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激发潜能:提高自己的创造力(1)
今天,社会竞争越发激烈。任何人若想有所成就,都必须面对种种挑战。然而,一个人真正的对手并非他人,而恰恰是你自己!你唯有将自己的潜能最大限度开发出来,方可一步步抵达人生之巅峰!若你拥有高情商,它必然能助你一臂之力!
1.挑战自我就是在检验自己的情商
敢于主动寻找挑战的人很少,因此真正能有杰出成就的人更是少之又少了。如果你勇于去寻找挑战,就有可能获得更多成功机会。因为要挑战就会有一定风险,而机会常暗含于其中,把握住了机会,成功也就自然水到渠成。
哈佛学子一向以美国企业界巨子艾科卡为骄傲。艾科卡正是一位勇于寻找挑战、击碎挑战,并从中寻找机会以获得成功的案例。
克莱斯勒汽车公司是美国著名汽车制造企业,与“通用”、“福特”两家汽车公司三分天下,在整个西方汽车制造业也很出名。然而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克莱斯勒厄运连连,屡遭亏损。到了70年代末80年代初负债上亿美元。经济界人士满以为克莱斯勒倒闭已成定局,只是时间的问题。就在这风雨交加之际,克莱斯勒公司董事长临阵决定邀请艾科卡接管克莱斯勒公司。经过一番深思熟虑,艾科卡毅然接手了这个奄奄一息的公司,艾科卡此时所要面对的严峻挑战可想而知,他本人也深知其要害。但他更懂得,挑战与机遇并存,成功的前奏正是机遇。
艰辛拼搏数年,艾科卡终于击败了挑战,找到了机遇,并将其转换为成功,克莱斯勒公司竟“死”而复生了!这一奇迹,印证了艾科卡是一个敢于寻找挑战,并最终击碎挑战的人。
类似的例子还可举很多,比如美国亿万富豪鲍洛奇即是其一。鲍洛奇,这个哈佛大学法学院的学生,在大二下学期注册时,正面临着他一生重大的抉择:做一个成功的商人赚取更大的财富;如果稳定一点,做个律师,每年也可以赚个10万美元左右。其实,这不仅仅是关乎商人与律师的选择问题,实际上是一个选择挑战或者逃避挑战的决断。经商必将是曲折而充满了风险的,但机会同时也会倍增;从事律师职业是舒适、稳定的,但这也缺乏挑战。
鲍洛奇权衡之下最终选择了前者,他愿意从事充满挑战的经商事业。后来,他赚了1亿美元。他说:“你可以靠工资安稳地生活,但工资绝不会使你真正富有。如果你想成为富豪,你必须走出靠工资生活的世界,步入一个高度危险且充满挑战的世界。”
“挑战”两字对哈佛学子而言,丝毫不陌生。因为“哈佛”两字其实就是挑战的化身。首先,哈佛入学资格审查就是极其严峻的挑战,其竞争的激烈,选拔的森严,令人望而生畏。
哈佛要求,欲入其门者在高中时全部课程成绩及美国“教育测试服务部”主持的“学能测验”成绩必须优异,每位学生应提供三封高中教师的推荐信;多达三到四次的学校录取委员会对考生的口试;对学生基本素质,如人品、意志、进取心、办事能力、特殊才能等的考察,对学生是否有发展前途的考察,等等。经过如此严格的选拔,能经受得住这一系列挑战而取得入学资格的考生,不超过15%,真可谓是“九死一生”。
进入了哈佛决不意味着进入了“天堂”,相反地,倒似进入了“地狱”。在哈佛,学生的学习压力之大、竞争之激烈超乎想象,简直就是对自身极限能力的挑战。其中的哈佛商学院在这一点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哈佛商学院学制为两年,第一学年课程任务极为繁重,有11门课程。校方要求每个一年级的学生至少有10个“良”。拿到8个以上“及格”,“不及格”的学生被称为“触网”。“触网”的学生能否升入二年级,要由学生成绩委员会根据学生本人的请求、教授的评价、“触网”的客观因素等方面来决定。其中一小部分可获准升学;而另一部分不得不被迫退学,但可以保留其重新申请入学的权利。尽管每年只有很少一部分人“触网”,但因“触网”而被迫退学的威胁是始终存在的。而且评分的范围不是整个年级,而是每个班上都会分配固定份额,所有学生因此而时时刻刻都面临着巨大挑战。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很多学生每天要学习超过13个小时,凌晨一两点钟才可上床睡觉,早上刚8八点多还得拖着尚未恢复的身子继续上课,累得简直连气都喘不过来。
