不绝口。但是,没过多长时间,他就像变了个人似的,对学习完全失去了兴趣,整天跟着一群太监嬉戏玩耍,不是骑马射箭,就是放鹰逐犬。所谓“玩物丧志”,没过多久,学业就荒废了。

那几个整天哄着朱厚照玩耍的太监,以刘瑾、谷大用为首。刘瑾本姓“谈”,是陕西人,出身贫寒,为了生计,流落到北京城,游手好闲,好吃懒做,很快就混不下去了,被逼无奈之时,阴差阳错地投到了一个姓刘的老太监门下。他发现,作为太监,那位姓刘的过的却是锦衣玉食的生活,而且似乎很有权势,就连朝廷高官都要拍他的马屁。羡慕嫉妒之余,就把他当成了自己的偶像,把当太监当成了人生中最美的差事。他当机立断,亲手把自己阉割了,让自己具备了当太监的资格。刘太监见他为当太监这么拼命,便收他为养子,改名“刘瑾”,把他送到了宫里。

刘瑾有一项一般人不具备的本领,就是很善于揣摩主人的心思,很懂得投主人所好。凭借着这项与生俱来的本领,他很快出人头地,引起了朱祐樘的注意,得到了他的好感。朱厚照被册封为太子以后,朱祐樘便将他派去服侍朱厚照,从此一直陪伴在朱厚照身边。刘瑾尚且能通过揣摩圣意和投其所好得到老皇帝的青睐,那么得到太子朱厚照的信赖,就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了。

刘瑾是个狠角色,因为他敢于挥刀自宫;刘瑾又是个有心机的“诡角色”,他知道赢得一位皇帝的信任对他而言意味着什么。他一面哄着朱厚照玩耍,一面网罗自己的势力,为实现自己的野心做准备。太监的同党一般都是太监,他的同党就是七个颇有权势的太监,分别叫谷大用、邱聚、马永成、张永、高凤、罗祥、魏彬,八个人合在一起号称“八虎”。“八虎”整天无所事事,陪着朱厚照到处玩耍,斗鸡骑马、蹴鞠角斗,没有他们不玩的。他们甚至还带着朱厚照跑出皇宫,到青楼嫖娼宿妓。朱厚照很喜欢这样的生活,玩得流连忘返,忘乎所以。

放下书本的朱厚照,在“八虎”的陪伴下,无所事事地胡玩了十年。在他十五岁的时候,父皇朱祐樘病倒了,很快一命呜呼。父皇死后,他坐上了皇帝的龙椅。一位一直生长在皇宫深处的十五岁的孩子有掌控一个庞大的帝国的能力吗?在那时,清朝的康熙皇帝还没有出世,不能被作为证明,人们的回答必定是“不能”。朱祐樘也明白这个道理,将大明的天下交给未成年的儿子,他不放心。在弥留之际,他效仿三国时期刘备临终托孤的事例,为儿子选择了辅政帮手,称为“顾命大臣”。在《三国演义》里,刘备只选择了诸葛亮这一位“顾命大臣”,朱祐樘觉得一位太少,要多选几位才放心,一口气选定了九位。这九位顾命大臣,以朱祐樘最为信任的刘健、谢迁、李东阳三位心腹为首,他们同时也是朝廷百官的领袖,将儿子托付给他们,他才能放心。躺在病榻上的朱祐樘,要求刘健等人要竭尽全力地忠心辅佐朱厚照治国理政,严格管教他,使他成为一代明君。

朱祐樘驾崩以后,大臣们遵照遗诏,拥立皇太子朱厚照登基。大臣们谨记着朱祐樘的嘱托,要帮助这位新登基的皇帝正一正品行,改年号为“正德”。

正德皇帝朱厚照不仅是明代有名的“胡闹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出了名的“荒唐皇帝”。在他当太子的时候,就被太监簇拥着,整天胡玩胡闹。当了皇帝以后,这种习性一时半会儿当然改不了。刘健等顾命大臣整天管着他,不让他随心所欲地玩儿,他很不满意,自然也不会听他们的话,不会信任他们。他信任的是从小一直陪着他玩耍的那群太监,尤其是刘瑾。他还是像当太子时那样,整天和刘瑾等“八虎”厮混在一起,不愿意处理朝政大事。

刘健等朝臣很是着急,整天忧心忡忡,却又无计可施,因为他根本就不听他们的。他还在朝堂上公然说道:“祸害国家的人哪能全都是太监呢?你们这些大臣里,十个里面也不过只有三四个忠良,其余的也不是什么好东西。”大臣们听了,面面相觑,无言以对。

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六月,京城出现了几件值得引起人们注意的事情,首先是皇宫奉天殿的鸱吻、太庙的脊兽和天坛的神树被雷声震得四下摇晃,其次是皇宫宫门的房柱被莫名其妙地烧毁了几根。在古人眼里,发生这样的事情,是因为人们犯了错误,惹怒了上天,上天发出了警告。皇帝是天子,是上天的儿子,是要负责任的。于是,朱厚照按照惯例下“罪己诏”反省,要求文武大臣给他提意见。百官们奉旨上书,认认真真地给他挑毛病、找错误。

