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忍受煎熬,耐心把冷板凳坐热(1)
人生在世,不论成家立业,还是为人处世,都需要学会忍耐。在一般人的眼中,容忍是一个人胆小懦弱的表现,其实忍耐是每个人迈向成功的必修课,是人生智慧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一个人选择了忍受,他获得的机会就会越多,成功的几率就会越大。
1.人生要学会忍耐
人的一生犹如一场旅行,不时穿插崇山峻岭般的起起伏伏,时而风雨相随,困顿难行,时而雨过天晴,鸟语花香。不论是顺境,还是逆境,忍耐是一个人克服万难的磨刀石。因此,学会忍耐是人生的必修课。
“忍”是一门人生的学问,是一种生存的技巧,是成功的智慧所在。究竟何为“忍”,古往今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认为“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其意在讲忍耐是一个人成就事业的奠基石。
“亚圣”孟子在《孟子·告子下》中写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焉,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这是孟子对忍耐的理解,在他眼中,忍耐是一个人修身养性的必修课。
道家创始人老子说:“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一个善于带兵打仗的将帅不逞其勇武,一个善于战斗的人不轻易被激怒,一个善于胜敌的人不与敌人正面冲突。因此,忍耐又是人生充满智慧的谋略。
忍耐是一个人事业有成的奠基石。在人生的征途上,要想到达成功的彼岸,一定会遭受各种各样逆境的磨练。面对它们,有的人不是沉着应对,而是整天忧心忡忡,觉得自己前途渺茫。更有甚者,年纪轻轻就选择自杀,结束自己宝贵的生命。与之相反,坚强的人绝不会让困难成为自己发展的绊脚石,他们会用忍耐来默默地做准备,等待时机的转变。
毛泽东同志在给陈毅的一封信中这样讲道:“凡事忍耐,多想自己缺点,增益其所不能;照顾大局,只要不妨大的原则,多多原谅人家。忍耐最难,但作一个政治家,必须练习忍耐,这点意见,请你考虑。”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因此,能否具有容忍之心往往是一个人成败的关键。
忍耐是一个人个人修养的先务。一个人成大业要忍,谋生存也要忍,解困境还要忍。总之,凡事都要先忍让。“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君子能忍人之所不能忍,容人之所不能容,处人之所不能处。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古往今来,圣贤之人将修身作为人生的首选,不修身则难以持家,更别提治国安邦了。韩信能够忍受胯下之辱,日后才能成为汉朝的开国之臣;司马迁遭受腐刑,含垢忍辱,才会写下历史鸿篇巨著《史记》。所以那些一心想成功的人们,首先要先锻炼一下自己忍耐的度量。
忍耐是人生睿智的一大谋略。能忍者方能等待施展抱负的良机,会忍者才会赢得宝贵的财富。不论是知名的华人企业家,还是成功的犹太人,都将忍字作为自己发展的真经。犹太人将自己两千年来所受的迫害积累成强烈的忍耐精神,应用到自己的经商活动中,因此忍耐成为他们成功的秘诀所在。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将忍耐作为人生的美德,然而凡事总有度,过犹则不及。过分的忍耐导致了一种相安无事、与世无争的处世哲学的诞生。对此,林语堂先生做出过一针见血的批评:“遇事忍耐为中国人的崇高品质,凡对中国有所了解的人都不否认这一点。然而这种品质走得太远了,以致成了中国人的恶习:中国人已经容忍了许多西方人从来不能容忍的暴政、动荡不安和腐败的统治,他们似乎认为这些也是自然法则的组成部分。”