正因长期面对挑战,才使那些能经受得住挑战考验的哈佛学生,变得不畏挑战,敢于也乐于寻找挑战,并从中取得成功。福特汽车曾经的总裁麦克纳马拉就是哈佛学子中敢于寻找挑战的特别突出的典范。
麦克纳马拉从哈佛毕业后,进入普莱斯沃特豪斯公司担任会计。然而不久,他竟失望地离职了。其失望理由更出乎意料,该公司没有挑战性。20世纪40年代初,他听了桑顿的游说,依然前往华盛顿接受军事教育,打算日后为桑顿设计“统计管制小组”的课程和工作内容。因为那里有着更多的挑战,所以他欣然前往。在哈佛做了一年的军事教员后,麦克纳马拉又要求去前线。于是他被派往英格兰。那里没有暖气、没有热水,只有德军的狂轰滥炸。这才是真正的挑战。在这充满挑战的环境里,麦克纳马拉的工作却如鱼得水,井井有条。这不能不说是得益于哈佛的“挑战训练”。
战争结束后,麦克纳马拉若再回哈佛做教授完全没问题。然而,他选择了福特,选择了汽车,也即选择了挑战。在与新的挑战中,他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因而升任福特汽车公司总裁。仅仅数周,又另一个更大的挑战向他招手了。他又义无反顾地迎了上去。国防部长,对麦克纳马拉而言,这是“来自猎户的玫瑰”,更具有挑战性。麦克纳马拉又选择了它。
麦克纳马拉把哈佛赋予他的“寻找挑战”的性格展示得淋漓尽致,从而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成功。无论在企业界,还是在政界,他都不容被人所忽视或者遗忘。
2.克服阻碍成功的心理魔障
一个人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荆棘与挫折,如果你将这些挫折当作痛苦来对待的话,那么疲惫将始终纠缠着你,失望也将一直笼罩着你;如果你坚强起来,坚强到可以战胜自己内心的一切弱点,那么,成功也就近在眼前了。
一位著名主持人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的一生只有5%是精彩的,也有5%是痛苦的,另外的90%是平淡的;人们往往被5%的精彩诱惑着,忍受着5%的痛苦,在90%的平淡中度过。”
的确如此,每个人一生经历这样或者那样的痛苦和烦恼,这些痛苦烦恼的来源也非常多,然而若你仔细反省,你会发现它们竟然有很一大部分来源于无法战胜自己内心的魔障。
研究发现许多人竟然有回避成功的心理魔障。那么如何能够克服这些魔障呢?答案也并不难,那就是用积极的心态去战胜消极的心态,比如:用洒脱战胜执迷;用勇气战胜软弱;用改变战胜固执;用公正战胜偏私;用勤奋战胜懒惰;用宽宏大量战胜浅狭;用冷静战胜冲动;用廉洁战胜贪欲,等等。
矛盾总是对立存在的,人们应该学会辩证地去看待问题。勇敢、软弱;洒脱、执迷;勤奋、懒惰;宽大、浅狭;廉洁、贪欲;公正、偏私等,这些常常同时占据着人们的内心。如何选择总在一念之间。美国在一知名杂志上登载了一幅耐人寻味的漫画,画了一个拳击手累倒在了练习场上,并在漫画旁边列了一个更耐人寻味的标题——《突然间,你发觉最难击败的对手竟是自己》。这正好能说明很多痛苦烦恼正是由于受矛盾所影响由自己作出错误选择所带来。
曾经有一个学业成绩比较优秀的青年求职真可谓是一波三折:他去报考了一家大公司,然而却不幸落榜了。这位青年很快得知了这一消息,觉得有些难以接受,连平时学业成绩不如自己的同学都被录取,自己为什么被淘汰。他绝望了,甚至想到了轻生,多亏了朋友的抢救及时,才保住了一条命。然而,不久又有新的消息传来,他的面试成绩其实是最好的,是主考官在统计考分时,一不小心弄错了,他已经被公司录用。他得知这一消息又开始高兴起来,然而还没等他去面试,再次传来了新消息,公司已经将其解聘,不需要再去面试了!而公司解聘的理由是一个人连如此小的打击都无法承受,动辄就要轻生,怎么能够在今后的岗位有所成就呢?