朱厚照的皇帝工作做得实在太差劲,竟然被大臣们挑出上百条毛病。大体来说,大臣们的意见集中在五个方面:其一是经常随意到皇宫外面去;其二是频行监局;其三是乘船游玩海子;其四是弓弩鹰犬等玩物不离手;其五是胡乱吃内侍进献的来历不明的食物。被大臣们挑出这么多毛病,他既尴尬又愤怒。他发火了,对言辞激烈的大臣进行责罚,对言辞委婉的意见置之不理,对刘健等顾命大臣的意见则口头接受,之后依然我行我素,毫无改正的迹象。

这一年的八月,朱厚照结婚了,册立夏氏为皇后。皇帝大婚,普天同庆,大臣们也识趣地给他卖了个面子,在新婚蜜月里没有再给他提意见。刚刚度完蜜月,刘健等人就再次给他提意见,请他改正三件事。他虚心接受,但成心不改,谁也拿他没有办法。九月,他下旨重开经筵,废除午讲。刘健、谢迁等人反对,再次上书劝谏,朱厚照很不高兴,但又不好明说,只好勉强接受劝谏。

当皇帝一年,朱厚照的感受是很不开心,还有些窝火,因为大臣们根本就不听他的话,老是给他提意见,处处约束他,让他浑身不自在。相比之下,从小就陪伴在身边的刘瑾这群太监,就很听他的话,很懂他的心思。慢慢地,他疏远了大臣们,更加信任刘瑾等人,还将一些差事交给他们办理。

八、群臣斗“八虎”

刘健、谢迁等人都是久历宦海之人,有极高的政治敏锐性,他们认为,如果朱厚照只是单纯地信任刘瑾这群太监,单纯地喜欢跟着这群太监胡玩,倒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就怕有朝一日,他把朝政大权交给这群太监,弄得宦官专权,国家乌烟瘴气,可就麻烦了。历朝历代,宦官专权、祸乱朝政的例子不胜枚举,远的不说,就说明朝自身,刘瑾之前有王振,之后有魏忠贤,都是权倾朝野、祸国弄权的大太监,惹出过险些亡国的乱子。

思前想后,刘健等人觉得,“根子”在刘瑾等“八虎”身上,只有除掉这八个太监,朱厚照才能听从他们的教导,做个好皇帝,大明王朝也能避免被宦官祸害的危险。事实证明,他们的判断是对的。自从朱厚照登基以来,刘瑾等人就仗着有他的信任,狗仗人势,越来越飞扬跋扈,越来越嚣张了,根本不把朝廷大臣放在眼里。这样下去,他们早晚会把持朝政,为所欲为。因此,必须趁他们还没有形成气候之时予以铲除。

帝国内部的一场政治斗争不可避免地要发生了。经过一年的发酵,这场斗争终于公开化了。年轻、正直又满腔热血的王阳明,也不可避免地被牵扯其中,并且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人生轨迹也因此发生了本质的改变。

这一年,朝廷派遣太监崔杲到南京监督织造。崔杲到南京不久,就上书请求朝廷下拨经费,他也找好了经费的来源,就是专门用于建设边防的盐引。“盐引”又称“盐钞”,是盐商从官府购买的合法贩盐的凭证,被称为“历史最悠久的复杂货币”,是封建王朝最重要的财政收入之一。明代时,由于边关缺粮,朝廷便将盐引发到边关的政府手中,又要求盐商将粮食运到边关,换取地方政府的盐引,之后才能合法贩盐。如果将原本应该发给边关的盐引挪作他用,边关就可能闹粮荒,伤及边防。历朝历代都将边防作为重中之重,不到万不得已不会挪用边防的经费,但朱厚照却毫不犹豫地同意了。刘健等人闻讯,立即极力劝说,请他收回成命,同时惩治崔杲等祸国殃民的太监。

朱厚照很不高兴,又不便发作,便收回了挪用盐引的旨意。太监误国已经有了真实的事例,再不动手,怕是来不及了,大臣们终于出手了。在与内阁成员商量以后,刘健、谢迁、李东阳等人亲自给朱厚照上奏章,要求诛杀刘瑾等“八虎”。这道奏章大概是被刘瑾等人扣下了,也可能被朱厚照忽略了,总之是石沉大海,没有任何反应。大臣们急了,纷纷上书,要求只有一个,就是诛杀“八虎”。可是,依然没有任何反应。

大臣们只好聚集在一起商量办法。提到“八虎”的种种骄横和不法行径,户部尚书韩文竟然哭了起来,户部郎中李梦阳便劝道:“您是朝廷重臣,应该想想办法,怎么能哭鼻子呢!”韩文问道:“你有什么好办法?”李梦阳说道:“我们不如联名上奏,以死力谏,逼迫皇上杀掉刘瑾!”韩文沉思片刻,说道:“有道理。我一把老骨头了,死不足惜,况且是为国事而死,死而无憾。”

第二天早朝之后,韩文又召集六部大臣商议,取得了一致意见。李梦阳亲自动笔,写了一道措辞激昂的奏章。这道奏章与以往的奏章不同,不仅慷慨激昂、义正词严,还点名要求朱厚照诛杀刘瑾等人。写好奏章以后,韩文等六部官员都签上了名字。第二天,大理寺、通政司、都察院和御史台的官员也签了名。

奏章递上去,朱厚照看着那么多大臣的签名,终于害怕了。自古以来,百官联名上书都是非常严重的事情,没有几个皇帝不害怕,更何况他还是一个只有十几岁的“孩子皇帝”呢。刘瑾等人见了奏章,也害怕了,吓得抱头痛哭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