一个过分忍耐的人终将会变得窝囊无能、缺乏个性。他们遇事总是礼让他人,自己吃亏。长此以往,别人会觉得他软弱可欺,逆来顺受。面对别人的咄咄逼人,他们不会据理力争,只能哑巴吃黄连。他们不会有自己的主见,只会随波逐流,人云亦云。一个甘于平庸、不思追求的人迟早会被竞争激烈的社会所淘汰。
一个长久忍耐的人终将会变得不求上进、虚度时日。人生只有在不断进取中才能长足发展、收获成功。如果一时的忍让仅仅是自己寻求进步的一个策略,是为了今后更大的发展,那是值得的。然而如果忍耐变成了因畏惧困难选择逃避的借口,成为害怕失败的幌子,那么这种忍耐只会让人注定一生只会与失败相约,不会有出人头地的一天。
一个一味忍耐的人终将会显得缺乏自信、略显自卑。面临接踵而来的困难,面对生死攸关的抉择,他们不知如何处理,总是鼠首两端,因此他们被迫无奈,只能选择忍耐。这样的忍耐不是为了寻求发展的机会,而是对艰难困苦的妥协与退让。
忍耐是人生的大智慧,是一生成就事业的臂膀。只有学会了忍耐,一个人才会在隐忍中寻求机会,蓄势待发,他的事业才会日益强大,他的人生将会更加精彩。
2.小不忍则乱大谋
“小不忍则乱大谋”,古往今来,概莫能外。历史事件便是其最好的证明。
古人云:“小不忍则乱大谋。”因此唯有具有忍耐之心的人才会有出头之日,那些小肚鸡肠的人注定只能平平庸庸,无所建树。
打开历史的扉页,那些在史册上流芳百世的名人无一不是具有超强的忍耐力的。“将相和”的故事便是其有力的证明。
战国时期,七国争雄,其中秦国国力最强。有一回,赵王得到了和氏璧,秦王想通过十五座城池来换取这个无价之宝。其实这只不过是一个借口,秦王想将和氏璧据为己有。赵王因怕得罪秦国而左右为难,这时蔺相如挺身而出,奉命出使秦国。面对秦国的咄咄逼人,蔺相如不辱使命,完璧归赵。赵王为了表示对其的嘉奖,特意封蔺相如为上大夫。
过了几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赵王和群臣商议,觉得自己进退两难。这时蔺相如认为赵王不能示弱,应该按期赴约。于是在蔺相如的陪伴下,赵王动身前去。同时为了防止不测,大将军廉颇在边界上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
当赵王到达渑池遇见秦王时,秦王要求赵王为之鼓瑟。赵王迫于无奈,难以推辞,只好鼓了一段。同时秦王还叫人将这件事情记录下来。蔺相如亲眼目睹秦王如此侮辱赵王,心中十分恼怒。为了取得对等的地位,他走到秦王面前,要求秦王为赵王击缶。蔺相如的要求被秦王拒绝。此时蔺相如毫不畏惧,据理力争,迫使秦王也为赵王敲缶。同时蔺相如也叫人记录在案。
为了捍卫国家的尊严,蔺相如在渑池会上不惧秦王,再次立功。赵王特意封他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廉颇对此很不服气,他认为蔺相如只是草野之人,仅仅依靠三寸不烂之舌就位居自己之上,扬言要当众羞辱他。蔺相如知道后,尽量避免和廉颇相见。每到上朝时,他总是以自己生病为由请假。
有一天,蔺相如准备出门,这时正好廉颇迎面而来。于是蔺相如命令车夫转调车子避开廉颇。对此他的门客很不满意,他们认为蔺相如完全没必要躲避廉颇。这时蔺相如才讲出了自己躲避的理由:强悍的秦国之所以不敢发兵攻打赵国,是因为赵国文有蔺相如,武有廉颇。如今如果两虎相斗,势必会影响赵国的国威,让秦国渔翁得利。
当廉颇知道蔺相如为了国家的利益将个人的仇怨置之度外后,自己羞愧万分,于是他脱衣露体,负荆请罪。自此以后,廉颇和蔺相如不计前嫌,握手言和,成为誓同生死的朋友。两人化干戈为玉帛,齐心协力保卫赵国。从此以后,“将相和”的故事便成为千古流传的美谈。
试想当年,面对廉颇的挑衅,如果蔺相如为了一己之私,与廉颇斤斤计较,那么最终结果将是两人明争暗斗,赵国国力衰微。这时最高兴的非秦国莫属。这真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蔺相如一时的忍让并不是自己无能,而是为了国家的利益,为了天下的苍生。由此可见,小不忍则乱大谋,蔺相如的容忍成就了赵国“将相和”的美谈。
春秋时期,楚国在一场战役中击退敌军,大获全胜。楚庄王十分高兴,决定大摆筵席,大宴群臣。席间丝竹声响,轻歌曼舞,美酒佳肴,觥筹交错,直到日落西山、夕阳西下时,宴会兴尚未已。于是庄王命令点烛掌灯,继续欢饮。这时大家都略带醉意,为了庆祝,楚庄王特意叫来自己最宠幸的许姬和麦姬轮流向文臣武将们敬酒。