这个青年虽然在笔试成绩上击败了其他对手,但是他终究没有能够战胜自己,以致惨败收场。其实正是他惧怕失败的心理魔障作祟,对自己缺乏足够信心,总有意无意间给自己制造心理紧张和压力。
谚语常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几乎每一个人都存在着上述矛盾,可能多些,也可能少点。当一个人遇到一件事情,需要采取行动去应付的时候,这些矛盾经常出现,并且是不止一个。而这样的时候,也就是人们最彷徨困惑、痛苦不堪的时候。其实这时候你的决定,完全依赖于两种矛盾的力量是哪一边战胜另一边。如果你能够让积极和光明战胜消极和黑暗,那么成功就在你眼前了,反之,你必然还是会走向失败。每一个人其实都应该知道自己该怎样做更合适。然而,很少有人能够不经过种种矛盾的斗争而一下子选择正确的行动,甚至有时候经过了较长时间的思考,最终还是选择了消极与黑暗。
任何一个人要战胜自己的确不容易,它需要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你若简单回忆,你以前有多少次战胜自己了?你时常姑息纵容自己吗?一个勤奋的人,毫无疑问,他必定是战胜了自己的惰性。本来有许多可以做到的事,往往因为一次次的懒惰拖延,总想着以后还有机会,而把一次次可能成功的机会白白错过了。
许多人在接触一个新环境,尝试一项新工作,应付一个新场面时,总是感觉到有一种向后拖拽的力量。许多人对此就停下了脚步:还是安于现状,省事为妙吧!冒险并不太必要!如此一来,这种消极的决定导致了许多可贵的机会白白错过了。许多人总喜欢抱怨自己一事无成,恐怕这很大程度上都归于他消极处理事情的习惯。
每一个人都知道哪些东西比较值得发扬,哪些东西又应该有所节制,然而一旦事到临头,常常就会有一些事先不曾预料的压力。其实,这正是你被另一个自己所战败的表现。一个人在必要的时候如果不能战胜自己其实是很可悲的,任何理由都不应该成为其借口。一个人应该充满力量让那光明战胜黑暗,积极战胜消极,否则,你的人生注定是要失败的。
如果你知道心胸豁达是一种美德,那么你为什么不肯早一点把眼前种种宠辱得失放开一点,看淡一点呢?一个人有时感到很痛苦,什么事情都犹豫不决,那正是因为他内心有两种相反的力量相互斗争着。如果你能明智一点,早点做出抉择,或许就会觉得许多事情其实并不那么困难。
清醒与执迷,勤奋与懒惰等,不过一步之隔。你如果能跨过这一步之隔,便是勤奋与清醒;留在原地,自然便是懒惰与执迷了。你要不要跨过,只在短短的一念之间。你决定清醒了,自然便可以清醒;你决定继续执迷,那么你也将继续执迷。这“决心”的实现,不在于一个人到底能不能,而在于他肯不肯。
每个人都能够开发自己潜能,最大限度发展自己。然而,令人沮丧的是,人们在开发自己潜能、取得成功的过程中,常会遇到一种心理学上称之为“约拿情结”的心理障碍。约拿是《圣经》中的人物,上帝给了他机会,然而他却退缩了。这就是对自己智力的怀疑,甚至害怕自己智力所能达到的光辉水平,心理软弱到甘愿回避成功的典型。
在心理学上,回避成功是一种不容忽视的心理障碍,要想克服此障碍,先应该认清这些障碍。这主要包括情感障碍、意识障碍、个性障碍、意志障碍等,几乎任何一本心理学教科书都对其有所描述,下面分而述之:
(1)情感障碍
情感障碍指的是人们在能力的自我开发中,对客观事物所持态度方面的不正确的内心体验。它主要表现为麻木情感。麻木情感的产生又主要由于经常遭遇挫折和不幸,而自己又不能正确加以对待和克服,以至于对客观外界事物产生了错误认识,形成了一种内向封闭性的心理态势。久而久之,它使人丧失了对外界交往的生活热情和以及对理想和事业的追求。
(2)意识障碍
意识障碍指的是由于人脑歪曲或错误地反映了外部现实世界,从而影响以至减弱人脑自身的辨认能力和反应能力,阻碍着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从而影响了在事业上的成功。这些主要表现在:
“闭锁型”心理障碍:把自我体验封闭在内心,不肯表现自己,更不愿向他人表现,因而缺乏自我开发的积极性。
“自卑型”心理障碍:因生理或心理缺陷,认为自己智力不高,或家庭、社会条件不如人,从而缺乏自信、轻视自己、不能进行自我能力开发。
“习惯型”心理障碍:习惯是由于重复或练习巩固下来的并变成需要的行为方式,习惯形成来源于自身养成或受传统影响。认为不进行自我能力开发也照样过日子,满足于现状是前一种,而求稳怕乱则是后一种。
“厌倦型”心理障碍:是一种厌恶一切自己不感兴趣和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存在厌倦心理的人,常常埋怨自己遇不到伯乐,才能得不到充分发挥,对自我开发失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