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积极进取,拥有成就事业的心态(1)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只有具备积极进取的良好心态,才能时刻保持最佳的创业激情。在成功商人的字典里都没有“满足”二字,他们具备“更上一层楼”的积极进取精神。李嘉诚正是凭着这种进取精神创造了富可敌国的财富神话。
1.适应环境,“学做香港人”
适应环境是一个人最重要的创业能力。一个人到了新环境中,还习惯用过去的方式看待问题,喜欢用过去的行为方式处理事情,是很难融入到新环境中的。从表面看,这是性格的原因,实际是生存能力的问题,在新环境中不抛弃旧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就无法接纳新环境中的先进事物。
李云经诚一家为了躲避战乱辗转迁徙香港。初次来港的经历改变了李云经的思想,他开始面对现实,主动适应环境,对儿子的教育始终没有落下。他不再以圣贤之风范教子,而是让儿子同样学会适应环境,“学做香港人”。
在香港这样繁华的大都市,必须要有高超的交际能力才能做一个出色的香港人。要有高超的交际能力,必须有强有力的交际工具,在香港,首要的交际工具是语言。香港的大众语言是广州话。广州话属粤方言,潮汕话属闽南方言,彼此互不相通。另外,由于香港是英国的殖民地,受英国人统治多年,其官方语言是英语,这是香港社会的一种重要语言工具,尤其是在上流社会。
鉴于这种情况,李云经要求李嘉诚必须攻克这两种语言。一来可以立根香港社会,二来可以直接从事国际交流。将来假若出人头地,还可以身登龙门,跻身香港上流社会。
年少的李嘉诚目睹一家人迫于战乱逃难的经历,内心无比难过,惟一能安慰父母的就是遵秉父旨,勤学苦练。他拜表妹、表弟为师,跟着他们学习广州话,由于他的不辍努力,不久便学会了一口流利且标准的广州话。
光学广州话还不够,还要学英语,才能在香港闯得开。于是,李嘉诚开始学习英语,这个时候,困难来了。李嘉诚坐在教室里认真地听老师讲课,但他还是什么都听不懂,昔日曾是学校骄子的他如今却落到这步田地,一种强烈的自卑感油然而生。
虽然学习跟不上,但父亲的话常萦绕在他的耳边:“在香港,要想做大事,非得学会英语不可。”他没有放弃,而是下定决心,一定要把英语学好。
李嘉诚学习英语几乎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上学放学的路上,他边走边背单词;夜深人静,他怕影响家人的睡眠,便独自跑到户外的路灯下练习口语;每日天刚蒙蒙亮,他就一骨碌爬起来,苦练英语会话能力;甚至如厕都要抱着英语书不放。如此日复一日地刻苦练习,为李嘉诚成就事业打下了良好的英语基础。即便后来辍学到茶楼、到中南钟表公司当学徒,他也坚持学习英语。功夫不负苦心人,经过近两年的勤学苦练,李嘉诚终于能够熟练地掌握英语了。
英语给李嘉诚带来了无法估量的巨大财富。长江塑胶厂创业的过程中,李嘉诚就凭一口流利的英语与外商直接接洽,从而赢得了使长江塑胶厂起飞的订单。更值得一提的是,李嘉诚之所以能成为世界首屈一指的“塑胶花大王”,其契机源自李嘉诚从英文版的《塑胶》杂志获取了可贵的信息。至于李嘉诚后来大规模的跨国经营,就更离不开英语了。
可以假设,李嘉诚假使只会说潮汕话,那他的商业活动就会局限于潮籍人士。他即使成功,范围也很狭窄。
有些人存在这样一个弱点:很难适应环境,总被环境所困,因此很难打开成功的局面。为什么呢?这是因为缺乏顺应环境、改变自己的能力。英雄与时势的问题,在一定意义上也就是人与环境的问题。要想改变环境,首先必须适应环境。只有适应环境,才能在不利的环境中生存下来,才谈得上改变环境。所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就是这个意思。
李嘉诚从内地来到香港这个陌生之地,来到这个竞争异常激烈的商业社会,感觉一切都变了。这里拜金主义盛行,钱财成为衡量人价值的惟一标准,这与内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着天壤之别;这里“商场如战场”,即使有万贯家财,也不敢有丝毫的懈怠。一个满脑子诗书礼教的14岁少年,要在这样的环境里养活一家人,并创立一番事业,其难度可想而知。而李嘉诚却因能够迅速地适应环境而做到了。
从李嘉诚的青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可以看出,环境的作用确实是巨大的,因此不断学习以适应环境,进而创造新的环境,是生存与发展中一种最重要的能力。李嘉诚审时度势,能够在艰难的环境面前面对现实,果断转变观念,懂得抛弃自己那些不合时宜的东西,吸收新环境中优秀的东西,这才适应了陌生的环境并在其中建功立业。从适应环境的方面讲,与其说香港改写了李嘉诚的人生之路,造就了一代商界俊杰,不如说是李嘉诚适应了香港,将自己培养成一个成功的商界巨子。