当大家正在摆宴欢庆的时候,突然刮来了一阵风。这风来得十分迅猛,一下子将蜡烛都吹灭了,刹那间宫里漆黑一片。就在此时,一人趁着这个机会接近美貌的许姬,暗中扯她的衣裙,拉她的嫩手。许姬十分慌张,她左手绝袂,右手顺势将那人的帽缨揪下来。她取缨在手,趋步走到庄王跟前,附耳奏道:“妾奉大王命敬百官酒,其中一人无礼,乘烛灭,强拉妾袖。妾已揽其缨在手,大王快命人点烛,看看是哪个小子干的!”庄王听后,他并不是让掌灯人点灯以查出那个失礼的人,而是告诉掌灯者切莫点烛,他要继续和群臣开怀畅饮。同时他还命令大家统统绝缨摘帽,喝个痛快。文武百官感到莫名其妙,将自己的帽缨去掉。随后,庄王才命令点烛掌灯。就这样,那个调戏许姬的人便被遮掩过去了。
当君臣尽兴而散,楚庄王席散回宫后,许姬怪他不但不惩罚,反而还偏袒罪臣,不给自己出气。楚庄王略微一笑,说道:“此次君臣宴饮,旨在狂欢尽兴,融洽君臣关系。酒后失态乃人之常情,若要究其责任,加以责罚,岂不大煞风景?”这时许姬这才明白楚庄王的良苦用心。历史上著名的“绝缨宴”便源于此。
过了几年,楚庄王伐郑。一位名叫唐狡的战将自告奋勇,主动请缨,率领部下充当先锋,为大军开路。结果他们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大败敌军。当楚庄王战后论功行赏的时候,唐狡拒不接受,他坦承数年前宴会上对许姬无礼的便是自己。正是当时大王的不杀之恩,今日他才英勇奋战,报答恩情。楚庄王知道后不禁感叹,如果当年自己论罪处罚,那么今日便少了一名得力助手。随后他特意把自己宠爱的许姬赐给了唐狡。
楚庄王正是不计前嫌,宽宏大量,才能赢得群臣的敬仰。这最终使得他能够平定内乱、夺取霸业,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做人也应如此。平日里一个心胸狭窄、睚眦必报的人一定会受到他人的排斥;唯有待人和善、宽容大方的人才能够赢得众人的喜爱。
“小不忍则乱大谋”。暂时的“忍”是为了今后成功的辉煌时刻。任何梦想要想一下子就成真是绝对不可能的,它需要人不懈的努力。在拼搏的路上学会了“忍”,一个人就会在默默中努力,与他人宽容相处,不到成功,誓不罢休。
3.忍耐的惊人力量
学会忍耐,一个人会在关键的时刻爆发难以想象的惊人的力量,让人为之惊讶不已。
在非洲一片茂密的丛林里,那里整天人迹罕至,看到的只有挺拔的树木,听到的只有飞鸟的鸣声。在不远处隐隐约约出现了四个身影,只见那是四个骨瘦如柴的男子,他们举步维艰,一起抬着一个大箱子,踉踉跄跄地往前走。这四个人分别是巴里、麦克里斯、约翰斯和吉姆,他们原本是跟随队长马克格夫进入丛林探险的。队长曾经答应只要任务完成他将奖励大家优厚的工资。然而就在他们任务快要完成时,马克格夫不幸得病无法医治,长眠于丛林中。
这四个人手里抬着的大箱子是队长临死前亲手制作的。他在去世前嘱咐大家千万要牢记不要离开这个箱子。如果这四个人能够将箱子送到队长的朋友麦克唐纳教授手里,他们将会分得比金子还要贵重的东西。马克格夫说完不久便撒手人寰,命丧黄泉。这四个人万分悲痛,他们将马克格夫埋葬在一棵老树旁边,便匆匆上路。
整个森林茂密幽深,再加上这时正好赶上雨季,连日的大雨使得道路十分泥泞,越来越难走。这四个人已经精疲力尽,浑身无力,而箱子也好像越来越沉重。他们像囚犯一样在泥潭中挣扎着,尽管步履蹒跚,但是有这箱子支撑着他们的精神,他们希望自己出去以后能够打开箱子,看到无数的黄金白银。
如果没有这个箱子,他们很有可能会集体崩溃,葬身于这片茂密的丛林。但是他们不甘心一生就这样结束,他们要看一下究竟自己会从箱子里面得到什么。他们原本想在森林里便打开箱子,解开疑团。但是他们必须遵守队长的重托,必须将箱子交给麦克唐纳教授。就在他们最艰难的时候,他们相互鼓励,相互扶持,凭借强烈的耐力战胜困难,最终走出了漫长的丛林。
终于有一天,这四个人经过千辛万苦走出了丛林。那时他们仿佛刚刚摆脱死亡的威胁,各个身心交瘁。紧接着他们四个人急忙找到麦克唐纳教授,迫不及待地问起应得的报酬。然而这时教授的回答让他们大吃一惊,教授声称自己并不知情,根本不认识这个箱子。当他们打开这沉重的箱子时,里面的东西让他们大失所望。原来里面并没有他们所期待的白花花的金银,只是一堆无用的木头。