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初入仕途(2)
三、十八个冤鬼更可怕
刑部主事担负的另一项例行职责,是“录囚”。所谓录囚,是一种重要的司法制度,指定期或不定期地巡视监狱,对囚犯的情况进行审录,以监督监狱,防止出现冤狱和淹狱。执行这项任务的人,不仅可以是各级官员,甚至连皇帝本人都可能亲自出面。明朝时,录囚成为刑部十三个司的例行任务,主事们要会同巡按监察御史审查犯人、监督监狱。
王阳明担任刑部云南司主事的第二年,就奉命到南直隶录囚。当时的南直隶指的是由南京直接管辖的一个直隶州和十四个府,大致相当于现在的上海、江苏和安徽,其中,长江以北的州府,划归云南司代管。到南直隶录囚,是王阳明自担任刑部主事以来遇到的一次真正的挑战。
在查阅案卷期间,王阳明发现了地方司法系统存在的很多问题,概括起来讲,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轻罪重判,二是重罪轻罚。此时的他已经有了一些官场经验,很快就明白了,不论是轻罪重判还是重罪轻罚,问题并不是出在法令上,而是出在人的身上。套用一句俗话,“八字衙门朝南开,有理没钱莫进来”,犯了轻罪的穷人,很容易被重判,轻者被关好几年,重者丢掉性命;而犯了重罪的富人,只要肯花钱,走运的很快被释放,即使不走运的,也是判而不罚。这类案件,就是他审录的重点。
在审录轻刑犯时,王阳明发现了一宗“重罪轻罚”的案件。这名犯人是个强盗,杀人越货,无恶不作,好几年前就被判处了死刑,却一直没有被处决,还被当成轻犯关押。他明白,这个犯人是花钱打点了关系才活下来的,于是提审了这个犯人。
王阳明开门见山地问道:“你的事情我都清楚,有人替你给官府花了钱,你才活下来的。”
犯人没有听到过王阳明的名字,不知道这位官老爷是个什么样的人,以为只是想勒索一些钱财,便直言不讳地告诉王阳明,为他花钱的是他的手下,他的确是花了很多钱才活下来的。他还告诉王阳明,犯人们对于花钱买命这件事毫无怨言,只要进了大牢,想不花钱都不可能。
王阳明继续问道:“那么,你的钱是怎么来的?”犯人如实回答:“是我的手下打劫来的。”于是,王阳明亮明身份,告诉他自己是刑部官员,可以让他从一位死刑犯变成光明正大的轻罪犯,但有个条件,必须供出他的手下的名字。犯人一听,自己有望从靠花钱买命的死刑犯变成有释放机会的轻罪犯,大喜过望,连连点头,顾不上江湖义气,马上供出了手下的名字。王阳明走了。两三天后,犯人得到消息,他的手下也被官府抓了,而他也没有变成轻罪犯。犯人愤怒不已,没想到王阳明竟骗了他。最终,他做出决定:翻供,保住自己的手下。
于是,在审讯大堂上,犯人翻供了,称他的手下第一没有打劫,第二没有给官府行贿。王阳明便问他,行贿的钱是从哪里来的。犯人回答说,他早年做过生意,积攒了一大笔钱。王阳明觉得,既然犯人翻供,那么这样审下去也不是个办法,得另想对策。
几天以后,当地官府发布公告,称前几天抓获的那个犯人的手下不是打家劫舍的强盗。王阳明也站出来表态,表示复审过后就放人。
第二天,王阳明升堂复审。还没有审几句,衙役来报,说上级官府又发来一道公文,可能跟这个案子有关。王阳明听了,便下堂去查看公文了。
大堂上只剩下犯人和他的手下。他们见王阳明和衙役都出去了,便放松了警惕,甚至还站了起来。犯人向手下打手势,用手拍了拍自己的屁股。手下很困惑,不明白是什么意思。犯人只好给他解释,说道:“不要害怕,看样子最多也就挨几下板子,只是屁股受点儿皮肉之苦。”手下也说道:“是啊,听说官府已经下了公告,说我不是强盗,我怕什么呢!”于是,两个人便有一句没一句地聊开了,毫无顾忌地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忘记了自己还是跪在大堂上的犯人。