李嘉诚经商箴言:
以往我99%是教孩子做人的道理,现在有时会与他们谈论生意……但约三分之一谈生意,三分之二教他们做人的道理。因为世情才是大学问。
2.自己做老板最潇洒
没有满足感并非贪得无厌,也不是唯利是图,而是不满足于现状,不愿享受现有的安逸生活而停止前进的脚步。没有满足感就是保持积极进取的良好心态和工作状态。对一个商人来说,没有满足感就是要赚取更多的金钱,李嘉诚也不例外。
古往今来,无数人都有过与李嘉诚相类似的痛苦经历,但是能够成就大业的人却寥寥无几。为什么呢?也许是由于这种经历对他们来说犹如一场噩梦,但噩梦一旦过去,就只求安逸了。
与常人不同,李嘉诚在痛苦的经历过去以后,不但时时回首,以收卧薪尝胆之效,而且不断地给自己施加压力,向自己提出挑战,不允许自己有贪图安逸的想法。如果说艰苦的环境激发了李嘉诚的斗志和潜能,那么这种不断的自我挑战则使他得到了最好的经商锻炼,极大地增长了他的才干。
李嘉诚在长达数年之久的打工仔的生涯中,先后做过多种工作,从服务行业跳到技术行业,又从技术行业跳到推销行业,每换一次工作,都经过深思熟虑,都是对自己的一次挑战,而且每次自我挑战都使自己在人生与商业方面得到了极好的锻炼,成为同事中的佼佼者。其中最能体现其挑战自我的精神的,是在塑胶裤带公司的经历。
李嘉诚来到塑胶裤带公司做一名推销员时,塑胶裤带公司有7名推销员,数李嘉诚最年轻,资历最浅,而另几位是历次招聘中的佼佼者,经验丰富,已有固定的客户。
显而易见,这是一种不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的竞争,是一种劣势条件下的不平等的竞争。
李嘉诚心高气傲,他不想输于他人,他给自己定下目标:3个月内,干得和别的推销员一样出色;半年后,超过他们。李嘉诚自己给自己施加压力,他认为有了压力,才会奋发拼搏。
李嘉诚不属那种身强体壮的后生仔,而像文弱书生,背着大包四处奔波,实在勉为其难。幸得他做过一年茶楼堂倌,拎着大茶壶,一天10多个小时来回跑,练就了腿功和毅力。他在茶楼养成了观察人嗜好的习惯,现在做推销正好派上用场。他在与客户交往之时,不忘观颜察色,判断成交的可能性有多大,有没有必要再“蘑菇”下去,自己还该做什么努力。
要做好一名推销员,一要勤勉,二要动脑——李嘉诚对此有深切的体会。正是这两点,使他后来居上,销售额不仅在所有推销员中遥遥领先,而且是第二名的7倍!
李嘉诚做事,从来是不做则已,要做就做最好的;不是仅仅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就算了,而是在推销的本职工作内干出了非凡业绩的同时,还利用推销的行业特点,捕捉了大量的信息。
他注重在推销过程中搜集市场信息,并从报刊资料和四面八方的朋友那儿了解塑胶制品在国际市场的产销状况。
经过调研之后,李嘉诚把香港划分成许多区域,把每个区域的消费水平和市场行情,都详细地记在本子上。他对哪种产品该到哪个区域销售,销量应该是多少,都掌握得一清二楚。
李嘉诚经过详尽地分析,得出了自己的结论,然后建议老板该上市什么产品,该压缩什么产品的批量。
李嘉诚推销不忘生产,他协助老板以销促产,使塑胶裤带公司生机盎然,生意一派红火。
只有充分掌握市场状况,至少对这一行业未来一到二年的发展前景有了准确的预测,然后,着手每一件事情,才会简单得多,准确得多。
注重行情,研究资讯,是商场决策的基本要素,年纪轻轻的李嘉诚在这方面已显示了其过人的从商资质。因此,于一年后他被擢升为部门经理,统管产品销售。这一年,李嘉诚年仅18岁。两年后,他又晋升为总经理,全盘负责日常事务。
李嘉诚对推销工作已是十分内行,但生产及管理对他来说却是非常陌生的领域。
不怕不懂,就怕不学。李嘉诚深知自己的薄弱环节所在。因此,他很少坐在总经理办公室,大部分时间都出现在工作现场,身着工装,和工人一道摸爬滚打,熟悉生产工艺流程。
对于每道工序李嘉诚都要亲自尝试,他兴致很高,一点也不觉得苦和累。这或许是李嘉诚心怀远大抱负使然。此时的李嘉诚内心正在暗自酝酿着独立创业的计划,他当然要熟悉生产的每一个环节。
李嘉诚的塑胶厂刚刚起步时,凡事都是他自己操作。有一次,他在操作台上割塑胶时,不小心把手指割破了,一时鲜血直流。俗话说:十指连心。其疼痛程度可想而知,但李嘉诚吭都没吭一声,迅速缠上绷带,就像什么事都没发生一样,又继续操作。后来,伤口发炎肿胀,他才到诊所去看医生。
许多年后,有位记者向李嘉诚提及此事说:“你的经验,是以血的代价换得的。”
李嘉诚微笑着说:“大概不好这么说,那都是我愿意做的事,只要你愿做某件事情,就不会在乎其他的。”
李嘉诚自小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和影响,谦逊持重。其实,就客观而言,记者的话并没有夸大其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