正在这时,王阳明回来了,犯人和手下赶紧跪下,不敢再说话。王阳明也没有说话,只是望着他们冷笑一声。接着,从屏风后面走出来一个衙役,把犯人和手下刚才的对话全都报告给了王阳明。犯人和手下全都傻眼了,这算什么事啊,该说的不该说的刚才都说了,该听的不该听的都被听见了。没有办法,只好认罪伏法。
没过几天,那个犯人就被处以死刑了,他的手下也因为打家劫舍,被判了刑,关到了大牢里。
王阳明认为,这个案子尽管是“重罪轻罚”的典型,但是只要当地官员清正廉洁、秉公执法,就不至于等到兵部录囚时才能得到公正处置,偏偏地方官员做不到清廉和公正,才乱了国家法度。从这个角度看,贪官污吏才是违法乱纪的根源。有些官员因为接受了犯人的贿赂,不仅不能秉公执法,还公开为犯人说情,阻挠法律的实施。
庐州(即今安徽合肥)有个姓陈的军官,脾气不好,喜欢跟人搏斗,出手又特别狠,总是打死人。但是,由于陈家祖孙三代都是军官,作战勇敢,屡立战功,在地方有些名望,当地官员没有及时惩罚他。当他杀了十八个人以后,官府才迫于舆论压力,将他逮捕,被判了死刑。但官府收了陈家的贿赂,一直都没有行刑,只是关在大牢里,等待大赦的机会。
王阳明详细审查了陈军官的案卷,认为判决准确,下令马上处死犯人。当地官员得到消息,急忙跑来找他求情,与他一起前来录囚的巡按监察御史收了陈家的贿赂,也替陈军官求情,认为陈家有战功,不应该杀死他们的子孙。王阳明铁面无私,态度坚决,非要杀陈军官不可。巡按御史没有办法,知道他的为人,只得放弃阻拦。
行刑这天,陈军官跪在刑场上,怒目圆瞪,恨恨地对王阳明吼道:“王阳明,你记住,我做鬼都不会放过你。”陈家家属也愤怒地瞪着王阳明。王阳明毫无惧色,微微一笑,说道:“我如果放过你,被你杀死的那十八个人就不会放过我。你倒是说说看,是一个鬼可怕,还是十八个鬼可怕!”
听到王阳明这样说,在场的人全都被他的气魄折服,一个连“鬼敲门”都不怕的人,又有什么可怕的呢?他的这一生,一直就是凭着这种胆识和气魄做官做事的。
四、灵游九华山
处理完录囚的公务以后,王阳明去了一趟九华山。九华山旧称“陵阳山”,因为有九座形状酷似莲花的山峰,才得名九华山,据说,改名的人是唐代诗人李白。九华山不仅是道教学仙修道的圣地之一,也是佛教的四大名山之一,与四川峨眉山、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齐名,是“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的大愿地藏王菩萨的道场。
在游历九华山期间,王阳明写下了著名的《九华山赋》,还写下了数十首短诗。在九华山的无相寺时,他写下这样一首诗:
春宵卧无相,月照五溪花。
掬水洗双眼,披云看九华。
岩头金佛国,树梢谪仙家。
仿佛闻笙鹤,青天落绛霞。
王阳明不仅游历了九华山的美景,还在此认识了几个奇人。王阳明住在一个叫作实庵和尚的长生庵里,每天都跟实庵和尚在一起。
在实庵和尚门前,贴着一副对联:“门前青山绿水都成画稿,槛外松声竹韵悉是禅机”,由此可见,实庵和尚也是一位道行不浅之人。天气晴朗的时候,他就与实庵和尚结伴,在九华山里游逛。当时,他有个不好的习惯,喜欢在风景名胜区到处写写画画,留下诸如“兵部王主事到此一游”之类的真迹。
在实庵和尚的地盘乱写乱画,还不请示人家,实庵和尚当然有些不乐意,又不好直说,便说道:“不如你给我写首诗吧。”
王阳明同意了,以实庵和尚的模样和个性为题,写了一段小曲:
从来不见光闪闪气象,也不知圆陀陀模样。
翠竹黄花,说什么蓬莱方丈。
看那地藏王好儿孙,又生个实庵和尚。
噫!那些妙处,丹青莫状!
实庵和尚看了,觉得很好,心里赞叹王阳明真不是徒有虚名啊。第二位“神人”蔡道长,最为人们所熟知的是他的绰号“蔡蓬头”,他之所以有这样一个绰号,是因为他从来都不理发不洗头,以至于头发脏兮兮、乱糟糟的。
蔡道长住在九华山上的一处山洞里,山洞里没有食物的时候,蔡道长就会下山来,向寺庙里的僧人讨要食物。这种行为与乞丐无异,他却极有自尊心,如果他看到僧人脸色不好,或者不愿意给他食物,他也不强求,立即怒气冲冲地转身就走,反弄得僧人们很不好意思,急忙追上去留住他,不仅要给他食物,还得给他赔礼道歉。
王阳明在长生庵居住时,听实庵和尚讲起了这些事情,对蔡道长产生了好奇,觉得能用这种方式讨饭的人,必然是一位世外高人。他很想亲眼见一见这位高人,于是独自一人跑进九华山深处,寻找蔡道长居住的山洞。
王阳明见到蔡道长,连招呼都没有打,就提出要请蔡道长吃饭,到长生庵他的住所饱餐一顿。蔡道长听了,也不说话,就跟着他下山来了。到了长生庵,两个人在王阳明的房间里美美地吃了一顿。等吃饱了肚子,他才跟蔡道长谈正事,请教道家的学问。
王阳明的问题,无外乎道家有没有能让人长生不老的仙药、有没有能让人百病不侵的养生术等。蔡道长是个实在人,不像别的同行那样故弄玄虚,他抬起头,看了看他,又看了看他的随从,老老实实地说了三个字:“还没呢。”
王阳明感觉很诧异,觉得蔡道长肯定是骗他呢,看蔡道长的模样,少说也有一百多岁,怎么可能没有吃过仙药呢?他沉思片刻,抬头望了一眼随从,明白了!于是,他摆摆手,命令随从出去,同时关好门窗。
房间里就剩王阳明和蔡道长两个人。他又重复了一遍刚才的问题,然后目不转睛地望着蔡道长。
蔡道长又说了一遍:“还没呢。”这个真没有?王阳明还是不相信,又哀求道:“就给我透露点儿吧。”蔡道长又重复了一遍:“还没呢。”难道真没有?王阳明有些生气了。他不死心,便连续发问,不给蔡道长闭嘴的机会。
突然之间,蔡道长哈哈大笑起来,说道:“按理说来,你请我吃饭,又恭恭敬敬地向我请教,我的确应该跟你透露些什么。可是,我观察你很长时间,你始终都是带着官场的架子跟我说话。因此,恕难从命。”
说完这些话,蔡道长又是一阵哈哈大笑,就要转身离去。在临出门时,又回过头来说道:“我看你诚意十足,不说些什么实在不好。也罢,我就提醒你这一句吧:所谓长生不老、修炼成仙之事,都是淡泊名利的闲散之人追求的。而你志向远大,终究不是求道求仙之人,还是全力探求为圣之道的好,不要再浪费时间,耽误前程了。”
说罢,开门扬长而去。这不是王阳明想听的,并不能使他满意。他觉得自己被蔡道长侮辱了,如果不打听到些什么,自己就没脸面离开九华山。他找到实庵和尚,询问九华山上还有没有神人。实庵和尚想了想,介绍了另一位和尚。
这位和尚跟蔡道长一样,不住在寺庙里,也住在山上的山洞里,那个洞还有个名字,叫“地藏洞”。“地藏和尚”跟蔡道长一样,也是自己不做饭;但他又跟蔡道长不一样,他从不下山讨饭,而是以松果、树皮为食,以兽皮为衣。听了这些,王阳明连连感叹,这才是真正的神人、高人,比那个脏兮兮、穷嗖嗖的蔡道长强出百倍。
他立即跑上山去,到地藏洞拜访“地藏和尚。”
当王阳明赶到地藏洞时,正好赶上和尚在午睡。他没敢吵醒和尚,便学着当年刘备三顾茅庐的样子,安静地坐在和尚的脚边,等着和尚睡醒。过了很长时间,和尚还是没有睡醒的迹象,他有些着急了,这样等下去实在太无聊了。这时,他看到和尚的脚丫子露在被子外面,便伸过手抚摸,以拨弄脚趾取乐。和尚感觉到有人在摸他的脚趾,忽然醒了。
和尚坐起身来,看到了王阳明,似乎不觉得奇怪,就好像王阳明是他的老朋友,他早就知道王阳明要来一样。他问王阳明道:“我这座山洞,很少有人能找得到,也没有多少人来过。你是怎么找到的?”王阳明如实回答,他是听了实庵和尚的指引,又找了很久才找到的。和尚点了点头。
王阳明向和尚询问佛法,和尚说得头头是道,而且说的都是最上乘的佛法,他听得很专注。后来,他又询问养生之道。和尚指着他,毫不客气地说道:“你不能求仙,你命中没有求仙的缘分。”说罢,又讲起了圣贤之道。
听一位佛家弟子讲儒家的学问,这多少令王阳明感到好奇,于是便向和尚请教朱熹的“格物致知”之说。和尚不以为然,反倒夸奖道:“周敦颐和程明道是儒家的两个好弟子。”王阳明听明白了,和尚在劝他不要再执着于求佛问道了,应该以周敦颐和程明道为师,潜心研究儒学。
回到长生庵,王阳明琢磨了好久,觉得自己不能就这样放弃追求道佛之学,便又上山去找“地藏和尚”。可是,他这次连地藏洞都找不到了,只好带着遗憾离开了九华山。
五、阳明子的“阳明洞”
王阳明回到了北京以后,没有特别的任务,迎来了一段比较清闲的时光。他便埋头于书桌,读书、写诗、写文章。当时,在京城的文化圈里,他已经算是一位大名鼎鼎的人物了,经常有人请他参加聚会。与他聚会的,有李梦阳、乔宇、何景明、徐祯卿等人。文人聚会,少不了要吟诗作对,在那段时间,他又写了很多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